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不如后者并不奇怪,现代搏击本身也是建立在对传武的系统化的整理和完善上,无论理念还是训练都更加科学和高效,就像马车跑不过汽车一样,这是时代赋予它的先进性。本文篇幅较长,但保证图文并茂,干货十足,希望有耐心的小伙伴能看下去。
历史上的传统武术打起来是什么样的呢?太极拳名家吴公仪与白鹤派高手陈克夫,曾因一言不合而争执不下,于是约定于1954年1月17日在澳门公开设擂比武,双方甚至还要签生死状:
吴公仪背景非凡,他曾为民国山东省长屈映光和著名军阀张宗昌担任过搏击总教官,甚至连蒋介石都聘请他加入黄埔军校,为学生部和高级班教授太极拳,他家传的吴氏太极拳是杨露禅的嫡传,从资历上讲可以说是当时太极拳的顶尖人物。
陈克夫也非等闲之辈,他年轻时曾经学过西洋拳、柔道和洪拳,后来拜入白鹤拳名宿吴肇宗和邝本夫门下学习白鹤拳, 陈克夫与其师父邝本夫、师兄陆智夫,并称澳门白鹤拳“三夫”,也算得上是一方名家。
可是两大拳种高手对擂,什么太极拳白鹤拳都没看出来,咋看咋像王八拳的同门较量,赛前剑拔弩张犹如生死之争,结果乱拳对抡好似街头斗殴,全无宗师风范,令人大跌眼镜。
吃瓜群众们也许对这场对战的水准大失所望,但先别急着妄自菲薄,我们看看相近年代的其他国家传统武术都什么水平再下结论。
来自百年前的欧洲传统武术——法国萨瓦特(savate),前面的短棍耍得还可以,但接下来的那段拳法滑稽感十足,后面的踢击表演以及擂台实战,滑稽程度不在拳法之下:
那时的拳击场面还比较像样,乔治·迪克森vs切斯特·莱昂的比赛有一定表演性质,而史上首位黑人拳王杰克·约翰逊则代表了那个年代的顶尖水平,但他的体格优势太突出,在那个年代并不普遍,老式拳击动作开合大,抱架不够严密,身形步伐略显笨拙,流畅的连击组合也比较少,技术精细度和现代拳击相比差距明显:
威名赫赫的泰拳虽然狠劲十足,但也是王八拳满天飞,动作粗糙凌乱:
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水平还算马马虎虎:
极真空手道创始人大山倍达VS太气拳创始人泽井健一,堪称日本版的吴陈大战,不过多少体现出了一点技术特色:
看了以上这些,吃瓜群众们应该就能明白了,这就是近代和近现代世界格斗技术的真实水平,别说中国传统武术不行,其他国家传武碰上现代搏击也照样不堪一击,老式拳击打不过现代拳击,古泰拳打不过现代泰拳,传统空手道打不过现代踢拳,基本任何一个国家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在现代搏击面前都只有被“按着打”的份儿。
很多老旧玩意儿在现代看来也许都是笨拙可笑的,但客观评价一样事物不能超越它所处的时代,中国武术在当时并不算差,水平还够用,反正大家都是菜鸡互啄,就算打赢了几个老外也不见得有多么不可思议。
不过以前信息闭塞,认知水平有限,既没有技术标准,又缺乏交流印证,本来整体水平就不高,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二把刀师傅,滥竽充数的江湖骗子,想要浑水摸鱼更是轻而易举,什么“入门先站三年桩”,除了基本功以外啥也不教的,分明就是糊弄老实孩子,这些人的存在也确实败坏了传统武术的风气和水平。
大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格斗技术才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开始向现代主流搏击技术的方向靠拢,连中国的散打,也是在80年代才基本成型,当初为了检验和试点,还邀请了上百位民间武术人士参赛交流,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挺不过二轮,很多之前瞧不上散打的人在赛后感叹,“没见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散打创始人之一的梅惠志先生也指出了民间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实战训练水平很低”。
传统武术在现代搏击面前真的一无是处么?那倒也未必,下面这场80年代的擂台赛,展示了传统武术的潜力和可能性:
菲律宾籍洪拳传人Onassis Parungao,是洪拳名家林广荣之徒,在1995年的UFC 7赛场上,以特色鲜明的传武技术击败了对手:
虽然传统武术的一些东西过时了,但是并不代表无法进步,吸收新的技术理念和训练手段,传统武术仍然可以在现代焕发新生:
从上面的比赛能看出,两位选手的架势、步伐和招式,仍然保留了传统武术的味道,但是体格、速度、力量以及对抗的激烈程度,更接近现代搏击的风格,尤其是蔡李佛的张煜明,进退有章法,出手有目标,命中的几拳时机抓得非常好,比当年的吴陈大战不知强了多少倍。
如果现代的世界级搏击冠军穿越回过去,单论拳脚打遍天下无敌手几乎没有悬念。
PS:引用视频大多出自B站UP主@一棵大树高,在此感谢他和其他UP主的无私分享,觉得有趣的小伙伴不妨为他们点个赞
