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 5000 年的农业历史,为什么却不如只发展了 200 年农业的美国?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面前显得有些“逊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是要看到两者在历史进程、发展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五千年农业的伟大成就。

五千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时间尺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我们发明了犁、耧车、灌溉系统(如都江堰),发展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新品种(如水稻、小麦),建立了成熟的农业管理体系。正是这五千年的辛勤耕耘,支撑了中国庞大的人口繁衍,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农业的基因里,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适应、以及代代相传的经验智慧。

然而,将中国五千年的农业历史与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简单对比,本身就存在一些“时空错位”的意味。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农业“现代化”成果呢?

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叠加和共同作用:

1. 起点不同,基础迥异:

中国农业: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是小农经济的典型。数千年来,无数个家庭依附于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精细化管理,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庭生存需求。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生产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弱,土地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技术革新往往是渐进式的,受到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美国农业: 美国的农业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拓荒”和“工业化”同时进行的。北美大陆广袤的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未被充分开发的,拥有极大的种植潜力。美国农业的早期,虽然也有小农,但很快就受到英国殖民者带来的大规模种植园模式(如烟草、棉花)以及后来西进运动中政府鼓励的土地占有和开发的影响。这使得美国农业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土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

2. 技术革命的浪潮:

工业革命与农业机械化: 这是美国农业发展最关键的加速器。当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时,美国恰好处于一个能够充分吸收和应用这些新技术的时间节点。从蒸汽拖拉机到内燃机拖拉机,再到收割机、播种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这些机械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大规模、高效率的耕作成为可能。而中国在近代,由于积贫积弱,难以自主发展和大规模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农业机械化进程非常缓慢。
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应用: 美国农业发展得益于对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应用,包括:
育种技术: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改良等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如杂交玉米、小麦等,产量成倍增长。
化肥与农药: 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但从提高产量的角度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灌溉与土壤改良: 虽然中国有悠久的灌溉历史,但美国在现代水利工程、喷灌、滴灌等技术上投入巨大,并结合土壤科学的进步,实现了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精准农业: 近现代美国农业更是走向了精准农业,利用传感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因地制宜,因苗施策”。

3. 土地政策与资源禀赋:

美国土地政策: 美国政府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土地开发和集中的政策,如《宅地法》(Homestead Act),使得有能力的个人和资本能够获得大片土地,从而发展规模化经营。这种政策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大型农场的出现。
资源禀赋: 美国拥有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尤其是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政策的配合,为美国农业的飞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土地相对分散,山地、丘陵占比较大,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且地形限制了机械化大规模作业。

4. 市场经济与全球化:

市场导向: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市场经济驱动的产业。以盈利为目的,生产者会不断寻求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技术创新和应用也因此更具动力。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其农业发展也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市场和资源流动。它能够将自身生产的过剩农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并从全球市场获取所需的投入品。

5. 社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

农村人口转移: 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使得农业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从而倒逼农业机械化和技术进步。而在中国,虽然也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成本,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很多地区推广的动力和速度受到一定影响。

重新审视“不如”:

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更快的现代化成果”,我们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发展模式和技术应用上的差异,而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

中国的优势: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其智慧体现在对精细化管理的极致追求,对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有限资源下养活庞大人口的韧性。中国农业的“经验”和“人情味”是美国农业所不具备的。即使是现在,中国依然需要借鉴和发扬其中的宝贵经验,例如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方面,中国的一些传统耕作方式有着值得学习的智慧。
美国的优势: 美国农业的成功,在于其抓住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红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和市场化,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总结来说,美国之所以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农业发展成果,是因为它抓住了工业革命的契机,在广袤的土地上,通过大规模的土地集中、先进的机械化、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应用、以及市场经济的驱动,构建了一个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体系。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势的爆发式增长。而中国五千年的农业历史,则是在有限的土地、复杂的地形、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依靠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逐步积累和演进形成的精耕细作、适应自然的文明。

