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某大厂员工离职前在内网发离职感言,指责大厂员工风气不好,风气问题是大公司的通病吗?

回答
网传大厂员工离职前在内网发离职感言,指责大厂员工风气不好,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将其归结为“大公司的通病”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叫做“大厂员工风气不好”。通常情况下,这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浮躁与功利主义: 过分追求短期KPI,项目周期短,容易导致员工心态浮躁,缺乏对长远技术积累的耐心,只注重能快速产出、能体现“价值”的东西。
内卷与恶性竞争: 为了争夺有限的晋升机会、奖金或认可,员工之间可能出现互相拆台、恶意竞争、抢夺成果、打压新人等现象。
“大锅饭”思维与责任感弱化: 在大型组织中,个人贡献有时会被庞大的团队或公司整体业绩所稀释,导致一些员工产生“搭便车”的心态,对项目的成败不那么上心,责任感不强。
官僚主义与层级森严: 沟通效率低下,决策流程冗长,容易滋生官僚主义文化,重视流程和汇报,而非实际产出和解决问题。
技术停滞与“螺丝钉”心态: 大公司分工细致,很多员工可能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对整体的技术架构和发展缺乏了解,容易成为“螺丝钉”,技术能力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人际关系复杂与派系斗争: 为了在组织内获得更好的发展,员工可能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参与各种派系斗争,消耗大量精力。
缺乏创新与试错的土壤: 大公司往往希望规避风险,对创新的容忍度较低,鼓励“做正确的事”,而非“做正确的事并勇于尝试”。这可能导致员工倾向于保守和模仿,而非大胆创新。
加班文化与“996”常态: 部分大厂奉行高强度工作文化,员工普遍存在长时间工作的问题,这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可能导致疲劳工作,降低效率和创造力。
“聪明人”的傲慢与知识壁垒: 大厂往往汇聚了大量聪明人,这本身是好事。但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形成“聪明人”的傲慢,不愿意分享知识,甚至形成小圈子,阻碍新人成长。

那么,这些风气问题是否是大公司的通病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部分这类风气确实是大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固有”问题,但并非不可避免的“通病”。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大公司规模带来的必然挑战:

沟通成本增加: 人数越多,信息传递和协调的难度越大,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误解和效率低下。
分工精细化: 为了管理和效率,大公司不得不进行精细化分工,这容易让员工的角色变得单一,缺乏全局观。
层级管理的需求: 为了规范运作,大公司需要建立层级管理体系,但这同时也增加了官僚化的风险。
人才基数大,但优秀人才的比例可能相对下降: 虽然大公司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但绝对数量庞大也意味着必然存在各种能力水平和价值观的员工,管理难度加大。
历史遗留问题和惯性: 很多大公司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一些早期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可能延续至今,即使不适应当前环境也难以改变。

2. 文化和管理导向的差异:

增长导向 vs. 稳定导向: 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大公司,其文化可能更倾向于冒险、拼搏和结果导向,容易滋生浮躁和内卷。而成熟、稳定的公司可能更注重规范、流程和风险控制,但也可能因此变得保守和缺乏活力。
领导者风格和价值观: 公司高层的领导理念和价值观对基层员工的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如果领导层鼓励竞争、不重视长期发展,或者容忍不健康的竞争行为,那么这些风气就会蔓延。
激励机制的设计: 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例如,过分强调个人KPI而忽视团队协作,或者过于依赖晋升机会驱动)很容易导致不良风气的产生。

3. 并非所有大公司都如此,关键在于管理和文化建设:

优秀的管理和文化建设可以规避或缓解这些问题。 很多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正是因为他们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以下方面:
清晰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让员工理解公司的长期目标和自身工作的意义,超越短期利益。
鼓励开放沟通和反馈: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建议,对不健康的言行及时制止。
重视长期发展和技术积累: 投入资源支持员工的学习和成长,鼓励对技术的深度钻研。
营造包容和协作的文化: 鼓励团队合作,公平评价贡献,反对恶性竞争和人身攻击。
灵活的管理和授权: 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团队和个人一定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
有效的激励和惩戒机制: 奖励优秀表现,也对不当行为进行约束。
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避免过度加班,提供支持性福利。

