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女主席,不公平,我要从政,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中国第一个女主席
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马云,马化腾,王健林都是男的,不公平,我要创业,凭自己的双手当上中国首富,不是中国女首富
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没有中国人拿菲尔兹,我要好好学数学,成为第一个中国菲尔兹奖得主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为什么同工不同酬,为什么X东因为我是女生就给我同等职位的男生工资低,为什么X东我怀孕了就要辞退我,我要告死X东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凭什么非要我是处女非要我给你生孩子,我的身体我做主我想跟谁睡我就跟谁睡,睡了也不让你负责,老娘乐意,老娘想生孩子就生,生下来老娘自己养,你想让老娘生儿子,滚蛋
如果你把这叫女权,我百分之百支持,我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不行,人家虽然不是处女,但都是因为前男友太渣了,都是渣男,万一你也是渣男怎么办,所以你要有车有房,房子要写我的名字,要不然我的青春不都喂狗了,人家的青春好值钱啊,所以必须要卖个好价钱,你看你给我买的口红不到一百块,不分手留着过年吗,你今天不给我买Chanel GUCCI 我就跟你分手
你管这叫女权,我呸
开宗明义:
第一,我们社会从来、也不会支持“女权主义”。我们坚持的是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自建国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妇女解放、保护妇女权益,坚持推动妇女参与建设、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工作。中国妇女网 妇联简介
第二,男女平等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进一步将“男女平等”定为基本国策。因此,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既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轮不到某些“女权主义”标新立异、自立标杆。
这个社会中,所谓的“女权主义”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概念。相比于我国一直贯彻并努力推动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等宗旨,“女权主义”似乎更能引爆热点。当然,“女权”也好,保护妇女权益也罢,只要是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平等,都是有益的。
遗憾的是,有些人发现了“女权主义”背后隐藏的庞大市场,逐步将其演化成“泛女权主义”。这些人以精致利己主义为着力点,贩卖各种奇葩和极端理论,在网上貌似有一定影响力,实则跳梁小丑、“疥癣之疾”。
一、百年以来妇女解放运动
在满清覆灭、民国建立之后,妇女解放运动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无数的先贤们为广大妇女同胞的权利前赴后继,居功至伟。比如在民国元年发布的“劝禁缠足文”的中山先生;比如在陕西大力推动“放足”运动的邓长耀先生;比如《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倡导者朱家骅先生;比如在北大招生开女禁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在《南腔北调集》中作《关于妇女解放》的鲁迅先生等等,不计其数。
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比如秋瑾、赵一曼;比如民国才女吕碧城、首倡冲破大学女禁的邓春兰,比如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女性革命武装力量等等。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更加重视妇女解放运动,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建国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从何而来?--文史--人民网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宣示新中国男女平等的概念。自此以后,在婚姻自由及保障女性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参与政治生活等方面进步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提升,网络咨询的蓬勃发展,推动女性权益保护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着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诸如留守儿童安全、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相对落后地区生活和成长的女性群体,难以摆脱传统伦理的限制,是妇女权益缺失的“重灾区”。因此,时至今日,百年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商品化的“泛女权”:贩卖焦虑,收割利益
在网络咨询如此发达的今天,“泛女权主义者”逐渐兴起,贪婪地攫取百年努力的成果。他们的重点,是塑造“精致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制造两性对立,在群体互撕中寻得关注度,继而获取流量变现的机会。
这些“泛女权”高呼新时代女性的口号,迎合粉丝的口味,并大加辅料,用各种不知来源的、扭曲的、病态的故事,使之升华、走向极端。他们有的从事微商,有的贩卖作品,有的推广海外精子库,有的推销化妆品和奢侈品,甚至还有为外籍人士介绍伴侣的业务。因此,目标群体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女性。
