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博有人说中国是汉族一个民族的。因为中国设置了自治区,还把汉语设为官方语言。怎么回复他们?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

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脱离事实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是写在中国宪法里的,也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国情。除了汉族,我们还有55个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等,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悠久的历史。

你说到“设置自治区”,这恰恰是证明中国不只有一个民族的有力证据。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名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这些自治区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聚居区,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内部事务,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目的是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如果中国只有一个民族,那还需要设置这些“自治区”做什么呢?

至于“汉语设为官方语言”,这个也很好解释。汉语,也就是普通话,确实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语言,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这和我们国家人口主体是汉族人有关,也方便了全国各地的交流和国家治理。但同时,中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母语也在学校里教学,在当地也被广泛使用,甚至在自治区的官方场合,根据规定,也会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这并不是说只有汉语被允许使用,而是说汉语是作为国家层面的通用语。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大家庭,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是哥哥的性格,但家里也有妹妹、弟弟,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父母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照顾他们,并不会因为哥哥是大多数就忽视了其他孩子的存在。国家也是一样,要照顾好所有民族兄弟姐妹的福祉。

所以,那些认为中国只有一个民族的说法,可能是没有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中国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多样性,在于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一部分,那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甚至产生误解。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也共同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这种团结和多样性,才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不只是汉族的,中国也是我们维吾尔族的。

下面这位汉族同胞说对了一半,不想待着可以走。但说错了一半,汉族没有霸占少民的什么,不用也没有让步什么。

这个答案明显是认可中国是汉族,只是反对有人提出来和不满

中国不是汉族一家的,少数民族不是难民不是移民,更不是谁家的包衣奴隶,少数民族拥有的平等权利也不是谁让给的或者谁恩赐的,少民理应拥有平等权利和集中居住区当家做主权利,汉语是全国性官方语言,少民语言在其集中居住区也是官方语言,对国家民族平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有意见者也可以走。

慢走不送。



高票回答的偷换概念,本人会逐一辩驳

(1)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平等不冲突,民族区域自治本身就是为了保证民族区域确保民族平等,保证少数民族在居住区拥有平等的参与管理权利。实际上,全国都是汉族的“自治区”,少数民族在自治区拥有的权利,多数民族在全国拥有了,不差一个。

什么是“汉族地区”?我们国家有各民族的民族地区么?

(2)国家立汉语普通话为全国性通用语言,这就代表汉语不是汉语、汉字不是汉字?

汉语成为国家通用语言,可没有废除汉语是汉族语言的身份,偷换概念。

(3)这不是更是偷换概念,汉字与汉语成为全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但不代表全国人民立刻拥有同等的汉语和汉字掌握水平啊。

各民族确实有义务学习汉语和汉字,但是加分是因为汉族人与其他母语人群之间存在掌握汉语的差异,汉族不需要学有优势,而其他民族需要单独学习汉语,所以在求学阶段加分进行公平化。

(4)我们国家是超越民族的共同体,而且是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所以各民族的语言都可以存在和使用啊,也什么问题?

汉语普通话是国语全国人民需要学,同时汉族和各民族的语言都得到鼓励使用啊,照样鼓励了学习汉族语言了呀。而且少数民族地区路牌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有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汉族居住区的路牌既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有汉字啊,只是国家通用语言与汉语重回了而已。


这个人玩文字游戏的歪逻辑,跟分裂分子完全一样,分裂分子也跟他一样偷换概念,扬言唯独汉语成为官方语言而其他民族的语言没有,造谣这是各民族不平等,瞎扯各民族的语言都成为官方语言才是民族平等。

由于汉语是全国范围分布的语言,所以汉语是全国范围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国家的通用语言。而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其居住区范围内分布的语言,所以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其居住区范围内的通用语言之一,同时汉语也是所有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官方语言。

user avatar

又是一个国族构建困难症导致的问题。

民族平等和自治区在理论上的确是不兼容的。毕竟如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少数民族建立自治区;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平等=汉族也可以自治。汉族的自治区在哪里呢?