结论:

网传大厂员工离职感言中指责的风气问题,在许多大公司中确实是存在的,这是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体现。 然而,将其一概而论为“大公司的通病”则有些绝对。

关键在于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文化建设。 一些优秀的大公司通过有效的领导、健康的企业文化和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或缓解这些负面风气,甚至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相反,如果管理不善,这些问题就会被放大,成为阻碍公司发展和员工幸福感的“通病”。

因此,当听到这样的离职感言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可能反映了某些大公司普遍存在的挑战,但同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所有大公司的宿命。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组织,能够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建立积极向上的员工风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少互联网公司就是这样的。


这不是给阿里洗地,这就是行业通病,没什么好文过饰非的。

发帖这老哥自己都指出症结所在了:

暴利体系。

只要是一个暴利体系,那么最后一定是位置大于能力、大于原则。为了保住自己在这个暴利体系内的位置,什么手段都干得出。


我进互联网圈之前,有幸接触过一个当年还算暴利的体系,预演过。

广告圈。

传统广告圈当年多夸张呢?某个曾经能吊打苹果的北欧手机品牌,当时在深圳有个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开个为期一周左右的会(有点类似于年会兼行业研讨会性质),总参会人数不到500人,公司能拿出50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

找场地、搞点概念策划、发点通稿,严格来说只能算公关业务。但如果操作得当,不算正常的业务提成和给甲方的回扣,负责人切下100万,跟着喝汤的小弟们再拿走50万,不算稀奇。

要知道到今天,某些手机品牌的发布会,一场大的,预算也就150万到200万之间。

你说这种业务真的很需要能力么?你能说出这种业务里,到底存在什么排他性的技术门槛么?


那时候很多大的广告主,特别是快消品、汽车、房地产,习惯于把自己一年之内怎么花广告预算这事,全权委托给一个公司。

这叫广告全案。从广告主那拿下全案的广告公司,再去找拍片的、电视台的、艺人的,把钱花出去,类似总包。

这种全案动辄三五千万元起,香,香疯了。

在这种暴利体系里,一方面确实有很多人才加入。94年的电视剧《过把瘾》里王志文就说了,“怎么都去搞广告了”;

另一方面,不在意能力只在意位置的人更多。今天某些互联网公司搞的对上跪舔、对下画饼剥削、平级互相捅刀,他们当年都搞过。

时尚的广告行业是最讲尊卑贵贱的。

保住自己一个title,就是保住自己分钱的一把交椅,这交椅自然比对错更重要。


但有些互联网公司,成功击败了自己的前辈。

因为广告公司当年暴利期时,好歹有客户盯着,好歹这行业难以垄断,同行也能给点压力。

到互联网公司这,基本没外部压力。

只要能形成垄断,客户终归得来找你;至于千千万万的用户,细沙一地,无甚影响。

整个公司成了一个高度封闭的独立王国。

都要最好的人才,都有最“科学”的绩效考核。但说句难听点的:垄断阶段,你要考核个甚?

流程定好了,方向也定好了。除了技术部门老人不便抽身,运营市场这些,杂活完全可以交给新人。

中高层的真正工作就是伺候带老板一人,

带老板要数字,那就让下面小的去做。做得好的一团和气,做得不好的借几个中层的脑袋来交差。只要核心业务保持垄断,这种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在伺候完带老板之后,中高层们互相伺候,拆拆台使使绊子。一方面减轻自己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平定内患”来邀功。

“平定内患”可比“外立战功”要轻松得多。


小胖友可能会觉得我说的这个画面有点夸张。但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应该没有。

我国互联网行业长期是资本的宠儿。前期是美帝风投们的刀乐,中期是房地产,后期是全社会游资。

在成本上长期不必顾忌盈亏,在收益上有金融体系放大变现。就算没有搭上期权股票这艘快船,工资也妥妥的同专业两三倍起。

在没有进入垄断时,这种体系具有高度创新和机动力,能打;进入垄断后,这种体系没有对手,所有的力气就都用在自己人身上了。

不内部搞搞不行,不搞你就是小白兔、丧失激情、无法拥抱变革,你是要被优化的。

于是他们开始搞“变革”:例如把垃圾业务吹成战略方向,把自己对头送进坑;例如故意支援竞争对手,搞垮自己内部的部门。

男盗女娼算什么,员工为上司背锅,去唱几年铁窗泪的也有捏。


反正说“他们全是太阳沙滩”,不合适;但说“他们有一些人不是太阳沙滩”,肯定正确。

不用指望变革,输送多少人进去,还是那个鸟样。有那么多钱拿你不同化?你不是为了搞钱,来这种公司干嘛?你真觉得这种公司会整点“one more thing”吗?