至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成长、生活在相对落后乡村、山区的女性,往往被这些“泛女权”随意“献祭”,仅限于作为驳斥、指责男性的利器。令人齿冷的是,“泛女权”自诩为女性发声,却鲜有来到弱势女性群体周围,深入广袤乡村、山区,通过实际调查、走访给予帮助和关怀。他们除了引用各种数据、案例在网上互撕和叫嚣之外,对亟待帮助者兴致缺缺。
笔者观察了他们活动频繁的部分平台,事实上,除非爆发热点事件,“泛女权”几乎很少关注实际问题,有的竟然找不到涉及应对家庭暴力、职场歧视或者是援助儿童的内容。这些平台除了批判男性,就是宣扬“女子富养”、“天生娇贵”之类的“毒鸡汤”,更乐于拿生育和子女姓氏作为婚姻谈判的依据,此番现象举世罕见。戾气之深,令人咋舌。
相较而言,一些欧美平台则务实得多。比如WHEC,网站简洁明了,包含的板块包括“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政策保护和女性健康”、“妇科”等等。人们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获取涉及女性权利、女性健康等问题的知识和保护方式。这才是妇女权益保护真正需要的。
我们也有许多从事切实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除了官办的各级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之外,还有各种合法的社会组织、NGO正在蓬勃发展。与其深信那些另有图谋的流量平台,不妨多加接触正规机构,显然更为可靠。
三、大热之下的真相:圈地自嗨,无根之萍
婚恋问题一直是这些“泛女权主义者”的“主战场”。原因无他,只因婚恋市场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笔者以为,这些人上蹿下跳,始终只是圈地自嗨,形同饭圈文化,非主流而已。
如果将适婚女性分为三类,A类人群坚持独身、拒绝异性;B类人群对结婚模棱两可,如果能保持较高质量生活,可以结婚,如果没有,单身也可以接受;C类人群则倾向于结婚,长期以来是群体中的主流。那么,对“泛女权主义者”而言,具有天然亲和力的A类和部分B类群体,就是可以收割的潜在对象。
因此,“泛女权”即生意,百年以来的妇女解放他们不曾参与,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置若罔闻。乐于圈地自嗨,收割得不亦乐乎,群体互撕就是生财之道。貌似来势汹汹,然而即便某些平台体量庞大、长期挑战公众底线和公序良俗,一旦触及红线,翻手可灭。
结语——
近代,先贤们为了妇女解放做了很多努力。珠玉在前,我们是继承者,也是践行者。今天,妇女权益保护仍然有太多问题和不足,落实和发展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关注并致力于推动这一伟大事业。笔者深表敬意,也在立足本职,略尽绵薄。
希望我们面对“泛女权”,切勿偏听偏信。同时,不可受其影响,务须正视当下妇女权益保护、男女平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对弱势群体不吝帮助。这些“泛女权”只是生意,对于他们而言,跟风口嗨和自我感动的少数群体,是支持者,是流量,是利益。他们口中的“女权”也好,“平权”也罢,都逃不过这套逻辑。正所谓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其变诈之术几何哉?止增笑耳!
PS:文后推荐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近几年非常热门的书籍,很值得一读。本书揭示了一个少为人关注的世界。即便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是有难以计数的女性在社会的边缘、文明的另一面,她们需要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
有一种人,他们努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提高妇女地位,教给妇女知识和技能,他们禁止嫖娼,他们提倡“女人能顶半边天”,他们给予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家家户户做工作把女童送进学校,他们带领妇女在农产在工厂发挥着她们热量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他们四处奔走为妇女谋取权益保障。
还有一种人,他们言必称女权主义,在西方西方那些上街露奶、地铁泼咖啡、把放屁当成性骚扰、在推特上打个metoo标签、在网上发发牢骚、举个牌子喊口号。在中国,要房要车还要高额彩礼,贬低生产力价值抬高生育价值,贬低男性抬高女性,消费主义仇男主义,各种只要好处不尽义务的都喜欢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但她们从来不干第一类人干的事,因为没好处。
第一类人他们可从不曾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他们都来之共产主义。现代社会成功的女性也不曾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都称呼自己为女强人或独立女性。
偏偏那些喜欢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的人最多的就是只喊口号,给别人洗脑也只给自己捞好处,就是不干实事。剩下的就是那些被洗脑而不自知,虽然也参与工作对社会有贡献,但依然伸手要男人买房买车给彩礼换取她们生育,还觉得自己够独立还喜欢洋洋自得说“这是真女权主义”、“男人就应该拿房子车子彩礼来换取冠名权”。
如此一看全国各地就没真女权啊!平权道路还很漫长啊,最起码的共产主义提倡的自由平等就包含男女平等这个起码的条件都不知道,谈什么女权主义,糊弄谁呢。
事实上,全世界的女权都一个样。欧美那边的“白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看比尔-伯尔的吐槽,我感觉是现在对女权最贴切的描述。
比尔-伯尔吐槽女权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3175381929963520那个日常被说的“田园权”我就不说了,我就说正常一点的。
我经常回答农村问题,我就从这个说起。
基本上农村问题就是“愚昧”“重男轻女”包打天下,几乎八成答案,都是在这么喷。
讲个故事、扎堆开骂就可以了。
