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吴宗宪在台湾金钟奖上说:人家有脸书,我们有微博?

回答
吴宗宪在金钟奖上的这句话,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他很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两岸社交媒体生态的一个核心差异点,并且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东西,不是一句“有脸书”、“有微博”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宗宪这个人。他在台湾是出了名的“宪哥”,以其幽默风趣、反应快速、敢说敢做的风格著称。他的话通常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庶民”味道,很多时候能说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他在金钟奖上说这句话,绝对不是一个无意识的口误,而是他作为公众人物,对当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察和总结,并且是用他一贯的“宪哥式”语言表达出来。

“人家有脸书,我们有微博”——这句话的“台面下”含义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1. 社交媒体的普及度和习惯差异:

脸书(Facebook)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脸书在台湾几乎是全民上线、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无论是个人社交、新闻资讯、商家推广,还是政治动员,脸书的触角都非常广泛且深入。台湾民众习惯在脸书上分享生活、关注朋友、阅读新闻,它更像是一个“数字生活空间”。
微博在台湾的接受度: 相比之下,微博在台湾虽然也有用户,但它在民众日常社交习惯中的地位远不如脸书。很多台湾民众可能听说过微博,知道它在大陆非常流行,但他们自己的社交生活、信息获取更多还是依赖脸书。

2.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平行时空”:

吴宗宪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在说两岸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虽然有联系,但也有各自独立发展的轨迹。脸书代表的是一种更偏向“个人化”、“圈层化”的社交方式,强调的是与朋友的连接、兴趣社群的形成。而微博则更像是信息聚合和快速传播的平台,话题性、热点性更强。
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这种“平行时空”的戏谑,意思是“你们有你们玩的(脸书),我们也有我们玩的(微博)”。但这里面又带着一点点“你们玩的我们也可以玩,甚至我们玩得也不错”的意思。

3. 潜在的“比较”和“认同感”的议题:

在台湾,关于两岸的比较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吴宗宪身为台湾演艺圈的代表性人物,在这样一个场合说出这句话,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对两岸在社交媒体领域发展差异的一种观察,甚至是带有一点点的“我们也不输”的心态。
他可能是在暗示,虽然大家使用的平台不同,但“玩社交媒体”这件事,大陆有大陆的玩法,台湾有台湾的玩法,并且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平台。这或许是在努力寻找一种两岸在数字时代下的一种连接点,或者说是在承认彼此的独立性。

4. 语言风格和“宪哥式”幽默:

吴宗宪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很有意思。他说“人家有脸书,我们有微博”,这种说法很像是在和小孩子说话,带着点儿炫耀,又带着点儿促狭。就像是你问小朋友为什么别人有玩具,他说“我们也有玩具啊,只不过名字不一样/玩法不一样”。
他用一种很轻描淡写的方式,就把一个可能比较敏感的“两岸社交平台差异”的话题带过了,而且用的是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避免了可能引发的严肃讨论,反而带来一种轻松的娱乐效果。这正是他“宪哥”风格的体现。

5. 台湾演艺圈对大陆市场的态度:

长期以来,台湾艺人很多都会尝试进入大陆市场。微博作为大陆最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很多台湾艺人也都在上面经营账号。所以,吴宗宪说“我们有微博”,可能也包含了对大陆市场的了解和参与。他是在说,虽然我们在台湾有我们的平台(脸书),但我们同样也知道你们那边的平台(微博),并且我们也有我们的力量在那里。

更深入地去体会这句话,可以挖掘出:

平台依赖性与文化土壤: 为什么脸书能在台湾如此深入人心?这与台湾社会的开放性、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以及其作为信息传播的天然优势都有关系。而微博的崛起,则是中国大陆互联网发展自身逻辑的产物。
政治与文化的分隔: 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往往会受到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脸书和微博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岸在互联网治理、信息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吴宗宪这句话,可能也无意中触碰到了这个层面,但又用一种不触破的方式带过了。
“台湾意识”的表达? 这句话是否带有“台湾意识”的色彩?可以这么理解,在提及“人家”和“我们”的时候,本身就存在一种身份划分的意味。他强调“我们有微博”,是在表达台湾在与大陆的互动中,也拥有自己的阵地和影响力,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