不用背上道德负担,这也是打工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那些洗地说“每个公司都这样”的答案,

不。要。相。信。

不。要。相。信。

不。要。相。信。

亲爱的读者,你如果是职场新人、正在找工作的人或者更年轻的学生,我建议你看看那些理所应当说“每个公司都这样”的账号都是些什么货色,不是营销号就是彻底的破号,假装自己有几年所谓“社会经验”倚老卖老,或者压根就是收钱办事。

有很多公司这样,但是真的不是每个公司都这样。

男盗女娼一直是少数,永远都是少数。

不要因为相信来自茅厕的人而认定全世界都是屎。

我十年前在国企实习,有贪腐现象,但也有县处级的领导会在拿果篮时反复确认里面没有塞钱,连乙方送的特产羊肉也会因为单价高被想法设法地退回。男女同事会避嫌而不敢坐同一个电动车。“八项规定”后风气更好,连厅局级干部私下在聚会都会拉群发红包,更早时还有每人拿出200块现金拼单的。这是在号称官僚气息很重的中国北方。

后来去了科技公司带团队,真实的案例见了几次,很多现在还能查到:偷偷带东南亚客户去东莞嫖娼,开除;单身导师暗示单身女下属周末吃饭,开除;拉帮结派陷害空降领导,开除。有规定上班不喝酒,20级的大佬也不敢违反,几年前里程碑产品发布当晚部门吃大餐,不小心喝了酒还要我帮忙上楼拿包。开发者连什么时候可以拿手机、如何团建都有严明规定,培训做题要讲很多,更不用说财务和男女关系了(这段争议最大,我倾向于总部和开发研究所好很多,运营商和地方上环境会比较乱)。

现在在一个跨国公司,几千人,绩效完全透明,有系统的管理意见机制,最低的员工每月也有活动和总裁面谈。前段时间我刚举报了后勤部门因为显卡贵不给设计师升级电脑,得到了解决。我的领导也因为无意间提到团建想去泡温泉,担心侵犯到女同事而懊悔不已。我也开始有很多下属了,导师道德遵从学了一遍又一遍,小心翼翼。更不用说我原来在欧美工作的公司了。

以上经历全部属实,工作证工牌名片都在我这里,最近刚好连政审材料、竞业协议和资产证明都在手里,现在住南山(不在腾讯也不在竞品,彻底转行了挣外汇了别猜了),欢迎那些说“所有公司都这样”、“是你段位不够高”的人来线下和平讨论。

传播学里有一个名词叫“Mean World Syndrome (凶险世界综合症)”,大概意思说是说,因为极端坏的新闻和故事更能博眼球,所以更容易被人大肆宣传,久而久之,年轻人也会以为世界比真实的更加险恶,更加令人绝望。我一边咬牙切齿于那些坏的确在我的国家发生,但一边更害怕有人总是在这类事上大肆宣扬“中国本来就是如此糟糕”、“世界就是这样”,摧毁了新一代的梦想,更摧毁了那更多人苦心建立的,世界中美好的一部分。

我那些好的工作经历是偶然么?当然不是。这样的公司太多了,这只是正常的公司,是正常的中国、正常的社会中无数正常人组成的集体,这些人和公司一定不是完美的,但也会正常地面对问题和改正问题,正常地相处、互利,正常地生存下去。哪怕阿狸,我相信更多的员工和领导也不是文中写的那样,“男盗女娼”是违法犯罪,在我认知中的中国社会,违法犯罪不是默认的,是少数。

