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是否5000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长达五千年的时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就很大,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知识积累都天翻地覆。而且,古代社会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和现在也完全不一样。

早期的认知:一个平坦的世界?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更早的、更原始的时期,比如说文字还没普及、人们主要依靠直观经验来理解世界的时候,那么“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可能确实是模糊的,甚至是没有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古时候的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看到的地平线是平的,天空是圆的(当然,这是从“天圆地方”的观念来的)。日出日落,星辰运转,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觉得天是扣在地上的一个大盖子。很多古代文明,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早期也普遍存在“天圆地方”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献中,确实有一些早期的描述,比如《尚书》里提到“九州”,“九州”的概念带有地域划分的意味,但并不直接指向地球形状。更早期的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是分开的,但对天地本身的形状,描述也是比较模糊的,更多是象征意义。

“天圆地方”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非常主流的世界观。这个观念的形成,和人们对天象的观察以及对宇宙的想象有关。

天象观察: 星辰的运动,日月的升落,给人的感觉是天在运动,而大地是稳固的。天上的圆形轨迹(比如北极星周围的星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圆”。而大地,在日常感知中是平坦的,有四方,所以就有了“地方”的说法。
象征意义: “天圆地方”也带有深刻的哲学和象征意义。天代表着阳、圆、动,地代表着阴、方、静。这种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所以,“天圆地方”更多是一种哲学和宇宙观的表达,不一定完全是科学上的精确描述。
官方推广: 随着朝代的更迭,官方也接受并推广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比如汉代的浑天仪,虽然是用来测量天象的,但其设计理念本身也受到了“天圆地方”的影响。

怀疑和探索:何时出现了“地球是圆的”的痕迹?

尽管“天圆地方”流传甚广,但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地球形状产生过怀疑或者进行过探索。

中国古代的“浑天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提出了“浑天说”。浑天说的核心观点是:天体是一个大圆球,像鸡蛋的蛋白一样包围着地。而地也是一个球形,在天体的中央。
张衡的论证: 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是这样说的:“盖闻天体,圆且如鸡子,地之在天,犹鸡之在子。天体匏也,卷之中。天中有水,容智也。天中有火,是为日月。地有四维,天地之外,有天地。”
“鸡子”的比喻: 张衡用“鸡子”(鸡蛋)来比喻天地,认为天体像鸡蛋的壳,地就像鸡蛋黄,在中心。天体是圆的,地也是圆的,只不过地在中央。这个比喻,就已经非常接近“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了。
浑天仪的实际应用: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是用来模拟天体运行的。虽然浑天仪本身更多是模拟天体运动,但其背后蕴含的“天体是圆的,地球也在其中”的理念,已经打破了“天圆地方”的局限。
唐宋时期的进展: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天文仪器的改进和对各种天文现象的更精细观察,一些天文学家对“浑天说”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灵台秘苑》等著作: 这些著作中,对天象的描述更加科学和具体,虽然不一定直接说“地球是圆的”,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阐述,已经是在一个更符合球体概念的框架下进行的。
“宣夜说”的出现: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地之间充满空虚之气,日月星辰就浮游其中。这种说法虽然更抽象,但它打破了“天包地”的固定模式,也为更开放的宇宙观打开了空间。
明清时期的西方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更系统、更精确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包括“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
利玛窦等人的贡献: 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展示天文仪器,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成就带到了中国。例如,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就已经明确显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中国天文学家的接受: 许多中国当时的士大夫和天文学家,如徐光启,对这些西方知识持开放态度,并进行了研究和学习。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和天文学著作,他在《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中,也接触并理解了关于球体的几何知识。

总结一下:

所以,说中国古代“5000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早期: 在文字记录不发达的非常早期,人们的认知更偏向于直观经验,可能没有明确的“地球是圆的”概念。
“天圆地方”主导时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圆地方”是主流的宇宙观,这是基于当时的哲学、象征意义和对天象的初步观察。
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从东汉张衡的“浑天说”开始,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地球是圆的”的科学猜想和模型。这个观念虽然没有像西方那样通过航海大发现等事件得到广泛验证,但它在中国天文学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西方知识的传入: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特别是“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才在中国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因此,与其说“不知道”,不如说“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古代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从直观感知到哲学思辨,再到科学探索的演变。 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比如张衡,已经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的科学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他从欧洲带来了三棱镜、自鸣钟、世界地图和钢琴,向中国输入了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

他和好朋友李之藻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

顺带一提,李之藻还和徐光启、利玛窦合译过《几何原本》、《圜容较义》。

万历皇帝死后二十四年,崇祯吊死煤山。

按理说带清虽得国不正,也该有进步吧?

马戛尔尼访华后,清乾隆皇帝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因使臣拒行叩头礼,嘉庆帝拒绝接见,令其即日回国。

道光十八年,马他仑率英国舰队侵入中国海域。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还在一份奏折上批示,英吉利到底在哪里,道里远近?

清末大臣徐桐的高论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

不如说中国有一段时间知道地球是圆的,到了清代就不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长达五千年的时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就很大,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知识积累都天翻地覆。而且,古代社会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和现在也完全不一样。早期的认知:一个平坦的世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更早的、更原始的时期,比如说.............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意义上的军事学院划等号,因为两者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招生方式乃至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军事学院”的定义放宽,理解为系统性地传授军事知识、训练军事技能、培养军事人才的机构或场所,那么中国古代无疑是存在过类似的存在,并且其形式随着朝代的更.............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民意调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完全意义上的“民意调查”——那种系统性、科学性、以抽样和问卷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调查,那是肯定没有的。但如果我们将“民意调查”的范畴放宽一点,理解为统治者了解民情、听取百姓意见的一种方式,那么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形式的“察民情”、“询民意”的举措.............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古代军事工程的许多细节和演变。要判断中国古代城墙是否比欧洲古代的“坚固”,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从不同的时期、地域、以及“坚固”所指代的具体含义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坚固”指的是什么。在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与厚度: 城墙有多高,底部.............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次大陆的直接军事对抗并非频繁发生,但确实存在一些互动,其中一些可以被视为“进攻”的范畴,尽管这与我们今天对“进攻”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进攻”往往与边疆的防御、对游牧民族的打击,或是对周边小国的征服联系更为紧密。印度地区,尤其是其核心地带,由于地理.............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小说能否盈利以及其出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时期,单纯依靠写小说来盈利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 patronage(赞助)的综合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提升,情况也在逐.............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是否比欧洲更加专制独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致地比较,因为“专制独裁”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而且欧洲在漫长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形态。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比欧洲更集中的权力,但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一、 定义.............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松嫩平原上是否存在大湖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理和历史的交叉话题。简单来说,答案是 肯定的,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松嫩平原确实存在过一个面积巨大的古湖泊,通常被称为“古松嫩湖”或“辽河古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古松嫩湖的存在证据我们之所以能确定古.............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鬼怪传说,那可是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比日本的“百鬼夜行”还要更早、更庞杂,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列表式”存在,而是渗透在历史、文学、民俗的方方面面。要说有没有一个像“百鬼夜行”那样明确、成体系的分类,我得说,中国古人的思路更像是“融会贯通”,他们并不执着于把所有鬼怪都分门别类清楚,更多的是在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