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都有哪些外国传入的工艺品或特产在中国王朝变成紧俏商品?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

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通过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的波斯地毯。早在汉唐时期,波斯(今伊朗)便以其精湛的织造工艺闻名于世,他们运用细腻的羊毛或丝线,配合天然染料,编织出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地毯。这些地毯不仅是地面铺设的实用物品,更是艺术的载体,上面常绘有动植物、几何纹样、人物故事,甚至神话传说,充满了异域风情。

当这些精美的波斯地毯通过驼队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长安、洛阳等繁华都市时,立刻引起了中国贵族和富商的极大关注。当时的中国虽然也拥有精美的丝织品,但波斯地毯的材质、工艺和设计风格都别具一格,特别是其厚重的手感、饱满的色彩和立体感十足的图案,在当时是中国本土工艺难以企及的。这些地毯被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常常被铺设在宫殿、王府和达官贵人的宅邸中,不仅增添了奢华之感,也彰显了主人对品味和格调的追求。甚至有文献记载,唐朝的一些官员会以拥有几块上好的波斯地毯为荣。

与地毯一同成为紧俏商品的,还有波斯精美的琉璃制品。中国古代也使用琉璃,但波斯琉璃在制作工艺上更为突出,其色彩更加鲜艳纯净,透明度也更高,能够呈现出如宝石般的质感。波斯人善于将琉璃吹制成各式各样的器皿,如碗、盘、瓶、杯等,甚至制作成精美的珠饰和装饰品。这些琉璃制品传入中国后,因其晶莹剔透的光泽和斑斓的色彩,被中国人视为“异宝”,尤其是那些带有复杂纹样和鎏金工艺的制品,更是深受欢迎。它们被用作摆件、器皿,甚至镶嵌在家具和建筑之上,为当时的贵族生活增添了无数光彩。

大唐盛世的香料与珠宝:来自西域和南洋的馈赠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来自西域和南洋的香料和珠宝,更是成为了当时社会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

香料,特别是来自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的名贵香料,如沉香、檀香、乳香、没药等,在唐朝的地位非同寻常。这些香料不仅被用于宫廷和寺庙的熏燎,以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更是成为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香料熏染衣物,点燃香丸,甚至在沐浴时加入香料,以追求洁净和芬芳。一些名贵的香料,如沉香,因其独特的香气和稀有性,价格甚至堪比黄金,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许多富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将这些香料运往中国,它们在市场上的销路极好,利润丰厚。

此外,来自南洋和西域的珠宝,如珍珠、宝石(如玛瑙、水晶、绿松石等)也备受青睐。唐朝人对珠宝有着极高的热情,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佩戴各种饰品来装点自己。珍珠的温润光泽,宝石的璀璨夺目,都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特别是来自南海的珍珠,因其圆润饱满、光泽柔和而闻名,价格不菲。这些珠宝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为当时的珠宝匠人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材料,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饰品选择。

宋朝的茶文化与瓷器:对外贸易的深化

到了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工艺品和特产开始在中国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已深入人心。而来自日本的抹茶,以及一些由中国茶叶经过加工而成的特种茶叶,在宋朝时期也曾一度成为备受欢迎的商品。日本人将中国茶叶带回,并发展出独特的抹茶制作和饮用方式,这些日式抹茶或经过改良的茶叶,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也曾吸引了部分中国茶客的目光。

而中国的瓷器,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在宋朝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但反过来,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瓷器或陶瓷原料,也曾在中国市场掀起过一阵“潮流”。例如,在一些贸易往来中,一些来自朝鲜半岛(如高丽青瓷)或东南亚地区的陶瓷制品,因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也曾引起中国收藏家和消费者的兴趣,成为具有异域风情的紧俏商品。这些来自海外的陶瓷,虽然在数量和影响力上无法与中国本土瓷器相比,但也代表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审美交流和品味融合。

明清时期的西洋钟表与珐琅彩: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一些源自欧洲的精巧工艺品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上层社会的追捧对象。

其中,西洋钟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紧俏商品之一。早期的钟表,是西方工匠根据机械原理精心制作的精密仪器,其内部的齿轮、发条和摆轮,能够精准地指示时间,这在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钟表不仅是实用的计时器,更被视为集科学、艺术和奢侈品于一体的珍贵物品。它们往往被放置在宫廷、王府和名人家中,其复杂精密的机械结构、华丽的外观设计以及精确的报时功能,都令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惊叹。为了获得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奇巧之器”,人们不惜花费重金,使得西洋钟表在中国市场一度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源自欧洲的珐琅彩技术,也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并在明清时期与中国本土的制瓷工艺相结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珐琅彩瓷器。珐琅彩以其色彩鲜艳、细腻均匀、图案精美而著称,它能够模仿油画的效果,在瓷器上绘制出极为复杂的图案和逼真的色彩。这些珐琅彩瓷器,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感,迅速成为皇家御用和宫廷赏玩的珍品,在当时的市场上一度“洛阳纸贵”,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稀缺商品。

