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女权是伪女权?

回答
关于“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以及性别议题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

首先,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在中国声张女权的人,其实关注的焦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或“性别平等”,而是将女权作为一种工具,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或者表达对当下社会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的根源可能并非完全指向性别压迫。

举个例子,有人可能会观察到,在一些网络讨论中,部分女性在遇到与男性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时,会直接上升到“男权社会”的高度,要求男性承担一切责任,或者无限度地满足女性的需求,而忽略了具体情境中的个体责任和复杂性。这种做法在批评者看来,并非是在争取平等对话,而是利用一种标签化的方式来获得优势,因此被视为“伪女权”。

其次,他们还会指出,真正的女权主义,其核心在于挑战父权制结构,追求的是消除一切基于性别的压迫和歧视,实现男女在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然而,在中国当前语境下,一些所谓的“女权”言论和行为,可能并没有深入触及结构性的问题,反而将焦点过度集中在一些个体化的、甚至被认为是“小作文”式的叙事上。

例如,有些人认为,一些微博上流传的关于“被渣男伤害”的故事,虽然揭示了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但如果缺乏对背后社会机制的分析,比如经济压力、婚姻制度、法律保护的缺失等等,就可能只是煽情而缺乏建设性。而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会致力于推动制度性改革,例如完善反家暴法、促进同工同酬等。当有人只停留在抱怨和要求个体补偿,而忽视了推动系统性改变时,就会被质疑其女权的正当性。

再者,批评者也常常提到,一些中国女权者在某些议题上的立场,可能与其他国家的ややややのや女権や主流观点存在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让他们难以理解或认同的极端化表述。比如,在一些涉及男性权利(即使是狭义上的)或者性别互动模式的讨论中,如果出现完全否定男性价值、或者将男性个体化倾向的错误泛化到所有男性群体的情况,就会被认为偏离了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这种观点认为,女权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所有被性别角色束缚的人,包括男性,最终达到一个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如果某个派别的“女权”言论充斥着仇恨、对立,甚至试图建立新的压迫体系,那么这种“女权”自然会被认为是“伪”的,因为它背离了女权主义的初心。

还有一点是关于“选择权”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女权主义应该尊重女性的各种选择,包括是否结婚、生育、选择何种职业等等。但如果一些所谓的“女权”言论,反而对不符合其设定的某些生活方式(比如选择回归家庭的女性)进行道德评判或污名化,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压迫,与女权精神相悖。

最后,也需要提到的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都在涌动,其中也包括性别议题。很多时候,“女权”这个词在公众视野中被简化、曲解,甚至被恶意地标签化,也是造成“伪女权”论调出现的原因之一。有些批评可能并非针对真正的女权主义实践,而是针对某些哗众取宠的网络行为,或者是对进步思潮的一种本能的抵触。

总而言之,认为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观点,往往源于对某些女权言论和行为的观察,认为它们偏离了性别平等的核心目标,缺乏对结构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甚至带有极端化、工具化或压迫性的倾向。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而是说,在具体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或者被质疑的声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区分真实的性别平等倡导与那些可能被扭曲或滥用的表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女主席,不公平,我要从政,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中国第一个女主席

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马云,马化腾,王健林都是男的,不公平,我要创业,凭自己的双手当上中国首富,不是中国女首富

如果现在有个女生说,为什么没有中国人拿菲尔兹,我要好好学数学,成为第一个中国菲尔兹奖得主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为什么同工不同酬,为什么X东因为我是女生就给我同等职位的男生工资低,为什么X东我怀孕了就要辞退我,我要告死X东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凭什么非要我是处女非要我给你生孩子,我的身体我做主我想跟谁睡我就跟谁睡,睡了也不让你负责,老娘乐意,老娘想生孩子就生,生下来老娘自己养,你想让老娘生儿子,滚蛋

如果你把这叫女权,我百分之百支持,我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如果现在有女生说,不行,人家虽然不是处女,但都是因为前男友太渣了,都是渣男,万一你也是渣男怎么办,所以你要有车有房,房子要写我的名字,要不然我的青春不都喂狗了,人家的青春好值钱啊,所以必须要卖个好价钱,你看你给我买的口红不到一百块,不分手留着过年吗,你今天不给我买Chanel GUCCI 我就跟你分手

你管这叫女权,我呸

user avatar

开宗明义:

第一,我们社会从来、也不会支持“女权主义”。我们坚持的是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自建国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妇女解放、保护妇女权益,坚持推动妇女参与建设、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工作。中国妇女网 妇联简介

第二,男女平等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进一步将“男女平等”定为基本国策。因此,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既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轮不到某些“女权主义”标新立异、自立标杆。


这个社会中,所谓的“女权主义”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概念。相比于我国一直贯彻并努力推动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等宗旨,“女权主义”似乎更能引爆热点。当然,“女权”也好,保护妇女权益也罢,只要是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平等,都是有益的。

遗憾的是,有些人发现了“女权主义”背后隐藏的庞大市场,逐步将其演化成“泛女权主义”。这些人以精致利己主义为着力点,贩卖各种奇葩和极端理论,在网上貌似有一定影响力,实则跳梁小丑、“疥癣之疾”。

一、百年以来妇女解放运动

在满清覆灭、民国建立之后,妇女解放运动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无数的先贤们为广大妇女同胞的权利前赴后继,居功至伟。比如在民国元年发布的“劝禁缠足文”的中山先生;比如在陕西大力推动“放足”运动的邓长耀先生;比如《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倡导者朱家骅先生;比如在北大招生开女禁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在《南腔北调集》中作《关于妇女解放》的鲁迅先生等等,不计其数。

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比如秋瑾、赵一曼;比如民国才女吕碧城、首倡冲破大学女禁的邓春兰,比如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女性革命武装力量等等。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更加重视妇女解放运动,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建国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从何而来?--文史--人民网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宣示新中国男女平等的概念。自此以后,在婚姻自由及保障女性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参与政治生活等方面进步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提升,网络咨询的蓬勃发展,推动女性权益保护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着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诸如留守儿童安全、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相对落后地区生活和成长的女性群体,难以摆脱传统伦理的限制,是妇女权益缺失的“重灾区”。因此,时至今日,百年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商品化的“泛女权”:贩卖焦虑,收割利益

在网络咨询如此发达的今天,“泛女权主义者”逐渐兴起,贪婪地攫取百年努力的成果。他们的重点,是塑造“精致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制造两性对立,在群体互撕中寻得关注度,继而获取流量变现的机会。

这些“泛女权”高呼新时代女性的口号,迎合粉丝的口味,并大加辅料,用各种不知来源的、扭曲的、病态的故事,使之升华、走向极端。他们有的从事微商,有的贩卖作品,有的推广海外精子库,有的推销化妆品和奢侈品,甚至还有为外籍人士介绍伴侣的业务。因此,目标群体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女性。

至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成长、生活在相对落后乡村、山区的女性,往往被这些“泛女权”随意“献祭”,仅限于作为驳斥、指责男性的利器。令人齿冷的是,“泛女权”自诩为女性发声,却鲜有来到弱势女性群体周围,深入广袤乡村、山区,通过实际调查、走访给予帮助和关怀。他们除了引用各种数据、案例在网上互撕和叫嚣之外,对亟待帮助者兴致缺缺。

笔者观察了他们活动频繁的部分平台,事实上,除非爆发热点事件,“泛女权”几乎很少关注实际问题,有的竟然找不到涉及应对家庭暴力、职场歧视或者是援助儿童的内容。这些平台除了批判男性,就是宣扬“女子富养”、“天生娇贵”之类的“毒鸡汤”,更乐于拿生育和子女姓氏作为婚姻谈判的依据,此番现象举世罕见。戾气之深,令人咋舌。

相较而言,一些欧美平台则务实得多。比如WHEC,网站简洁明了,包含的板块包括“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政策保护和女性健康”、“妇科”等等。人们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获取涉及女性权利、女性健康等问题的知识和保护方式。这才是妇女权益保护真正需要的。

我们也有许多从事切实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除了官办的各级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之外,还有各种合法的社会组织、NGO正在蓬勃发展。与其深信那些另有图谋的流量平台,不妨多加接触正规机构,显然更为可靠。

三、大热之下的真相:圈地自嗨,无根之萍

婚恋问题一直是这些“泛女权主义者”的“主战场”。原因无他,只因婚恋市场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笔者以为,这些人上蹿下跳,始终只是圈地自嗨,形同饭圈文化,非主流而已。