我在的公司就完美么?当然不完美啊,不然人为什么跳槽呢?国企流程多,全员营销很烦人,在北方也确实要喝酒应酬;科技公司卷到死,当了主任还为一点绩效勾心斗角;现在外语办公是轻松了些,但是全球协调办公要看好几个时区,也很心累。

国企有贪几千万的厅长,也有摇不到号每天骑电动车上班的厅长;外企有约炮滥交的同事,也有和大学同学结婚每天做饭遛狗看孩子的同事;华为有路子野的老黑社会,也有当了部长仍然爽朗可爱的“傻大姐”。路子太多了,就在那里,要走哪条,自己选。要说“每个公司都有问题”、“每个组织都有有问题的人”,我太同意了。

但你要洗文中的阿狸,说什么“男盗女娼”、“舔狗赌徒”、“斯德哥尔摩”是“每个公司的通病”,自己脏还要拖别人下泥潭,试图让年轻人相信你这套,陪你玩你这套?

我会与你战斗到底。

user avatar

这篇感言,有一定道理。

超大企业的组织形态,在现代化管理的皮囊下,有些是中世纪的内核。

比如像中世纪黑帮或者武林帮会。

在某些生意和企业中,由于其核心竞争力是外部性(比如监管套利,比如资本运作)的,掌握核心资源的中高层,会知道很多企业的秘密,这些秘密往往是不宜公开,会造成公关危机或者其他问题的。所以要进入这个圈子,就需要投名状,主动把把柄交给老板,才有资格进去,享受高薪和权力。

“歃血为盟”的投名状,由于违法无法采用了。之前有位朋友说,现代版本的投名状往往是“歃精为盟”,这就是题主描述中的“男盗女娼”。

交了投名状,才能接触核心业务,才能有资格处理一些台面下,没办法见光的事情。

而且这种投名状还能筛选掉,那些道德底线比较高的人,从而防止吹哨人的出现,可谓一举两得。

这就出现了,一个超大企业中,多数核心业务的中高层之间,所建立的类似兄弟会骷髅会一样的忠诚链接,也使得企业有一些类似黑话、花名的亚文化以剥离社会道德的影响,提升小圈子的凝聚力。

延伸的体系则是黑帮派阀的中层和基层忠诚链。

除了中世纪黑帮以外。

还有很多典型的中世纪组织内核,比如贵族分封制,比如部落联盟等等。

题主提到的企业,之所以在所有外围阵地上都处于颓势,跟组织形态落后有很大关系。

他的竞争对手企业已经搞成湘军那种近代军队组织度了,更有在建立现代军队组织度的。

在很多领域上被跨时代打击,当然做不好。

以上。

几个月前我写过某夕夕是近代组织度,所以淘宝打不过他,被喷的很爽(如下)。

多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拆解组织内部的势与能,那么类似心理史学的那种,对大企业的预言,完全可以实现。

仅供参考吧。

user avatar

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的

高赞说让你们不要相信的

只是美好的理想主义者罢了。

user avatar

我比较好奇这“小作文”的作者是谁呢?

沒帮阿里洗啊,阿里怎样我无所谓,只是对“小作文”尤其是“阿里出来的小作文”敏感了点,毕竟周女士珠玉在前,谨慎点也正常。

user avatar

企业有两类,或者说不同企业内部部门也分两类。

一是躺着吸血的,二是得先打仗赢了再去吸血的。

前者多见于垄断企业或垄断业务线,因为垄断了后竞争在内部,靠的不是能力而是从上级争取到的资源,于是男盗女娼跪舔等就层出不穷。

后者别管企业作风怎么样也得有一批能打赢的狠人。

大厂们也是如此,垄断或已经平稳的业务线就以内部争夺好处为主,还在激烈竞争的业务线高潜密布打赢了总能上去。

阿里也知道这点,于是定期轮岗,高P和中P都会去竞争激烈的业务线轮岗试试水平的。

user avatar

说一句特别直接的话:其实很多在大厂里工作的人,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重要。大厂的高P、低P等等,都一样。

解释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 P8、P9、P10,是阿里的职级体系,P8的意思是高级专家,P9是资深专家,P10是资深总监,每个大互联网公司都有类似的职级体系。所以所谓高P,就是指级别比较高的人。

