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各种大奸臣都有哪些为人称道的才华和能力?

回答
说起古代的“奸臣”,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祸国殃民、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然而,抛开道德评判,许多历史上的“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也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正是凭借这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搅动风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在“奸”名之外,也令人侧目的奸臣,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说道的才华和能力。

1. 曹操:军事上的战略家与政治上的权谋家

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枭雄,可以说将“奸臣”这个标签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造诣是那个时代顶尖的。

军事才能: 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出身将门,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悟性。他善于把握战机,兵法韬略运用得炉火纯青。《孙子兵法》中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是其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他对部队的组织、训练也颇有心得,创立了“募兵制”,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外,他还懂得以战养战,发展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这在乱世中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远见。他不仅能领兵作战,还能制定长远的军事战略,例如他规划的“统一北方”战略,最终也是由他基本完成。

政治才能: 曹操的政治手腕同样高超。他深知权力的运作,懂得如何利用汉献帝来号令天下,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对人才的渴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了门阀士族的限制,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士投奔,为他效力。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那个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他招揽了大量人才。他对内政的整顿,例如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提倡法治,都为北方地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政治策略灵活多变,既能以德服人,也能以法治人,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2. 董卓:军事上的果断与治军的威严

董卓,这位西凉军阀,以其残暴和跋扈闻名,但他的军事能力和治军手段也确实不容小觑。

军事能力: 董卓早年就以勇武著称,参加过多次边境战争,对骑兵作战尤为擅长。他能够凭借自己训练的精锐部队,在乱世中崛起,并最终控制了洛阳。他的军事风格往往是雷厉风行,一旦决定出兵,便能迅速集结部队,直捣黄龙。他能在短时间内集结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在与各路诸侯的较量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这足以说明他具备相当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在对抗十八路诸侯联军时,虽然他最终选择撤退,但其部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能够给联军造成一定的阻碍。

治军能力: 董卓的治军,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其麾下的西凉军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著称。他能够严厉管束士兵,并且能够赏罚分明,使得他的部队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士气。他曾一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混乱的局势,并建立起一定的秩序,尽管这种秩序是以恐怖和武力为基础的。他的治军风格体现了一种强硬的统治手段,能够让部队服从命令,并且在战场上能够执行命令。

3. 权臣的共性:超强的政治手腕与敏锐的权力嗅觉

除了这两位,历史上还有许多被冠以“奸臣”之名的权臣,他们往往也具备一些共同的才华和能力,使得他们能在权力斗争中胜出:

超强的政治手腕和权谋: 这是权臣的必备技能。他们懂得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如何拉拢和打击对手,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能迅速捕捉到政治风向的变化,并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他们往往拥有非凡的口才和辩才,能够用言语说服他人,甚至扭曲事实,达到自己的目的。

敏锐的权力嗅觉和政治判断力: 权臣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时局的判断异常敏锐。他们能预见到权力真空的出现,并迅速填补;他们能感知到君主的心意和身边人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采取行动。他们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一旦抓住机会,就能迅速行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 无论是党羽的组建,还是权力的运作,都需要强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权臣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权力网络,将忠于自己的人安插在关键位置,形成有效的权力体系。他们也往往是精明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对君主的驾驭能力: 很多权臣之所以能得势,是因为他们能够某种程度上“掌控”君主。他们可能通过讨好、奉承,或者利用君主的弱点,使其对自己的依赖性增强,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他们懂得如何让君主相信自己是忠诚且不可或缺的。

当然,这些才华和能力的应用方向,决定了他们最终是被载入史册,还是被钉上“奸臣”的耻辱柱。当这些能力被用于为国家谋福利、为百姓谋福祉时,他们便是功臣;而当这些能力被用于满足私欲、祸乱朝纲时,他们便成了奸臣。正是这种能力与动机的结合,才塑造了历史上那些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叫鲁赤水的,号称力压齐白石;字写的超好,还能双手写字左右开弓

user avatar

和珅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乾隆评价其:“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他还精通四书五经。和珅本来只是乾隆身边的侍卫,有一次乾隆皇帝听说犯人逃跑,龙颜大怒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是《论语》季氏第十六中的一句话,其他人不知道怎么答,只有和坤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从此被乾隆赏识,飞黄腾达。