我从来不否认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但是,我从来不喜欢这种故事型的道德批判,口嗨么,爽两把也没问题,看多了就那么回事。
这种现象一直是跟农村生态有关的,如果生态不改变,单纯拔高道德要求,这有点可笑。
橘生江南为橘,橘生江北则为枳,这不是橘子的觉悟问题,你抽它三百鞭,它还是枳。
关于这种现象,耕作方式、宗族势力以及从夫居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综合起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一直在说,如果能够不以土地耕作为生活来源、法律下乡、农村社保,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或者城镇化,基本上一代人就可以完全扭转这种局面。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农村生态的消亡。
随着上一代人的逝去,这种思想也会慢慢烟消云散,这是一个真正有决定性的过程。
(估计又有女权认为这是她们运动的结果)。
传统依靠土地为经济来源的农民,男女体力的差距在耕作上差别明显;
法律不下乡,农村势力错综复杂,就会成为拳头天下,又是男的优势明显;
从夫居这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土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一种居住方式,农村的人口密度,决定土地是紧缺,这就明显会集体排斥“外来者”,媳妇天然会受到排斥而低一等,而儿子作为“世居者”地位会高一些;同时,在有儿有女的家庭,从夫居决定女儿是外嫁,儿子守着父母守着家,会担负起守卫与养老的重任。
以上都是在农村生态下,男性会明显优于女性的几个方面,在这种明显优势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让他们放弃利益,讲究高尚品德,这无异于梦话。
对应地,如果不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耕作方面的男性优势就会消减,现在平原都是靠机械化,年轻人没谁下地干活,都是靠外出打工挣钱,而外出打工女生并不劣势,在这个领域基本上翻转了。
如果法律能下乡,农村争端有公权力能够参与并公断,而不是靠谁家家族男丁多、谁家的儿子多说了算,对于后代是男性或者多个男性的选择,就不会有迫切的刚性需求。
如果农村能够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由国家出面保障,或者女儿也不再“从夫居”,小夫妻一起到城里、镇里、新农村择地而居,真正地做到儿女都一样的晚年,老人也不至于有晚年的惨剧,在后代选择上,也有可能是同等选择。
其实不过十几年,“儿女双全”的观念已经逐渐代替“多子多福”,两三个孩子的数量在农村还是适合的。
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上面只是我一些想法,对或者不对,都是一个思路,既不复杂,也不难懂吧。
在之前的答案中,我也零星提及过,但是我发现很多女权斗士们,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我觉得可能她们或者只是道听途说,根本不明白实际情况是咋回事,或者压根就是装睡。
包括经济和人际关系的生活环境,才是真正能决定生活在这里群体的观念和想法,而不是一味拔高其道德观念,生存没有道德。把这些问题解决或者缓解之后,辅以教育,观念自然会转过来。
当然,传统观念一般不会立竿见影般的见效,会在后面的一二十年(就是下一代人掌权)慢慢地转变过来。
热衷于口嗨而不是实际思考,我不是太理解,还有些“高级”一些的,就玩些泊来的“高大上”的名词,搞些文字游戏和“高端批判”,云里雾中。
但我知道,她们实际上如何实际改变女性权益的事并不是真的在意,她们真的想搞些啥,就耐人寻味了。
提问者你不要又YY个国外女权出来……国外女权是为什么希拉里不能当总统……
人性都是共通的,只要是女权运动最终必然变成这样,所以不要老YY有个什么真女权,这也和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觉得用中文语境来说的话,可以用“拿来主义”来描述这个问题。
所有的权利运动,不管是争取什么权利的运动,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基础上诞生的,既有时代的特征,也包含了所在地最为现实的生存环境。这些是权利运动发起的土壤,是通过反思社会里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社会性问题提出的根本思想。
脱离了具体的环境,拿一个名词来说都是指代不清,借题发挥。中国人可能面对女权主义这个名词就望文生义,理解为了女性权力,然后自动放入中国传统父权哲学里解释为女性要高于男性。但实际上如果追求的是这种东西的话,其实是没有进步性的,因为这种追求并不能凝聚更多的人,不能促成更多的合作,不能充分解放生产力。
所以我认为是封建余毒借了女权主义的名词改头换面,很多中国所谓的女权只是被父权异化的一种东西而已。
中国当然也有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声音不够极端,所以就更难以让人听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更实事求是,也就更不太容易被人所接受,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中国应该需要发展出自己的女性主义来,并且有一些迫在眉睫的方面。比如说,增加男性在育养孩子的参与率上,同时减少婚姻在男性身上的物质压力。这些是同时可以增加女性就业和生产率,减轻男性负担,建立更良性的市场的好事情。如果你不认可女权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名字,毕竟更重要的是内核而不是各说各话的虚无指代。
最后再说明,我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我支持性别平等,支持女性参与社会分工各个层面的权利,反对性的物化,支持男女方的家庭参与率(包括养育和家务),支持教育权,支持生育权,支持堕胎权,反对家庭暴力,支持产假(并支持给男性同等产假),支持对刻板印象的破除。如果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我的观点,那也许应该考虑客观看待女权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