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在松嫩平原上是否存在大湖?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松嫩平原上是否存在大湖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理和历史的交叉话题。简单来说,答案是 肯定的,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松嫩平原确实存在过一个面积巨大的古湖泊,通常被称为“古松嫩湖”或“辽河古湖”。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古松嫩湖的存在证据

我们之所以能确定古松嫩湖的存在,主要依赖于地质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通过对地层、沉积物、古生物化石以及地貌的分析,描绘出古代的地理环境。

1. 地质构造与湖相沉积: 松嫩平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沉降盆地,由河流长期的泥沙堆积形成。在地质勘探中,在松嫩平原的深层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湖相沉积物,比如细腻的泥岩、粉砂岩以及有机质丰富的泥炭层。这些沉积物明显是在水体中形成的,其厚度和分布范围足以证明曾经存在过一个巨大的湖泊。

2. 古河道遗迹: 在现代松嫩平原的地面和地下,可以看到许多宽阔、弯曲、但如今已经干涸的古河道。其中一些河道的规模远超我们今天在平原上看到的任何河流,它们像是连接着一个庞大的水系。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古河道的走向、规模以及侵蚀地貌,认为它们是注入和流出这个古湖的河流。

3. 古生物化石: 在平原地区的钻探和挖掘中,经常会发现与湖泊环境相关的古生物化石,例如淡水贝类、鱼类骨骼以及各种水生植物的遗骸。这些化石的出现,直接印证了古代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湖泊环境。

4. 地貌特征: 虽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和人类活动,但一些残存的地貌特征仍然可以提供线索。例如,某些区域地势相对低洼,或者存在一些微小的湖岸线痕迹,这些都可能是在古湖退缩后留下的“遗迹”。

二、 古松嫩湖的规模与形成

“古松嫩湖”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湖泊,它的形成、演变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受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以及河流作用的综合影响。

1. 形成原因: 松嫩平原是一个典型的沉降盆地,是新生代以来受到地壳构造运动影响形成的。当盆地不断下沉,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又在盆地内堆积,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并且出口不畅时,就容易形成湖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这个盆地多次经历湖泊化的过程。

2. 规模推测: 根据地质和古地理学家的研究,古松嫩湖的规模非常巨大。在最鼎盛的时期,它可能覆盖了今天松嫩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甚至可以与现代的里海相媲美,或者说,比我们熟知的咸海(在干涸前)还要大。其范围大致东至小兴安岭西麓,西抵大兴安岭东麓,南抵辽河下游,北接黑龙江沿岸。想象一下,一片广袤无垠的湖泊,其水面辽阔,烟波浩渺,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平原景象是截然不同的。

3. 演变过程: 这个巨大的湖泊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过多次的充盈和退缩。例如,在某些冰期或湿润期,湖泊水位可能升高,面积扩大;而在某些干旱期,湖泊则可能萎缩甚至分裂成一些较小的湖泊。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变。

三、 古松嫩湖的时代

关于古松嫩湖存在的具体时代,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它在中新世(约2300万年前)至更新世(约260万年前至1万年前)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曾多次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

有些研究认为,在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一个大型的湖泊系统。
而在更新世,特别是更新世的几个冰期和间冰期中,由于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古松嫩湖的规模和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某些时期的湖泊可能与更广泛的内陆水系相连。

四、 古松嫩湖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及其消亡原因)

一个如此巨大的湖泊系统,必然对当时的地理、气候以及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和迁徙。

1. 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 巨大的湖泊意味着该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这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古松嫩湖区域可能曾是大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也孕育了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

2. 河流系统的塑造: 注入古松嫩湖的河流,如嫩江、松花江(早期可能也包括辽河的部分支流),它们的河道、流速和沉积模式都受到这个巨大湖泊的存在而影响。可以说,古松嫩湖是塑造松嫩平原现代水系格局的重要“前身”。

3. 消亡的原因: 随着地质演变和气候的长期变化,古松嫩湖最终逐渐消亡。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构造抬升: 地壳运动导致盆地整体抬升,使得湖泊的出口更加开阔,湖水更容易流出。
气候干旱化: 在某些时期,全球或区域性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导致湖泊萎缩。
河流的侵蚀和切割: 流域内河流系统的不断发育和侵蚀,逐渐将湖泊切割开,形成一个个更小的湖泊,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河流和平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导致了最终的大型湖泊系统的瓦解。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在松嫩平原上确实存在过面积巨大的古湖泊。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湖泊,而是一个在漫长地质时期内反复出现的湖泊系统。它是塑造今日松嫩平原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关键历史因素之一。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其“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象,但地质学和古地理学的证据,如湖相沉积、古河道和古生物化石,都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曾经被广阔水面覆盖的古代松嫩平原的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0天后再见 邀。