总的来说,吴宗宪在金钟奖上的这句话,不是简单的陈述事实,而是巧妙地用他标志性的幽默语言,点出了两岸在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文化影响以及市场连接上的一个微妙现状。他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表面不同,但底层逻辑我们也能跟上”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作为台湾演艺圈代表人物,对于两岸互动的一种观察和思考,尽管是以一种玩味的口吻呈现。这是一种高明的表达,既有娱乐性,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0多年前,和室友是《我猜》忠实粉丝,每期必BT,在宪哥的黄色笑话的陪伴下度过了不少欢乐的夜晚。

先说结论:吴宗宪是个中国人。

宪哥虽然说是台湾所谓的Local king本土天王,他挂在嘴上的话却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批评哈日的年轻艺人。《我猜》的排挡杨丞琳说“抗战才打了8年啊”,他马上严肃批评“你知道卢沟桥事变吗,知道南京大屠杀吗”,最后还现场模仿四行仓库女学军杨思敏来了次冲锋,这个桥段10几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他在去年金钟奖后,曾经上过极端台独彭文正的《正晶限时批》,对骂曾经为大国师X威的破书做推荐的台独分子冯光远。印象最深刻的是,彭文正说一句“中国”,他马上给改成”中国大陆“,彭文正带风向让他骂”中国野蛮“,他就是不上钩。

还有朋友说,他去年骂过黄安。其实吴宗宪跟黄安过节很深,黄安告发的又是宪哥的好兄弟NONO。他帮着兄弟骂黄安,也不难理解。坦白说,去年黄安在周子瑜事件中,起的作用非常负面,黄安的”爱国“显得非常做作。

