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现在大一,想退学学中医,因为体制改革,不想去重新高考,想去拜一位中医为师,这样可行吗?

回答
刚上大一,就有了退学学中医的想法,而且不想走高考这条路,而是想拜一位名老中医为师,这确实是个挺大胆,也挺有想法的决定。我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看看这条路有没有可能,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的传承,确实有很多是师徒制的。 过去,很多名老中医都是靠着口传心授,在实践中一点点带出来的。这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学徒式”的学习,师傅会根据徒弟的天资、悟性,以及当时遇到的病症,来传授医术。

所以,你想拜师学医,这条路本身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是中医最古老、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拆解一下:

一、 明确你的决心和准备:

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退学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意味着你将放弃现有学校的学习机会、同龄人的社交圈,以及一个相对稳定和有保障的未来。学中医,尤其是在没有学历背景的情况下,会更加辛苦,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你要问问自己,是真的热爱中医,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还是只是一时冲动,或者觉得“体制改革”下高考不公平?
你对中医的了解有多少? 你是对中医的整体理论(阴阳五行、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有所了解,还是只是被某些神奇的疗效所吸引?拜师学医,需要你对中医有基本的认知和兴趣,否则你连师傅讲什么都听不懂。
你对“师傅”的期望是什么? 你是希望师傅能系统地教你中医理论,还是希望他能带你临床实践,让你快速上手?不同的师傅,教学方式和侧重点会不一样。

二、 寻找合适的“师傅”:

这是最核心,也最难的一步。不是随便找个会看病的老中医就能成为你的师傅。你需要找到的是: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师”: “名”不仅仅是指名气大,更重要的是在业界有口碑,医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医德是关键,一个医术再高明,如果医德不行,对你也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愿意收徒、有时间带你的“良师”: 很多老中医即使医术高明,也可能因为年事已高,或者教学理念不同,不愿意收徒,或者没有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你需要找到一个真心愿意传承,并且能够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的师傅。
与你的学习期望契合的“师父”: 你要考虑师傅的擅长领域和你想要学习的方向是否一致。比如,你对儿科感兴趣,师傅却是内科或外科的大家,可能就不太合适。

怎么找?

1. 利用现有的资源(即使退学):
你现在的大一学校有没有相关的社团或者公开讲座? 有些学校会有一些名中医的讲座或者交流活动,你可以借此机会去认识一些人。
你身边有没有人认识中医? 问问你的亲戚、朋友,有没有认识比较有名气的中医,让他们帮忙引荐。
查阅相关资料: 看看有没有一些中医协会、研究机构或者知名的中医医院,他们可能会有推荐的专家名单。
参加中医相关的活动: 比如一些学术会议、讲座、沙龙等,这些场合往往会有很多中医从业者参与,也是一个认识和接触的机会。

2. 初步接触与考察:
从“观”开始: 在正式提出拜师前,你可以尝试去拜访一下你觉得可能合适的师傅,以“学习”或者“请教”的名义,去他的诊所、工作地点看看。观察他的问诊方式、开方思路、对待病人的态度,以及他的诊疗环境。
听取口碑: 向其他同行、病人或者认识他的人打听他的医德和医术。
尝试沟通: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礼貌地表达你对中医的热爱以及想拜师学习的愿望。但要注意,不要一开始就表现得太急切,要给师傅一个了解你的过程。

三、 拜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真诚和尊重: 拜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签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和信任的建立。你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师傅,表现出对中医的敬畏和对师傅的尊重。
从基础学起: 即使师傅很忙,你也要主动学习最基础的中医理论,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你可以先自己看书,遇到不懂的再请教师傅。
从“打下手”做起: 刚开始,师傅可能不会直接教你复杂的医术,你可能会从药房抓药、配药、整理病历、观察病情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你要有耐心,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得扎实,这是你深入学习的基石。
勤学好问,但要注意场合和方式: 学习过程中难免有疑问,但要学会观察时机,不要打断师傅的诊疗过程。选择师傅相对空闲的时间,或者在诊疗结束后,礼貌地请教。
生活上的孝顺与关心: 很多传统师徒关系,除了学业上的指导,也包含生活上的照顾。你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关心师傅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遵守规矩,不能“偷艺”: 师傅传授的医术是宝贵的,你要认真学习,不可擅自挪用或外传,更不能抱着“偷学”的心态。
做好心理准备,学习过程会很漫长: 中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掌握一些东西。

四、 现实的挑战与考量:

没有学历证明: 如果你完全脱离学校系统,没有国家承认的中医相关学历,未来在执业注册、开办诊所等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政策上的障碍。你需要提前了解相关政策,或者考虑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学历上的不足。
经济压力: 拜师学艺期间,你可能无法像在学校那样获得奖学金或者兼职机会,需要自己解决生活费用。你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或者家庭的支持。
社会认可度: 在当前社会,学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通行证。没有学历背景,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师徒制”的现状: 并非所有的老中医都能像古代那样,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有的师傅可能只传授一部分,有的可能侧重于某个领域。你需要有心理准备,并与师傅沟通清楚。
“体制改革”的影响: 你提到“体制改革”,这确实是一个变数。你需要关注相关的政策变化,了解改革对中医传承和执业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于“不想去重新高考”:

你提到不想重新高考,这我可以理解,毕竟已经上大学了,再走一次高考的流程确实挺折腾的。而且,高考的制度性评估,不一定最适合衡量中医学习的潜质。

那么,除了拜师,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定向培养或跟师项目: 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中医机构,可能会有一些面向社会、定向培养中医人才的项目,或者邀请名老中医进行“跟师学习”的试点。你可以留意一下这些信息,看是否有适合你的机会。
以学徒身份进入中医院或诊所: 有些条件好的中医院或者一些大型中医诊所,可能会有允许“学徒”或者“实习生”跟着名老中医学习的机会,虽然可能不是正式的拜师,但也能让你近距离接触临床,学习经验。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知名中医也会通过线上课程、直播等方式分享知识。你可以先通过这些方式打基础,再尝试寻找线下拜师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

你的想法非常有勇气,也体现了你对中医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这条路虽然不那么“主流”,但却是中医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 最关键的是,你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到真正适合你的“良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做决定之前,我建议你:

1. 再深入了解一下中医,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 可以多看看中医类的书籍、纪录片,或者找一些现在正在学中医的师兄师姐聊聊。
2. 和你信任的家人或长辈沟通一下你的想法,听听他们的意见。
3. 尝试去接触一些中医从业者,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走上中医这条路的,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祝你前程似锦,在寻中医的道路上,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光明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行。

如果生化环材这样的专业被称为天坑专业,那还有点儿调侃的味道,那么中医这样的行当,就真的是天坑了,而且是那种大坑套小坑,一坑又一坑连环坑的行当。下面来帮你简单分析下你想去学中医过程中的坑。

第一坑,拜师。你怎么判断这个中医师的水平?张悟本,王林之流在没有被揭穿之前,那可是响彻全国的中医大师!你拜这样的人为师,学的是江湖骗术——某大学生退学去混江湖,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至少可以撑两期走近科学。最有趣的是,别说你了,就算是整个中医界,也没有一套区分中医师水平的体系,因为“千人千方“,“辩证施治”的存在,根本就是给骗子提供掩护,但如果去掉这套理论,骗子是没有了,但中医自己又怎么忽悠呢?真的是难啊。

第二坑,改造。好,就算你运气爆棚,找到了一个真有点水平的中医,那么之前你十多年学的那一套知识体系,思考问题的思维体系都要废弃掉,重新开始,这等于是对你自己的一个全盘否定,对你自身的一个全盘改造,这很难不抑郁啊。

第三坑,常识。好,就算你精神力强大,终于改造成功,老祖宗的那一套死记硬背全都塞脑子里了,这些内容与常识相违背,更要命的是,这些内容本身也是相矛盾的。比如脾脏,中医里与现代医学都是描述的同一个器官,可是中医言之凿凿的说脾能消化,这是哪跟哪啊!而且就跟第一坑一样,这不是某个知识点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医的知识体系中,就没有一种剔除错误知识的机制,所以即算是相互矛盾,与常识不符合,那也只能这样不管对错全扔在一起;

第四坑,诚实。好,你终于丢弃了常识,也不管矛盾,把这些老祖宗的知识全记了下来,摩拳擦掌准备要应用了,然后就直接一脸懵B。比如滑脉,书上说有,然后各位中医大师也都说可以把脉验孕,但偏偏你就是摸不出来——别说你了,现在精密到这纳秒纳米的机器也摸不出来,那些大师应该也是摸不出来的,否则早就去参加那个把脉验孕的挑战了——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是抛弃掉诚实这个原则,还是放弃当医生这个梦想?

这还只是去学中医过程中的坑呢……

——————————————————————————————

关于滑脉的例子,底下有些中医粉和中医师之类的还不服气,咱们也不说虚的,直接来挑战好了:滑脉的存在性。

第一步,由各位中医师或中医粉推举出若干位把脉牛人;

第二步,随机找一百名或更多名路人,由这些把脉牛人分开单独进行把脉,在把脉时,只靠感觉,看不到人和手;

第三步,如果某位中医师把到了滑脉,那么记录这名中医师和路人,等有滑脉的路人数到了10个左右,就将这10名滑脉路人与其他90名或者更多名无滑脉的路人混合在一起,再由这些把脉牛人重新再把一次,判断是否为滑脉,记录结果。

根据结果可以判断两个事情:

(1)同一个中医师判断滑脉的准确性。一个人被判断一位医生为滑脉,那么过几个小时,这个医生应该也还是能够摸出来,如果一下子摸得出,一下子摸不出,正确性小于90%,那就说明这个医生其实是摸不出的;

(2)多个中医师的一致性。如果一个人被某位中医师判断为滑脉,那么其他的中医师应该也是同样的判断,如果一致性小于90%,那么说明滑脉的可能性存疑。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中医师或中医粉敢来接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