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高校学生为防止外卖被偷,在校门口贴出「吴京警告」表情包,如何看待表情包的盛行及其应用场景的拓展?

回答
“吴京警告”门口蹲守:表情包的“武德”与“日常”

在重庆某高校的校门口,一幅“吴京警告”的表情包赫然贴在醒目位置,为众多提着外卖袋匆匆走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提示”。这一幕,无疑是当下表情包文化盛行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最初的网络聊天中的调侃和辅助表达,到如今“占地为王”式的校园安全宣言,表情包早已脱离了其纯粹的娱乐属性,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武德”。

表情包的“武德”:情绪的精准传达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首先,我们得承认,表情包的盛行绝非偶然。它的“武德”首先体现在其高效而精准的情绪传达能力。相比于冗长的文字描述,一个精心挑选的表情包,能够瞬间捕捉到某种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愤怒、无奈、还是戏谑,都能以一种视觉化的、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拿“吴京警告”来说,这个表情包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借用了大众熟知的公众人物及其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和语境。吴京作为一位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演员,他的表情包天然地带上了一种“不好惹”、“别惹我”的强大气场。当它被用在校园门口,与“防止外卖被偷”这一场景相结合时,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萌和警示作用。它不仅是在说“我的外卖我守着”,更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宣告“别打我外卖的主意,不然有你好看的”。这种“有我呢”的意味,恰恰是吴京式硬汉形象的延伸,让原本可能沉闷甚至带有一定冲突性的“防盗”行为,瞬间变得有趣且易于接受。

更进一步地说,表情包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它开始承担一种社会角色的扮演。那个贴着“吴京警告”的学生,他扮演的不再仅仅是“等待取餐的学生”,而是一个“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武装守卫”。这种角色扮演,通过表情包这种媒介,获得了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表现。它让我们看到,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人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符号化的语言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的。

表情包的应用场景拓展:从虚拟到现实的“攻城略地”

表情包的“武德”也体现在它应用场景的爆炸式拓展。曾几何时,表情包主要活跃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聊天窗口里,成为人们沟通的“润滑剂”和“兴奋剂”。然而,如今,它们已经成功“跨界”,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攻城略地”。

1. 社交媒体的“内容创作”: 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表情包已经成为用户创作内容的“基石”。许多段子手、内容创作者,通过将热门表情包与文字、视频结合,创造出大量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它们可以是段子里的点睛之笔,也可以是话题讨论的“集结号”。

2. 网络社群的“身份认证”: 在各种网络社群、粉丝群、游戏公会里,特定的表情包往往能代表该社群的文化、共同的经历,甚至是其“入会凭证”。使用某个表情包,就相当于在无声地宣告“我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3. 现实生活的“文化符号”: “吴京警告”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梗,更被实体化、景观化,出现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
商家营销: 餐厅、店铺为了吸引顾客,会在菜单、宣传海报上使用有趣的表情包。
个性化表达: 很多年轻人在自己的笔记本、水杯、手机壳上贴表情包,这是对自己个性和喜好的一种直接展示。
公共提示: 除了“吴京警告”式的警示,一些社区、单位也会使用温和的表情包来提醒大家注意公共卫生、节约用水等。
政治讽刺与社会评论: 在一些特定语境下,表情包也能被用来巧妙地讽刺时事、表达社会关切,尽管这种应用需要更谨慎。

为什么表情包能如此“入木三分”?

表情包的盛行与应用场景的拓展,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符号学的胜利: 表情包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浓缩的符号。它们将复杂的含义、情感、文化语境打包在一个视觉化的单元中,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沟通效率。
年轻人的语言: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表情包是他们从小接触、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它比书面语更鲜活、更具亲和力,是他们构建身份认同和社交圈的重要工具。
解构与再建构: 表情包常常是对现有文化符号(如电影、电视剧、新闻事件、网络梗)的解构与再建构。通过挪用、拼贴、变形,赋予旧符号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趣味性。
“丧文化”与“反内卷”情绪的载体: 在某种程度上,许多表情包也承载了年轻人在学习、工作压力下的“丧”情绪,以及对刻板、严肃规训的一种“反内卷”式的戏谑与抵抗。

审慎看待表情包的应用

当然,我们也需要审慎地看待表情包的广泛应用。就像任何一种强大的传播工具一样,表情包也可能被滥用或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娱乐化: 将严肃的问题用表情包来处理,可能会削弱问题的严肃性,影响问题的解决。
信息茧房: 过度依赖特定的表情包,可能导致沟通的局限性,形成信息茧房。
冒犯与误解: 在跨文化、跨年龄段的沟通中,不恰当的表情包使用,可能引起冒犯或误解。

回到重庆高校门口的“吴京警告”,它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现了表情包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意应用。它既传递了信息,又制造了话题,还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解决了现实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表情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符号,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创造力的不断释放,我们或许还会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表情包应用场景,它们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主要是当代人丰富的内心戏和羸弱的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

表情包成为不知道说啥好时最好的沟通填充物。

而且一个人的表情包水平也越发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水平。

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的私藏表情包,全部无水印,不定期更新,尽情收藏。

先分享吴京合集:











下面是觉醒年代合集:

电视剧台词合集:




























还有我最喜欢的美剧合集:






























机器猫系列



















还有哲理漫画合集



































搞笑回复类:















先放一小部分,有人喜欢继续。

user avatar

谢渝小知邀~


我大概是这个问题下最有感触的。因为它就发生在我的学校,我生活了两年的地方:

重庆大学 A 区


蜗重有四个校区,老城区的 ABC 校区,和大学城的虎溪 (D) 校区。

问题里的场景发生在位于沙坪坝区沙正街 174 号的 A 区,这个校门的具体位置是沙中路「南门」,而我们通常称其为「中门」

这个门旁边有七舍、八舍、十舍、ACD 楼女生宿舍等许多学生宿舍楼,因此也是整个 A 区外卖堆积最多的校门。

很遗憾,既然是外卖堆积最多的校门,自然也就成了偷外卖现象最高发的地方。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中过招,比如 @Cor Cordium 就被偷过外卖。


用「吴京警告」表情包,表情包的形象是吴京老师也好、是其他任何人也好,其实是没有太大含义的。

但是「表情包」这个形式,非常值得探讨。


为什么是表情包,而不是白纸黑字的普通告示或者「大字报」?

