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重庆两小学女生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后竟相约跳江,如何看待此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

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

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一次无心的批评,或者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都可能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件事情暴露了社会在儿童心理关怀方面存在的巨大不足。

其次,这反映了教育方式可能存在的偏差。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批评孩子时,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是否考虑过孩子承受能力?是就事论事,还是带有情绪?是引导改正,还是单纯的指责?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再者,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机制可能失灵。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或者在家中感受到了不被理解,他们应该有倾诉的渠道。但看起来,这两个孩子可能没有找到,或者说他们觉得自己的诉求无法被听到,才会走向极端。

最后,社会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度还需提高。我们常常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情感需求。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我们往往后知后觉,等到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

那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呢?这绝对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1. 批评的时机和场合:

私下进行,避免公开羞辱: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犯了错,一定要选择私下和孩子谈话,千万不要在其他孩子、老师、或者陌生人面前指责他。公开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感到羞辱和难堪,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更不愿意承认错误。
选择情绪稳定的时候: 如果家长或老师自己情绪激动,带着怒气去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愤怒和恐惧,而不是道理。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避免在孩子疲劳或饥饿时批评: 孩子在这种状态下,本就更容易烦躁和不耐烦,再被批评,只会适得其反。

2. 批评的内容和方式:

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核心是指出孩子行为上的错误,而不是否定他这个人。例如,可以说“你今天没有完成作业是不对的”,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懒,就知道玩”。后者的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坏孩子”。
具体明确,避免泛泛而谈: 指出孩子具体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例如,“你把玩具弄坏了,别人会伤心,也会影响下次玩”比“你太不小心了”更具指导性。
倾听孩子的解释和感受: 在批评之前或批评过程中,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许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或者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后果。认真倾听,能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根源,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指出错误,更要提供改正的方向: 批评不是目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才是。在指出问题后,要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弥补,如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或者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区分“错误”和“失败”: 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批评不应该是指责他们的“无能”,而是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继续努力。
适度,避免过度批评: 有些小错误,如果孩子自己已经认识到了,或者下次不会再犯,就没有必要反复纠缠,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这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觉得做什么都会挨批评。
用商量的语气,而非命令: 尤其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用“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下次怎么做会更好”这样的语气,比直接命令“你不许再这样了”更能获得合作。

3. 批评背后的沟通和理解: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建立信任: 批评教育的前提是孩子信任你,觉得你是为他好。平时就要多关心孩子的日常,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师生关系。当孩子知道你关心他时,才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形成正负反馈的平衡: 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表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值得肯定。这样,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指正,因为他们知道你看到了他们的优点。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认知和行为特点,要理解孩子的阶段性错误,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苛责。
成人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孩子出现问题,也是成人教育方式的折射。是不是我们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影响了他们?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时刻记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批评让孩子感到的是恐惧、绝望,那么这个批评就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两个孩子的遭遇,是对所有成年人敲响的警钟。我们真的要好好审视一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给予他们的,究竟是阳光还是阴影。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被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七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分享一点微末的经验。

任教于高中。现在我批评学生,很少用反问句,因为在别人看来普普通通的问句,一旦降临到学生头上,就会具有一定的杀伤力,碰到敏感的学生,这种杀伤力之大更会超过我们的预期。

比如,学生写很简单的作业不合格,我会叫过来说:「这次你的作业完成的不够好,xx处写的不清楚,xx处太简略,达不到我们这次训练xx知识点的效果,所以我需要你重新写一遍,纠正我刚才说的几个问题,xx时间段之前交给我。能完成吗?」

而不会说:「作业你都不好好写?为啥写的这么敷衍?你看看全班,谁跟你一样写的作业都不能看?你还想不想学好了?去看看别人咋写的,给我重写!」

比如,两个学生被班主任罚站到教室后面,已经上课了,他俩还在窃窃私语。我会说:「xx,你往左边走三步,站到空调的位置。xx,你后退靠墙站,再往右边走一点。这节课一直到下课,你们俩之间需要始终保持一米距离。」

