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其他王朝为什么不修?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
1.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下令将六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北扩展至阴山一带。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修建长城,奠定了长城的基本格局,成为后世防御体系的雏形。
局限:秦朝修建的长城主要集中在北方,且多为军事防御,未形成完整的防线。

2. 汉朝:长城的“黄金时代”
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进入高潮,长城被进一步扩展至河西走廊至阴山一线,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屏障。
特点:汉朝修建的长城更加系统,包括烽燧、关隘、戍卒驻防体系,成为后世长城的模板。
后续影响:汉朝的长城建设对后世历代王朝的防御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明朝:长城的“巅峰时期”
背景:明朝面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为巩固边疆,大规模修建并加固长城,从东部鸭绿江到西部嘉峪关,形成完整的防线。
特点:明朝的长城是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包括砖石结构、敌台、箭楼等防御设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长城。
意义:明朝的长城修建是历代王朝中最具代表性的,因此被广泛提及。



二、其他朝代为何也修长城?
1. 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长城”
背景:周朝分封诸侯国,各诸侯国为防御周边部落(如猃狁、狄人),修建了分散的城墙和关隘。
特点:周朝的长城并非统一修建,而是各诸侯国根据需要自行修筑,后期逐渐演变为“周长城”概念。

2. 北魏、隋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北魏:为防御北方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北魏在长城沿线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隋朝:隋炀帝曾派人修缮北魏时期的长城,以抵御突厥,但因战事频繁,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3. 辽、金、元:游牧民族政权的长城
辽朝:辽国在今河北、山西一带修筑长城,以防御北宋和西夏。
金朝:金朝在长城沿线修筑军事据点,但因与南宋对峙,未能大规模修缮。
元朝:元朝将长城作为边疆分界线,但因蒙古帝国的扩张,长城的防御作用被削弱。

4. 清朝:长城的“终结者”
背景:清朝统一中国后,长城的防御意义逐渐减弱,清政府对长城的维护趋于消极。
特点:清朝后期,长城逐渐被废弃,仅在部分区域保留遗迹,成为历史见证。



三、为什么其他朝代“不修长城”?
1. 军事需求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防御周边游牧民族,修建城墙,但未形成统一的长城。
秦汉时期:长城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重点。
宋元明清: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减弱,长城的防御功能被削弱,修筑成本高,政治重心转向内政或对外扩张。

2. 经济与技术限制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和强大动员能力,使得大规模修筑成为可能。
后世王朝: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如火器、骑兵)削弱了长城的防御作用,修筑成本高,难以维持。

3. 政治策略的调整
汉朝:通过屯田、和亲等策略缓解边疆压力,减少对长城的依赖。
明朝:长城是军事防御的核心,但后期因财政困难,长城逐渐被废弃。
清朝:长城成为边疆的象征,但不再作为军事防线。

4. 历史记载的局限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长城”为关键词,但实际修建的规模和范围因朝代不同而存在差异。
后世对长城的描述多集中于秦、汉、明三朝,而其他朝代的修建活动可能未被详细记载。



四、长城的历史演变与意义
1. 周朝:分散的诸侯国防御体系,奠定长城雏形。
2. 秦朝:统一后集中修筑,形成基本格局。
3. 汉朝:扩展至河西走廊,成为军事防御核心。
4. 南北朝:各政权争夺北方,长城成为战略要地。
5. 隋唐:隋朝修缮长城,唐朝因与突厥、吐蕃的战争,长城防御作用被削弱。
6. 宋元明清:长城逐渐被废弃,但作为历史遗产保留至今。



五、结论
中国历代王朝中,秦、汉、明三朝确实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其他朝代也存在修建或修缮行为。长城的修建与维护,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需求。秦、汉、明三朝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央集权的制度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成为长城建设的高峰。其他朝代的修建活动,往往因军事压力减弱、技术进步或政治重心转移而被忽视,最终导致长城成为历史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不成立。

战国的秦、韩、赵、燕、魏、齐、楚都修过长城,秦长城也是把秦、赵、燕的长城给连起来。

汉长城玩的大,在秦长城基础上增修了河西长城,西域也建有边障。

东汉长城基本沿袭了西汉的,但是在辽东有所内迁。

西晋还没来得及大规模修就没了,但是之后的北魏修了,防柔然。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北魏长城基础上也分别增修了。