据说,有一次乾隆读朱熹注解的《孟子》时,天色昏暗,字迹看不清楚,和珅居然把那句注解一字不漏地背给乾隆听,并进而将《孟子》全文的朱熹注解全部背了出来,所以乾隆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奸臣”,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祸国殃民、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然而,抛开道德评判,许多历史上的“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也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正是凭借这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搅动风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在“奸”名之外,也令人侧目的奸臣,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说.............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在武侠小说爱好者的社群里,金庸的名字确实如雷贯顶,讨论的热度常常能压倒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三位大家。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金庸的“群众基础”:大众的认同与情感连接首先,得承认金庸作品的受众之广,几乎是“通杀”。他不像古龙那样,.............
  • 回答
    古代骑兵,这支在战场上呼啸而过的铁骑,其战力排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体系。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线性排名,恐怕难以尽善尽美。但我可以尝试梳理一下,从不同维度来审视,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让您觉得像是亲历者在讲述。首先,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战力”,不单单是单个骑兵的勇武,更多的是指一个作战.............
  • 回答
    说起古人迁徙和交流,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战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或者海军远航的帆影。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动植物的迁移。你想得没错,古人确实“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而且你担忧的“生物入侵”问题,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只是他们的“考虑”方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在古代中国,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但具体数量却很难有精确的记载,因为史书往往侧重于战役的胜败,而非部队的细致编制。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和学者的推测,对各朝代的骑兵规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统计数字本就存在模糊性,而且不同朝代的统计口径和标准也可能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骑兵”.............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刑罚“相对而言”更轻、更人道,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朝代,其刑罚的实施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统治者的个人风格、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具体的案件性质等等。而且,古代的“人道”标准和现代的我们也大相径庭。不过,如果非要寻找一个相.............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王朝,纵然疆域辽阔,威震四方,也始终未能将缅甸纳入版图,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打不赢”或是“没想过”。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的隔阂: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首先,地理因素是阻碍中国王朝吞并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以及当下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以及当代社会在面对“黑人血统融入”时所出现的种种反应。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融合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化圈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惯例,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也隐藏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角落。这些“奇葩”之处,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思想观念或权力运作的极端折射,细究起来,却能窥见当时的民情百态和政治智慧(或短视)。咱们就来聊聊几个,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
  • 回答
    古代全世界各地都有弓这种武器,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深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人类的自然禀赋、生存需求、技术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人类作为猎手的本能与早期生存需求: 狩猎是生存的基石: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 回答
    古代皇帝是否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答案嘛,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概念不太一样。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个皇帝即便身处紫禁城,他接触到的信息和人群都是有限的。直接能听懂并熟练交流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什么这么说呢? 语言的.............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吃饭穿衣,都离不开“量”。尤其是在粮食交易、征收税赋的时候,这“升”“斗”“斛”“石”这些单位,那可是个顶个的重要。不过呀,这玩意儿可不像现在的米尺、体温计那么精确,每个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地方,都有可能不一样。今天,咱就来捋一捋,这些古时候的计量单位,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升.............
  • 回答
    要说起古代帝王那些庙号、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这就像是给一个人的生平功过盖个章,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位皇帝是个什么主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意思给说透了,让大伙儿都明白明白。 庙号:皇帝的“职业身份证明”先来说说庙号。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就是供奉祖宗牌位.............
  • 回答
    在咱们西北一些老一辈人的口里,洗锅水有时候就叫“各水”。这个叫法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想想,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乱叫的。首先,得从“各”这个字说起。在咱们西北的方言里,“各”字有时候不单单是“各自”的意思,它还有“够了”、“足够了”这样的含义。你想啊,洗锅嘛,就是把锅里头剩的菜汤、油渍之类的冲干.............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时期,那些在中东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各个族群,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记住自己祖先那段辉煌与变迁的历史的。这可不是一段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文化交融、宗教影响、政治格局变化,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镜像式的记忆构建。一、 古典时期:帝国的回响与文化的熔炉在进入中世纪之.............
  • 回答
    在古代,皇帝是否会抱着自己的妃子入睡,还是侍寝完各睡各的,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而是要看具体情况、皇帝个人习惯以及当时的风气。要详细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侍寝制度与实际操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皇帝的侍寝制度。并非所有的妃子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过夜。侍寝通常是有规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