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回答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父亲张某、女友叶某)的聊天记录曝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对话,可以深入理解他们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思想状态、情感互动以及潜在的心理动机。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沟通模式与情感表达分析

1. 情感疏离与工具化沟通:
表现: 聊天记录中可能充斥着对孩子问题的讨论,但往往侧重于“麻烦”、“累赘”、“如何处理”等功能性语言,而缺乏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关注、关爱或共情的表达。例如,讨论孩子“不听话”时的语气可能更多是抱怨和管理,而不是理解和引导。
心理分析: 这种模式反映了两人在关系中可能存在的深层情感疏离。他们可能将孩子视为一种需要“管理”或“摆脱”的负担,而非生命中最珍贵的连接。沟通的目的更多是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方式),而不是建立情感连接。这种工具化的沟通方式,表明他们并未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而是从自身的情绪和便利出发。

2. 责任回避与推卸:
表现: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他们的对话可能频繁出现“你来”、“我不管”、“你应该”等推卸责任的语句。在事发后,这种推卸可能更明显,试图将主要责任推给对方,或者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
心理分析: 这反映了典型的责任回避心理。面对棘手的现实问题(养育孩子),他们可能感到不堪重负,缺乏应对能力,因此倾向于将责任推给最容易被推卸的对象(比如伴侣)。这种行为可能源于童年经历、人格特质(如低自尊、缺乏责任感)或当前生活压力。推卸责任是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避免承认自身的不足或失败。

3. 共谋中的情感操纵与合理化:
表现: 在策划或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两人的对话可能充斥着互相“说服”、“劝导”甚至“威胁”的痕迹。他们可能会用“为了我们以后”、“这是最好的办法”、“他们长大也不会幸福”等言语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试图让对方也认同。
心理分析:
情感操纵 (Emotional Manipulation): 一方(可能更强势或更具煽动性)可能会利用对方的情感弱点(如依赖、恐惧、对未来的渴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会放大某些负面因素(如经济压力、孩子的“麻烦”),并将其与对方的渴望(如自由、更好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不如此做就无法实现目标”的心理暗示。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为了减轻犯罪行为带来的罪恶感和心理负担,他们会创造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合理化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为了心理上的舒适。例如,将犯罪行为解释为“解脱”或“避免更大痛苦”。这种合理化过程可能是在两人之间不断强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扭曲认知。

4. 负面情绪的传递与放大:
表现: 对话中可能充满了抱怨、愤怒、绝望、焦虑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或通过对方的抱怨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负面感受。
心理分析:
情绪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 在亲密关系中,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当一方持续表达负面情绪,另一方很可能受到影响,并可能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回应,形成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情绪宣泄 (Emotional Release): 聊天可能成为他们宣泄压力的唯一渠道。然而,这种宣泄如果缺乏建设性,只会加剧负面情绪,并可能将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二、 事件发生前后心理状态的演变

1. 事发前的“准备”与认知扭曲:
表现: 聊天记录可能显示他们在事件发生前有多次关于孩子的“计划”或“想法”的讨论,例如“如何处理”、“他们走了就轻松了”。
心理分析: 这表明他们在事发前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谋意图。这种意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多次沟通和心理建设的过程。他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种“认知扭曲”状态,即能够相信并为自己的非人道行为找到借口。这种认知扭曲可以帮助他们压抑本能的道德感和亲情本能。

2. 事发后的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
表现: 事发后的聊天记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试图表现得“正常”、“配合调查”,另一种则可能是继续互相指责、辩解,甚至试图掩盖事实。
心理分析:
“装无辜”心理 (Feigning Ignorance/Innocence): 这种行为是出于对法律后果的恐惧和自我保护。他们可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试图通过言语来规避责任,将自己塑造成不知情或被动的角色。
“内部冲突”心理 (Internal Conflict): 即使是参与者,事发后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聊天可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一部分人可能仍然处于否认或合理化状态,另一部分则可能开始显露恐惧、悔恨(即便是不真实的)。
关系的破裂或维持: 在某些情况下,共同的犯罪经历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捆绑”两人,但也可能成为压垮他们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的聊天可能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变化。