最近忙别的事情,所以没看到。不好意思。说起地质变动,我也是民科,根本不懂。

但是我在知网上找到了《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这篇文章。(作者:李取生,邓伟,钱贞国,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时间:2000年4月12日)

其中有一段是:

本区从早更新世晚期一直到中更新世晚期是一个大湖盆,范围大致在齐齐哈尔—双辽—肇源—林甸—齐齐哈尔这一长椭圆形内,面积约5万km2。在湖盆的东北有一出口,流向三江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分水岭缓慢抬升,松辽大湖缩小,河流发育。至晚更新世晚期整个松辽大湖基本消亡,代之以河流水系[15]。在湖泊消亡的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构造运动,在玉木冰期干冷气候作用下,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内陆闭流湖盆,四周的地表径流汇入到湖泊后,没有外流,水分不断蒸发,水中盐分残留在湖泊里,并通过湖水下渗、侧渗到四周的浅层地下水和沉积物中。随着构造抬升和湖泊沉积,大量咸水湖消失并留下成片的盐碱化沼泽、浅层地下咸水和含盐量高的沉积物。

特此请大家斟酌。

靴靴!

user avatar

从题图中可以看到这个湖在松花江嫩江交汇处,今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也就是今大庆的位置。

但是我去找来《中国史稿地图集》看,相应位置没有画这个湖。下面是第 19 页「战国时期形势」的一部分:

我又去翻阅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松嫩平原上也没有这个湖。

那么题主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有这个湖而我的书中没有,一定是因为版本不同。我查阅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郭沫若主编,地图出版社)是 1979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而这本书还有 1996 年版(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 (豆瓣)

),想必题主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是这一版,而其中出现了松嫩平原上的大湖泊。另外,下册并非与上册同时出版,而是出版于 1990 年,因此其中隋朝地图没有此湖的原因也不能确定是制图者认为当时湖泊已消失,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

这个湖泊所在的位置,今大庆周边,是松嫩平原的地势低洼处,在现代也有众多泡子、湖泊。

参考 [2] 中的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更新世时在松辽平原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常称为古松辽湖,有古辽河、嫩江、松花江汇入,位置如下:


但是在晚更新世时期(距今 1.7 万年到 12.6 万年)随着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古松辽湖衰亡。这一时间虽然在地质意义上不甚久远,但还不够靠近地图中的时间。因此我们不能将古松辽湖与题中的湖泊对应。


那么,也许这个湖像众所周知的大湖「云梦泽」一样,是个古代存在而后消失的湖泊。然而这一带的史料记载远不及荆楚,似乎没有对此湖泊的明确描述。参考 [3] 中陈可畏所作《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即通过分析史料推断此湖泊存在。

在《魏书·序纪》中记载鲜卑先祖「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潮,谋更南徙,未行而崩。」考古发现鲜卑先祖的宗庙位于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附近大兴安岭山中的嘎仙洞,即鲜卑拓跋部发源地「鲜卑山」大致位于此地。而「南迁大泽」是去往何处则颇有争议,最广泛的观点是「大泽」指今内蒙古呼伦湖,然而不同的说法包括贝加尔湖、内蒙古西部科布多、内蒙古辉河、嫩江下游、河套地区等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地点。《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中作者即认为「南迁大泽」并非鲜卑族迁往西南方向的呼伦湖,而是沿嫩江向东南方迁徙到下游地区,「大泽」是古代存在于嫩江下游的大湖:

……推寅时南迁之大泽 “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枷。” 就是说,此泽方圆千余里,周围的土壤呈昏黑色,地低湿而多沼泽。今嫩江下游,以齐齐哈尔及洮儿河口为中心,是松嫩平原最低的地区。在嫩江下游两岸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甘南县、富裕县、内蒙古扎贵特旗、科尔沁右 前旗,吉林省镇资县、大安县境内都有大片的沼泽、水泡地和许多湖泊。这显然是古代大泽的遗迹。而呼伦湖则不同……


……在今嫩江下游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众所周知,石油产于浅海和古代的湖泽地下。只有在古代大湖遗址底下,才会出现大的油田。今大庆一带地底下是一个很大的油田,而呼伦湖底下至今未发现石油。这雄辩地说明嫩江下游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从而证明推寅率领拓跋鲜卑南迁所到之大泽就在这里。

之后,作者援引了多则史料进一步推断大湖的存在:

关于嫩江下游的这个古代大泽,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古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云 “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按西汉后期,高句丽在今吉林省 东南部和辽宁省东北部;抱娄在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鲜卑在今嫩江以西地区;而夫余则在以吉林省农安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它和高句丽、抱娄等地区相比, “最为平敞” 。其 “多山陵” 者,系指松嫩平原周围的山地。其 “广泽” ,就是大泽,虽未说明这个 “广泽” 的具体地点,但可以推断是在今松嫩平原最低的西北部,即嫩江下游地区。

《三国志》卷30《鲜卑传》裴注引《魏书》云:东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统一北方,……灵帝时 “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见)乌侯秦水广夜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喜捕鱼,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至于今,乌洛秦水上有汗人数百户。” 上述 “乌洛秦水” 即 “乌洛” 部所居地之 “秦水” 。此 “秦水” ,《魏书·乌洛侯传》作 “难水” ,《失韦传》作 “㮈水” 。由此观之, “秦水” 乃 “奈水” 之伪。乌侯奈水 “广裹数百里,淳不流,” 说明它是一个大湖。上述 “汗人” 当即汉人,系传译之 误。《后汉书·鲜卑传》改作 “倭人” ,是完全错误的。

《魏书》卷100《乌洛侯传》: “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于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其国西北其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 上述 “完水” 即今额尔古讷河和黑龙江, “难水” 即今嫩江和松花江下游。当时的乌洛侯部落居住在拓跋石室(今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的南方,今嫩江西岸的甘南、龙江二县东部和齐齐哈尔市西部地区。《魏书有乌洛侯传》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这里有个大泽,但是很清楚,乌洛侯只有濒临大泽,才会有 “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 的现象。

最后,作者总结道:

从上面的考察中可以断定:在今嫩江下游地区,古代曾经是一个大湖。当西汉后期,即公元前一世纪四十年代拓跋鲜卑南迁到这里时,这个大湖 “方千余里” 。至东汉后期,即公元二世纪七十年代檀石槐东巡时,湖面已只有 “广裹数百里” 了。它在北魏时还存在。至于何时才消失而变成一条宽广的河道,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无从推断,这只有依赖地理地质工作者将来给我们解答了。

以此看来,汉魏时代在今大庆一带存在一个大湖的可能性是有的。然而,此湖泊史料少有提及,更没有名字留传;除上文论述外,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也几乎没有对此湖泊的描述。




在此回答的评论中,题主 @丁允文 补充,参考 [3] 《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的作者陈可畏先生正是第二版《中国史稿地图集》的修订负责人,这无疑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信息。因此今天我前往附近的图书馆阅览了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书中的《再版说明》中写道:

这次再版,历史内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陈可畏先生负责修订,他在仔细研究考订的基础上,对部族局地、居民点的名称和位置、个别界限及行军路线作了数十处修正,并增补了少量地名。

因此,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的大湖有很大可能完全的出自上文《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中的研究。


下面是两版书籍的 40 页「东汉时期形势」的部分比较:



右侧的 1996 年版不但比左侧的 1979 年版多了大湖,鲜卑和夫余的边界也不同,鲜卑的边界偏向东侧,包含了湖泊周边地区的一部分,符合上文对鲜卑族人迁徙的描述。


为了进一步从某种程度上验证这个想法,我们不妨捕风捉影一番,如果《中国史稿地图集》修订负责人陈可畏先生在两版书出版间的时期的其它原创研究结果在两版书的不同之处中有所体现,那么湖泊来自于《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的可能性就又大了很多。


我搜索到了陈可畏先生的几篇考证研究文献,在《城濮之战地理考释》中作者写道:

传统说法认为城濮在今山东哪城西南的临淮, 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附近。……后人遂以今临濮城当之,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可靠根据。

至于城濮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之说,则更不可信。……


……城濮系因位于有萃氏故城与濮水之间而得名,是地区名而不是城名。

……城蹼既在陶丘西北九十里,蹼水之南,其地当在今山东东明县东部,有宰氏故城当在东明县东南。



两版书中城濮的位置相同,但右侧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去掉了「城濮」旁边的小圆点,符合「是地区名而不是城名」的说法。


在《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出版于 1998 年,晚于第二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但较为接近)中,作者写道:

关于垓下的地点,自古以来有两说。…… 按上述诸书所言之 “垓下聚” 在今安徽灵壁县城东南15里。此系传统之说,故今学者多从之。

另一说出自唐人张守节。……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城老君庙。


很明显,楚汉决战的垓下,不可能在今安徽灵壁县城东南15里。……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城之东10里处。……

……由此可见,垓下在陈县境。汉 “陈县” ,即今河南淮阳县。也就是说,垓下决战的地点在今淮阳县。

陈县北部,与固陵县相接。 垓下既在陈县,自然是陈县北部。……



图中上方的 1979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垓下在今灵璧附近,而下方的 1996 年版中垓下则标于陈郡、固陵之间,符合「陈县北部」、「今淮阳县」的看法。


