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

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民气在南”: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 南方多水乡泽国,气候温和湿润,农耕发达,尤其以稻米为主食。这种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南方人民的生活节奏可能相对舒缓,更注重生活情趣、艺术、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培养。
文化氛围: 文人墨客多聚于江南,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园林建筑等在这里 flourished。南方也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的才情和品味影响了“民气”的形成,使得南方被视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生活气息的地区。
经济发展: 历史上,南方经济长期以来发展较早且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商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关注民生和个体的发展。
性格特征: 传统观念认为南方人性格温和、细腻、善于交际、重情义。这种“民气”可能更偏向于柔性、内敛和生活化的表达。
“民气”的解读: “民气”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民的精神风貌、文化气质、生活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南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被认为更能体现这种“民气”。

“王气在北”:
历史地理环境: 北方地势开阔,多平原和草原,适合骑兵作战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朝代,特别是以汉族为主的王朝的政治中心都设在北方(如长安、洛阳、北京)。
军事和政治中心: 北方地区是历代王朝建立和统治的军事重镇和政治核心。从周、秦、汉到唐、元、明、清,北方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格局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民族融合与冲突: 北方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和交融的前沿地带。这种环境往往孕育出更强的尚武精神、刚毅果断的性格和强烈的政治抱负。
“王气”的解读: “王气”通常与政治权力、国家统治、军事实力、以及国家的宏观命运相关。北方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历史上涌现了无数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承担着统一中国、抵御外敌的重任,因此被认为具有“王气”。

二、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说法将具体的地域与特定的才能(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联系起来。

“山西出将”:
地理位置和军事传统: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临太行山,北靠蒙古高原,西临黄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冲,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天然屏障。长期的军事压力使得山西地区人民形成了尚武、骠悍、坚韧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的军事活动: 历史上,山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姜维,以及明朝的一些将领等。他们的英勇善战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族军事传统: 一些山西望族也可能在历史上形成了家族的军事传统,世代为官为将。
“将”的解读: “将”指的是军事统帅、将领,其能力体现在军事谋略、指挥作战、勇猛善战等方面。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被认为更能培养出具备这些特质的“将”。

“山东出相”:
历史文化积淀: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尚文治的传统。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文教、礼仪和德治。这种文化氛围更倾向于培养能够治国理政、制定政策的文臣、宰相。
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山东地区曾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也为培养治国之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才辈出: 山东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例如春秋时期的管仲(虽然出生地有争议,但常被与齐鲁文化联系)、战国时期的孟子、墨子,以及近现代的许多文化名人。
“相”的解读: “相”指的是宰相、丞相,国家政治机构的最高长官,其能力体现在治国安邦、运筹帷幄、制定政策、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山东因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被认为更能培养出具备这些“相”的特质的人才。

总结: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笼统概括和地域性文化观察的反映。

它反映了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人口特征,对不同地区形成的固有印象。
“民气在南”强调了南方在生活、文化和人性方面的独特魅力;而“王气在北”则突显了北方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命运方面的历史地位。
“山西出将”和“山东出相”则进一步将这种印象具体化,将山西与军事才能联系,将山东与政治才能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民间俗语和一种文化认知,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解释所有事实。历史上,南方同样涌现过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北方也有丰富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这些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对历史现象的提炼和概括,带有一定的地域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变迁。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这种地域性的刻板印象也越来越模糊。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解读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图为由秦至清中国各省宰相数量:

不说秦汉时期,就是把朝代都算上,单从数量上看,崤山(在河南省最西边的角上)以东的山东地区,宰相数量也是最多的。当然了,我们还应该按照人口密度重新排序,这不太好算。但我们知道,在汉代,山东省与河南省的的人口数量是差不多的(河南人口较山东略多一点),到明清时期也还是差不多的。而只有将汉代300万人口省(譬如四川)的宰相数乘以10,才能比肩河南,而河南当时的人口是1300万。宰相多来自崤山以东地域,尤其是河南地区,是确凿无疑的。

仅从汉唐两个朝代将,河南、陕西籍宰相,更是独领风骚。

为啥呢?