因此,与其说中国“不如”美国,不如说两者的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不同,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资源条件下,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农业的先进之处,学习其技术和模式,但同时也要珍视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并从中汲取智慧,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孟德尔 的回答,建议不懂的内容不要强答。下面,笔者将从历史学的角度,就三个方面介绍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农业中人口,技术,和耕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农业发达?是农产品转化成为资本的能力(即农业的商品化)?还是单位耕地能够承载的人口?亦或是单纯的农产品产出量(单位产量/总产量)?这三个问题在孟德尔同学这里被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笔者将分开讨论每一种情况,并指出孟德尔君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第一点,孟德尔同学在这里犯了以微观代替宏观的错误:他机械地将农产品转化的资本平均分派到每一个农业从业者头上,从而通过单个的中国农业从业者没法获得与美国同行相同的资本来说明中国农业的落后。然而,用微观的,人均的资本获得来说明中国农业这个宏观的,整体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说是有些以偏概全了。笔者认为,中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正是基于地区专营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带来的高度商品化,其动力恰恰来源于地区/全国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引用威廉斯金纳(William G. Skinner)和罗伯特马克(Robert Marks)对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论述来说明。

关于第二点,孟德尔同学将农地承载的人口数量等同于农业从业者的人数,并认为农业的产出主要目的是转化为耕作者的资本,并进而认为中国农业落后是因为其无法使参与农业生产的人获得足够资本。这种观点是相当片面的,因为其不仅无视了农业产出供养非农人口的情况,更是不了解粮食作物的必需品属性使得其无法与经济作物资本回报率上相比的事实。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引入肯尼斯波美兰茨(Kenneth Pomeranz),埃尔文马克(Elvin Mark)和黄宗智的关于中国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的辩论,从而说明中国农业模式和人口的关系,并解释中国农业模式是否是“适应”于国情而非“落后"的发展模式。

关于第三点,孟德尔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和技术啊制度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耕地面积的原因。”他认为美国农业的高产量主要驱动力是其充足的土地供应搭配上农业机械,同时否定中国农业中单位产量的提升对农业的根本性影响。然而,孟德尔君的该观点是相当片面的。首先,对技术=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基本无视了耕作制度(一年x作,休耕,轮作),肥料密集使用水热条件的科学管理对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而这恰恰是各国农业(包括中美)在历史上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助力。在这里,笔者将介绍李伯重以及加州学派(Californian School)对于江南农业中农业产量和劳力/技术/资本密集关系的研究,来说明为何耕地面积只是许多变量中的一种。


以下,笔者将慢慢更新对于以上三点的详细介绍和讨论。


  • "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市场" -- 对中国农业地区专营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讨论

地区专营化,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名词,但其实是很接地气的。大家应该都对东北大米,新疆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烟台/日照苹果之类的提法有印象吧?在这些地区,特定农产品在当地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往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因此在国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对较高。这也就是地区的专营化。

那么,为什么地区的专营化与农产品的高商品化率产生联系呢?这是因为人有不同的需求,不仅要吃苹果,还得吃蔗糖调味的,用大豆制成的甜豆腐脑。即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封闭的地区,也需要用自己产出的农作物在尽可能大的区域内去交换尽可能多的其他的产物。本地市场成为了村庄与村庄物产交换的中心,而更高一级的次级市场则成为了更大范围内的交换中心,从而逐级构建起了一个市场体系(Skinner,1964)。然而,由于技术交通的不发达,专营化的程度在各地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以中国近代史举例,两个很明显的较大范围内的例子就是江南以桑蚕/棉麻为主业,与岭南地区以茶糖丝为经济作物的地区专营(L,1998; Marks,1998)。这两个地区的共同点,就是都从临近省份进口粮食作物(广西之于岭南,两湖之于江南),从而使得本地能够将生产要素(资本/劳力/肥料/水热)集中于某几种重要作物的产出上。换言之,就是通过在更广范围内通过交换,使得一个地区可以不需要考虑发展全面农业,只需要集中于几种优势作物即可。嫌笔者回答这个问题太理论化的,可以去看看《临高启明》,其对岭南/江南的地区明清时期的专营趋势有着很详细的描写。 @马前卒 @文德嗣 荷兰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

如果说明清之际还只是地区市场,仅仅涉及到几个省份之间的农产品交换的话,建国后构建的铁路和公路网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地区专营化和全国市场内的物流交换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要问,你所说的和孟德尔说的学习荷兰和以色列的出口农业模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农民同志们还是很穷,提出的精准扶贫还是主要着眼于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口?为什么他们不能自发地通过地区专营化获利来摆脱贫困?农民不获利的农业是否还能称得上发达呢?在诸多造成这一因素的原因之中,笔者将在下一部分里重点探讨人口问题,并解释为什么快速扩张的人口既可能成为农民贫困化的因素,也可能成为农业发达的动力,从而揭开孟德尔君对于“农业人口过剩决定中国农业不发达”论的迷思。

