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两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试种巨型稻需要哪些条件?这一成功有哪些意义?

回答
重庆两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条件、意义及深度解析

重庆近期传来的两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消息,无疑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大亮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出现,不仅仅是数值上的突破,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深远的意义。要深入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试种条件、成功意义两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 试种巨型稻需要哪些条件?

巨型稻之所以能长到两米甚至更高,并非偶然,而是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自然环境相互配合。其成功试种所需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良的品种基因是基础:

特殊的基因序列: 巨型稻的核心在于其基因层面。育种家们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筛选或改良出能够促进植株茎秆粗壮、节间拉长、叶片增大的基因。这可能涉及到生长素合成、细胞分裂、细胞壁增厚等相关基因的调控。
高产潜力的基因: 除了身高,巨型稻的基因也需要具备高产的潜力,即能够支持如此巨大的植株生长所需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积累能力。这可能包括更高效的光合作用酶、更多的叶绿素含量等。

2. 精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是保障:

科学的播种和移栽: 巨型稻的播种时间、密度需要根据其生长习性进行优化。移栽时,要保证根系不受损伤,为后续的旺盛生长打下基础。
精准的施肥策略:
氮肥: 巨型稻生长迅速,对氮肥的需求量远高于普通水稻。需要分次、分期、分量地供给高品质氮肥,尤其是在苗期和拔节期,以促进茎秆的快速生长和叶片的发育。
磷肥: 磷肥对于根系发育和早期生长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巨型稻建立强大的根系,支撑其庞大的地上部分。
钾肥: 钾肥能够增强植株的抗逆性,促进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对茎秆的坚挺和穗粒的饱满有重要作用。巨型稻需要足量的钾肥来维持其高大的茎秆不倒伏。
微量元素: 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酶活性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需要科学配比,避免缺乏导致生长受限。
充足且适宜的水分供应:
水分需求: 巨型稻巨大的叶片和茎秆意味着更高的蒸腾作用,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来满足其生理需求。
灌溉方式: 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如浅水灌溉或间歇灌溉,避免长期淹水导致烂根,同时保证根系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下更好地生长。
病虫害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 巨型稻植株高大,一旦发生病虫害,防治难度会增加。需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体系,从源头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防倒伏措施: 巨型稻植株高大,极易受风雨影响而倒伏,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品种抗倒性: 选择本身具有一定抗倒伏能力的品种是基础。
合理的栽培密度: 过密的种植会加剧倒伏风险。
施肥管理: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尤其是基肥,以控制茎秆徒长。
后期管理: 适时中耕、培土,增强根系抓地能力。必要时可以考虑设立支架或进行人工辅助。

3. 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支撑:

光照: 巨型稻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支撑其巨大的生长量。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其生长。
温度: 水稻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巨型稻作为高产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可能更为敏感,需要适宜的温度区间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顺利进行。
土壤:
肥沃的土壤: 巨型稻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因此需要肥沃、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pH值: 适宜的水稻生长pH值范围通常在5.57.5之间,巨型稻也需要在此范围内。
水源: 稳定的水源供应是保证巨型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二、 这一成功有哪些意义?

重庆两米高巨型稻的试种成功,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层面:

1. 突破农业生产力瓶颈,提升粮食产量:

“中国粮仓”的安全保障: 巨型稻作为一种超高产新品种,其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够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有限的挑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从而减轻对耕地资源的压力。
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高产作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

2.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育种技术的飞跃: 巨型稻的成功,是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农业科技深入发展的体现。它证明了通过科技手段改造和优化作物性状是可行的,将极大地激励科研人员在其他作物上也进行类似的研究,推动农业育种技术的不断革新。
大数据与智能化农场: 巨型稻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如土壤养分、水分、气候等。未来的巨型稻种植,很可能会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农场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典范: 巨型稻的出现,为生物技术在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方面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接受度。

3.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农民收入: 巨型稻的超高产量如果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巨型稻的推广种植,将带动种子研发、农资供应、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绿色农业的探索: 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环境影响。如果巨型稻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更少的化肥农药投入,或者对环境更加友好,将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范例。

4. 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智造”的农业名片: 巨型稻的成功,是中国农业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能够为中国农业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世界粮食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巨型稻的经验和技术,有望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5. 拓展农学研究视野,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探索植物生长极限: 巨型稻的诞生,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思考植物生长的生理极限以及如何突破这些极限。这可能引发对植物形态发生、营养吸收机制、光合作用效率等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多学科交叉融合: 巨型稻的培育和推广,将需要遗传学、农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跨学科的科研创新。