你可能认为大厂的高P收入很高、级别很高,就很厉害。或者听到大厂的低P出来批判一下,也觉得很解气。但是实际当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公司很大、很厉害,未必和你的直接工作相关。国内的大厂,少掉一半人,业务一样运转。只不过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半人。

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往往能够占据社交网站里的话语权,因为大家都很熟练也很习惯用好网络传播。然而所有互联网的从业者,都应该知道自己是幸运的。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能干,比其他行业的朋友厉害多少,而仅仅是因为在一个合适的时代、选择了一个刚刚好能够接住红利的行业,各种资源和资本都向这里集中。

为什么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去一个互联网大厂,就可以拿到二十到三十万的年薪?前段时间有朋友告诉我,他们给一个毕业一两年的同学发了非常高的 Offer,结果被某个大厂以年薪四五十万抢走了。这真的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值钱吗?并不是。只是因为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大厂花了大量的钱来防御,要先把人才圈起来,不然就留给竞争对手了。

为什么这些大厂可以这么有钱呢?因为他们有非常集中的资本,可以不惜代价做很多事。一个大厂的高P,年薪几百万很正常。一群高P,各种收入,可能足够雇佣一大批低P。

但是,很多业务和产品注定毫无结果,很多投入只能打水漂。大家可能忙忙碌碌,忙了一年,做的项目说砍了就砍了。有朋友在某巨头,一年内组织架构调整了五次,换个五个老板。

所以很多高P考虑的未必是做好事情,还得考虑怎么稳住自己的位置,怎么搞定自己的老板。而自己的老板也有压力,还得搞定更上一级的老板。所以在大多数大企业里,人浮于事,高级别员工的山头,各种各样的站队和斗争,一定存在。

但是低P也别觉得自己到了这个位置就能够不一样。换个角度想,可能你老板在各种搞来搞去保护自己地盘的时候,也保住了你的工作。

说了这些,并不是负能量,也不是正能量,只是客观事实,大实话。

有一些人会说,所有公司都是这样,所以我们也就这样吧。

并不是,我只是希望你能够先看清楚现实,在看清楚现实的情况下,不妥协,不认为这些是应该存在的,不认为这些就是合理。

很多人的棱角已经被各种现实磨平,反过来还要劝其他人接受现实,告诉别人就这样吧,你认了吧。我认为不应当这样。

无论你是在大厂、小厂,还是任何地方工作,给你一个建议:保持自己的棱角,时刻想想自己的初心。

有一次业内的一群资深产品经理朋友聚会,大家每个人都说说最近的想法和看到的情况,很多人都在聊现在市场如何如何,结果轮到一位朋友,他突然说了一句:你们还记得自己做产品经理的初心吗?

我特别喜欢他这个问题,灵魂问题。同样,你还记得自己做产品经理、做设计师、做运营、做程序员等等工作的初心吗?

你的追求是什么?

今天的社会是急功近利的,越来越多的人趋炎附势。

说实话,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拍马屁实际却没有能力、没有产出的人确实还挺多的。还有一些人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分不清楚是自己成就了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了自己。

你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如果没有棱角,不就是滑头么?我们为什么要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如果你觉得谁的工作做的不好,不合理,管他高P、低P,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太把一些人当回事,谁都一样,在哪工作不是工作。

明白这背后是怎么回事的,该赚钱就赚钱,该做事就做事,始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和公司是合作关系,你并不依附于任何一个人。永远要明白,只要你自己成长了,自己越来越值钱,在这个环境下,你反而是最稳的,打工人在哪里都可以是打工人。

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公司,做自己,这样最简单。

相反,我要告诉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好,别把大厂的体制太当回事,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如果你觉得谁的工作做的不好,不合理,管他高P、低P,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说白了,反正都是工作,在哪工作不是工作,趁着现在有红利,觉得一个地方不好,换个地方就行。

做一个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有好奇心、有趣、棱角分明的人,一个自己会喜欢的人。

我相信你可以的。

user avatar

搞不懂。

1,我不是高P,也不是中P,我只是个低P;

2,我是臭搞技术的,看不懂那一套,我只认数据和报告;