  • "和资本家不一样,你不能开除老祖母" -- 对中国农业内卷化的辩论和人口对农业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贫困山区的人们不能够自发地搭上时代的便车,通过地区专营化获利,从而摆脱贫困,进而成为孟德尔同学口中的发达农业的一部分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地图上的中国和现实中的中国的区别。翻开全国交通图,在小比例尺下我们能看见以G打头的国道,像主要动脉一般将全国各省份串联起来。随着比例尺的增大,我们也许能看见省道,县道,乡道乃至村道,如同无数细小的毛细血管向着共和国的角落延伸,将无数未曾谋面的人联合在一起。但是住在这些道路连接之外的人们呢?对于烟台的果农,从外而来的订单和全国/国际市场的信息以及从内向外川流不息的运输卡车可以通过206国道日夜不止。可对于大凉山边远地区的农民们,种些什么和卖些什么这些问题,依然只能在目力可及,驴车可到的格局中考虑。毕竟,人得先吃上饭。

随着道路而来的,除了信息,还有资本。笔者在这里将着重讨论资本在农业中和人口的关系。在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界的语境下,一个经久不息的争论点就是中国农业在中国和欧洲近代的“大分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其中由埃尔文马克和黄宗智完善的关于农业人口过剩导致农业“内卷化”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而这也是孟德尔君论点的思想内核。在黄宗智看来,明清时期的华北农村无异于一潭死水:不断增长的人口很快使得粗放式地扩展耕地难以为继,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将更多劳力投入农业生产,通过精耕细作来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可是,这样的增长很快就会到达限度,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增长总是快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生存而非为利润劳作,根本无法产出盈余资本反哺农业,更遑论投资于手工业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的发展陷入了一种“内卷化,“相对于欧洲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却无法带来可以用于投资的盈余,充足的劳动力变成了过剩的人口,从优势变成了负担(Huang,1985)。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正如笔者之前所言,中国很大,在一个全国市场真正地随着交通发展而出现之前,以一地推导中国整体的情况是不妥当的。李伯重对于明清江南的农业研究,就呈现出了与华北完全不同的图景。对他来说,江南的经济非但没有陷入内卷化,反而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劳力不足。一年两作制的推广,对水热的优化利用,对积肥和运肥的劳力和资本投入,在主要作物耕作歇期种植恢复地力的作物等做法,都使得江南农业变为一种劳力/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江南的小地主和自耕农们,纠结的并不是如何喂饱多余的要吃饭的嘴,而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劳力,资本和技术,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回报(Li,1998)。

笔者认为,今日的大凉山农民与烟台果农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华北农民与江南自耕农的区别。前者相比于后者,缺乏的是一个有活力的市场,以及一个能够使信息和资本从外进入同时使产品输出的渠道。同时笔者也认为,无论是明清之际的江南自耕农还是烟台的果农,对于他们来说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的是技术的推广和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使得技术进步得到成规模的应用,才是使得江南”衣被天下“和山东成为”苹果之乡“的原因。可是,读者也许会继续追问,我们到底需要为大凉山的农民们带去什么样的技术呢?在接下来的部分,笔者将讨论对于农业技术更广泛的定义,从而说明机械化并不是农业发达的唯一渠道。而有些技术的推广,也许正是需要充足的农业人口才能推行的。

  • "技术不仅是齿轮,还有农法" -- 从明清江南看中国农业中的技术推广

那么,究竟什么是农业技术呢?提到这个词,也许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它和轰鸣的康拜因,试管中的化合物,以及袁老先生改良的农作物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并无不正确之处,可笔者要说的技术含义更为广泛:正如李伯重引用的白馥兰(Francisca Bray)所言,技术除了”机械型“(mechanical)的,也有”技艺型“(skill-oriented)的(Bray,1986)。后者包含了对于农业理念的更新,强调的是”劳动者的实用技能与管理技能的发展和密集使用“(李,2007:183)。这样的改进在明清的江南体现为一年两作的推广,对桑池农业的尝试等等。