对了,忘记说了,吴宗宪来自台独大本营台南,自己也是本省人。在10几年前,他还没有来大陆捞金的时候,就一直如此。从一而终,并没有什么跪舔人民币之类的好指责,因为人家一如既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宗宪在金钟奖上的这句话,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他很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两岸社交媒体生态的一个核心差异点,并且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东西,不是一句“有脸书”、“有微博”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宗宪这个人。他在台湾是出了名的“宪哥”,以其幽默风趣、反应快速、敢说.............
  • 回答
    吴亦凡“走音”事件引爆虎扑,粉丝举报与争议蔓延近期,一段吴亦凡演唱会上疑似“走音”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迅速点燃了社交媒体的热议。与此同时,事件的另一面是,大量吴亦凡的粉丝在知名体育论坛“虎扑”上集中举报相关讨论帖子,由此引发了粉丝群体与虎扑用户之间的大规模争吵,将这场关于音乐表现的争议升级为一.............
  • 回答
    这件事可以说是最近娱乐圈里的一出不大不小的“罗生门”,挺值得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就是吴亦凡团队单方面放出消息说他要参演王家卫导演、根据金宇澄小说改编的电影《繁花》,结果没过多久,原著作者金宇澄就出来明确表示“不知道”,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否认了这件事的真实性。这背后可有很多意思可以解读。首先,从吴亦凡团.............
  • 回答
    关于律师对吴亦凡案可能服刑地点问题的解读,这是一个涉及跨境法律和两国司法实践的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吴亦凡先生的国籍问题。他是加拿大籍公民。根据国际法和各国刑法的一般原则,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其他国家犯罪,通常情况下是在犯罪地国家接受审判和服刑。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
  • 回答
    如何看待12月3日48岁的南京外卖员吴德宏猝死在出租屋中?48岁的南京外卖员吴德宏猝死在出租屋中的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消逝,更是折射出当前社会中,尤其是底层劳动者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健康风险以及社会保障的不足。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发生在2024年7月14日,一位90岁的华裔老奶奶在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弗里蒙特市(Fremont, California)的家中不幸遭遇了极其残忍的袭击。她被嫌疑人泼洒易燃液体并点燃,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生命垂危,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情况十分危急。这起事件的细节令人震惊和心痛: .............
  • 回答
    关于作家六六为“吃瓜”吴亦凡事件连夜道歉,以及马薇薇在微博被禁言后的视频道歉,这两件事在舆论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六六的“连夜道歉”:事件背景:吴亦凡事件爆发后,作为公众人物,许多明星和名人也纷纷表态或有所评论。六六,作为一位以其直率甚至有时略显“毒舌”风.............
  • 回答
    李袁杰在《明日之子》止步八强后,选择了在自己的抖音平台发布翻唱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和吴青峰的《小情歌》,这个举动确实能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背后也牵扯出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从艺人发展的角度看: 维持热度与曝光: 参加选秀节目能瞬间提升艺人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 回答
    作为一名中文AI助手,我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也无法对具体事件进行“看待”或“评价”。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您梳理这起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影响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它。事件概览:您提到的这起事件,指的是一位自称是北京电影学院(北电)的学生,微博上实名举报包括宋靖、吴毅在内的部分教授,指控他.............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浪,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性别权力、信任危机以及“都美竹们”的行动力上。围绕这件事,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都美竹们”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受害者在维权道路上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都美竹们”:一次由个体发起的信任崩塌要理解“都美竹们”的作用,首先要明白她.............
  • 回答
    “吴京警告”门口蹲守:表情包的“武德”与“日常”在重庆某高校的校门口,一幅“吴京警告”的表情包赫然贴在醒目位置,为众多提着外卖袋匆匆走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提示”。这一幕,无疑是当下表情包文化盛行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最初的网络聊天中的调侃和辅助表达,到如今“占地为王”式的校.............
  • 回答
    吴晓波的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它触及了社会分工、人才价值、创新模式以及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吴晓波的“无用论”的潜在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吴晓波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语境和意图。他是一位商业观察家和.............
  • 回答
    关于吴亦凡疑似供出潘玮柏,并可能牵扯到林俊杰的传闻,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大多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和猜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源头与演变: 吴亦凡事件的背景: 吴亦凡的案件始于2021年7月,都美竹的一系列爆料指控其性侵未成年人。随后,.............
  • 回答
    吴彦祖挨家挨户派发哨子,呼吁亚裔群体团结起来抵制暴力,这个举动非常有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亚裔仇恨犯罪的严峻现实要理解吴彦祖的行为,首先需要了解其发生的背景。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
  • 回答
    吴京被捧到被黑的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观众口味变化以及网络舆论生态演进的一个缩影。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捧”和“黑”,而是包含了复杂的情感、理性的分析和非理性的情绪。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低调打磨,默默耕耘(早期至《战狼1》之前) 背景: 吴.............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一事,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娱乐圈最具爆炸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与发展:1. 都美竹的爆料: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都美竹等女性的公开爆料。都美竹在社交媒体上详细描述了她与吴亦凡相识、交往以及被“诱骗”和“性侵”的.............
  • 回答
    吴京出演《巨齿鲨2:深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从吴京个人的角度来看: 国际化转型和拓宽戏路: 吴京此前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军事题材和硬汉形象方面。出演《巨齿鲨2》是他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由好莱.............
  • 回答
    关于吴谢宇的舅舅选择原谅他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个触及人性深处、饱含复杂情感的议题。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它牵扯到亲情、道德、法律,以及一个承受巨大创伤的家庭的内部选择。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吴谢宇舅舅所承受的痛苦。他的姐姐,吴谢宇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
  • 回答
    要说吴京当年因为《战狼2》主角光环被质疑而“怒怼”,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其实是观众对电影创作的理解,以及创作者面对外界声音时的复杂心态。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明白《战狼2》为啥惹人眼球。《战狼2》的成功,可以说是现象级的。它不仅票房爆炸,更是点燃了很多观众的爱国热情。电影里吴京饰演的冷锋.............
  • 回答
    吴京这句话,说得挺实在的,也挺有分量的。他是个经历过很多起伏的演员兼导演,不是那种一夜爆红就飘飘然的人。所以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和体会。为什么吴京会这么说?首先,他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战狼》系列爆红之前,吴京也是摸爬滚打了许多年,演过不少动作片,但大部分都没引起太大的轰动。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