三、 特定的心理机制分析

1. 社会性剥夺与情感隔离:
分析: 如果这对夫妻或伴侣在社会关系中也处于孤立状态,缺乏其他健康的情感支持来源,他们可能会更加依赖彼此,并将这种关系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放大。孩子的存在可能被视为进一步限制了他们获得“自由”或“正常生活”的机会,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负面认知。

2. 理想化与贬低 (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
分析: 在关系初期,他们可能对彼此有过理想化的评价,但随着关系的深入和压力的增加,这种理想化可能转化为对彼此的贬低和不满。同样,对孩子的态度也可能从最初的“可爱”、“宝贝”迅速转化为“麻烦”、“负担”。这种情绪的快速转变是心理不成熟或不稳定的一种表现。

3. 非理性信念 (Irrational Beliefs):
分析: 他们可能持有诸如“我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幸福”、“孩子是阻碍我幸福的唯一因素”等非理性信念。这些信念让他们将个人不幸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尤其是孩子),而不是反思自身的问题。

四、 具体对话细节的推测性分析(根据可能出现的聊天内容)

关于孩子的抱怨和消极评价:
对话示例(推测): “宝贝又哭了,烦死了!”“你怎么老是这样带孩子?”“这俩孩子真是没个省心的。”
心理分析: 显示了对养育孩子职责的极度厌倦和缺乏耐心。缺乏共情能力,只看到孩子的“麻烦”面,看不到孩子成长的需求和他们作为父母的责任。这可能是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的表现,但也更指向根本性的情感疏离和回避责任。

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讨论:
对话示例(推测): “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办法了?”“不能总这样,太累了。”“你看小区那个谁谁谁,孩子送去寄宿学校了。”“如果他们不在了,我们是不是就自由了?”
心理分析: 这是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如果出现类似“送人”、“送到国外”、“送去寄宿学校”等正常处理方式的讨论,而最终走向了极端,那么意味着他们已经有过正常的思考和选择,但出于某种原因(如懒惰、自私、对极端行为的合理化),选择了最黑暗的道路。在“如果他们不在了,我们是不是就自由了?”这样的对话中,孩子被明确视为“阻碍”他们实现“自由”的障碍物,这暴露了极度的自我中心和对生命的漠视。

互相支持或互相指责:
对话示例(推测):
支持: “我知道你也很难,但我们一起熬过去。”“放心,我会保护你。”
指责: “都是你的主意!”“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点事都办不好。”
心理分析: 支持性对话可能在策划阶段出现,以巩固共谋;事发后,指责性对话则更可能出现,反映了他们对责任的推卸和关系的破裂。

总结: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的聊天记录,核心在于揭示他们情感的疏离、责任的回避、非理性的认知以及在共谋过程中的心理操纵和合理化机制。他们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抱怨或压力宣泄,而是系统性心理问题的外显。孩子在他们的对话中,逐渐被“客体化”为实现自身利益的障碍,而非被珍视的生命。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如人格特质、原生家庭影响、社会压力、关系模式)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在特定情境下达到了极端。

重要提示: 以上分析是基于对一般心理学原理和可能出现的聊天内容进行的推测。真正的分析需要依据具体的、完整的聊天记录,并结合对当事人的心理评估。但无论如何,这些对话都清晰地反映了在事件发生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价值存在着根本性的漠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恶有很多种,以爱之名的恶,不少。

这种以爱之名,令人发指的恶,罕见。但又是必然。

我看了我能看到的对话,如果我们把证明你爱我,换成其他宏大的词呢?你可以说这男人没见过女人吗?怎么这么不懂是非?可是历史上,为了抢一个女人,杀人放火的多了去。甚至还有战争。这是女人的魅力,也是女人能力。单单长相与肉身,就能让一群男人失去理智。

但另一方面,让人失去理智的,不止是身体荷尔蒙。在形而上的颅内高潮所引发的悲剧还不够少吗?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同样,爱情,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我们需要的是从小开始的人文教育,同情心、羞耻心、怜悯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要从小教的。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这样的社会悲剧,除了个体的偏执与邪恶,我们的教育、这两人的家长,都需要反思。