题主问“镖师拳脚功夫应该蛮厉害的吧”,行走江湖的确得有两下子傍身,但是拳脚功夫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首先,镖师既不是打手也不是捕快,他们押镖是为了将委托物安全送达目的地,有麻烦能避则避,成天琢磨着和劫匪玩命就本末倒置了。迎来送往、察言观色、认路识途、前后探听、上下打点,才是一名镖师的日常任务,待人接物的能力,对风险的嗅觉,通吃黑白两道的人脉,才是一名优秀镖师跑江湖最大的倚仗,甚至比功夫如何更重要。
押镖的风险也没有小说演义里描述得那么夸张,镖局一般只接有把握的单子,只走自己熟悉的路段和地方,毕竟谁也不想砸自己的招牌,即使真到了必须拼命的地步,镖师的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拔刀,谁也不会傻乎乎地抡着拳头上,哪有赤手空拳闯江湖的不是?
匪徒也不是见镖就劫,盗亦有道,该有的眼力要有,该讲的规矩要讲,有实力有背景的惹不起,而那既懂事又会划道的,知道拜山门送好处,更犯不着跟人家死磕过不去,这样才能做得长久,毕竟杀人越货的风险太高,容易招来江湖报复和官兵围剿,是下下之选,《水浒传》里晁盖吴用等人计劫生辰纲也是用蒙汗药,根本没想伤人性命。
过去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比较可信的总结来自明代马愈所著《马氏日抄》: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清初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也记载:
“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
所谓“白打”,就是徒手格斗,为十八般武艺之末,很多武术门派真正的看家本领在兵刃上,练拳脚只不过是为兵刃打好基础,而非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过分执着于拳脚,就落入下乘了。
形意拳的三体式就来自于持枪的姿势,下盘如跨马,有松有紧,两脚是枪根,有虚有实。如果你骑过马,就应该知道骑马时屁股不能在马鞍上坐得太严实,脚下要配合马奔跑时的起伏来踩马镫,用力“有松有紧”,否则你胯下与马鞍一下一下地相撞,第二天肯定酸爽得走不了路。武将在马上多为侧身出枪,双腿夹紧,前脚撑,后脚蹬,力分先后,“有虚有实”,腰臂配合前送,这样出枪才扎实有力,打拳如出枪,枪劲即拳劲,这就是形意拳“脱枪为拳”的真相,练好基本的拳术动作,才能学大枪这样的高级课程。
明代武学名著《手臂录》记载:
“枪乃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
也只有骑马挎枪的武将,才有纵横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资格,弓马+枪法才是古代武者功成名就、光耀门楣的终极武学。
在军旅中,一般将士们不会在拳脚上花太多功夫,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将专论拳术的《拳经捷要篇》放在“诸篇之末”,对拳术他是这样评价的: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意思是:“拳法对士兵来说并不必要,若有多余的精力,去武术门派学习当然更好,但不必强求众人去练,主要看是否有条件。”
“拳法似乎在大战中用处不大,但也能使手脚灵活,身体协调,这也是新手入门的基础。”
对于个人武艺在战场上的作用,戚继光又是这么说的:
“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仅仅一齐拥进,易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戚继光说的非常直白:个人武艺更适合打擂抓贼,在千百人的行伍中,刀枪如林的战场上,要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根本没有空间让你闪转腾挪秀身手。
所以他在《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明确写道:
“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一言蔽之就是:在老子军中,要练真本事,不许学花招。
在双方全副披挂的冷兵器战场上,你一旦失去武器,想徒手杀敌非常困难,一来拳打脚踢很难击破厚重的甲胄,二来拳脚需要流畅的发力,而甲胄的负担难免会影响发力的协调感,需要时间去训练和适应,但把功夫花在这上面又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有一种手段却可能奏效,那就是摔跤,一般步兵甲少说也得有二三十斤,《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宋朝步人甲甚至重达29.8公斤,一旦被摔倒在地,这一身重量想迅速起身谈何容易?在人践马踏的战场上,光踩就能踩死他。