毕竟表情包在很多时候已经能比文字表达更多、更丰满、更细腻的信息了。

很多时候用文字说出来很平淡的话,可能用表情包就有趣很多;很多时候不敢用文字说的话,可能用表情包就敢说了。

而且,在「对偷外卖恶劣行径的无奈控诉」之外,这或许也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的一种侧面表达吧:即便外卖被偷 很气氛很恼人,但生活还得继续,对明天也还是要有美好的期待吧。

我相信,贴这几张表情包的朋友,必定是「有趣灵魂」的类型。


再多说几句。

作为学生,点外卖很多时候不是奢侈,而是无奈。

学校食堂就那么几种,难免会吃腻。A 区也就莘莘美食城和柏树林还行,三食堂整修半年了,一食堂和东林一如既往地不好吃,民主湖又太贵了(以上均为个人意见,别喷!)点外卖能选择的更多,而且有时候可能更便宜。

如果很闲,谁不愿意在门口等着外卖送到呢?但是大学的节奏太快了,很多时候真的是掐着空档吃饭,甚至可能等外卖到了很久才有空去取,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试想,熬过了一上午课,下午还要继续上课,昨天晚上熬夜写了实验报告,想着拿了外卖回去吃完睡会午觉,结果到校门口却发现外卖不翼而飞,气愤之余,饭还是得吃啊,重新再点可能来不及,而又确实不想去食堂吃(而且食堂通常都会排队…)这种情况下,会有多难过多心累呢。

在这里也奉劝不法分子们,既然有手有脚,就别做偷鸡摸狗的勾当,更别把脏手伸向象牙塔,干点啥不好呢?你们说是吧。


user avatar

仔细一瞅好像是我们学校hhhhh

表情包的表现力已经超出了图片应有的水平。


表情包炒热气氛

表情包作为过渡

表情包表达情绪



其中涉及到一个叫 Meme (模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梗)的概念,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在跟朋友聊天时我们聊到:

模因在最初一段时间是模因,但在被社会大部分人搞明白其含义(很可能到时候含义早就不同,并且不同的圈子对其含义的共同概念也已经不同)。它似乎在变得更广泛后就不再是模因了,但也可能会裂化为大量的模因。


比如思聪哥哥的聊天记录里,

这些内容其实早就被网友当成油腻情话调侃许久

但是当它们结合到一个爆点事件迅速传播后,

大家迅速就接受并开始传播这个梗了。


贴表情包防不了偷外卖的贼,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是挡不住他有趣呀!


之前看到有个观点很有意思,表情包的迅速火爆是我们表达和创造能力破碎的结果,我们无法用简洁准确的词汇表达我们的感情,于是依托趣味图片作为抽象情感的载体;用支零破碎的创造力拼凑出一张张图片+文字。


但我不太苟同,新时代就应有适应时代的新表达和传播模式!

模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在迅速裂变和更新,

表情包,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语言!

user avatar

当代人用梗和表情包,其实与古人用「典」、用歇后语,在语言学上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用一个众人已知的、或约定俗成的意象来辅助表达。

比如说,我想表达兄弟情深,如果不用典用大白话,是这样色儿的:

「我好钟意你啊!肯定不会背叛你,也不会辜负你的信任。别人给我钱让我出卖你我一定不答应。我愿意为了你去死,我相信你富贵以后也不会忘了我,我们是一辈子的好兄弟,你死以后我一定大哭好几天,哭到屡屡昏古切,为了帮兄弟报仇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用典的话是这样的:

「桃园结义」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想说事情很复杂,目前曝光的细节不够详实全面,可能会有翻转,最好不要在这个时间节点表态,可以稍微缓一下,等等看有没有其他信息放出来……

用梗的话,几个字就够了:

「让子弹飞一会儿」

而相对于典故和网络梗,表情包的信息传达形式更为立体。典故和梗都是文字的,表情包是图文并茂的,甚至可以是动图,可以带表情、带手势、带姿态。

仅就语气和情绪的强烈程度来讲,表情包胜于文字形式的典故和梗。

从这个角度来讲,表情包是视觉化、立体化后的歇后语。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

歇后语算是用前半部分的引子强行在人的脑海中构筑画面感,表情包是用图片和gif图直接构筑画面感。

你说是发明了歇后语的古人有才,还是发明了表情包的今人更有才?

当然,表情包和典故/梗还是有区别的,它擅长的是传递瞬间的情绪,不擅长传递复杂和信息量大的讯息。

表达不友善情绪的表情包很难在社交媒体中持续传播。多年演化下来,表情包普遍带有滑稽、可爱等柔和的情绪,可以用于缓解社交沟通中的尴尬,在不友善的时候强行友善。

我去,要不是一本正经地分析了一下,我都不知道表情包这么有文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