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定为普鲁士?

回答
这个说法,颇有几分意思,也算是一种历史爱好者的奇思妙想。将中国比作德意志,将湖南比作普鲁士,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命题,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一些相似性而产生的类比和联想。要说清楚这个“如果”,咱们得一点点捋。

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想到“中国是德意志,湖南是普鲁士”这个组合。这俩国家组合,在欧洲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德意志统一,很大程度上是普鲁士在 Bismarck 的领导下,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政治手腕,一步步整合了分散的德意志邦国。普鲁士,作为其中最强大的一个,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那么,把这个模式往中国身上套,意味着什么?

中国若为德意志,意味着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过一个类似德意志那样,由诸多分散的政治实体组成的时期,而最终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和欧洲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德意志不太一样。但是,如果跳出“统一”这个表象,看它的运作模式和内部的张力,确实能找到一些“类德意志”的影子。比如,在王朝更迭时期,或者一些时期,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的,但地方势力也很强,中央的控制力并非无懈可击。甚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种“碎片化”与“整合”的动态过程。

当然,更直接的类比,往往是把中国历史上某个重要的统一时期,比如秦统一六国,或者更贴近近代视角的“国家建构”时期,与德意志的统一过程相比较。 这种比较的出发点可能是:

统一的艰巨性与必然性: 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分散的地区、不同的文化、利益集团,最终实现一个强大国家的挑战。
“主导力量”的出现: 德意志统一离不开普鲁士的强势崛起,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哪个区域、哪个力量,在某个关键时期,扮演了这种“整合者”的角色?

而当提到“湖南定为普鲁士”,这就有意思了。 如果中国被类比成德意志这样一个大家庭,那湖南就要扮演那个最能干、最能打、最能组织、最终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普鲁士”角色。

那为啥会是湖南呢?这背后可能联系着几个方面的观察:

1. 近代湖南的崛起与影响力: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湖南涌现了大量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比如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是晚清时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湘军的军事才能、组织能力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贡献,确实有几分普鲁士军队的影子——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能打硬仗。曾国藩本人,也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思想和政治上的“领袖”。

2. 人才辈出的“精神普鲁士”: 到了近代,湖南更是人才辈出。像毛泽东、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等,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他们在思想上的先锋性、行动上的坚决性、组织上的能力,以及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的精神,都让人联想到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先锋”和“脊梁”角色。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精神上的引领和组织上的骨干。

3. 改革与革命的动力源泉: 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是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军事力量的提供者。而湖南在近代中国,也常常被视为一个改革和革命的“试验田”和“输出地”。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湖南,到辛亥革命的湖南,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南,这个地区在推动国家进步和变革方面,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走在前列”、“敢为人先”的特质,与普鲁士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地位有些相似。

4. “铁血”与“实干”的基因: 很多人认为,湖南人有一种独特的“铁血”气质,做事果断、有魄力、不怕困难。这种精神特质,用来形容普鲁士在实现国家目标时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务实进取的风格,也颇为贴切。

所以,这个“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定为普鲁士”的说法,本质上是一种 “类比”。它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真就如德意志一样长期分裂,也不是说湖南真的就和普鲁士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而是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在一些重要的“气质”和“功能”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德意志)与湖南这个区域(普鲁士)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的逻辑和运作模式。

这个类比,更多的是一种 “解读历史的视角”,它试图从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中,提炼出一些与欧洲历史上德意志统一过程相似的线索,并以此来突显湖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建构中,所扮演的独特而关键的角色。它是一种有意思的思考游戏,提醒我们去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时空背景下,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共同规律和精神内核。

总而言之,把中国比作德意志,是将中国视为一个需要被整合的、拥有多元力量的政治实体;而把湖南比作普鲁士,则是看到了湖南在其中担当了那种强有力的、引领性的、能够推动整合和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历史想象,虽然不尽精确,但能引发我们对中国历史和区域力量作用的深入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代大统一环境下的中国人其实很难理解清末民初那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中比较流行的联省乡邦思想。杨度此君作为一个眼界开阔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湖南人,期望自己的故乡湖南能像普鲁士一样将曾经一盘散沙、任人鱼肉的德意志统一在一面旗帜下,并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在那位学习马主义之前,他也曾是一名湖独主义者——即要在湖南独立建国,或至少将湖南变成一个自治的政治主体。

普鲁士和日本一样,在彼时的中国都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形象。普鲁士以三次王朝战争将所有德意志人聚居的领土收拢起来(众所周知,奥地利不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奥地利人是奥地利人而不是德意志人),建立一个“一统”的德意志帝国,甚至击败了欧陆第一强国法兰西——这就让许多彼时的知识分子心有戚戚焉。在杨度的湖南少年歌里,是这么唱的:

区区小国普鲁士,倏忽成为德意志。儿童女子尽知兵,一战巴黎遂称帝。内合诸省成联邦,外与群雄争领地。

普鲁士作为一个被神化的形象,也在彼时的湖南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他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修身规则是“要读奇书、交奇友、为天下奇,做一个奇男子”,于是同学们就半开玩笑地用普鲁士名将的名字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毛奇”,他也颇以为荣。这种深度的德棍情节甚至能影响李鸿章这个层次的决策层——炮当然是德意志的好,以至于主力军舰都要去德国定制。

这是回答为什么是“德意志”与“普鲁士”,至于为什么是湖南而非江苏,主要是因为湖南在联省运动中的急先锋地位。1920年,章炳麟就向湖南当局提交了《联省自治建议书》,要求一切政军职位均由当地人担任,并将近代以来中国的混乱归咎于中枢过于集权。赵恒惕响应了这个建议书,并最终召开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他也作为代表列席其中。1922年湖南省出台省宪,这是一部非常进步的宪法,正式确认了所有公民无论性别、民族与宗教的平等权利。