3,正规来说,公司做大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走流程,做技术要走流程,干行政要走流程,申请费用要走流程,不管高P还是中P还是低P(简称三批),都绕不开流程;

4,即使出现高P不走流程,他也是只是敢暗地里不走,明面上也是要走流程的:案例如下:

5,中P跪舔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略有夸张。在我的观念里,如果想要往上爬,肯定是自己努力+上面提携的双重结果。

一个以前的领导告诉我,说,如果你想在企业里爬升的快,肯定是你的能力和工作亮点积累到一定程度了,然后上面的领导顺便拉你一下。例如说,组织架构调整,顺便空出一个位置,又恰好你的绩效不错,能力也适用。所以你就上去了。

这才是我理解意义中的中P晋升。如果没有能力,纯靠跪舔,对不起,我觉得还是上不去的。如果一个中P,想要提高自己的战功和工作亮点,无非是拼命的接活,超额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能力到位,战功到位,机会到位,自然就上去了。

6,至于我司小鹏,目前也有一万多人的规模了,也算是大厂了吧。我这个臭搞技术的,正在努力遵循了第5条的思路,努力做技术积累!

至于高P?——没想过。暂时没资格~


当然了,说起跪舔,让我想起了一家了不得的企业……恒大……

(一下内容来源于公众号:麦杰逊,侵删)

近日,看到恒大集团的一场内部篮球比赛录像,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为什么尴尬呢?因为这场比赛中,一群人就像在哄小孩一样,哄着许家印且配合着他上篮得分:

在整场比赛中,许家印基本不跑位,不防守,也不抢篮板,但是整场比赛下来,篮球始终就是一直莫名其妙地跑到他手上。而且面对着一个个人高马大的对手,不跑位不抢篮板的许家印硬是砍下了全队近70%的得分,最后拿下了全场的MVP:

这场比赛中,有啦啦队,有摄像,有记者,有观众...整场规模下来,估计得有几百人

然而这几百人,就像哄一个婴儿一样,一路哄着许家印进场、投篮、得分、最终拿下MVP...

很多人都认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般都发生在一些官员身上,但是看了这场比赛后我们才知道,原来一个企业的老板,也能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发挥得如此极致。

那么恒大的这种一堆人围着一个人哄得团团转的官僚“马屁精”文化,只是针对许家印一个人吗?

并不是。

因为上行下效,许家印一个人这样之后,恒大的一堆高管也跟着学了起来。比如最近的一份在网络上热传的资料《恒大集团各级领导客史记录总表》,就十分充分地印证了这个观点: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看到的全都是恒大集团领导们的各种鸡毛蒜皮的个人喜好:比如喝矿泉水要喝最新生产批次的、房间湿度不能大于50%的、水果只吃进口的、房间温度要保持26°的、房间要有金粉色玫瑰花的...

而且这些人的VIP等级还是按集团的级别分为A、B、C级——如此鸡毛蒜皮的东西都能分的如此等级森严,可见这个集团领导的癖好是有多独特。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题的题目是“你为什么会从恒大离职”,其中一个恒大内部员工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就是恒大员工对恒大风气和领导层的评价。

一个公司的内部问题如此严重,那这个公司为什么还能存在呢?——留个悬念吧

请参考:

所以,企业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


那些不长眼的员工,敢于盖领导的球的员工,也有升职的……

user avatar

不少回答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这样。但我觉得我们腾讯还挺好的。至少我们部门氛围挺好的。

阿里干不下去的,快来投简历吧。我们非常欢迎。





user avatar

贪污腐败搞小三见过但不常见。

不过大企业病我是真的见识过。

但凡去过一个超过1000人的企业待上1年,

干过中层或者管理5人左右的小领导,

去开过几次夸部门会议的,

根本就不需要问这是不是真的,

稍微大点的公司不都这B样吗?