总而言之,重庆两米高巨型稻的试种成功,是农业科技实力的一次有力展示。它不仅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全球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要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在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大规模推广的配套技术、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但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预示着中国农业正在迈向一个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试验田里,这样的产量,应该只能算一般吧?那么大的生物量,看起来大部分被拿去维持秸秆和叶片了。

有几个疑问:

疑问1、不知道这个产量的药肥消耗是多少?如果耗肥耗药太多就没啥劲了。

疑问2、要维持那么大的生物量,秸秆肯定很硬,根系也会过于发达,不知道机械化收割的难度如何,是否需要专门机械,还是现有机械农户自行改装后就可以使用?翻耕的难度会不会加大太多?

疑问3、目前看起来的宣传是方便套作,但是插秧到收割才2个月多点的功夫,又是那么高的稻子,收货养殖产品反而很麻烦,我们也推广过几次套鱼,这个是最简单的了,但是因为收入增长不明显,劳动力支出过多,搞了两年就全县放弃了。套作这种事必须邻近通都大邑才有的赚,小地方的套作产出实在不明显,这也是这几年来乡村干部的共识。

整个视频看下来,最感兴趣的部分就两点:

一是极宽的株间距,如果可以这么疏植还能获得这样的产量话,育苗和插秧能省下不少工本费,加上够硬的秸秆,如果有改良型插秧机,很多交通条件不太好的空心村抛荒水田应该会有人重新种粮。

二是视频中测高时明显过膝的水深,视频里是抽穗期期测的高,可以看出这是极其耐涝的品种,在南方很多地方非常有吸引力,例如我们县大约就有近千亩的水泡田,如果前面的各种问题相对现在来说都很好解决的话,整个南方的推广不成问题。

user avatar

“天下第一田”的前世今生:“亩产36956斤”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寻访“天下第一田”

龚家埠村就在路边上。从武汉到麻城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原本以为要找到当年的那个小村子会费很大周折,甚至可能要翻山越岭,但实际上很顺利。一到麻城就看到了往白果镇的路牌,沿着路牌指示的方向走不多远,还没到镇上,就看到了“龚家埠村”的牌子。这里就是原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一社,早稻田亩产36956斤的“神话”就诞生在这里。

头一天我们打听行车路线的时候,一位对当地比较了解的同行曾对我们说,龚家埠村应该不会离大路很远。他的理由是,51年前就这么出名的村庄,绝对应该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段,谁会在偏远地区树立一个典型呢?那不是给前来视察的领导找麻烦吗?

现在看来,人家分析得有道理——龚家埠村鼎盛时期,周恩来总理都来过呢!

把车停在路边。路边是一户挨着一户的村民的房子,风格样式都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院子,房子的大门冲着院子开着,人坐在院子里,聊天或者做活儿。我们问路的这家,正在踩缝纫机,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五十多岁。

翻出那张当年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拍摄的“天下第一田”的照片,四个孩子站在丰收的稻子上,天真烂漫的笑着——大嫂一看,脱口而出:“馓碗卤”!


“馓碗卤”是“三万六”的方言表达,我们当时还觉得这位大嫂很善于“归纳”,否则我们得费好多口舌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现在人家一个“馓碗卤”就把当年“天下第一田”造假亩产三万六千斤一事概括出来了。后来,我们到了村子里,才发现,几乎每一个碰到的人,在看到照片的时候,都会说“馓碗卤”。“馓碗卤”在当地已经属于“地标性”名词。

大嫂说她知道“馓碗卤”,但不知道照片中的这四个小孩。她建议我们去找龚安伯的老婆问问,龚安伯做过公社领导,已经过世,他老婆还健在,应该对当时的情况比较了解。

龚安伯的老婆住在村子里。车开到村头,遇到一位老汉,他看一眼照片,也是一句“馓碗卤”。他说他那时候岁数小,知道这件事情,但不知道照片中的孩子是谁,他听说我们要去找龚安伯的老婆,立刻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找她家。正是中午,老太太家铁将军把门。老汉带着我们满村找——幸亏村子很小,村子里的人也都认识,路上随便问了几句,就问了出来。老汉告诉我们,龚安伯家在村子里很有名,见过毛主席的。