而不会说:「xx,xx,你俩都被罚站到后面了,还说话?咋就管不住嘴了?是不是我非得让你们出去才行?」

在说话的老师看来,后者是为了激励学生的斗志,是「我为你好所以才管你」。但学生接受到的,不仅仅是批评的内容,更是老师对自己的否定,打压甚至羞辱。

进一步说,这两种表述的区别是:

  1. 我在批评的时候,一定会保持非常平静而严肃庄重(但不愤怒)的表情;
  2. 我会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步骤和细节,使之具有操作性
  3. 我认为我「指出你的问题」这件事本身就带有批评性质,我自信自己可以用严肃的表情,郑重的语气来加重这种批评的意味,不需要用质问的语气来激化矛盾;
  4. 陈述句是陈述事实,客观冷静,而反问句是宣泄情绪,打压学生
  5. 我不认为「打压羞辱」的批评方式能起到比「客观陈述,指出不足」更好的效果。

当然,这些都只适用于普通学生而言,不针对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那么,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怎么办?

放低期待,倾注真诚。换言之,你只要今天比昨天表现的好一点点,我就会很开心,因为我看到了你的进步。

今天早上,我刚刚找过一个从开学到现在,上课老是睡觉和发呆的女生谈话。

我说:“前段时间你不在班上,去哪了呀?”

她说:“回家反省了。”

(此处插入几分钟对她上次犯错事件及处理结果的沟通,全程以关注情绪为主)

我又问:“那你这次来,感觉怎么样?我是指你的状态,跟开学比你自己感觉有没有好一点?”

她说:“嗯,是好一点点了。”

我说:“我也这么觉得,因为我这两天都在偷偷地观察你呀,觉得你的眼神好像开心一点了。”

她有点激动:“真的么?”

我说:“真的呀。我叫你出来没有批评你的意思,就只是想跟你聊天。我不是班主任,在道理上我其实没有关注你状态,跟你谈心的责任。但在情感上我关心你,因为我之前看见你坐在那儿,你的眼神很暗淡,我觉得一个正当好年龄的女孩儿居然过得这么不快乐,也发自内心地替你难过。我是想跟你讲,咱们一天天地坐在这儿,哪都不能去,咱们总得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愉快的状态,不然都没法撑到高三。

这也算是我对你的期待——希望你状态好起来,这又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状态,二是精神状态。学习方面不用跟别人比,咱自己可以有自己的进度,无所谓一天学会多少,只要今天学会一点点东西,今天就是有收获的。不求高考考个211985,哪怕咱上个三本和专科,也可以专升本和考研呀,人生路很长的。精神状态方面呢,我就是希望你快乐,如果快乐很难,就希望你尽量保持平静的愉悦。如果你把一件事搁在心里无限放大,它对你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你就越容易不开心。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讲哦。好啦,回去吧。”

她跟我道谢,进了班。道谢的时候声音中满是感动。

我其实不指望她有什么改变,但我要把这些话说出去。这些话说出去不是期待她的改变,而是我要让她知道,有一个任课老师是在关心她的。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如此简单。对我而言,对她而言,这就够了。

我曾经看到很多老师,本意真的是为学生好。他们可谓一腔热忱,师者仁心,但在批评的时候,因为过激的语气和措辞,导致了激烈的师生冲突。

每当这个时候,我虽然不能插嘴,但我就在心里问自己:

如果是我,刚才那句话我会怎么表达?

学生的「对抗」背后,他隐藏的真正的心声是什么?

如果是我,学生说了这句之后,我要说什么做什么来缓解矛盾?