大领导放权给高管,

高管用权利互相制衡拉帮结派,

利用中层在各部门间甩锅使坏,

小员工成为斗争和业绩牺牲品,

姿色较好的男女员工献媚上位,

这简直快成了中大型企业通病了。


说个我开过的新产品销售总结会吧,让你们看看中层多乱。

副董:

说说吧,这次为什么新品卖的这么差(看你们怎么甩锅)。

销售经理:

王董,我觉得我们部门已经很努力了(先把责任摘出去),
我们这次华东区销售本来人手就不够(甩锅人事不招人),
这次的活动宣传展区比竞对的小,位置也不是很好(甩锅宣传没做好),
产品第一批给的量不够多,导致断档了1天时间(甩锅生产物流),
并且竞对的竞品和我们功效差不多,但包装比我们的要精致很多(甩锅给美工与包装),
同价位下确实有一定优势,但我相信,未来我们部门还是有信心把新产品给做好的(吹自己),请领导放心。

策划(我):

王董,我觉得销售面临的困难我们可以理解(先认个怂),
但我们也不是不想去选个好位置把新品展销做好(准备甩锅),
实在是预算有限啊(甩锅给销售+展会),
今年展会普遍涨价,销售这边没有申请增加预算,我们只能按标准流程走(呵呵,自己不加钱还他妈想要好位置,我呸!),
竞对今年的竞品我们调研过【把两个产品拿出来】,
我个人觉得,虽然竞对的包装是很好,但我们的也不差,但顾客的选择谁也说不准不是吗(保一手美工顺便踩一脚销售),
我们部门现在也比较缺人(甩锅人事),
这次为了配合销售我们部门5个人一起跟进新品(凸显我们部门人很努力很配合),
不管是宣传片还是活动PPT以及宣传话术,我们部门是加班加点的干,有个小姑娘加班加的都累住院了(实际上是我让她串休2天去休息,反正我们部门我批条子,副董也不知道真病假病),
不过即便有困难,我们策划宣传会配合好销售(呵呵)把新产品给做好的(吹自己),也请领导放心。

新品车间主任:

领导,我觉得我们生产真的尽力了(不粘锅),
现在我们车间不但要产新品,产线还有一半要协助2车间生产其它的(诉苦),
销售之前就下了100箱产品用于展会和第一周销售(甩锅销售),
车间也有流程,你下了增产单我们也得生产运输啊(继续甩),
都得根据流程办事(流程就是尚方宝剑),
现在是销售旺季,产线紧张,人员不够用(甩锅人事),
我们也得保障主力产品出货啊,希望领导可以理解,销售部门可以理解。


副董:

行,关于这次新品销售不尽人意的情况我大概都知道了(卧槽,真TM能甩),
听完大家的陈述我觉得各部门确实都有困难,但是(开始老三样了)!
有困难也要克服,公司现在也有困难,咱们要多多理解(我理解个P就是想省钱)。
部门领导要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公司运营(不打起来就不错了)。
最后说一句,公司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要为这个家好好努力(给多少干多少)。
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也会尽快和人事以及财务进行沟通解决(甩锅成功)。
对了,销售留下,策划和生产可以先回去了(耶!傻逼销售等挨骂吧!)


这就是一个朴实无华且枯燥的会议,

毕竟业绩还没差到一个无法接受的程度,

所以对于我们中层来说,只要没深仇大恨,

谁也不会使劲的往对方身上互,实在甩不动,就让人事和公司背,

公司只要开源节流减少人力成本,那我就说人少活多不完活儿,

要是领导上来就给哪个部门批评了,锅就往那个部门使劲甩,

要是领导没批评,那就诉苦、甩锅、展现自己与部门尽力配合,找各种理由。

说实话,领导不知道你这是在甩锅找理由?

当然知道!但你能一点情面不给的全批了?

不可能,还得指着这帮小弟给自己卖命赚钱呢,人都跑了谁撑着你当大哥!

那怎么办呢?

遇到大事找一个问题比较严重的人背全部的锅,扛到死,省的牵连太多。

事情不太严重就一巴掌一个枣,先批评后勉励,看似批评实则都是废话,不咸不淡草草了事。

事情只是距离预期差一点或者小事,都是安抚,顶多找责任最大的敲打两下,

最后在例会上给大领导董事长一个解释,最多大领导说两句,整个事情就结束了。

至于是谁的错?

管那么多干嘛?

耽误你发工资了?

影响你现有位置了?

大领导赚钱多给你了?