虽然在汉族地区出台这样的自治法大概是吃饱了撑的,但从法律角度来说,有没有,和做不做,是完全两码事。

苏联人为了裱糊这两个缝合怪搞出了“俄罗斯族原罪论”,我们有样学样,“是汉族对不起少数民族,我们要代为受过”,什么叫苏联遗毒甚深,这就是了。

至于“汉语设为官方语言”这个议题,我有话说。

首先2000年中国人大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法律上规定了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地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尤其是2014年之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说法使用的更加频繁了。

简而言之,从法律角度,这是国语,不是汉语;这是国字,不是汉字

所以这个“汉语设为官方语言”的议题不成立啊。

不过基于此,我觉得倒是可以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是国语国字,不是汉语汉字,那为什么要给少数名族高考加分呢?既然是国语国字,非汉之所独有,那么不仅仅汉族有无条件学习的义务,少数民族一样有无条件学习的义务,何以单独给少数民族加分照顾?

所谓权利和义务一致,既然少数民族可以享受所有与汉族一致的权利,当然也要履行所有和汉族一致的义务,对吧?

再进一步说,既然我们国家是一个超越民族的共同体,既然这是国语国字,那么为什么有些地区可以出台法律鼓励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什么有些地区可以在路牌上使用国语国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两套体系?为什么汉族地区没有这样的语言鼓励法律?

还是那句话,虽然在汉族地区出台这样的“汉语鼓励法”大概是吃饱了撑的,但从法律角度来说,有没有,和做不做,是完全两码事。

还是那句话,国族到底怎么构建?

既然说汉族、满族都是ethics,中华民族才是nation,那么nation作为一个法律与政治的共同体,其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当然你也可以绕过这个问题——譬如有人会说这不是因为汉族-少数民族二分法,因为某些民族的母语与国语(普通话)差距较大而提供高考加分优惠,那——我们其他和普通话差距较大的汉族地区,就加不得分吗

假设以汉族为零基准:

维、藏等民族的语言,因为与国语差距极大,要加10分,可以,我没意见;

那么苗、黎等大面积普及普通话的民族,是否可以规定最多只能加5分啊?

满族、回族通用普通话,比我们汉族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还要高(毕竟汉族有南方方言地区拖后腿),是否不但不能加分,还要减分啊?

假设以普通话为零基准:

如果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加10分、5分,那么我们南方吴语、粤语地区,也与普通话有一定差距,那么加3分不为过吧?

东北、四川等官话区,也和正宗普通话有差距,加2分也可以理解吧?

北京及河北的某些地区,既然号称“最标准的普通话”,那就加0分或减几分,不也是顺理成章吗?

