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的例子吗?

回答
中国古代的海洋疆域辽阔,海岛众多,在一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做法并不鲜见。这其中不乏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折射出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的岛屿县治

谈及中国古代在海岛设县的例子,舟山群岛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舟山群岛,古称海中州、东海渔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渔业和对外贸易港口。

早在秦汉时期,舟山群岛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和初步的行政管辖。据史书记载,秦朝就在海岛上设置了“句章县”,虽然其确切位置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其管辖范围就包含了一部分舟山岛屿。到了汉代,虽然没有明确独立设置海岛县的记载,但一些岛屿已经隶属于大陆的郡县管辖,例如隶属于会稽郡。

真正意义上在舟山群岛设立独立县治并得到长期发展的,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时期,随着海上交通和贸易的日益发达,舟山群岛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发,唐朝在今日的舟山本岛设立了“白泉县”。“白泉”之名取自岛上甘泉,显示了当时对这片土地的初步认识和命名。

宋朝时期,舟山群岛的行政建置进一步完善。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在舟山本岛设立了昌国县。昌国县的设立,标志着舟山群岛行政管理体系的成熟。昌国县的县治设在舟山本岛的定海湾(今舟山市定海区),这个位置至今仍是舟山市的中心城区。

昌国县的设置并非仅仅是行政层面的简单划拨,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开发和管理措施。朝廷派遣官员管理海岛事务,鼓励渔业生产,并设立市舶司或类似机构,管理对外贸易。由于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对外贸易活跃,昌国县一度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

元朝时期,对舟山群岛的管理更加强化。至元十九年(1282年),昌国县改名为舟山县。这一名称的沿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海岛县名称之一。元朝在舟山县设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海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同时,舟山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朝初期,为了应对倭寇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舟山群岛的定海(即原昌国县、舟山县治所在地)设立了定海卫,隶属于浙江都指挥使司。卫所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行政管理制度,定海卫的设立意味着舟山群岛的军事防御功能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虽然名称由“县”改为“卫”,但其作为岛屿上的行政及军事中心的功能依然存在。

到了清朝,定海卫又改制为定海县,归属定海总兵管辖。虽然名称上又恢复了“县”的称谓,但其军事属性依旧浓厚。清朝后期,随着海禁的松弛和海洋贸易的重新开放,定海县的经济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其他零星的岛屿县治

除了舟山群岛,中国古代在其他一些海岛上也曾设置过县治,但相比舟山群岛,这些例子可能更为零散或持续时间不长。

海南岛: 海南岛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并设置行政区划。早在汉代,就在海南岛设立了珠崖郡和儋耳郡。虽然当时这些郡的范围更广阔,但其管辖的核心区域就包含了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而一些重要的岛屿,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某些岛屿,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有提及与中国大陆管辖下的岛屿存在联系,例如《汉书·地理志》就记载了汉武帝时期派遣使者慰劳远方岛民的情况,虽然具体设县与否难以确定,但至少表明了中央政府对这些岛屿的认知和潜在管辖意愿。后来在唐宋时期,海南岛上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动,例如设立过琼州、万州等,这些名称本身就包含了岛屿的地理概念。

台湾岛: 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展和对台湾岛的开发,在台湾岛上设置县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虽然一些文献记录可能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对台湾岛进行了一定的管辖。到了明朝,随着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湾岛上设置了承天府以及下辖的县,如天兴县、崇明县等。这些县的设立,是明朝政府对台湾地区加强统治和管理的体现。清朝统一台湾后,进一步完善了台湾岛的行政区划,在岛上设立了多个府和县,如台湾府下辖的嘉义县、凤山县等,这些县的管辖范围就包含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作为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渔业中心,在古代也曾被纳入中国行政区划。宋朝时期,澎湖列岛曾隶属于福建路,设有“澎湖寨”。元朝时期,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海防和渔业。明朝和清朝时期,澎湖也一直是中国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澎湖水师,并有相应的军事和行政机构管理。虽然在历史上“澎湖县”的名称可能不是一直固定使用,但其作为海岛区域的行政管理是明确的。

设立海岛县的意义与挑战

在中国古代,在海岛上设立县治具有多重意义:

1. 巩固边疆与主权: 海岛往往是连接大陆与海洋的节点,也是潜在的军事威胁来源地。通过在岛上设县,可以派驻官员和军队,加强对周边海域的控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 发展海洋经济: 许多海岛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对外贸易。设立县治可以组织生产,管理港口,规范贸易秩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加强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 随着行政区划的建立,朝廷会派遣官员和士人前往岛屿,将内地的制度、文化和技术带到岛上,促进了当地居民与大陆的交流和融合。
4. 便利管理与税收: 将海岛纳入县级行政区划,可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税收征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然而,在海岛上设立县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交通不便: 海岛与大陆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船只,受天气影响较大,给物资运输、官员往来和信息传递带来困难。
物资匮乏: 许多海岛缺乏淡水、耕地等基本生存资源,需要从大陆大量输送,成本高昂。
地理环境限制: 海岛地形复杂,可能多山地或滩涂,不利于耕作和大规模建设。
海盗侵扰: 孤悬海外的岛屿容易成为海盗活动的温床,对当地居民和经济构成威胁。
文化隔阂: 少数海岛可能居住着与大陆文化差异较大的原住民,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文化融合。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古代统治者依然选择在一些重要的海岛上设立县治,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以及在边疆管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舟山群岛的昌国县(后来的舟山县、定海县)便是其中最生动的例证,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岛屿县治,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重要印记。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地理认知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海洋从来都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就不能去翻一下地图吗?