所以纠结什么?下次继续~

呵呵~

user avatar

哪里又不是这样呢?

如果你环顾四周,发现一件狗血事件都没有

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当事人

如果你环顾四周,发现一个牛马都没有

那么,你自己就是这个牛马

user avatar

即使一个天才,如果极度自私,凡事自己优先,这样的人都不可能发展的很好,因为当一个人很自私,就不可能有多少人追随,一个人单打独斗从来都成不了气候。

一个人再强力量也是有限的,而经过有效组织的人群的力量是无限的。要有效的组织一群人,自私自利是毒瘤,得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较为公平的分配利益,这样才能把人组织起来,发展壮大。资本主义问题太大,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归私人所有,分配不公,大家干起活来没什么劲儿。

男娼女盗和双面跪舔都是自私自利衍生出来的,本质是根子上出了问题,这里就有个逻辑悖论了,如果大公司是从根子上都坏了,那么他还能持续发展壮大吗?还能发展这么大吗?

我个人觉得不会,大家都是聪明人,可能一时会被蒙蔽,不会被蒙蔽超过半年或一年,只要团队不稳,公司就成不了气候。即使你有一个很强的战略,但是没人执行,还玩个屁。

所以我倾向于大厂确实因为利益的诱惑,会有这么男娼女盗的存在,但一定不是主流,除非公司要垮了,或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公司员工大量离职。

而且良好的公司,良好的社会在发展,都是在与自私自利的根子做斗争,尽量不给这类蛀虫发展机会。

中国在发展,中国又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恰好说明了这种事真特么的不是主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


其实我们放眼望去,发现大厂在搞垄断,中小厂都在靠关系做生意。这种商业模式之下,必然就会产生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说的“高管男盗女娼”!


而我中国终究需要依靠创新和研发来打破这些壁垒,锤死这些丑陋的社会现象!


我虽然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被社会的铁拳锤的跟一头奄奄一息的老牛一样。但我还是希望能改变这些现象。不管别人骂我少不更事、还是中二大叔,都难改我的初衷。


虽然个人之力微薄,但是我们还有千万个和作者一样的同学。梁启超先生尤未走远,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作者,才有更多的希望。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告诉他们:这就是现实。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和那些被锤死了的千万头老牛,又有何区别呢?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恰同学风华正茂、羽扇纶巾、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纪,不要听太多所谓的社会现实,不被锤几顿,又怎知自己能不能当英雄呢?若连被锤的勇气都没有……当个作者口中双面跪舔的中P,岂不美哉。


换个角度,假如作者被锤了,被锤的早一点,也总比很多傻傻的30多岁的程序员,忽然发现要下岗了要好。根据我的经验,被锤的越早,成就越大


更新一下:


看到这么多回答和评论区的留言,我就在想啊,中国发展到今天,完全就是被少数的英雄保护起来的。


因为太多人已经无法理解理想主义了,只剩下了嘲讽……

user avatar

离职感言的几方参与者,都是社会的缩影。

很奇怪前排高赞的那几个回答,正襟危坐,正气盎然的言语,都是朝阳群众吗?

离职者,在公司内部发表一些竞争退败的牢骚很正常不过,听一半信一半就行了。作为看客,其实最好是看看标题,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就行,毕竟大家时间都挺紧的,把时间拿去做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香吗?

被描述者,这类人类欲望满足的事情肯定有,至于很多高赞的回答说比例很低,说实话,就跟说中国经济不依赖地产一样的偷换概念。

诚然,这类事情发生的数量肯定不多,但是要看怎么个算法。这里就说两点:

第一个是高离婚率。曾经有说法,80后百分之五十有离婚经历,这些人闲得慌吗?显然不是,是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通奸罪早就移出中国的现行法律了。

第二个是能参与这类事件的人数量肯定少,但是高发人群的边界肯定能划出来。就像相貌好的女同胞,职场机会相对会多一些,这就是清晰的边界。或者换成相貌好的女同胞,更容易被职场的中高层看中并组成男女稳定关系,大家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社会选择,郎才女貌是从古至今的统一认知。

更现实的存在,世界有法律法庭,但是没有道德法庭。这还不够明显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