以下是一段现代的全甲兵击对抗视频,可以看到双方一旦突破了兵器的交战距离,贴身近战基本就靠摔跤了:
摔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对抗性竞技运动,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名为“角抵”的竞技就已经开始兴起,“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据说三国时期曹操将摔跤正式引入军中练兵,到了唐朝,角抵不仅盛行于军营,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并且赋予了更多娱乐性,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以观看角抵戏为乐。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在北宋,梁山上浪子燕青号称厮扑天下无对,没面目焦挺也是三代祖传相扑,蒋门神、任原都是曾上泰岳争跤的高手,风光一时,可见在宋朝摔跤仍然相当兴盛。
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武力傲视世界,但除了搏克(蒙古跤)外,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拳脚功夫传世,后来随着满清入关,蒙族和满族跤与传统汉族跤相互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中国跤,在京津冀一带尤其盛行。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句民谚为流传,但原话并非“狗腿子”而是“勾腿子”,“勾腿子”指的是勾腿绊人的跤师,保定快跤也是有名的地方跤。
中国跤在电视剧《新世界》中惊鸿一现,金海在狱中遇险时,天桥小耳朵仗义出手,一度用跤术将穷凶极恶、人高马大的灯罩摔得半天爬不起来。
他先是用“踢”让灯罩脚下失稳后退,然后在对方扑上来时再用“揣”将其直接撂倒。
中国跤是少数能在现代搏击中发挥作用的传统技术,散打的摔法就出自中国跤,综合格斗名将“鬼跤”姚红刚,师从北京摔跤名家李宝如,是根正苗红的中国跤出身,其弟姚志奎也习练中国跤,还曾经签约UFC蝇量级,并拿下两胜,如果不是伤病影响,他在UFC的成绩应该不止于此。
亚洲首位UFC冠军张伟丽,原本就是散打出身,曾获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转战MMA后,为了丰富自己的技术,也特地去学习和强化中国跤:
曾高居UFC羽量级第四,6战全胜的俄罗斯悍将扎比特·马戈莫谢尔帕夫(zabit magomedsharipov),是正宗散打出身,他在比赛中曾多次使用接腿摔、切子等典型中国跤技术摔倒对手:
如何评价俄罗斯MMA格斗手zabit magomedsharipov ? - 开心飞度的回答 - 知乎
摔跤能一直存在和发展绝非偶然,它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战斗方式,你看小孩子打架,大多都是扭成一团,会拳打脚踢的凤毛麟角,很多人是上了中学才学会抡拳头。
哪怕是现代搏击中的那些纯站立对抗,如拳击、泰拳、踢拳等,选手们经常也是打着打着就不由自主地缠抱在一起,往往还得由裁判来分开,撕扯和摔扭是人类的本能动作,不用刻意训练就会使。
现代搏击集大成者是MMA(综合格斗),在MMA赛场上,你只是拳钝点或腿慢点的话,都有办法扬长避短,但如果对摔跤一窍不通,那麻烦就大了。
摔跤手在综合格斗中有多强势?尤尔·罗梅罗、马克·科尔曼、哈比布·努曼格莫多夫、亨利·塞胡多、丹尼尔·科米尔、布洛克·莱斯纳等一大批实力悍将,都是摔跤手出身,拿到冠军头衔的也大有人在,我国选手李景亮也曾是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并在新疆省运会拿到过69公斤级第三名。
和其他格斗项目的选手相比,摔跤手绝对力量大、爆发力强、体力充沛、协调性好,身板强壮特别抗揍,而且下盘异常扎实稳固,对重心的掌控堪称变态,近身缠斗更是韧性十足,一般人敢和摔跤手拼体格纯属作死,而有如此强大的体能基础,摔跤手转型成为打击型重炮手也不是太困难的事儿,到时候人家想打站立就打站立,想玩地面就玩地面,而你只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会有多被动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摔跤在街斗中的杀伤力有多可怕,说是一击制敌毫不夸张:
以上视频中,红衣小伙不仅抢占了先手,他的架势、速度,以及出拳时响亮的呼气和击打声,都展现了不俗的拳击功底,然而这些并不足以放倒对手,对手硬挨了两拳后,一记贴身抱摔就让他晕了过去。
上面视频中的黑衣小伙明显是个练家子,一记低扫就踢得光头大汉失衡倒地,然而大汉仍然不依不饶,结果被小个子抄腿抱摔给摔懵了。要知道,摔跤看似是徒手,实际上却等于是用地球往你身上砸,有什么武器能比地球还大?