如果将适婚女性分为三类,A类人群坚持独身、拒绝异性;B类人群对结婚模棱两可,如果能保持较高质量生活,可以结婚,如果没有,单身也可以接受;C类人群则倾向于结婚,长期以来是群体中的主流。那么,对“泛女权主义者”而言,具有天然亲和力的A类和部分B类群体,就是可以收割的潜在对象。

因此,“泛女权”即生意,百年以来的妇女解放他们不曾参与,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置若罔闻。乐于圈地自嗨,收割得不亦乐乎,群体互撕就是生财之道。貌似来势汹汹,然而即便某些平台体量庞大、长期挑战公众底线和公序良俗,一旦触及红线,翻手可灭。

结语——

近代,先贤们为了妇女解放做了很多努力。珠玉在前,我们是继承者,也是践行者。今天,妇女权益保护仍然有太多问题和不足,落实和发展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关注并致力于推动这一伟大事业。笔者深表敬意,也在立足本职,略尽绵薄。

希望我们面对“泛女权”,切勿偏听偏信。同时,不可受其影响,务须正视当下妇女权益保护、男女平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对弱势群体不吝帮助。这些“泛女权”只是生意,对于他们而言,跟风口嗨和自我感动的少数群体,是支持者,是流量,是利益。他们口中的“女权”也好,“平权”也罢,都逃不过这套逻辑。正所谓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其变诈之术几何哉?止增笑耳!


PS:文后推荐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近几年非常热门的书籍,很值得一读。本书揭示了一个少为人关注的世界。即便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是有难以计数的女性在社会的边缘、文明的另一面,她们需要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

user avatar

有一种人,他们努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提高妇女地位,教给妇女知识和技能,他们禁止嫖娼,他们提倡“女人能顶半边天”,他们给予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家家户户做工作把女童送进学校,他们带领妇女在农产在工厂发挥着她们热量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他们四处奔走为妇女谋取权益保障。

还有一种人,他们言必称女权主义,在西方西方那些上街露奶、地铁泼咖啡、把放屁当成性骚扰、在推特上打个metoo标签、在网上发发牢骚、举个牌子喊口号。在中国,要房要车还要高额彩礼,贬低生产力价值抬高生育价值,贬低男性抬高女性,消费主义仇男主义,各种只要好处不尽义务的都喜欢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但她们从来不干第一类人干的事,因为没好处。

第一类人他们可从不曾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他们都来之共产主义。现代社会成功的女性也不曾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都称呼自己为女强人或独立女性。

偏偏那些喜欢称呼自己为女权主义的人最多的就是只喊口号,给别人洗脑也只给自己捞好处,就是不干实事。剩下的就是那些被洗脑而不自知,虽然也参与工作对社会有贡献,但依然伸手要男人买房买车给彩礼换取她们生育,还觉得自己够独立还喜欢洋洋自得说“这是真女权主义”、“男人就应该拿房子车子彩礼来换取冠名权”。

如此一看全国各地就没真女权啊!平权道路还很漫长啊,最起码的共产主义提倡的自由平等就包含男女平等这个起码的条件都不知道,谈什么女权主义,糊弄谁呢。

user avatar

事实上,全世界的女权都一个样。欧美那边的“白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看比尔-伯尔的吐槽,我感觉是现在对女权最贴切的描述。

比尔-伯尔吐槽女权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3175381929963520
user avatar

那个日常被说的“田园权”我就不说了,我就说正常一点的。

我经常回答农村问题,我就从这个说起。

基本上农村问题就是“愚昧”“重男轻女”包打天下,几乎八成答案,都是在这么喷。

讲个故事、扎堆开骂就可以了。

我从来不否认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但是,我从来不喜欢这种故事型的道德批判,口嗨么,爽两把也没问题,看多了就那么回事。

这种现象一直是跟农村生态有关的,如果生态不改变,单纯拔高道德要求,这有点可笑。

橘生江南为橘,橘生江北则为枳,这不是橘子的觉悟问题,你抽它三百鞭,它还是枳。


关于这种现象,耕作方式、宗族势力以及从夫居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综合起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一直在说,如果能够不以土地耕作为生活来源、法律下乡、农村社保,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或者城镇化,基本上一代人就可以完全扭转这种局面。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农村生态的消亡。

