问题

历史上面对内忧外患时总有主和派和主战派,那么你觉得有几成胜算就该【战】呢?

回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前行。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有两类人站出来:主和派,他们渴望和平,试图通过谈判、退让来化解危机;主战派,他们视死如归,认为唯有战争才能捍卫尊严,赢得未来。

那么,到底需要几成胜算,我们才能决定“战”?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牵扯着无数人的生命、国家的命运,以及后世的评价。如果要我给一个数字,我可能会说,七成。但这个“七成”背后,承载的是对局势极其复杂的判断和对代价的深邃考量。

为什么是七成?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额,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多维度衡量的阈值。我之所以倾向于这个数字,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相对稳妥的风险评估,既不至于因为过度的保守而错失良机,也不至于因为鲁莽的乐观而自蹈绝境。

首先,“胜算”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量化的概念。 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双方的兵力对比、武器装备。真正的胜算,是建立在对以下几个层面的深刻理解之上:

战略优势的清晰认知: 这包括了我们是否拥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的战争目标是否明确且能够实现?我们的战略部署是否能够有效压制敌人?我们对战场的掌握程度如何?七成胜算,意味着我们在这些核心战略要素上,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或者至少有能够扭转局势的底气。例如,如果战前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敌人的薄弱环节,并且我们已经构建了能够与之匹配的战术体系,那么胜算就大大提升。
政治和民心的支持程度: 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厮杀,更在于国内的稳定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国内政治分裂,民心涣散,即使战场上有短暂的胜利,也难以持久。七成胜算,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获得了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并且我们的政治体系能够高效地支撑战争的进行。如果发动战争仅仅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或者得不到底层民众的认同,那即便兵强马壮,也难以称之为“胜算”。想想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他们的号召力往往是基于对不公的愤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人心所向”就是一种极高的胜算。
经济和后勤的支撑能力: 战争是经济和后勤的较量。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后勤保障,再英勇的士兵也无法支撑长久的战争。七成胜算,也包含了我们对战争成本的清晰预算,并且我们有能力在消耗战、持久战中保持优势。我们能够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弹药和装备吗?我们的经济体系能否承受战争的压力而不崩溃?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心中有数,并且有着相对乐观的预期,那“战”的底气就更足。
国际局势和外部援助的考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少有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国际环境而孤军奋战。敌人的背后是否有强大的盟友?我们的背后是否有可以依靠的援助?国际社会的态度如何?七成胜算,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国际局势进行了周密的分析,并且有信心将外部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甚至争取到有利的国际支持。例如,当一个国家即将遭受侵略时,如果能够获得另一大国的军事援助或政治声援,那么它的胜算就会大幅提升。

那么,为什么不是更高的胜算,比如九成?

原因很简单:历史的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真正的“九成胜算”几乎是不存在的。 战场瞬息万变,人心难以预测,意外随时可能发生。过高的胜算预期,往往容易滋生骄傲自大,忽视潜在的风险,最终导致功败垂成。很多时候,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十成把握时,恰恰是离失败最近的时候。

历史上有太多因为误判形势、低估对手而惨遭失败的例子。而那些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在充分评估风险、做好最坏打算的前提下,以相对优势去争取胜利的。

反过来说,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战”,即使胜算不是那么高?