杜赞奇认为这部省宪是“当时中国最激进的宪法”,因为这部宪法中省民的权利相当大,也是各种机制运行的核心。几乎任何重要的事务都需要公民进行票决,而且这种票决也被认为是政治生活的常见部分。并且,省宪非常清楚地划分了湖南省与中枢的权力分野,甚至有不少内容为未来可能的联邦政府留下了参与的空间。

湖南能够自行立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湖南高度活跃的政治运动,民众的政治参与度比较高。1920年,北洋政府的张敬尧以督军的名义在湖南实施苛政,他作为“驱张请愿团”的一员也参与了谭延闿、赵恒惕的自治运动中。在张敬尧遭到驱逐后,各种自治促进会、民治促进会都在湖南各地成立起来。新民学会的主张“改造湖南、保境自治”更是非常明显的地方自决主义的思想。谭延闿而后正式宣布不再承认北洋的督军制,并将由民众选举湖南省长并自行决定湖南的各种事务。

彼时的他还沉浸在身为湖南人的骄傲之中,认为联邦应该联邦到底,要把湖南内部的二十七个省、区、番地都改造为联邦。倒是蔡和森对此感到难以忍受,他认为中国的出路只有彻底的进行民主革命,联省自治是不可行的。陈独秀则一语中的的点出,湖南的联省自治运动尚为赵恒惕挟军架空,其余地方的自治运动只能是帮割据军阀套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说法,颇有几分意思,也算是一种历史爱好者的奇思妙想。将中国比作德意志,将湖南比作普鲁士,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命题,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一些相似性而产生的类比和联想。要说清楚这个“如果”,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想到“中国是德意志,湖南是普鲁士”这个组合。这俩国家组合,在欧洲历史上可.............
  • 回答
    2013年BBC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普遍负面,这一结果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层面的考量是影响德国民众对华看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其制造业的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管理的核心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观察和分析的语言来阐述,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式”论证。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外债权”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说它的居.............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主要源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投入、快速扩张和全球领先的成就。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交通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基建网络1. 高速铁路系统 规模与速度:中国高铁.............
  •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它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辩证的看待。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连续性强,主体文明从未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并且其历史记录能够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然而,其他文明古国也经历过辉煌的时期,并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只是在某些方面可能经历了.............
  • 回答
    关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的说法,以及为何与美国相比,需要进行更详细的阐述和辨析。这个说法在中国国内流传甚广,但从国际通行的定义和实际情况来看,需要更严谨地解读。首先,什么是“完整工业体系”?“完整工业体系”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构成其经济运行所必需的绝大多数工.............
  • 回答
    “伟大”这个词,在形容一个国家时,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和多元的内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人民创造力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当我们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审视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世界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源远流长的文明,奠定深厚的.............
  • 回答
    拿破仑并没有说过“中国是睡狮”这句话。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法国外交官、作家和汉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1861年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惊人之举》的文章(英文译为《The Expiation of the Lion》或《The Chinese Leviathan》)中提出的一个著名比喻。那.............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关于“中国股市是零和博弈,美国股市不是”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市场参与者中比较常见的观点,但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和理解。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夸大了中国股市的“零和”属性,并低估了美国股市的复杂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何它并非完全准确,并进行对比分析: 什么是零和博弈?首先,我们.............
  • 回答
    近代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古老国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确实呈现出一种“任何西方军队都无法真正征服”的复杂图景。这并非说中国在军事上能与西方列强正面抗衡,而是说,从国家整体的生存、文化延续以及最终的民族复兴来看,西方军事力量始终未能实现其殖民者所期望的彻底征服。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和“继承”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当人们说中国是“唯一继承下来的古代文明”时,往往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古埃及虽然同样辉煌,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继承性”显得不那么直接和完整。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中国被认为“唯一继承下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
  • 回答
    在中国的足球圈子里,“高地”这个词,常常带着一种沉重的意味,被誉为中国足球的“三大难题”之一。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次真实经历的血泪总结,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地理、历史、技术和心理等多重挑战。要说清楚它为什么如此艰难,得从头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高地”指的是什么。在足球语境下,它并非指物.............
  • 回答
    中国西南山地,这片被高耸山峦和深深峡谷勾勒出的壮丽画卷,绝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奇观。它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生命秘密的宝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要理解为何如此,我们得深入剖析这片土地所拥有的独特禀赋和它在地球生命版图中的关键地位。首先,得从它的地理独特性说起。中国西南山地,主要包括青藏.............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以及性别议题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首先,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在中国声张女权的人,其实关注的焦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或“性别平等”,而是将女权作为一种工.............
  • 回答
    “中国是熟人社会”这句评价,可以说是道出了很多人在中国生活、工作、乃至处理日常琐事的深刻感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互动模式的真实写照。首先,要理解“熟人社会”,得从它的反面——“陌生人社会”说起。在很多西方社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都市,法律、规则、契约精神扮演着核心角色。人.............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朝代,其中宋朝和明朝常常被拿来比较,关于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认为宋朝是“最后的光辉”而非明朝,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文化与思想的繁荣:开启与奠基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如果说之前的汉唐是中华文化形态的形.............
  • 回答
    关于“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说法,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官方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是源于部分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其作品、人生观及文化精神的解读。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人精神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消逝的感慨,也体现了汪曾祺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说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