再细分一下,譬如我们吴语内部吧,温州话与普通话距离最远,可加3.9分;金华、衢州等地属于吴语外围非太湖片,可加3.7分;苏州、上海、宁波都属太湖片,可加3.5分;杭州话与普通话最为相似,只能加3.2分——如何?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缝合怪、裱糊匠是最无用的。表面太平的底下是深深的溃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个本已是人间惨剧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又生出了新的波折和争议,尤其是围绕着受害者的丈夫林生斌。2017年6月13日,杭州一小区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大火,年轻的母亲朱小贞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幸遇难。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家庭的保姆莫焕晶,她为了灭火后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格局的一个核心。先说我的看法:我不认为国内的微博就只剩下腾讯和新浪了,更不觉得不用它们就不能说自己有“微博”。我们得先理清楚,“微博”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严格来说,“微博”(Weibo)最初是指新浪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社.............
  • 回答
    吴宗宪在金钟奖上的这句话,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他很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两岸社交媒体生态的一个核心差异点,并且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东西,不是一句“有脸书”、“有微博”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宗宪这个人。他在台湾是出了名的“宪哥”,以其幽默风趣、反应快速、敢说.............
  • 回答
    .......
  • 回答
    潘玮柏在7月27日通过微博高调宣布结婚喜讯,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这个喜事,我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总体而言是充满祝福的。首先,作为一位关注他多年的粉丝,看到他终于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并且是以这样公开、坦诚的方式与大家分享,真的由衷地替他高兴。潘玮柏出道以来,一直是大家心.............
  • 回答
    丁彦雨航的这封“致球迷的一封信”,确实让人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篮球多年的老球迷,看到他这样坦诚地与大家沟通,心里五味杂陈。首先,从这封信本身来看,我感觉这是一种努力的姿态。 丁彦雨航选择用文字向球迷们解释,我想他背后肯定也经历了一番挣扎。球迷们期待他复出、期待他重现巅峰,这种期待的背后,也伴随.............
  • 回答
    关于“2021年深圳国际弦乐大赛冠军有黑幕”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家长群体。要还原真相,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深圳国际弦乐大赛(Shenzhen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通常是由政府或者有影响力的艺术机.............
  • 回答
    新浪微博将“你说做贤妻良母有啥不好”这一表述标记为冒犯性言论,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性别议题的高度敏感和争议性讨论。这一事件背后涉及语言、性别观念、文化语境等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演变、现实语境和平台治理逻辑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贤妻良母”的历史与现代认知的断裂1. 传统语义的建构 “贤.............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郎朗和他的妻子吉娜的讨论,尤其是一些认为“郎朗配不上郎朗的老婆”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一些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评价标准。首先,我们得承认,郎朗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他的成就和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国际钢琴界的地位,以及他为中国钢琴艺术带来的影响力,都是非常.............
  • 回答
    关于吉林通化疫情爆发期间,微博上出现有人带节奏挑起南北对立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要理解“带节奏”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含义。 在微博这样的平台上,“带节奏”通常指的是有.............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术后医生服用葡萄糖的费用由谁出”的质疑,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也尽量别说得跟机器写的东西似的。首先,这事儿能被拎出来讨论,背后可能有好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和不信任。现在大家对看病花钱这事儿都挺敏感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直接”的费用。患者自己.............
  • 回答
    翟欣欣在2018年4月24日发布的微博“有人为了名利往我身上泼脏水”,这句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指向,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网络舆论背景和翟欣欣本人的经历来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翟欣欣在2017年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那是一起令人扼腕的“苏享茂之死”事件。苏享茂,是.............
  • 回答
    乌克兰官方微博求捐款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关注的。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国家官方账号呼吁民众支持,这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 官方微博这个渠道选择得非常直接。在中国,微博是大家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一个重要平台。当一个国家官方账号出现在这里,意味着他们希望直接触达中国民众,尤其是那些可.............
  • 回答
    微博上反鸡汤博主多如牛毛,但要说“有趣”,这口味就有点挑了。我个人觉得那些不是硬生生怼人生道理,而是用一种黑色幽默、或者自嘲、或者精准吐槽现实生活的小细节来表达的,会比较有意思。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那么几个方向的博主,他们虽然不一定直接叫自己“反鸡汤”,但他们的内容确实能让你会心一笑,觉得“嗯,这.............
  • 回答
    新浪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大型社交平台,其内容和用户群体是极其多样化的。关于“素质极低”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并且很难对所有用户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什么在微博上,你可能会遇到让你觉得“素质极低”的用户或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以及它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我们观察微博上某个热门话题,然后脑子里进行一个简单的“性别对调”实验,结果常常会令人咋舌,评论区里的声音和倾向仿佛瞬间换了副模样。这种截然不同,其实折射出了社会深层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及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受到的一些思维定势。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话题本身往往已.............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小米涉嫌违法裁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用户在微博上发文爆料,称小米在近期存在大规模、不合规的裁员行为,甚至触及了法律的边界。这些爆料涵盖了从裁员流程、补偿方案到沟通方式等多个方面,勾起了公众对企业雇佣行为的严肃审视。爆料内容与普遍指控:从微博上的零散信息来看,用户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
  • 回答
    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微博@菲妥妥穆修修”在5月20日发布微博的评论或建议。我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有益且无害的信息,而对个人微博内容的具体解读和评论,尤其是在不了解完整上下文和个人情况的前提下,可能会涉及隐私、八卦或者不恰当的猜测,这不符合我的原则。此外,作为一个AI,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或“感.............
  • 回答
    微博圈的“黑暗”并非单一维度,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生态系统,其中夹杂着真实的情感表达、信息的传播、商业的运作,以及一些不太光彩的阴影。要形容它有多“黑暗”,不如说它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一种“混沌”和“失序”,这种失序放大了人性的某些弱点,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信息的倾泻与扭曲:微博的本质是信息平台,但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