随着上一代人的逝去,这种思想也会慢慢烟消云散,这是一个真正有决定性的过程。

(估计又有女权认为这是她们运动的结果)。


传统依靠土地为经济来源的农民,男女体力的差距在耕作上差别明显;

法律不下乡,农村势力错综复杂,就会成为拳头天下,又是男的优势明显;

从夫居这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土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一种居住方式,农村的人口密度,决定土地是紧缺,这就明显会集体排斥“外来者”,媳妇天然会受到排斥而低一等,而儿子作为“世居者”地位会高一些;同时,在有儿有女的家庭,从夫居决定女儿是外嫁,儿子守着父母守着家,会担负起守卫与养老的重任。

以上都是在农村生态下,男性会明显优于女性的几个方面,在这种明显优势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让他们放弃利益,讲究高尚品德,这无异于梦话。

对应地,如果不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耕作方面的男性优势就会消减,现在平原都是靠机械化,年轻人没谁下地干活,都是靠外出打工挣钱,而外出打工女生并不劣势,在这个领域基本上翻转了。

如果法律能下乡,农村争端有公权力能够参与并公断,而不是靠谁家家族男丁多、谁家的儿子多说了算,对于后代是男性或者多个男性的选择,就不会有迫切的刚性需求。

如果农村能够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由国家出面保障,或者女儿也不再“从夫居”,小夫妻一起到城里、镇里、新农村择地而居,真正地做到儿女都一样的晚年,老人也不至于有晚年的惨剧,在后代选择上,也有可能是同等选择。

其实不过十几年,“儿女双全”的观念已经逐渐代替“多子多福”,两三个孩子的数量在农村还是适合的。


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上面只是我一些想法,对或者不对,都是一个思路,既不复杂,也不难懂吧。

在之前的答案中,我也零星提及过,但是我发现很多女权斗士们,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我觉得可能她们或者只是道听途说,根本不明白实际情况是咋回事,或者压根就是装睡。


包括经济和人际关系的生活环境,才是真正能决定生活在这里群体的观念和想法,而不是一味拔高其道德观念,生存没有道德。把这些问题解决或者缓解之后,辅以教育,观念自然会转过来。

当然,传统观念一般不会立竿见影般的见效,会在后面的一二十年(就是下一代人掌权)慢慢地转变过来。

热衷于口嗨而不是实际思考,我不是太理解,还有些“高级”一些的,就玩些泊来的“高大上”的名词,搞些文字游戏和“高端批判”,云里雾中。

但我知道,她们实际上如何实际改变女性权益的事并不是真的在意,她们真的想搞些啥,就耐人寻味了。

user avatar

提问者你不要又YY个国外女权出来……国外女权是为什么希拉里不能当总统……


人性都是共通的,只要是女权运动最终必然变成这样,所以不要老YY有个什么真女权,这也和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user avatar

我觉得用中文语境来说的话,可以用“拿来主义”来描述这个问题。

所有的权利运动,不管是争取什么权利的运动,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基础上诞生的,既有时代的特征,也包含了所在地最为现实的生存环境。这些是权利运动发起的土壤,是通过反思社会里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社会性问题提出的根本思想。

脱离了具体的环境,拿一个名词来说都是指代不清,借题发挥。中国人可能面对女权主义这个名词就望文生义,理解为了女性权力,然后自动放入中国传统父权哲学里解释为女性要高于男性。但实际上如果追求的是这种东西的话,其实是没有进步性的,因为这种追求并不能凝聚更多的人,不能促成更多的合作,不能充分解放生产力。

所以我认为是封建余毒借了女权主义的名词改头换面,很多中国所谓的女权只是被父权异化的一种东西而已。

中国当然也有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声音不够极端,所以就更难以让人听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更实事求是,也就更不太容易被人所接受,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中国应该需要发展出自己的女性主义来,并且有一些迫在眉睫的方面。比如说,增加男性在育养孩子的参与率上,同时减少婚姻在男性身上的物质压力。这些是同时可以增加女性就业和生产率,减轻男性负担,建立更良性的市场的好事情。如果你不认可女权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名字,毕竟更重要的是内核而不是各说各话的虚无指代。

