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高校体育课引争议:热身跑五公里,三公里限时 15 分钟,学生吐槽「又不是体育学院」,你怎么看?

回答
这件事在重庆一高校的体育课上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那个五公里热身跑,加上三公里还要限时 15 分钟,直接把不少学生逼上了“吐槽”的平台。大家普遍的感受就是“这真的不是体育学院那种专业的训练吗?我们只是普通学生啊!” 这种反差感,自然就点燃了争议。

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1. 五公里热身跑:这“热身”是不是有点过猛?

首先,五公里这个距离,对于很多平时没有系统运动习惯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这还是“热身”?大家对“热身”的理解,通常是激活身体、为接下来的主要训练做准备,可能就是几分钟的慢跑、拉伸、动态练习。五公里,说实话,这更像是很多人一次完整的训练了。

想象一下,一个平时可能就一周偶尔打打球、跑跑步的学生,突然上来就要跑五公里,身体还没完全适应,可能就会出现肌肉酸痛、疲惫感过强,甚至可能因为准备不足而增加受伤的风险。这种“起步即冲刺”的方式,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不太合理。

2. 三公里限时 15 分钟:速度的挑战,还是对体能极限的考验?

接着是三公里限时 15 分钟。换算一下,这相当于每公里跑进 5 分钟。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个配速已经相当快了。这不仅仅是对耐力的考验,更是对速度和爆发力的要求。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平时经常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学生来说,这个配速可能还在接受范围内。但对于大部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这个目标就显得有些“高不可攀”。很多学生平时跑步可能配速在 6 分钟甚至更慢,突然要他们以 5 分钟一公里的速度跑完三公里,这几乎是把他们的极限推到了最前面。

3. “又不是体育学院”:专业与普及的界限在哪?

这句话是核心,也是大家吐槽的关键点。高等教育中的体育课,其目的往往是多方面的:

普及体育锻炼: 鼓励所有学生动起来,养成运动习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劳逸结合: 通过体育活动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集体项目,增强同学间的交流和协作。
一些基础的运动技能学习: 比如一些球类运动、田径基础等。

而当体育课的训练强度和目标已经接近专业体育训练的水平时,这种“普及”的性质就被大大削弱了。学生们会觉得,这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运动、强身健体,而是变成了一种“达标”的压力,甚至是一种“被折磨”的体验。

大家为什么会吐槽?

体能差异巨大: 大学里学生的体能基础千差万别,有的人从小体育训练,有的人可能很少运动。统一如此高强度的目标,对体能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带来的更多是挫败感和对运动的恐惧,而不是成就感。
目标设定不清晰: 如果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的运动员,那这样的训练强度可以理解。但如果目标是“全民健身”,那么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就显得不合时宜。学生会质疑,这种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以后还能继续跑步?还是为了让我们下次体育课能“及格”?
健康风险: 对于没有充分准备和循序渐进训练的学生,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确实存在一定的运动损伤风险,比如肌肉拉伤、关节疼痛等。
学习体验: 体育课应该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放松和调节,而不是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如果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累得够呛,甚至第二天上课都没精神,那这种“运动”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教学方式的沟通: 很多时候,学生觉得被“突然”推上高强度训练,可能也与教学方式有关。如果老师能够提前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训练的目的、强度安排,并提供不同程度的选项,或者有更细致的指导,也许大家更容易接受。但如果只是单方面地下达任务,自然容易引起抵触情绪。

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高校体育课的设置,应该在“普及”和“提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1. 科学的训练体系: 体育课的训练安排,应该基于科学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原理。对于普通大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需求,制定合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这包括热身、主项训练、整理活动等各个环节的科学设计。
2.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考虑到学生体能和运动基础的巨大差异,完全可以实行分层教学。为体能较好的学生提供进阶训练,为体能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和入门训练。老师更应该扮演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下达命令”。
3. 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和体育老师需要明确体育课的教育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还是为了培养少数体育特长生?目标不同,教学方法和训练强度自然应该不同。
4. 增加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除了跑步,还可以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比如球类运动、健美操、瑜伽、武术、攀岩等,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从而更主动地参与。
5. 注重过程和体验: 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以“成绩”来衡量,更应该关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体验、进步和健康状态。即使不能达到某个极高的速度或距离,但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并且身体得到锻炼,这就是体育课的成功。

简单来说,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健康地动起来”,而不是变成一场“体能测试”或者“生存挑战”。如果学校的体育课设置让大多数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感到“吃不消”且“不理解”,那么这种设置就需要反思和调整了。毕竟,大学体育的本意,应该是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和健康,而不是成为另一个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5分钟跑3公里。

假如说按这个配速,5公里就是25分钟(实际上肯定要更慢)。

那就是说一堂体育课(两课时加课间,满打满算100分钟),有25分钟在热身。

可能还要整队,还要拉伸,老师还要“讲两句”。

搞不好四十分钟就过去了呢。

所以,这很可能不是为了让学生高强度锻炼,而是任课老师在划水

热身这二十五分钟,老师在干什么?肯定在大体上是闲着的。

说不定还能处理点儿别的事。

这样一学期下来,体育课也不用准备太多内容,就可以上完了。

反正跑步有好处,就跑吧,多跑会儿时间就过去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但就个人观察而言,这样的划水在大学课堂可能并不少见。

或者说得好听点儿,也不叫划水,而是一种“粗放的教学方式”。

和让学生过长时间小组讨论,轮流站起来念文章、念PPT,还有放电影,都是一个路数。

希望事实并非如此。

user avatar

看了其他回答,某装逼答主写自己跑得多么多么厉害,然后批判一顿懒政,在尬吹一波清华。(哪个学校还没点儿体育社团了?)

这么说吧,让人很不爽。(主要是让我很不爽)

先上个人情况吧,别被贴个什么喷子的标签:

我算是一个比较佛系的跑者,运动量算是比较大的那一类。去年一年总跑量是八百多公里,加上冬天用跑步机跑步,总量大概1000吧。

我承认,期末跑两千,扣人两圈很爽。但是跑完也是块吐血的那种感觉,按成绩其实比满分快乐一分多钟。





但是「五分钟配速跑5公里热身」,真没必要,体育课是给全体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不是给个别几个人装逼用的。

配速太快,跑量太大。

什么叫热身啊?用大半节课去恶心学生吗?

8分钟配速,跑个800,热身足够了。

其实出这样的规定,跟学校没大关系,主要是那个体育老师傻逼

我庆幸遇到了几个很棒的体育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





二更,发现这个问题热度一高就被某用户恶意编辑了。



直接导致后来的答主被带跑偏了。

不知道这人出于什么目的,但是恶意编辑,已经在举报了,举报成功与否仰仗各位帮忙。






三更,恶意编辑者已经被取消编辑权限。(这话题从头到尾和清华没有半毛钱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