龚安伯的老婆60多岁,精神矍铄,比普通农村妇女要显得见过世面。她看了一眼照片,就先问我们来做什么?我们说就是想知道当年照片中的四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她说她不知道,这个事情不是他们家搞的。那个时候,他们家不在村里,在武冈。她一再强调,她老头是不会搞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我们问她,村上有没有能帮助我们找到这四个孩子的老人?她带着我们去找了一户,去的时候人家正在吃饭,只看了一眼照片就摇头,说:“不晓得”。

怎么可能?当时那么惊天动地的一张照片,而且这张照片就在这个村子里拍的,而且因为这张照片,整个村子成为典型,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的领导、专家来此取经参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怎么可能现在整个村子里,竟然没有人知道照片中的四个孩子是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村里的人对照片所拍摄的地点也出现了争议。

龚安伯的老婆一口咬定,照片拍摄于“陆”棵树——她把我们带到51年前的“事发现场”,指着前面一处一棵树都没有的光秃秃的开阔地说就是这里。当年村口有六棵树,其中一棵就是照片中的这棵。边上其他村民也纷纷跟着说“是”。

人越围越多,每个人都伸头看照片,都说“馓碗卤”,但都不知道照片中的四个孩子——如果是村子里的孩子,怎么会看不出来?照片中两个男孩子两个女孩子,就算女孩子远嫁了,但男孩子总归还是留在村子里的吧?

后来,一个60岁左右的老汉说,照片中的男孩子好像是他哥哥龚正堂。我们立刻欢喜地跟着他去——穿过村子,村子里的池塘很脏,有一妇女拎着一桶衣服,正在池塘边上找下脚的地方,她大概只能用这么脏的水吧?否则,但凡有选择,谁会在这池塘里用一池臭水洗衣服?

龚正堂对“馓碗卤”印象很深。那时候他是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卫星上天第一天,大小车子50多辆,震撼了全世界。来了好多人,我是提水送饭,让我抱一个大南瓜,还抱不动。周总理戴着白帽子,像广东人(装束)。苏联专家跟我说话,我不懂,边上的人告诉我他是说“你好,叫你握手”。苏联专家的手很大,长满了毛,我一只手上去握,只握住两根手指头,两只手只攥了四根手指头。心里怕得要死。”龚正堂说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到村子里拍纪录片的事,他还记得当时把小孩搞到田里,但是,当问到他是不是照片中的孩子时,他说:“我没得拍这个照片的印象。”

那时候,整天村子都很热闹,他还是个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糊里糊涂”的,可能被拍了,也可能被拍的不是他——他反复看那张照片,最终摇头,表示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周围有人说很像他小时候,我们问他有没有小时候的照片,他说没有。

根据他的回忆,“天下第一田”是一个叫王乾成的社主任搞的,搞好以后,树立了典型,很多苏联专家都来参观,他们当时认为中国人不懂数学,不会算术,一亩地产不了三万六,一定是算错了。但是村子里的人没有人去怀疑这个事情,大家只是很高兴能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领导来村子里,周总理都来过,还拍电影。关于当年的“天下第一田”,龚正堂还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不久之后发生的“饥饿”。“1959年就饿了,草籽树皮都吃。那树皮吃进去,三天拉不出来,快要死了。去向周围村子里借,人家讲:“你们那里‘馓碗卤’,还到我们这来找水找东西,根本不跟我们讲话。一直到1962年,还有人埋怨。现在没有人提这个事了,王乾成也不在了,大家都想忘记这个事情。”

龚正堂尽管无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照片中的孩子,但他可以确认一点,就是照片并不是拍摄于所谓的“六棵树”。他说“天下第一田”在村子后面的塆子里。他撂下碗筷,带我们穿过村子,去找他印象里的“天下第一田”。经过一户人家,门牌号“龚家铺村龚家埠塆9号”,他说这里当年是祠堂,他就是在这里见到的周恩来总理。不过,现在祠堂没有了,拆掉了。

终于到了当年的“天下第一田”——地全荒了,几头牛在地里散步,龚老汉说:村子里只剩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的儿子在广东,女儿出嫁了。所以地就没有人种了。

望着眼前这块长满了杂草的稻田,很难想象它就是1958年8月间名声大噪的亩产36956斤的“天下第一田”。


51年过去,当年站在水稻上,与龚正堂同龄的孩子们也已从少年变成白头。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自豪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自豪,但后来就觉得这有问题。”2009年12月3日,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龚家埠村(原麻城县建国一社),端着饭碗的龚正堂在自家砖土结构的房屋前回忆起往事。