那么这种技艺型的改进,在今天的农业中是否还有用处呢?如果有,那又该是什么呢?笔者并非农技专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部分不敢妄言,但我们可以一起向知乎上正进行着这种尝试的同志取取经。比如 @龙牙 在西藏进行的尝试,就是利用高原的光热条件。其回答贴在下面,欢迎读者移步去看看:

龙牙:中国人有什么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惧的细节吗?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可却不知道该如何结尾。那么,就用我国历史上一位领导人的一句话收尾吧。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有着打鸡血的成分,但我觉得从这句话里,我们应当读出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将探索,思辨,并尝试每一种让人们过得更好的方式,并将它无私地分享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类同胞。毕竟,我们的初心,是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未来。

共勉之。

【另,关于本文中一些提到较少的方面,和对本文的问题,在评论区中有@deaddeader1 同学和我的讨论,欢迎大家进一步参与和讨论。在此也感谢dead同学的回复和补充。】

  • 预告:"现代化之后,农业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对中美面临的相同的人地矛盾的讨论

这个部分由于和主要论点所涉及的东西不同而自成一体,将放在笔者准备筹划的专栏《真.辩读史笔记》中,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Bray, Francesca. The Rice Economie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uang, Philip C.C.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中文版为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Li,Bozho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版为李伯重. 《江南农业的发展, 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Marks, Robert. 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中文翻译版为 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I,”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no. 1 (1964): 3-43

user avatar

建议和“希腊有近三千年的奥林匹克史,为什么举重运动员养不活自己”的题主中和一下

user avatar

这事儿没有多高的科技,说白了就是个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降下去了,一个人种一个乡的土地,科技含量自然就上去了。开飞机撒农药算个jb技术啊,那飞机还是中国出口的,在中国叫初教6,都特么飞了半个世纪了,你爷爷那代人的科技。

然而你看看就中国这个碎片化的耕地,这个崎岖的丘陵,这个臃肿的农业人口,这个极低的人均耕地面积,这个……唉!

得,我不说了,问题出在哪里,你们既然关注了我,心里都肯定有点B number。

user avatar

恭喜题主跟首富一样,对农业缺少了解。

农业本身,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科技条件。关历史什么关系。

既然说到农业,就说点题外话。

我们学农的工科生,比较推崇荷兰的温室技术,美国的机械化和规模化,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这三者中,数美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最好。耕地面积全球占比 13%,而且多是平原,地广人稀,天选之地。适合规模化和机械化。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就有这种条件。美国农业领先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农业高产及低成本优 势控制了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 1/4,同时利用极低的成本优势控制了大豆及玉米 等农作物的定价权。反正我国没少买。

我有一个美国的客户,华裔的。他在美国买了好大的一片地,专门种植牧草,然后出口到中国,卖给伊利和蒙牛。美国的很多耕地,都有休耕制度,确保土地的肥力和高产,种植管理十分合理。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最不好。首先是沙漠地,没肥力,不含水,学农的都知道种植土壤,沙壤土最好。以色列的这种土质是最次的。其次,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少。聪明的犹太人发明和不断完善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农业产品不仅满足本国,还出口欧洲。上演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以色列跟我国的农业部有很多的合作。特别是跟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过不少项目。

至于我国的农业,由于跨很多纬度,地形环境条件多样。所以基本上什么模式都有。

补充一些

我做农业设施类工程的,经常帮客户设计温室,设计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灌溉设施等。这些工程项目,往往背后都有国家补贴,纯公司投资是划不来的。比如我之前接到的温室项目,国家补贴80%建温室。也多亏国家补贴,现代农业渐渐的发展起来。

但是算起来,我国的补贴力度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次,农业本身经营的好坏,还得靠经营者不断的探索,补贴不是农业企业长久的生存之道。