因为东西二京在此,政治中心坐落的地方,自然吸引人才聚集,三代以后,籍贯当然算作本地(洛阳、长安)。

我们再看名将。

名将方面,有人做过宋代以前的统计。北宋学者张预花费数年调查并编写了十七史中的知名将领,按照省份,将领数分布如下:

河南 21人

陕西 17人

山东 15人

山西 13人

甘肃 10人

河北 9人

江苏 6人

安徽 4人

辽宁 2人

江西、内蒙古、浙江、宁夏 1人

以“崤山以西”为山西论的古代,山西地域的名将的比例确实很高。那些不是特别出名,但也非常厉害的将领,很多都是出自陕西、甘肃。此地为中原西部,地薄乏食,民风悍勇,不仅能出名将,也出悍匪。当然了,河南依然保持着它固有的强悍。而山东省,没当过什么政治中心,但无论是宰相,还是将领,出得都不少。

至于说“民气在南,王气在北”,是十年前从天涯论坛的口水贴里兴起来的,主要论述的就是“北方人像山,仁义,所以能聚集一帮兄弟打天下;南方人像水,智慧,当隐士,搞生活,不争权力”,不知为何后来成了金句。有人更是提出“定都北京朝代久”“南方经济好”,来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好吧,定都在北京的朝代存在时间长,而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存活时间短,事实上就是王朝以北京来扼制住胡人南下的关口。朝代不偏安的时候,自然选定北京。朝代偏安,南北隔绝,北方被占,抑或党人在南,你不选南京选什么?南京如果太危险,你不躲杭州躲哪里?杭州太危险怎么办?你不躲海里躲哪里?  ̄□ ̄||

当然,躲重庆也行。

这就是有些人天天念叨的“王气在北不在南”,就跟我掐指一算“财气在北京三环以内而不在济南三环以外”“所以买前者的是亿万富翁,买后者的都是穷鬼”“前者有财气,后者有民气”是一个意思。然后我换个马甲,对我的这个说法啧啧称奇,大家看了,也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就把古人的句子和我这个句子连在了一起,一念,颇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也就越传越广,以至于你要来知乎求问这种高深的学问了。

(*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临高这地界,自从穿越者们落脚,便成了个大熔炉,各种各样的人都被这股新生的力量裹挟着,往一个方向奔涌。而“归化民”这个词,更是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所以,当这个问题抛出来——临高归化民里会不会有人学成钱学森,然后拍拍屁股回去报效那已经风雨飘摇的明朝,元老院该如何应对?归化民自身的命运又会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权是伪女权”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以及性别议题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首先,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在中国声张女权的人,其实关注的焦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或“性别平等”,而是将女权作为一种工.............
  • 回答
    “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说法,其实就像是在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样,带着一种挑衅和反思的意味,而非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它的出现,往往根植于一种对“哲学”的特定理解,通常是将西方哲学作为衡量和参照的标准。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源头和可能的论据。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对“哲学”的定义。在很多受.............
  • 回答
    “桥边摸石头”这说法,讲的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那会儿的事儿。它嘛,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水域,咱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底子是啥样,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石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探。你想啊,那时候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了不少。要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搞市场经济,跟世界接轨,这可不是件容.............
  • 回答
    有人说中国历史最美不过魏晋南北朝,这话说得绝不夸张。倘若我们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比作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魏晋南北朝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最绚烂斑斓的一笔。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工笔画,而是一幅充满生命力、恣意挥洒的写意画,充满了矛盾、冲突、野性与新生。为什么是“最美”?这种“美”,并非传统.............
  • 回答
    中国当前的社会教育状况,以及为何有人会发出“中国现在遍地戾气”的感叹,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现象,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交织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中国社会教育的现状:要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 教育的普及与公平性: 硬件提.............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关于“文言文限制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议题。虽然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从某些角度来看,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阻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并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言文的固有特性及其对传播的限制: 高.............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关于成吉思汗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差异,以及为何有人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文化视角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不普遍视成吉思汗为“伟人”,而中国视他为伟人?这主要源于视角、历史叙事以及“伟人”定义的差异。1. 历史的视角与叙事: 中.............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甚至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定义的差异:宗教与信仰的界限模糊首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信仰”这两个词的定义上。 “宗教信仰”的狭义理解: 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复杂性。说“清朝不是中国”和问“溥仪为什么是中国人”,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历史、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多层次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清朝不是中国”这句话。为什么有人会说“清朝不是中国”?这种说法往往是站在狭义的汉族中心主义或者明清之际.............
  • 回答
    “武侠片是中国唯一的类型片”,这话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挑动人的好奇心。但要说它有没有道理,我觉得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类型片”。简单来说,类型片就是电影制作中,按照一定的模式、风格、主题或故事情节来制作的影片,观众看了之后,心里大概知道能看到什么。比如好莱坞的西部片、科幻片、警匪.............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关于“满汉矛盾”和“元清非中国”的争论,背后往往牵扯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民族认同以及对国家统一性的理解。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有人喋喋不休地制造满汉矛盾?制造满汉矛盾的言论,其根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