“那的确容易让人自豪!虽然社员中也有想不通的,但后来就被干部们说服了。”龚正堂回忆到。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图文报道,轰动一时。

根据历史资料,三万六千的卫星一放,建国一社先后接待了各地的参观访问者10多万人次,其中还有朝鲜政府代表团,苏联、东德、波兰、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周恩来总理也来了,龚正堂在祠堂的大门口见到了周总理。电影制片厂也来了,龚正堂当时专门负责给拍纪录片的剧组送开水、送饭。

当年的报道详细地描述了天下第一田的练成术:“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粒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稻子密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一年后有人饿死

“自豪”没有维持多久,建国一社人开始尝到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苦头。

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参观者蜂拥而至。当时,麻城县委指示:对参观者一律实行“吃饭不要钱”,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许怠慢客人。于是沿途十余里,路边都是招待吃饭的指示牌。一时间路上人不断,灶里火不停。社员们不得不放下手中农活,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参观的客人。

河北垸的粮食吃完了,社里大车小车赶忙送;鸡鸭猪羊杀完了,县里怕怠慢全国各地参观客人,要求四乡八社发扬“共产主义风格”,选好的往河北垸送。据说,周边的小孩、老人都往这里赶,想趁机打一场“牙祭”。

热闹总是像朝露一样容易消逝。不到一年时间,三年饥荒来临。建国一社先是按谎报的产量超卖了大量的粮食,接着是吃公社食堂,再接着是天灾人祸饿肚皮。建国一社的社员们真正是吃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亏,到公社粮管所秤口粮,营业员冷嘲热讽:“哦,你们是建国一社的,亩产三万六千斤粮食,还称什么口粮哟?”

到周围借粮,遇到的尽是白眼:“就是沾了你们建国一社的光,搞个亩产三万六千斤,牵连我们的粮食也超了,要借粮?没门!”

“周围的人一点也没有同情之意。”建国一社的人出去稍远的地方办事,一天不能来回,连借宿、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人家不接待。

人们开始吃糠、吃树皮,有一次龚正堂连续三天拉不出大便,肚子胀得像个大鼓。后来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去修水利,可以有点饭吃,但同去的20多个人中还是饿死了8个。“在家里的,饿死的不知道有多少哟。”龚正堂说。

一句话,地不是橡皮做的

51年过去了,当年的麻溪河乡建国一社变成了今日的白果镇龚家埠村。尽管人均不到八分地,好多地还是都荒了,“没有人种,都出去打工了。”龚正堂有两女一儿,两个女儿外嫁,儿子在广东打工,在当地买了房子,“不回来了”。

据老人统计,村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都荒了,包括离房子不到50米远的地。长着杂草的撂荒地间杂在刚刚收割完的、还留着稻茬的地里,有些是孤零零的一块,有些则成片,颇有点气势了。从草的长度判断,有的地荒了不只1年。

老人指着从稻根中露出的黑色土地说:“我们的地很好种的。”

白果镇农办主任周汝元介绍,对于撂荒的土地面积,全镇没有统计。据他估计,“可能有1000亩左右”,目前全镇耕地面积8.1万亩。他分析说,出现千亩荒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农产品耕种轮换的问题,部分田地是农民留出来为来年准备的;二是因为外出打工造成部分土地撂荒。

“亩产三万六千斤还会再来吗?”记者问。

老人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 一句话,地不是橡皮做的。”

user avatar

又搞亩产万斤那一套?这种深水稻一亩地产量最多200公斤!中国科研界造假之风真的泛滥成灾,为了骗经费无所不用其极了吗?

稻杆稻叶过高过大,必然占用太多营养和能量,导致稻谷产量下降。这应该是常识。所谓禾下乘凉梦,本就是一种想象,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是自相矛盾的。

尤其深水稻稻杆疯长,一是过度耗费土地肥力,严重破坏土壤结构,种完深水稻后,一两年内土地就很难再种其它粮食;二是多达四五吨的稻杆稻叶成为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处理这些污染物的费用远超生产的大米的价值。

改革开放几十年,真正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少。太多沽名钓誉之徒混进科研界,弄虚作假,骗取经费,要名要利。最近几年舆论场只知袁隆平,不知谢华安,这很不正常。更有人假借袁老的牌子,整天胡吹什么海水稻深水稻。

一面,我们要向谢华安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致敬;一面,我们也要严厉打击科研腐败学术腐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