当面临的危机已经到了必须反击的时刻,当和平的代价比战争的代价更高的时候。

国家尊严受到严重践踏,且退无可退时: 有时候,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生存,即便胜算不高,也必须战。这种“战”,是一种决绝,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比如,当国家主权濒临被剥夺,民族文化面临被灭绝的威胁时,战争就成了一种唯一的选择,其胜算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次要。
通过和平手段已无可能解决问题时: 如果主和派的努力已经穷尽,谈判破裂,对方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那么继续一味求和,可能只会助长敌人的气焰,让国家陷入更被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战”可能成为一种被动的选择,而此时的“胜算”,更多地体现在我们能否通过战争争取到比屈辱求和更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在有“七成”相对把握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倾向于选择“战”。 但这个“七成”的背后,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审慎的判断、充分的准备,以及对战争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有深刻的认知和承担的勇气。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准确评估,对对手意图的清晰洞察,对国内民心士气的牢牢把握,以及对国际环境的深刻理解。只有当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相对确定的胜利方向时,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地踏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我们应有的尊严和未来。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决策都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主和与主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立场之争,而是对国家命运最沉重的抉择。而那个“七成”的数字,或许能为这个艰难的抉择,提供一个值得深思的参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和与主主战不是因为胜算决定的,是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决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前行。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有两类人站出来:主和派,他们渴望和平,试图通过谈判、退让来化解危机;主战派,他们视死如归,认为唯有战争才能捍卫尊严,赢得未来。那么,到底需要几成胜算,我们才能决定“战”?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牵扯着无数人.............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战场上,死亡的召唤并非总是来自战火,有时,它来自后方的命令。当“上头”将你推向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土地,要求你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某种目标时,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些不甘沉默、以独特方式回应这残酷要求的身影。拒绝成为炮灰:智者的抗争并非所有人都选择默默赴死。当命令的荒谬与牺牲的无谓刺痛了他们的神经,一些人会用.............
  • 回答
    要回答“哪些国家正处于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小的时期?”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国家领土面积的变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上的每个国家都可能在不同时期经历过领土的收缩和扩张。 要精准地找出“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小的时期”并列出所有国家,这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1. 数据不完整性和记.............
  • 回答
    要回答“哪些国家正处于历史上领土(疆域)面积最大的时期?”,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误区。更准确地说,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哪些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在历史上的疆域曾经达到过其面积的巅峰。因为“正处于”这个词语意味着现在,而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往往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当我们审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疆域扩张与收.............
  • 回答
    说起历史上那些横跨大洲、席卷全球的帝国,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罗马、蒙古、大英这些名字。但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更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它们的影响力,比如看它们在历史上占据了多大的“地理空间”并且持续了多久,那么“领土面积时间积分”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政权在某个时间点的领土面积,乘以它存在.............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演变过程。故事的起点,可以从基辅罗斯说起。这个在中世纪时期东斯拉夫人的国家,虽然版图不算巨大,但它奠定了斯拉夫文化和国家意识的基础。然而,正如历史的常态,繁荣之后往往伴随着动荡。蒙古人的入侵和.............
  • 回答
    说到日式拉面,你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碗热气腾腾、汤头浓郁、配料丰富的面条。但今天,咱们不聊拉面,来聊聊它的一个同样声名在外,却又带着点“特立独行”的亲戚——日式沾面(つけ麺)。沾面这东西,你可以想象成是把“吃面”这件事玩出了新花样。它不是那种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倒进碗里的做法,而是把面条和汤分开放置。.............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与之前相比,面貌大变,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的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壮阔景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以前”和“最近一千年”在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
  • 回答
    知乎的历史圈,就像一个巨大的古董市场,人声鼎沸,信息杂陈。这里面藏龙卧虎,有靠知识和见解独树一帜的,也有……嗯,大家心照不宣的。说起“土豪”,这词在知乎历史上,有时候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投入巨大、拥有稀缺资源的人,有时候也带着点戏谑和调侃的意味,指向那些能把爱好玩到极致,甚至超出普通人想象的人。明面上.............
  • 回答
    《三国杀》作为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卡牌游戏,在牌面设计上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正如所有游戏化改编一样,历史的还原与艺术的夸张总是并存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杀》牌面设计中那些贴近历史的细节,以及那些为了游戏性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一、 符合历史的牌面设计: 人物形象的还原: 《三国杀》在人物.............
  • 回答
    同是面粉,欧洲人做面包,中国人做馒头,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进程的深刻烙印。理解其中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 一、 自然环境与农作物选择的差异:历史的起点最根本的差异源于自然环境和早期农作物种植的差异。 欧洲(尤其是西欧): 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当下古装剧审美和历史还原之间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点。 先别说抖音、美图了,就算是影视剧里常用的后期修图技术,能力也早已今非昔比。 理论上,想让演员“黑瘦一点,风霜一些”,甚至往更“粗粝”的古人面貌上靠拢,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操作起来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灵活。咱.............
  • 回答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陆,只有大小不一的岛屿,并且最大的岛屿不超过台湾的面积,那么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程无疑会朝着我们现在熟知的样子截然不同地发展。这场景听起来有些奇幻,但仔细推敲起来,它会催生出一种非常独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文明形态。早期文明的萌芽:生存的艰难与技术的侧重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海洋主导的星球.............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