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就不怕生物入侵吗?

回答
说起古人迁徙和交流,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战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或者海军远航的帆影。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动植物的迁移。你想得没错,古人确实“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而且你担忧的“生物入侵”问题,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只是他们的“考虑”方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不同。

为啥要带植物和动物?这可不是为了玩!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迁徙和交流,带上动植物,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刚需。

粮食是硬道理: 人们要去新的地方定居,总不能靠吃野草野果过日子吧?于是,他们会带着自己熟悉、赖以生存的作物种子,比如小麦、稻谷、玉米(虽然玉米是美洲作物,但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其传播范围有限,但其他豆类、黍类等都非常普遍)。这就像你搬家,总得带上家里的米面油盐一样,只不过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这些作物的种子和植株,承载着人们的食物来源,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
生活必需品: 除了粮食,还有像棉花、麻、桑树这些提供衣物的纤维作物。羊、牛、猪这些家畜不仅是肉食来源,还是提供奶、皮毛、劳动力的重要伙伴。马匹更是战争、交通的关键。这些家养动物和经济作物,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文化与情感的连接: 有时候,带上家乡的特定植物或动物,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比如,某种特别的香料植物,不仅能调味,还能带来熟悉的气味;某个珍稀的宠物或观赏鸟,可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或是作为外交上的馈赠。这种情感因素虽然不像生存那么直接,但在长期的交流和迁徙中也扮演着角色。
贸易与技术传播: 丝绸之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除了丝绸,茶叶、水果、香料等植物也随着商队传播。反过来,西方的葡萄、苜蓿等也来到了东方。这种贸易和技术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动植物的跨地域传播。

古人怎么看待这些“外来物种”的?

那古人难道就没想过,这些“带过去”的动植物会不会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

有限的认知与技术: 首先,古人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远不如今天发达。他们没有“生物入侵”这个概念,也缺乏对生态系统复杂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眼前利益:我带了这个种子,能在这儿种活,收获粮食,太好了!这种直接、功利性的视角是主要的。
尝试与淘汰的自然选择: 当然,并非所有带过去的动植物都能成功。很多物种在新的环境中,由于气候不适、土壤不符、病虫害防治困难等原因,根本无法生存下来,或者生长得非常糟糕。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生态筛选”。只有那些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物种,才能最终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繁衍,并被人类广泛种植或饲养。
成功的例子太多了,但也埋下了隐患: 正因为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小麦、水稻的普及,牛、羊、猪的驯化和传播,才塑造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农业景观和饮食文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那么“幸运”的物种,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只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变化可能并没有被及时察觉或明确定义为“问题”。
有限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相对于今天全球化的高速交通,古代的传播速度是慢得多的。马匹、船只、骆驼是主要的载体,一次运输量有限,周期也很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物种快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同时,很多迁徙和交流是有明确目的地的,并不是随意撒播。

那么,有没有所谓“负面”的影响被注意到过?

虽然没有明确的“生物入侵”理论,但古人也并非对所有外来物种都来者不拒。

“野化”的担忧: 有些家养动物,如果一旦逃逸或被遗弃,在野外可能对当地的野生动物造成竞争,甚至掠食。比如,逃逸的家猪在某些地区会形成野猪种群,影响当地的植被和小型哺乳动物。虽然古人可能不会用“入侵”这个词,但他们对家畜“跑丢”或“失控”是有顾虑的,比如防止牲畜破坏农田等。
对特定物种的排斥: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会因为某种外来物种带来麻烦而被排斥。比如,如果某个外来病原体(虽然不是直接的动植物本身,但常常与之相伴)引起了严重的疾病,那么与该病原体相关的物种或来源地可能会受到警惕。但这种警惕往往是基于经验性的、对具体事物的反应,而不是系统的生态观。
地方保护意识的萌芽? 也许可以从一些地方性的记载中看到一些端倪。比如,某个地区可能会特别强调保护本地的某些特有植物或动物,防止其被外来物种挤占。但这更多是一种地方性的、零散的意识,尚未形成普遍的“保护本土生态”的理念。

对比今天的“生物入侵”:

我们今天讨论“生物入侵”,是因为我们有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对生态系统破坏后果的深刻认识。我们知道,一些来自异域的物种,一旦脱离了原有的天敌、病害和环境约束,可能在这里迅速繁殖,排挤本土物种,改变栖息地,甚至导致其他物种灭绝,给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损失。比如,福寿螺、小龙虾(某些引进的品种)、红火蚁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古人,他们的行动更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无数次的尝试、适应和淘汰,在客观上完成了一场场规模宏大的“动植物迁徙与重组”。他们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带去了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不计其数的物种被成功引入并融入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成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也有很多物种可能因为不适应而被淘汰,或者以一种我们现在看来不那么理想的方式影响了当地。