顶级的摔跤手,拥有着不亚于举重选手的力量和不逊于体操选手的灵活,如果你对他们变态的身体素质没有概念,看看以下视频多少会了解一点:
角力是跤手的老本行,在近身对抗时他们对双方的重心变化异常敏感,非常擅长阻挠和控制对手的发力,不会摔跤的对手很容易被他们抢占有利体位而惨遭压制。摔跤高手即使不用目视,手一搭身就能大致了解对方的重心高低和起伏变化,并能根据力的动向对对手的行动作出一定的预判,其实这就是内家拳所谓的“听劲”,中国跤里也有“腋下扠臂听轻重”的说法。
(山东济南的刘清海老师,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跤名家之一,已经75岁高龄的他仍然在为中国跤的传承而努力,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
传统武术总是充斥一些高深难懂的词汇,弄得人云山雾罩,能讲清楚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整劲”,你知道怎么全身协调发力,那就是“整劲”;还有比如“缠丝劲”,中国跤里讲“卧步拧弹人转轮”,会活用拧转螺旋发力,那就是“缠丝劲”:
还有那快被人黑成梗的“接化发”,你出手我招架叫“接”,把你的发力往其他方向引叫“化”,顺着你走力的方向再加力施还于你叫“发”,中国跤里“横支离腰败步走,有等扑追拄劲沉”这一招就是接化发的典型应用,当被对手从侧面钻怀抱腰时,手拿住对方后颈,迅速滑步横移,将对方的重心往前带并顺势下压,就可以将对方就地摁倒:
太极拳尤其喜欢讲各种劲,然而论用劲,中国跤才是老祖宗,真正的太极拳是摔打结合的功夫,太极拳高手首先必定是摔跤高手,没有跤劲打底的太极拳什么也不是,只能当广播体操,某些练太极拳的自诩高深瞧不起摔跤,当它是粗浅的下等把式,这才叫不折不扣的欺师灭祖。
拳谚里有“三年打不如一年摔”和“三年拳不如当年跤”的说法,除了不用拳脚打人,该有的东西在跤里一样不少,而且易学易懂接地气,是传统武术里为数不多的真传,然而自从1994年被踢出全运会后,专业队被迫解散,中国跤只能在民间自生自灭,坐视这么宝贵的传承日益式微,简直是暴殄天物的犯罪。
有些看了文章的小伙伴对中国跤产生了兴趣,询问哪里能学习中国跤,在中国跤贴吧里有整理了相关信息的帖子,有意向者可以前去查阅,如果能因此为中国跤多续些香火,也算本人一点小小的功德:
以上视频来自沈阳尚习讲武堂跤馆的日常训练,感谢中国跤贴吧吧主@松花江爱浑河的提供,虽然小男孩的体力还略显不足,但态度却十分努力认真,动作也有模有样,这些孩子承载着中国跤传承的希望。
与此同时,中国跤在海外也开始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法国人认为它是比古典跤和自由跤更加优雅精巧的技术,已经举办过多届巴黎市长杯中国跤邀请赛,而以下视频来自2016年意大利蒙特希尔瓦诺举办的欧洲中国跤邀请赛,老外们也摔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跤也能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
对于视力不好、又对格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来说,拳脚一类的站立格斗可能不太适合你们,因为打击技术首先非常依赖距离感,视物模糊影响很大,而且你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和动作,也不容易把握对方的意图和行动,反应难免慢半拍,这是很吃亏的。
此外,近视人群的眼球外凸,眼压偏高,一旦受到重击受伤概率较大,甚至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有失明的风险,毕竟拳脚无眼,还是慎重参与此类运动为好。
摔柔技术不需要拳打脚踢,相对来说安全得多,而且是近身战法,不太受视力的影响,练到高深处蒙着眼都能使。摔柔技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受身训练,能让你在摔倒时迅速做出反应卸力,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意外也很实用。
当你遭遇一些让你不得不出手的恶意纠缠,却又不想造成严重后果时,摔拿能比拳脚更完美地解决问题,相比拳打脚踢,摔拿下手更有数,伤害更可控,完全可以无伤制服对方,控制住场面。
相关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民间野路子训练能赢过科学系统的现代搏击? - 开心飞度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一龙总是被黑?黑一龙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吃瓜群众为什么觉得一龙没有实力?? - 开心飞度的回答 - 知乎