以后再碰见类似的事情,我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作为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写知乎的这几个月,我收获了很多赞同,当然也听到了很多来自同行的反对。

我想说的,是时代在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其实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于「以前的老师怎么样,以前的学生怎么样」,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其实属于某种程度的故步自封——这就和一些当婆婆的,喜欢把「我们当时照顾孩子怎么怎么样」挂在嘴上并无本质区别。

既然时代发展了,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接受这种发展带来的师生关系的转化。老师和学生永远不是对立的双方,利益,立场,感情其实应该是一致的。在我们说:「现在的孩子很脆弱,玻璃心,不能打不能骂」时,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打骂本身就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呢?

user avatar

哟呵。

俩女生吸烟,被人告知老师,老师通知了家长。

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女生的时候都没有说什么重话。

然后俩女生一块儿约死。

哼哼,拜托知乎教育家们不要再装逼了,这件事儿最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

你们接触问题少年太少。

如果你们接触多了,就为他们的很多行为感到匪夷所思。就会惊叹于他们内心怎么会有那么多负能量。

说出来你们都不信,在某些问题少年的圈子里,自残、自杀、磕药、滥交……这些事儿就跟吃饭一样见怪不怪。

user avatar

一方面,因为现在温饱方面物资的极大富足会让大多数人缺乏安全边际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现在的教育和家庭养育模式非常容易催生会自杀的性格。

学生自杀分两种,行为型和目的型!

前者,就是缺乏安全边际的感知能力,俗称“作死”,比如我的a学生的挚友,初中时仅仅因为好玩,脑子一懵就从七楼跳下去了,所幸人还在。b学生,这个是我自己带的,去年割腕被急救了,她笑嘻嘻地跟我说当时就是想割一下试试,b学生是确诊双相的。类似行为还有要求男友挽留失足坠楼啊,喝一瓶盖百草枯逞英雄之类的……

缺乏安全边际感知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在我这一片,女孩子动手打自己男朋友司空见惯(长三角这边,男生一般不会对女孩子动粗,都是被打。),又或者国外的极限运动非常地繁复……结果呢,偶尔会有玩脱了的。

简单来说,你劳动的越多,你对事物的安全认知一般会更清醒。很多人因为不杀鱼宰羊,不下厨房,平时没挨过打流过血,有了力气但安全感知能力和婴儿一样弱。比如婴儿会把不能吃的东西塞嘴里试一下,有些巨婴因为从小都衣来张口,所以哪天也会这么试一下。

我自己,从10年开始就有一家高中教培机构,现在自己在大学做老师,所以形形色色的学生遇到非常多,因为比较尊重学生,水平又可以,所以学生还是很愿意跟我交流的,包括割腕那个也是抢救完第一时间喜滋滋地跟我汇报……

总之这十年来,这类行为型的从之前的零星出现,到现在的普遍出现,真的很让人扼腕。

第二种就是目的型 就是真的求死

这里希望普及一个特别重要的知识,自杀的成因不是某件事情,而是某种家庭或社会养成的性格!

因为不同人对痛苦的感知和阈值是不一样的,比如校园霸凌这个行为会让大多数人非常痛苦或者麻木,但可能个别人就想不开自杀了。

分手现在也很普遍,但我大一时,一个性格比较偏执的女同学因为被渣男友骗炮,直接二十楼一跃而下,留了封遗书。

绝大部分人会把这个人的自杀归因于霸凌/渣男,但其实罪魁祸首,是家庭让他养成的“遇到霸凌/渣男就会自杀”的性格!!!

我很早就在思考,这些自杀的学生共性是什么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努力地去统计身边样本的家庭和种种共性。我特别想去帮助一些家庭,拯救哪怕一两个也好。

一开始我就发现每个人的理由都不一样。

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杀的这些学生,性格和成长轨迹都有非常鲜明的共性。

1.小时候从无责打。有些是确实优秀,有些是父母坚决不打。

2.遇到问题,父母帮忙分析时不找自身原因,必定是外界的问题……长大后遇到问题,发现外界无法被改变,就无法解决问题了。没有自我反省导致的偏执,是自杀非常强的内因。

3.生活比较二元单一。比如恋爱脑小姑娘生活中只有男朋友,成绩不太好人缘也一般,这一分手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

4.家长过于尊重孩子或极度不尊重孩子。前者树立起极强自尊容易在社会上被某件事一下子击溃,后者直接由父母击溃,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上结论:

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从小开始,赏罚分明。一味地鼓励式教育,没有像样的惩罚措施,到了一定年纪收到挫折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一个只打靶只打沙袋的拳手,打得再漂亮,也无法上到真正的拳台上-越晚上,越容易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