所以,说古人“不怕生物入侵”也不太准确。他们只是缺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怕”的知识和概念。 他们更多是在与自然搏斗、适应自然,并在生存的驱动下,无意识地(或者说,是基于直接经验和利益的考虑而有意识地)推动了物种的全球性传播。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生态挑战,很多也是在古代人类活动的基础上,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化、全球化所放大的结果。

总而言之,古人“运来运去”动植物,是为了生计,是文明交流的必然。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物入侵”概念,但他们的行为却在客观上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他们的做法,是那个时代对环境认知的局限,也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历程中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没有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并不怕这些。而且,你要认真考察外来物种入侵的话,古人自己不就是来自非洲的超绝最恐怖入侵物种、造成了古近纪以来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么。

古人不觉得将动植物搬来搬去有多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人的搬运能力低。古人主动搬运动植物造成严重生物入侵的案例不多,主要是黑家鼠、非洲野猫、马缨丹之类,这并不比候鸟搬运、树枝顺水漂流之类自然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更密集。二十世纪的全球化大规模贸易不知不觉地搬运的病原体和小型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古人的主动搬运大得多。近年来有些入侵物种可能是有意投放的。

带着家乡的动植物跨过大海或荒漠的古人,可能乐于看到自己熟悉的动植物将新抵达的地方的动植物击溃,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从遥远的地方将动植物搬回祖国的古人,选择的大抵是那边的人已经驯化过的农作物和小型动物,出现严重危害的概率有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人迁徙和交流,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战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或者海军远航的帆影。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动植物的迁移。你想得没错,古人确实“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而且你担忧的“生物入侵”问题,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只是他们的“考虑”方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
  • 回答
    .......
  •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古代那种“一人犯错,全家、全族甚至全村遭殃”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而且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问得非常对,这种做法很容易激起民愤,丧失人心,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却被普遍采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统治者在设定刑罚时的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在《古董局中局》系列的故事里,谢老道的身份和老朝奉的真实面目,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谜团,牵动着无数藏友的心。虽然系列已经到了第三部,但这两条线索的揭示,依然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也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谢老道的身世:谜雾重重,身不由己的悲情提起谢老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那标志性的老花镜、.............
  •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
  • 回答
    古人炼铁,那可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艺,它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像我们现在有了精密的仪器和成熟的理论,古人的炼铁更多的是靠经验、摸索和一点点“运气”。一、 寻矿:源头活水来首先,得找到“铁矿石”。这可不是随便在地里刨刨就能找到的。古人是怎么找的呢? 看地貌: 经.............
  • 回答
    古人洗头发,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一瓶洗发水就能搞定。他们有自己一套费时又讲究的法子,主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可获得的天然材料来决定。下面就来仔细说道说道。清洁的“洗”——源于自然的智慧古人最常用的洗发清洁剂,那绝对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淘米水: 这是最普遍、最容易获得的选择。大米里.............
  • 回答
    话说这古人“装逼”,那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绝非我等凡人三言两语能道尽。细想来,他们那份“逼”得高级、得自然、得令人心悦诚服,如今想模仿也未必能得其神髓。首先,这“装逼”的根基,在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可不是随便背几首唐诗宋词就能达到的。人家那是从小耳濡目染,日日苦读,从咿呀学语起,就接触的是经.............
  • 回答
    古代能在湖中修建亭子,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里头有不少门道和智慧。简单说来,这事儿得靠“打地基、搭架子、稳固结构、装饰美化”这么一个流程来完成。不过,这几个步骤里的具体做法,那可就精妙了。一、选址定乾坤:看风水,更要看地质首先,造亭子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工。古人很讲究“风水”,亭子要建在湖中,自然要选.............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在年号制度确立之前,古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纪年:一、 以帝王的即位为开始(王世袭制下的自然纪年法):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纪年方式。当一位君主即位时,他即位的那一年就自然成为了新的纪年起点。 具体操作: 历史文献中会明确记载“某王即位某年”,然后往后数,例如“某王即位某年是某年,第二年是某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古代没有标点符号,那会儿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句话一句话清晰明了。字挨着字,一长串儿。那古人是怎么看懂的呢?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凭语感和语法,自然而然地断句这个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也最迷人的篇章之一——走出非洲。与其说这是一个单一事件,不如说是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无数代古人类、不同的族群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共同塑造。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这个波澜壮阔的迁徙史。源头:非洲大陆的摇篮科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现代人类(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说到天坛的回音壁,这玩意儿可真是让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甚至连好好测量一下弧度都费劲的年代,能建出这么个能传声的奇迹,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回音壁的“声音魔法”:声学原理揭秘其实,回音壁的原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它的形状和材质。你别看它是个圆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特殊的椭圆形拱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