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

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民气在南”: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 南方多水乡泽国,气候温和湿润,农耕发达,尤其以稻米为主食。这种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南方人民的生活节奏可能相对舒缓,更注重生活情趣、艺术、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培养。
文化氛围: 文人墨客多聚于江南,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园林建筑等在这里 flourished。南方也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的才情和品味影响了“民气”的形成,使得南方被视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生活气息的地区。
经济发展: 历史上,南方经济长期以来发展较早且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商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关注民生和个体的发展。
性格特征: 传统观念认为南方人性格温和、细腻、善于交际、重情义。这种“民气”可能更偏向于柔性、内敛和生活化的表达。
“民气”的解读: “民气”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民的精神风貌、文化气质、生活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南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被认为更能体现这种“民气”。

“王气在北”:
历史地理环境: 北方地势开阔,多平原和草原,适合骑兵作战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朝代,特别是以汉族为主的王朝的政治中心都设在北方(如长安、洛阳、北京)。
军事和政治中心: 北方地区是历代王朝建立和统治的军事重镇和政治核心。从周、秦、汉到唐、元、明、清,北方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格局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民族融合与冲突: 北方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和交融的前沿地带。这种环境往往孕育出更强的尚武精神、刚毅果断的性格和强烈的政治抱负。
“王气”的解读: “王气”通常与政治权力、国家统治、军事实力、以及国家的宏观命运相关。北方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历史上涌现了无数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承担着统一中国、抵御外敌的重任,因此被认为具有“王气”。

二、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说法将具体的地域与特定的才能(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联系起来。

“山西出将”:
地理位置和军事传统: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临太行山,北靠蒙古高原,西临黄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冲,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天然屏障。长期的军事压力使得山西地区人民形成了尚武、骠悍、坚韧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的军事活动: 历史上,山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姜维,以及明朝的一些将领等。他们的英勇善战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族军事传统: 一些山西望族也可能在历史上形成了家族的军事传统,世代为官为将。
“将”的解读: “将”指的是军事统帅、将领,其能力体现在军事谋略、指挥作战、勇猛善战等方面。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被认为更能培养出具备这些特质的“将”。

“山东出相”:
历史文化积淀: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尚文治的传统。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文教、礼仪和德治。这种文化氛围更倾向于培养能够治国理政、制定政策的文臣、宰相。
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山东地区曾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也为培养治国之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才辈出: 山东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例如春秋时期的管仲(虽然出生地有争议,但常被与齐鲁文化联系)、战国时期的孟子、墨子,以及近现代的许多文化名人。
“相”的解读: “相”指的是宰相、丞相,国家政治机构的最高长官,其能力体现在治国安邦、运筹帷幄、制定政策、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山东因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被认为更能培养出具备这些“相”的特质的人才。

总结: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笼统概括和地域性文化观察的反映。

它反映了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人口特征,对不同地区形成的固有印象。
“民气在南”强调了南方在生活、文化和人性方面的独特魅力;而“王气在北”则突显了北方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命运方面的历史地位。
“山西出将”和“山东出相”则进一步将这种印象具体化,将山西与军事才能联系,将山东与政治才能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民间俗语和一种文化认知,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解释所有事实。历史上,南方同样涌现过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北方也有丰富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这些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对历史现象的提炼和概括,带有一定的地域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变迁。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这种地域性的刻板印象也越来越模糊。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解读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图为由秦至清中国各省宰相数量:

不说秦汉时期,就是把朝代都算上,单从数量上看,崤山(在河南省最西边的角上)以东的山东地区,宰相数量也是最多的。当然了,我们还应该按照人口密度重新排序,这不太好算。但我们知道,在汉代,山东省与河南省的的人口数量是差不多的(河南人口较山东略多一点),到明清时期也还是差不多的。而只有将汉代300万人口省(譬如四川)的宰相数乘以10,才能比肩河南,而河南当时的人口是1300万。宰相多来自崤山以东地域,尤其是河南地区,是确凿无疑的。

仅从汉唐两个朝代将,河南、陕西籍宰相,更是独领风骚。

为啥呢?

因为东西二京在此,政治中心坐落的地方,自然吸引人才聚集,三代以后,籍贯当然算作本地(洛阳、长安)。

我们再看名将。

名将方面,有人做过宋代以前的统计。北宋学者张预花费数年调查并编写了十七史中的知名将领,按照省份,将领数分布如下:

河南 21人

陕西 17人

山东 15人

山西 13人

甘肃 10人

河北 9人

江苏 6人

安徽 4人

辽宁 2人

江西、内蒙古、浙江、宁夏 1人

以“崤山以西”为山西论的古代,山西地域的名将的比例确实很高。那些不是特别出名,但也非常厉害的将领,很多都是出自陕西、甘肃。此地为中原西部,地薄乏食,民风悍勇,不仅能出名将,也出悍匪。当然了,河南依然保持着它固有的强悍。而山东省,没当过什么政治中心,但无论是宰相,还是将领,出得都不少。

至于说“民气在南,王气在北”,是十年前从天涯论坛的口水贴里兴起来的,主要论述的就是“北方人像山,仁义,所以能聚集一帮兄弟打天下;南方人像水,智慧,当隐士,搞生活,不争权力”,不知为何后来成了金句。有人更是提出“定都北京朝代久”“南方经济好”,来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好吧,定都在北京的朝代存在时间长,而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存活时间短,事实上就是王朝以北京来扼制住胡人南下的关口。朝代不偏安的时候,自然选定北京。朝代偏安,南北隔绝,北方被占,抑或党人在南,你不选南京选什么?南京如果太危险,你不躲杭州躲哪里?杭州太危险怎么办?你不躲海里躲哪里?  ̄□ ̄||

当然,躲重庆也行。

这就是有些人天天念叨的“王气在北不在南”,就跟我掐指一算“财气在北京三环以内而不在济南三环以外”“所以买前者的是亿万富翁,买后者的都是穷鬼”“前者有财气,后者有民气”是一个意思。然后我换个马甲,对我的这个说法啧啧称奇,大家看了,也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就把古人的句子和我这个句子连在了一起,一念,颇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也就越传越广,以至于你要来知乎求问这种高深的学问了。

(*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