不加检点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user avatar

一头猪狗不如的禽兽

一坨神经元数量为0的臭屎


对于这种存在,死刑显然是过于轻了

user avatar

正常人类怎么可能理解禽兽的心理,抱歉,无法分析。看完这段对话,我的内心只有愤怒。

user avatar

仅仅是看了几句,已经看不下去了。

这是一个摆明的一对烂人,一起接受极刑是这对末路情侣的结局。

女方偏执且恶毒,男方懦弱且没有人性。毕竟男方作为一般父亲,还是存在社会意义上的顾虑和畏惧。但实际上,两个人的罪孽是不必区分太细的,因为是共同的魔鬼。

但到最后,还是同意并实施了犯罪行为。

而法院也查明了,这样的人设。法院审理查明,叶诚尘在与张波的交往过程中,叶诚尘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且有暴力倾向和割腕自残的行为,叶诚尘与张波的微信聊天内容也能反映出叶诚尘的强势地位,且思想和行为极端

也只有这样的两个人,才能做出来这般丧心病狂的事情。

他们所述的爱情、在一起的字样,竟然选择去牺牲小孩子的生命。

恶魔在人间,哎。

张波与叶诚尘共谋,采取制造意外高坠方式,故意非法剥夺张波两名亲生未成年子女的生命,致二人死亡,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在共同犯罪中,张波积极参与共谋,设计将女儿接到家中,直接实施杀害两名亲生子女的行为。叶诚尘积极追求二被害人死亡的发生,多次以自己和家人不能接受张波有小孩为由,催促张波杀死两名小孩,并在张波犹豫不决的情况下,逼迫张波实施杀人行为,最终促使张波直接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与张波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

叶诚尘:“有他们在我们不会幸福”“有他们在是不可能跟你在一起”
张波:“所以都是为了你,我才去做的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叶诚尘:“能证明你爱不爱我呀”
张波:“完全是为了你”“是你喊我这样的,我才去做的”“好伤天害理嘛”

user avatar

部分聊天记录很早就看过了

其中女方说的“本来就不该存在呀他们”真的让我记忆深刻

请问你有什么资格决定别人该不该存在

如果真要说,也应该是你不该存在

今天这份多了一些之前没看过的

女方竟然还在计划车祸

真的恶毒到我难以置信

这两个狗男女快一起锁死下地狱吧

user avatar

首先,任何人都可以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其进行大小便

其次,这种事情发生的背后比如有其原因,找到这个原因远比这个事件本身有价值,找到这个原因并广泛预防阻止此类事件再发生,就是对两个孩子唯一能做的祭慰,因为总有人还活着

宏观上的分析就是人性的恶其实是没有下限的,你不得不承认人性本身就夹在兽性与神性之间,同样是人,有些欲与天公试比高,有些就在十八层地狱住地下室,如果你能承认人性的恶,那这盘shi你吃着其实也能好过一些(如果吃shi不可避免,至少让我吃的好受一点)

那具体的去分析(就这么点东西只能扯淡编故事,分析个锤子)

整件事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是对小孩下手

那为什么男方对亲生孩子下手?因为女方提出这个要求作为条件(此处第一次分线)

那为什么女方会把这个要求当做条件?

1是她本人接受不了

2是她家里接受不了(有待佐证)(此处第二次分线)

总之,她认为这两个孩子就是她的阻碍,那为什么她会认为这两个孩子是阻碍?

你不得不带入她的家庭,她的成长环境,叶家是当地的大建筑商,有房,有厂,有地,有人脉,在小镇十几年面对行业竞争,讨债,工闹,以及民工索要工资,这种环境下养出一朵白莲花的概率约等于在厕所找珍珠,所以我有理由怀疑叶诚尘根本就没有想跟张波在一起,这也许只是一个恶劣的玩笑,甚至有可能这就是一个无端且恶毒的计谋,但是因为女方太蠢而且不懂法,玩砸了,那从这个角度去推断,这种事情会不会不是第一次发生?