在中国搞农业是很难赚钱的,很多时候需要国家的补贴来维持。可能你不知道,建一座比较现代化的猪场,成本至少几个亿。因为设施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很难把控。我认识的不少人搞现代农业,情怀的成分占很大比例。也有政策优势搞农业的,烂尾的不少。

user avatar

首先美国农业不是只有二百多年。我们美洲本地人(native Americans)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最早种植者,至少也得几千年了吧。中国人是另一大粮食水稻的最早种植者,所以就贡献来说,平级。其实,除了玉米,美洲本地人还开发了土豆,地瓜,花生,南瓜,辣椒,西红柿,菠萝,向日葵等重要作物。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人在讲大农业。但是他们的主张如果实施,必然是祸国殃民。美国大农业,农民极少,必然是粗放式管理,为了利润率只种最好的地,产量必然大幅度下降。单产当然高,生产率也高,但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粮食总量,你只种最好的30%地,得到了50%产量,劳动生产率提高60%,但中国十几亿人口,其余那50%的粮食是必需品!虽然中低产田投入高产出低,但你不种那些中低产田,粮食总量就不够,老百姓就要挨饿了!再以圆形灌溉为例,毕竟3.14/4=0.785,圆形土地就意味着减少种植面积,同样的品种,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减少了五分之一的种植面积,结果显然不会增产,而应该是减产五分之一。现在粮食不安全,减产五分之一显然更不安全。

中国人口十几亿,所以中国不可能放弃中低产田,和美国比农业生产率。中国需要的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积极性。

user avatar

其实还是科技体系,儒家根本不care,农业最关键之一就是化学,也就是肥料问题。

我从一个很怪的角度和史料来谈这个问题。

发现这个角度,是我当时在研究近代的航海,打算小说里来段纵横四海嘛;

然后发现有一个欧洲非常重要的海上进口货物——鸟粪,在南美洲,欧洲国家为了得到这种货物,不惜航海万里运输。

在当时记录里:这种鸟粪是亿万年累积成的,富含磷,极其适合作为肥料;欧洲国家雇佣大批当地人挖掘,然后由一眼看不到头的驴子和骡子运输队朝着港口运输;

因为这种物质密度很高,非常沉,骡马从采矿点走到港口的时候,当货物卸下之时,往往就会口吐鲜血倒下死掉。

并且如何装船成了艺术,生死攸关,因为密度高特别沉,货舱里必须摆成金字塔造型才可以配重。那个港口里经常出现因配重不够好而侧翻的船。

进口量多大呢?鸟粪亿万年形成了岛,欧洲人一百年就好像把岛挖没了。

这种生意非常赚钱,所以效率这么高,当时欧洲农业可见多发达了,用万里之外的鸟粪作为肥料耕种。


这么遥远的开采、这么巨量的跨洋运输,仅仅是因为欧洲化学家知道了磷这种物质,而农业学家又发现了这种鸟粪矿富含磷,是全球当时最好的天然肥料。


而且鸟粪矿的高利润也促使化学家冲进来分一杯羹,一直有人在研究人工合成肥料,本质不就是个磷嘛。


这就是化学和农学的结合。


你说这种高度,超过中国多少了?


可惜,中国儒教不产科学家,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刻起,就和科学绝缘了。


自然,农业科技会有经验积累,但不会有飞跃,只会知道草木灰,而不会知道磷元素才是肥料。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我本科是学农的,

但大家要从政府维稳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每个人种植几千亩,甚至更多;

请问农村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发钱给他们休息?抱歉,国家没有那么多钱!

让他们进城,一个是他们没有相关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城市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

你猜中国一个人种植几千亩,剩下的人会怎么样?

中国目前乡村常住人口5亿76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1.48%

这么多人,你怎么去安排?


不要觉得这是小事?

当年青年人下乡下开始主要原因就是城市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

当年80年代为什么严打,很大部分原因是青年人不好安排工作,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没什么事情做,就发生很多恶性事件


为什么中国政府抓就业率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一旦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过多,必然会产生社会变化;

叙利亚内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内部失业人口过多;

谈多了,知乎又和谐,




我们国家的农业和美国农业的确有差距,

但高端农业差距没有大家现象大,

从技术层面上说:

有人说美国一个人可以种田几千亩,飞机播种;目前其实在中国一样可以的,

中国一样有大量科学家在搞育种,只不过大家只知道袁隆平,

我们国家很早就可以飞机播种了,也很早就可以实现了,

当然和美国是有差距,可真的没有想象这么大

差距是有的,但真的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大


最关键的是请问农业规模化,

这接近6亿人怎么去安排?

现在中国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给他们,

怎么办?


这是最大最大的事情

不要觉得小事

这涉及到社会稳定问题,


至于大家说的发钱,国家没这么多钱去发,也养不活;

所以只能慢慢来;


6亿人没什么事情做?失业了,你猜会发生什么?

中国目前只能去搞小农经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