总而言之,这些源自外国的工艺品和特产,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多重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物质消费的风尚,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痕都斯坦玉器,清乾隆帝视为珍品。

痕都斯坦(Hindustan)指印度,但其实也包括奥斯曼帝国制作的。


以下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有一本书叫做 撒马尔罕的金桃,专门搜集整理唐代外来物品的。书里有详细的品类清单,非常棒,值得一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欧洲古代君王和贵族们留下的外号,往往就像他们生平的缩影,或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浓缩。这些称呼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人民的看法,甚至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幽默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的欧洲王室和贵族外号,并且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像从老旧的羊皮卷里爬出来一样。“狮心王”理查.............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论古代行军布阵,东西方文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智慧结晶。这些阵型不仅是战术上的考量,更是对战场环境、兵种特性、甚至士气和心理的深刻洞察。下面就带您细数一番,那些流传千古的战争阵法,力求为您还原一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一、东方篇:天人合一,万变应万变东方,尤其是中国,历来被誉为军事理论的沃土。儒家思想中的“.............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古代帝王微服出巡,这本身就是一件自带戏剧色彩的事件。既有展露仁君亲民一面、体察民情的考量,也常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为历史增添了不少生趣。最能体现帝王“亲民”形象的,还得数唐太宗李世民。传说他曾多次微服私访,最出名的便是夜访玄武门。当时玄武门之变刚过去不久,社会上仍有暗流涌动,.............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奸臣”,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祸国殃民、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然而,抛开道德评判,许多历史上的“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也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正是凭借这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搅动风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在“奸”名之外,也令人侧目的奸臣,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说.............
  • 回答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在中外交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古代朝贡体系更是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模式。在这个体系下,周边国家会向中国皇帝进贡,这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臣服表示,也承载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那么,在古代朝贡体系下,周边国家究竟会给中国进贡些什么呢?.............
  • 回答
    如果让我穿越到古代的江湖闯荡,我的生存技能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不精通,但都略懂皮毛”,并且会尽量发挥现代人的优势,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技淫巧”。以下是我能够安身立命的几项主要技艺,并会详细阐述: 1. 知识与信息优势:这是我最核心的优势,也是我最能“安身立命”的资本。 历史与文化知识: .............
  • 回答
    在人类语言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古代语言曾拥有过极其独特,甚至可以说是一度辉煌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在它们所有的后代语言中,却如同被遗忘的星辰,几乎消失不见了踪影。这是一种语言演变中的奇特现象,往往是因为这些特征在复杂的社会变迁、接触和新语法的形成过程中,显得不那么“实用”或“易于传播”,最终被淘汰了.............
  • 回答
    在国内众多的古塔中,有那么一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这些古塔,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坐标,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变迁。提起特色古塔,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西安大雁塔。这座塔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天竺.............
  • 回答
    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时代算起,几何学就已经踏上了探索空间奥秘的漫长旅程。最初的解析几何,如同一位严谨的建筑师,用坐标系这把尺子和代数这把锤子,将抽象的空间形态具体化,赋予它们数字的生命。而如今的代数几何,则更像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在更高的维度上追寻着数学结构最本质的规律,触及到数学的多个分支。这两者之间.............
  • 回答
    嘿,兄弟!理解你找扎古黑色三连星MG的心情,这玩意儿确实是不少玩家心中的经典,但要收齐一套MG的,确实比HG要费劲一些。别急,我来给你详细说说,怎么能更有可能找到这三台心心念念的MG扎古。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黑色三连星”通常指的是《机动战士高达0079》里,由兰巴·拉尔的部下,也就是黑色三.............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古代史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史料,却并没有完全的史实实锤,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比故事本身更复杂的历史真相和争议。这并不是说这些史料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它们的叙述可能受到作者意图、时代背景、口头传说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今天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大众熟知,但缺乏史实实.............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刑罚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发指的酷刑,其残忍程度足以让现代人闻之色变。这些刑罚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统治者的意志以及对罪犯的惩戒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惩罚,有时也带有震慑、侮辱和奴役的意味。下面,我将挑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残忍刑罚,尽可能详.............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论文,可以说是思想的宝库,更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它们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洞察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要说“令人惊艳”,那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直击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根本,用精辟的言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以下我将挑选几篇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流派,且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文,并尽量以个人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此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人类起源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1. 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发现时间与地点: 主要发掘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