清代:

江苏太仓直隶州崇明县,驻崇明岛;

浙江宁波府定海县,道光二十三年升直隶厅,驻舟山岛;

温州府玉环厅,驻玉环岛;

台湾全省设于台湾岛;

澎湖厅,驻澎湖岛;

广东潮州府南澳厅,驻南澳岛;

琼州一府三州十县全设于海南岛。

以上七处,符合题主“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的,刨除台湾全省、琼州府及诸厅,崇明县符合要求。

明代:

南直隶常州府靖江县,驻长江江心岛马驮沙(当时为岛)。

苏州府太仓州崇明县,驻崇明岛;

浙江宁波府昌国州,洪武二年改昌国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置定海中中守御千户所、定海中左守御千户所,驻舟山岛;

福建都司永宁卫嘉禾守御中左千户所,驻厦门岛;

金门守御千户所,驻金门岛;

广东琼州一府三州十县一卫八所全设于海南岛。

囊哈尔卫、兀烈河卫、波罗河卫驻库页岛。

以上七处,符合题主“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的,刨除琼州府及诸卫所,靖江县、崇明岛符合要求。

元代: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扬州路崇明州,驻崇明岛;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庆元路昌国州,驻舟山岛;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州路香山县,驻香山岛(当时为岛);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乾宁安抚司下属南建一州,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会同、乐会六县,南宁军下属宜伦、昌化、感恩三县,万安军下属万安、陵水二县,吉阳军下属宁远一县,以上一安抚司、一州、三军、十二县,全设于海南岛。

以上四处,符合题主“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的,刨除诸军司州县,香山县符合要求。

金代:

中京路锦州兴城县,驻菊花岛;

山东东路海州东海县,驻郁洲(当时为岛)。

辽代:

中京道巖州及附郭兴城县,驻菊花岛。

以上三处全部符合题主“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

宋代:

淮南东路海州东海县,驻郁洲(当时为岛);

两浙路明州昌国县,驻舟山岛;

广南西路琼州下属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四县,昌化军下属宜伦、昌化、感恩三县,万安军下属万宁、乐会、陵水三县,朱崖军,以上一州三军十县,全设于海南岛。

以上三处,刨除海南岛诸州军县,东海县、昌国县符合要求。

唐代:

河南道海州东海县,驻郁洲(当时为岛);

江南东道明州翁山县,驻舟山岛;

岭南道崖州下属舍城、颜城、澄迈、临高、文昌、乐会、曾口七县,儋州下属义伦、富罗、昌化、感恩、洛场五县,振州下属宁远、延德、吉阳、临川、落屯五县,万安州下属陵水、富云、万安三县,以上四州二十县,全设于海南岛。

以上三处,刨除海南岛诸州军县,东海县、翁山县符合要求。

隋代:

东海郡东海县,驻郁林屿(当时为岛);

珠崖郡下属舍城、颜卢、武德、澄迈、琼山五县,儋耳郡义伦、毗善、吉安、昌化、感恩五县,临振郡宁远、临川、延德、陵水四县,以上三郡十四县,全设于海南岛。

以上二处,刨除海南岛诸州军县,东海县符合要求。

总而言之,海岛上设州县的,除了台湾岛、海南岛之外,以郁洲岛也就是今天连云港、崇明岛、舟山为最,而南澳、金门、厦门、澎湖、玉环亦间设置过,北方沿海较少设置,唯间菊花岛一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海洋疆域辽阔,海岛众多,在一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的做法并不鲜见。这其中不乏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折射出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萌芽与发展。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的岛屿县治谈及中国古代在海岛设县的例子,舟山群岛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
  • 回答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缠足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说,不存在法律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女性必须缠足,也没有因为不缠足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但是,缠足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缠足是如何兴起的,又在不同.............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跨越千年,连接着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些重要的道路,自开通之日起便从未真正中断过,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往来。1. 京杭大运河:永不停歇的东方生命线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且一直在工作的交通线路,京杭大运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帝制时代没有了血统继承,而是像西方那样,有一套成熟的选举制度来产生新皇。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历史假设!那么,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里,哪些大臣才有可能在皇帝驾崩后,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声望,赢得“选票”,坐上龙椅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因素,绝非一人说了算。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号、祖先的名字或国号,对事物的名称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避讳制度(避名、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遗留的痕迹,或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修改,并尽量详细讲述:一、 文字的避讳(改.............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名将,那真是群星璀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为国纾难,为民族扬名。要从中选出“十大”,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都有自己偏爱的对象。但如果非要我“心中有数”,列一个榜单,那我会从战功、影响、军事思想、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从我们现在理解的“教程”概念去套用,即系统性地讲解语法、词汇、阅读材料的册子,那么在中国古代,我们很难找到直接对标的“拉丁文教程”。你想想,在中国古代,与西方世界进行直接、大规模的交流并非常态。即便有交流,也大多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零星商旅,或是极少数传教士带来的少量西方知识。那.............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要说中医何时“最成熟”或者理论有了“质的飞跃”,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而非某个瞬间的爆发。但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几个关键的节点,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来观察中医的兴盛与发展。理论奠基与系统化: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可以说,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