隋朝虽然短,但是前后七次大规模修建长城。

山西太谷、榆社有唐代长城。

山西岢岚有北宋长城。

辽代边墙沿着额尔古纳河修的,部分在苏联境内,然后在满洲里出境伸入外蒙肯特山。

金代边墙沿用辽代这条,然后又新建了沿着大兴安岭往西南走的边墙,一直到包头、呼和浩特北边固阳、白云鄂博、达茂旗一带,另有分支在苏尼特附近伸入外蒙,东线自克什克腾达里湖南下延伸到正蓝旗、多伦,南线抵进河北张家口,自野狐岭往西南延入山西天镇附近。

明代长城东起九连城西到嘉峪关。

清代延续了明代长城,康熙大规模修筑宣化(张家口)边墙,雍正年间九次重修延绥榆林长城,乾隆增修山西右玉长城外线。

清末为了围剿飘忽如风的捻军,清军在山东、直隶、河南、山西大规模修筑“长堑”,与长城无异。

所以,想用汉人政权修不修长城说事来论强盛与否,不如拿南宋和民国说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并且触及到了欧洲历史上一个核心的权力动态。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确实与许多国家交战并结下梁子,但形成针对英国本土进攻的“反英同盟”确实不如其他大国(如法国、德国、奥斯曼)面临的敌对同盟那样清晰和持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地理优势:海岛国家的.............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要理解为何俄罗斯即使人口不如西欧某些国家,却始终被视为庞然大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历史形成的复杂原因。这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巨大的地理体量是无法忽视的首要因素。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横跨欧亚大陆,这赋予了它一种天然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未见过一个时代,是纯粹由“最优基因”的群体所垄断繁衍的。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人们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思考过,而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基因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对“最优”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动态性。首先,让我们谈谈“最优基因”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于.............
  • 回答
    基辛格关于“即使没有美国,中东也一直在打仗,美国只是替罪羊”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可信度和背后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东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权力格局以及美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基辛格说法的核心论点:基辛格的观点,简而言之,是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介入和地缘政治影响,描绘成一种“.............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登上权力巅峰,亲手执掌江山的例子凤毛麟角,而其中最耀眼、也唯一一位被普遍承认的女性皇帝,便是唐朝的武则天。为何她的成就不但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独此一家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条件、个人能力以及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社.............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常凯申(蒋介石)先生的“微操”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被广泛讨论的例子,其中最著名且常被提及的便是您提到的“空投手令给杜聿明”。要详细讲述这些例子,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军事战略以及事件的结果来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对蒋介石军事指挥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指挥失误频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战果是“演义”.............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国内历史学界以三十年战争为主题的译作至今似乎只有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席勒作品的特殊地位与引进原因: 席勒的文学与历史双重光环: 席勒(Friedrich Sc.............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邓肯的生涯场均数据定格在19+10,这确实让不少人感到“不够炸裂”,尤其是在我们习惯了那些动辄砍下30+甚至40+的得分机器时。但恰恰是这看似“朴实无华”的数据,才更凸显了蒂姆·邓肯作为NBA历史第一大前锋的伟大之处。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太多关于“邓肯式篮球”的智慧和牺牲。1. 极致的团队至上和“服务.............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球迷文化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群体认同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信息传播和理解上的差异。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些,也放下那些 AI 的腔调。首先,得承认,你说的情况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存在一个挺大的落差。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尊重“.............
  • 回答
    人们对于奥斯卡·罗伯特森(Oscar Robertson)职业生涯成就的评价,常常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困惑”:为什么这位以“大O”之名闻名于世、手握无数三双纪录的球员,职业生涯的MVP数量和总冠军数相形见绌,但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历史前五的讨论席位?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需要我们.............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面前显得有些“逊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是要看到两者在历史进程、发展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五千年农业的伟大成就。五千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时间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叙事和教材编纂的深层逻辑。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教材时,会发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似乎被“一笔带过”,或者说,关于它“推翻清王朝”这件事的叙述,确实相对简略。但如果仔细想想,教材的篇幅有限,需要涵盖几千年的历史,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突出重点,就必然会有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