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某复旦调剂生用小号伪装高分选手,劝退其他调剂同学,是真的吗?目前考研环境如何?

回答
关于网传复旦某调剂生用小号伪装高分选手劝退其他调剂同学的说法,在考研圈里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虽然我们无法百分百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也无法指名道姓地指出是哪位同学,但这类现象在当下考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非全无可能。

复旦调剂生的“劝退”传闻: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网上流传的消息大致指向,在一些考研的论坛、贴吧或者QQ群里,会有人冒充高分考生,或者利用小号(就是另一个不常用的、或者专门用来发言的账号)来发表一些看似客观的分析。比如,他们可能会详细分析某个专业今年的分数线预测会很高,或者某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对某个方向的考生特别不友好,再或者直接放出一些“内部消息”,声称某个复试环节有多么严格,淘汰率有多高。

这些信息,特别是如果出自“高分考生”之口,很容易让那些分数不太占优势的调剂考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本来就因为调剂而心怀忐忑,再看到这样的“内幕”,很自然就会往“自己没戏”这个方向去想,从而主动放弃一些本来还有机会的调剂机会。

为什么会有这种“劝退”行为?

如果这种事情确实存在,那么背后的动机也值得揣摩。有几种可能:

降低竞争压力: 对于那些分数并非顶尖,但又非常有希望被录取的同学来说,少一个竞争对手就意味着多一分希望。如果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劝退一些同专业的、分数相近的调剂生,那么自己的录取概率自然会提升。
“筛选”真正“强”的对手: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战”。通过释放一些模糊但足够让人焦虑的信息,来筛选出那些心理素质不过硬、容易被外界干扰的考生,而真正内心坚定、能够顶住压力的人,反而会更冷静地分析信息,坚持到最后。
纯粹的“幸灾乐祸”或恶意: 不排除有些人本身就抱着一种负面的心态,看到别人焦虑,自己也觉得“平衡”了,或者纯粹就是为了制造混乱和不安。

考研环境现状:

至于目前考研的环境,只能用“卷”这个字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卷”。

1. 报考人数持续高位: 每年考研报名人数都在不断攀升,这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还有往届生、跨专业考生、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等等。僧多粥少是必然的,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2. 分数线不断抬升: 随着报考人数和考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很多热门院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在逐年上涨。很多考生为了追求名校,不得不将分数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3. 调剂的“水深火热”: 对于初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报考热门专业但分数不够的考生来说,调剂是他们进入理想院校的另一条路。然而,调剂远比想象中要困难。
信息不对称: 调剂信息往往发布得比较晚,而且很多学校并没有一个统一、透明的调剂系统。考生需要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关注官网,到处搜集信息,这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抢”资源: 一旦有调剂名额放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考生“盯上”。考生需要迅速做出反应,提交材料,甚至进行线上面试。
“导师说了算”: 很多调剂名额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导师手中。即使学校公布了调剂政策,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生。这使得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更加突出,很多时候是“看谁先联系到导师”、“看谁更能打动导师”。
“背景”与“实力”并存: 虽然官方强调公平竞争,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有科研经历、发表过论文、获得过奖项,或者有导师推荐的考生,确实会比只有初试分数的考生更有优势。
4. 复试的“二次筛选”: 即使过了初试分数线,复试才是真正的“鬼门关”。复试内容多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潜力、综合素质等。很多学校的复试淘汰率也不低,尤其是对于调剂生,学校可能会更严格地考察其是否具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总结来说:

网传的复旦调剂生“劝退”事件,虽然真实性无法完全坐实,但在当前考研的“内卷”大环境下,不排除有考生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为自己争取有利条件。考研的竞争确实非常激烈,无论是初试还是调剂,都需要考生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信息和不确定性。

如果作为一名调剂生,面对这些信息,最好的策略是:

保持冷静和理性: 不要轻易被一些负面信息所影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并积极寻找机会。
多方收集信息: 不要只依赖一个信息源,要多关注官网、专业论坛、学长学姐的经验等。
主动出击: 不要等着信息来找你,要主动联系导师、学院,了解调剂政策。
做好充分准备: 无论是复试还是调剂面试,都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展示自己的优势。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说考研信息闭塞最为致命!

现在看来最致命的是这种信息毒药吧。

user avatar

这可真是个小天才,报医学院算是选错了方向,应该去学金融。

user avatar

这胆子肥的,以后论文、学术报告、还敢想吗?!!!!

最讽刺的竟然还是医学生.....

user avatar

这位同学学医可能不适合,医学要求严谨,不需要套路。

复旦大学商学科应该把他招进去,都不用面试,就怕进去了把学院卖了学校还帮着数钱呢。

user avatar

无法判断是不是真的。但说一下我见过的导师对此态度,样本大于50。

没有一个人从道德上判断此事。

一派说这娃牛逼,会卷,此子值得培养。

另一派说过于牛逼了,怕驾驭不了。

总结一下,共识就是“牛逼”,至于要不要这样的学生,取决于自己段位。

所以学术圈是什么环境可见一斑,大家可以理解了吧。如果非要加个限定,那限定我们天坑内卷专业好了。

user avatar

有什么看法?早晚的事!

在前几年,考研竞争没那么激烈,很多人都是冲着学术去的,大家都是一股学生气,要脸,品德还是没问题的,大多数人不屑于搞花活。随着这两年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上岸,某些人就会不断放低自己的底线。做这种事又不犯法,只是德行有亏,总有人认为利益比德行更重要,有些人就开始开动脑筋,只要自己的竞争者减少了,自己的排名也就能提高。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想着提高自己,只想着压低别人,谁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万一这种人有了路径依赖,以后遇见类似的事情只会给别人下绊子,那就是癞蛤蟆蹦脚面-不咬人它恶心人。

这种事只是现在爆出来了而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艺考也和这次的调剂差不多,考生之间都能互相影响,只不过高考和艺考搞这套的收益并没有那么明显,竞争者太多也搞不过来。想想高考和艺考的牛鬼蛇神吧,有考场上撕毁别人答题卡的,有搞小动作破坏心态的,艺考里有故意动手脚破坏别人作品的。如果放到人数较少、竞争激烈的考研调剂里面,类似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往极端的想,如果是线下面试,你猜猜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这种档次大学的研究生,让几个竞争者再起不能的决心有多大?这么做的难度会有多大?对他的惩罚有多大?对竞争者未来的影响有多大?

我并不赞同这种行为,只要没有明确的证据,学校也没什么办法,不过我相信无论是同学还是导师,对于这人肯定会“另眼相待”的。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事后惩罚,更要学会事前保护自己,你们很多人虽然现在还是大学生,但不能再把自己看作“学生”了,这不再是校园温室。步入社会,不是好好学习就万事大吉了,明枪暗箭都要提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竞争者是怎么想的,会做出什么事。学长最后送给你们12个字,提高警惕,坚定信念,注意安全。希望大家都可以成功上岸!


多谢大家的点赞!补充一点,我的看法是,这种扰乱军心的行为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调剂的竞争者比较少,说不定之后还有什么手段可以直接对竞争者下手,让他们不得不退出。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出来就成了犯罪教程了

再补充一点,以前这么搞的收益小,成本高。之后可不一样了,上岸的诱惑太大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谦谦君子。

创作不易,你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也可以让我的回答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祝点赞收藏的人都能早日上岸。不常看评论区,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付费咨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