总而言之,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中松嫩平原上的大湖最有可能来自于陈可畏先生的《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研究。然而从现在的史料与相关研究看,这个无名巨湖的区域、年代乃至存在与否仍十分值得讨论。身世如谜的巨大湖泊十分显眼而堂皇地出现在地图上,相比之下显赫的云梦泽也只是标为一片沼泽。这使得我们仍然对神秘湖泊在《中国史稿地图集》 1996 年版中的出现感到不解,也许它的背后还有更多有待发掘的故事。



注:

[1]. 虽然《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写明「1979 年 12 月第 1 版」、「1979 年 12 月上海第 1 次印刷」,但前言却落款于「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日」,这样看来实际的出版、印刷日期也许并非如书中所标。

[2]. 1996 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第 65 页「北魏和宋对立」的右上角松花江、嫩江交汇的相应位置没有出现这个湖泊,这也许是作者的疏忽。

参考:

[1]. 杨秉赓, 孙肇春, and 吕金福. "松辽水系的变迁." 地理研究 2.1 (1983): 48-561.

[2]. 裘善文, et al. "松辽平原古大湖演变及其平原的形成." 第四纪研究 32.5 (2012): 1011-1021.

[3]. 陈可畏. "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考." 黑龙江民族丛刊 4 (1989): 012.

[4]. 杨军.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史学集刊 4 (2006): 124-131.

[5]. 靳维柏.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北方文物 3 (1988): 005.

[6]. 陈可畏. "城濮之战地理考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1989): 010.

[7]. 陈可畏. "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 中国史研究 2 (1998).

相关讨论: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东北地区没有名称的大湖是怎么回事 方舆论坛 - 旅游和自然地理
百思不解:东北历史地图上神秘消失的巨湖...._春华秋实 飞扬军事 中国军迷原创第一站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松嫩平原上是否存在大湖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理和历史的交叉话题。简单来说,答案是 肯定的,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松嫩平原确实存在过一个面积巨大的古湖泊,通常被称为“古松嫩湖”或“辽河古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古松嫩湖的存在证据我们之所以能确定古.............
  • 回答
    中国古代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在我看来,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遭遇难以逾越的巨大阻碍。咱们先不把现代工业的概念套进去,而是想想中国古代“工业”的雏形和发展方向。古代的“工业”更多的是指手工业、制造业,比如冶铁、纺织、制陶、造船、火药制造等等,这些.............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海洋疆域辽阔,海岛众多,在一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做法并不鲜见。这其中不乏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折射出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萌芽与发展。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的岛屿县治谈及中国古代在海岛设县的例子,舟山群岛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当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之中时,我们遥远的东方邻国,印度,也正经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印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种影响并非像某些民族征服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渗透,体现在文化、经济、技术,甚至是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小说能否盈利以及其出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时期,单纯依靠写小说来盈利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 patronage(赞助)的综合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提升,情况也在逐.............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源:对太阳运行的朴素观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并非恒定.............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男人的地位与财富息息相关。一旦男性破产,其妻妾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破产男人的侍妾而言,她们的处境无疑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来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侍妾”在古代的法律和伦理地位。她们通常不是正妻,没有正式的妻位,其身份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要说宋朝以前,中国北方和南方谁更富裕,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情况都有变化。而且“富裕”这个词,怎么衡量也很关键,是看人口、土地、农业产出,还是商业繁荣、文化程度?先秦到汉朝:北方稍占优势,但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先秦,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也就是.............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虽然不像现代医学这样精密,但关于人们为了弥补身体缺陷而进行各种尝试的记录并非没有。就安置假眼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虽然具体详细到现代意义上的“安置”过程的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史料、医学文献以及文化习俗中窥探一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假眼”与我们今天通过.............
  • 回答
    在古代中国,我们常说的“文”通常指的是“文钱”或“铜钱”,也就是圆形方孔的铜制货币。那么,有没有比“文”更小的货币单位呢?答案是:基本没有,但在实际流通和价值衡量上,存在一些可以看作是“单位”层面的概念,尽管它们本身不是独立的铸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文”在古代的含义和流通过程。“文”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里的长辈们最看重的往往是香火的延续,也就是有儿子来继承家业、祭祀祖宗。所以,如果一个家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遗产的继承方式也会比有儿子的家庭复杂得多,而且往往会伴随着不少的无奈和变通。基本原则:以男嗣为重,但也有例外中国古代是以父系社会为主,继承权的核心在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