既然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劳,那 MMA、拳击、柔道等格斗比赛项目为什么没被大力士主宰? - 开心飞度的回答 - 知乎
散打高手打得过身经百战的流氓吗? - 开心飞度的回答 - 知乎
古代人打仗和现代人打仗是一样的,你看今天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打仗不是两国士兵约好地方在擂台上打王八拳吧,那都是飞机、坦克、火箭炮之类的打来打去是吧。
古代人打仗也都是用兵器,哪怕原始人打仗也是互相扔石头戳长矛,别说人了,黑猩猩打仗的时候还互相扔一轮石头呢,也不是见面就一顿王八拳不是。
以前说过,中国武术分军队武术和斗殴武术。
区别是有没有马,有没有甲,有没有兵器。
军队武术就是武举考试的内容,弓刀石,马步箭。
力量举(180公斤石头)加杠铃舞(72公斤的关公刀)加骑术加射箭。
有兵器有甲,奇巧淫技用不上。有力气会射箭会用整力用兵器才有用。
只有兵器没有甲,军队武术也管用。
拿了八次一等功,教员亲自接见的吕俊生,一战刺刀捅了27个鬼子,自己仅仅负伤三处。
他当兵前是长工兼护院,用20多公斤的铁枪练的兵器对抗。
实战用七斤半的步枪和鬼子拼刺杀,鬼子当然速度不如他。
他还有190多的身高,200多斤的体重,刺平均身高160的鬼子,还有臂长优势。
民间斗殴武术。没有甲,没有武器,也没有规则。
实际打斗中,拳击裁判把人分开是没有的。
速度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一接触就会扭在一起。
没有禁止击打部位,薄弱部位一次重击就会失能。
斗殴武术发展出击打,
反关节擒拿,
破坏对方重心的听劲,
寻找更多薄弱部位的点穴,
增加打击部位硬度和打击力度的功手。
这些技术除了击打,在现代规则下戴上拳套,有裁判分开纠缠的条件下都是无效技术。
而且击打也被严重限制,武术击打有头,肩,肘,掌,拳,膝,脚。
即使拳,很多技术拳击也是禁止用的,譬如转身技术。
在什么都用,没有规则的前提下。
传武强调速度和神经反应,肌肉记忆。
李仲轩的书里面写。
练拳练的是敏感,说的应该是神经反应。
脚步快就是技击好,说的应该是速度。
形容薛颠水平高,描述是移动太快,看不清他在哪。
他描述的实战,都是一次接触解决问题。而且脑子空了,不知道什么动作就把人打了。
这里说的应该是肌肉记忆,条件反射。
以前能实战的人,水平不好说,没有影像资料。
但是现在还在练传武的,大多缺乏对抗,而且训练水平也差很多,不能实战。
古代怎么打架?
这是清代名画《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看这张画就知道了:
弓箭用来远距离攻击,长矛用于马上作战,顺刀用于马下混战,火枪用来破甲,清代的高级武士就是这么作战的。
和题主想象的不一样,古代的镖师还真没有什么拳脚功夫,清代镖师又叫炮手,人家玩的是铁炮快枪,后来又换成了大左轮和匣子枪,拳脚功夫还真没啥用。而且走镖的过程往往都是很和平的,清末民初之时,大股的土匪和封建主们基本都被军阀打残了,小股土匪根本不敢动这些持枪的镖师,分一点利润就能过去。清代民国的镖师们“真本事”主要在于打点黑白两道关系,尤其是和地方巡防营的关系。毕竟,要是真遇到大股土匪,镖局们还是要指望骑兵来解围的。
比如1901年,清代悍匪宋锡朋打算劫会友镖局的银子,结果镖师们把船撑到了河中央,靠洋枪控制河面,同时派人到附近的军营求援,结果政府很快派骑兵赶在了宋锡朋。事后,八大镖局联手报复,靠夜袭和手枪消灭了宋锡朋的骨干,然后将其擒获,并交由政府法办。
你的问题的虚假前提是:古人打架全是用武术的,不存在不使用武术的打架。
这叫什么逻辑?打架就一定要用武术?难道一个人不会武术,你还不让人家打架了?
我来告诉你吧:
从古至今,人类打架都是一个模式:
这个视频是1918年里的一场街斗,被一部老纪录片捕捉到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5920940337491968这个是100多年后的一场街斗,你看和100多年前的人类格斗有什么区别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5920978657591296那么亘古不变的人类街斗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从上面的街斗特点你也应该明白了:在所有格斗技术中,只有拳法、摔法、绞技和地面格斗技术有用,其他的技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别武打电影和格斗比赛看多了,就忘了真实的人类徒手战斗是啥样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