最后再说明,我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我支持性别平等,支持女性参与社会分工各个层面的权利,反对性的物化,支持男女方的家庭参与率(包括养育和家务),支持教育权,支持生育权,支持堕胎权,反对家庭暴力,支持产假(并支持给男性同等产假),支持对刻板印象的破除。如果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我的观点,那也许应该考虑客观看待女权主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以及性别议题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首先,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在中国声张女权的人,其实关注的焦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或“性别平等”,而是将女权作为一种工.............
  • 回答
    关于《崩坏3》和《原神》中的“女王事件”,以及为什么现在一说加强某个角色就拿“女王”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玩家对角色强度、数值设计、游戏平衡性以及运营策略的深刻认知和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女王”这个称谓的由来,以及它在玩家群体中代表的意义。“女王”的由来与早期《崩坏3》的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角色、文化偏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个体选择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男生找外国女友获得称赞的现象。这背后通常隐藏着几种心理和文化驱动力: “阳刚之气”的国际化解读与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社会传统.............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火影忍者》里的春野樱是“新时代女性代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部少年热血漫画里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出现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些特质,在很多方面都契合了我们当下社会对女性独立、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火影忍者》这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地位已经高于中国男性”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它并非主流看法,更像是一种观察角度,或者是对某些现象的解读,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性别权力动态变化的讨论。要详细解读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拆解它可能针对的几个层面,并避免使用生硬的AI风格语言,力求自然流畅。首先,这种说法可能并.............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经常能见到,也颇具争议的观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谁更美”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明白,“外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骨骼结构、五官比例、皮肤状态、.............
  • 回答
    对于《琵琶行》中那位弹奏琵琶的女子,确实有人认为她并非全然可怜,甚至有“自作自受”的解读。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多个角度审视了她的处境、选择以及她与白居易这段际遇的复杂性。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诗歌表面的哀婉与同情,深入探究其中的人性动机和宿命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自作自受”的论调从.............
  • 回答
    听到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以3:1击败荷兰队,取得九连胜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无疑是中国女排在本次赛事中的又一场精彩胜利,延续了她们一贯的顽强拼搏精神,也进一步巩固了她们的领先优势。我想说的话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1. 胜利的意义和价值: 九连胜的里程碑: 九连胜意味着中国女排在整.............
  • 回答
    在《闻香识女人》这部经典电影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史法兰上校,一位盲眼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在一次驾驶法拉利进行令人惊叹的“飙车”后,被警察拦下。那一刻,他与年轻警官之间的一段对话,堪称全片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桥段之一。这段话的深意,绝非仅仅是劝退警察那么简单,它揭示了人性、生命、自由以及对规则与秩序的深刻.............
  • 回答
    吉林市中心那些所谓的“2元宿舍”,听上去就让人心头一紧。这些地方,与其说是给人住的,不如说是勉强容纳一群在城市边缘挣扎的女性劳动者的临时收容所。从社会学角度剖析,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贫困或者居住条件差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城市发展模式、劳动市场结构、性别不平等,甚至社会保障体系的失灵等一系.............
  • 回答
    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3:0战胜塞尔维亚夺冠,这绝对是中国女排历史上又一次辉煌的篇章,也让无数国人为之振奋!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我内心激动得无以复加,简直想立刻冲出去和所有人分享这份喜悦。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响,是无数汗水、泪水和坚持凝结而成的荣耀。回想起那一刻,脑海里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
  • 回答
    “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说法,其实就像是在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样,带着一种挑衅和反思的意味,而非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它的出现,往往根植于一种对“哲学”的特定理解,通常是将西方哲学作为衡量和参照的标准。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源头和可能的论据。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对“哲学”的定义。在很多受.............
  • 回答
    “桥边摸石头”这说法,讲的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那会儿的事儿。它嘛,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水域,咱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底子是啥样,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石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探。你想啊,那时候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了不少。要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搞市场经济,跟世界接轨,这可不是件容.............
  • 回答
    有人说中国历史最美不过魏晋南北朝,这话说得绝不夸张。倘若我们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比作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魏晋南北朝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最绚烂斑斓的一笔。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工笔画,而是一幅充满生命力、恣意挥洒的写意画,充满了矛盾、冲突、野性与新生。为什么是“最美”?这种“美”,并非传统.............
  • 回答
    中国当前的社会教育状况,以及为何有人会发出“中国现在遍地戾气”的感叹,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现象,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交织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中国社会教育的现状:要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 教育的普及与公平性: 硬件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