也许之前有类似案件但是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因为犯罪一样是有阈值的,罪恶的诞生也是从幼苗生长成参天大树的,在罪犯这个行业里出道即巅峰的人属实不多,那种人大多是多年积压突破理智边界或者天生犯罪人,一个人犯了一件大恶事几乎就说明他之前已经作恶无数了,而她的身世非常完美的给她提供了罪恶的生长环境,有钱,有权,小镇,稍微过分的推测(一点都不过分),这就是土霸王,而她叶诚尘就是小镇贵女,而小镇贵女做事没有对错只凭好恶,因为她有恃无恐,对她来说真的很可能只是这次玩砸了

衔接第一次分线,男方为什么要接受女方的条件?

因为爱情?我不懂爱情,我只能当做不是爱情去推断,如果不是因为爱情,那原因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钱,男方是在当地做小额贷款的,17年与前妻结婚甚至都拿不出钱来(金融圈的各种奇妙问题我都不作参考,因为这玩意变数太大,而且结果显而易见:男方没有通过金融得到足够的钱),在经过19年疫情的冲击和两个小孩的毒打以后,我认为他想通过正常渠道变得有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把主意打到当地大户家的女儿身上是一件非常非常合理的事情,顺便一提,男方小时候特别特别穷苦,而且男方母亲好赌,男方做的是小额贷款,每天都看着钱在手里过来过去,但是这些钱都不是自己的,你想一想这个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人格?

这个环境下他会不会想拼了命的变得有钱?

他会不会抓住身边一切能让他阶级迁越的机会?

但是对于他的年龄,能力,资源来说,他还能有什么机会?

搭上女方是不是他通往他臆想中天堂的唯一道路?

是不是任她摆布才是他人生中的救命稻草?

那现在你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可以置自己亲生的孩子于不顾了?(注:坚定立场,理解不代表接受,更不代表认同)

衔接第二次分线,她的家里为什么接受不了?叶家是当地大户,女儿却嫁了一个二婚有两个娃的草根,你思索一下你在叶家的视角上你会怎么想?

不太行吧,那你在叶家的视角上你会同意这门婚事么?

不太可能吧,而女方的一切都建立在叶家的支持的基础上,所以男方和女方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可能,因为不管他们两个人的想法如何,在叶家的视角是几乎没有同意的理由,但是,有一个理由可以,这个理由就是男方和女方共谋犯罪,鲨人,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地位就拉近了,只有成了一家人利益一致了,我才有理由不带着你女儿一起完蛋阿,到这个时候你能不能明白男方的“良苦用心”了?你以为男的蠢,其实男的真的不蠢,他只是太狠,狠到让你觉得他蠢

我们再回到女方的视角,她是小镇贵女,他是落魄中年,你觉得她有没有可能是爱情?没有的可能性很高对吧,但是我偏偏要分析有,有可能有,很小的可能,因为男方做的是小额贷款,而女方父亲是做建筑的,这两个职业的共性是什么?做贷款的必然涉及到同行竞争,催债,勾结当地black团队,都是游走在灰色边缘的人,同样的生活节奏,同样的职业气质,有没有可能他就真的吸引了她?

想太多了,就算是爱情,也是畸形的爱情,谁家爱情把献祭两个无辜的孩子当开幕式,上诉的爱情其实也少不了俄狄浦斯情结在作祟,你要非说这个是爱情那我建议顺便也查查女方爹,你如果觉得不是我依然建议顺便查查女方爹,因为天生恶人的概率太小了,你跟我说这种恶不是后天养成的我是真的不相信,如果女方天生恶人压根就等不到今天,所以这种恶的成长是谁在纵容?是谁埋下了恶的种子?又是谁时至今日依然在维护恶的果实?也许真正最希望女方死的并不是男方的前妻和广大网友,而是那个和杀死自己孩子的男方气质很像的人呢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案件还是很明显的,我很疑惑为何很少有人能看清两案犯之间的真正关系。女方明摆着就是想和男方分手,但是因为对方百依百顺又花了对方不知多少钱(被告人前妻有提到),性格又是个牛皮糖,实在开不了口,只能用孩子问题让对方知难而退。毕竟杀自己孩子还一次两个,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一般人只能就此罢休。即使男的没有了孩子女的还会有别的难题。反正一个女人是肯定不会嫁给杀害子女的男人的,因为这个男人既有仇恨你的种子,又有加害你的手段,这日子是过不下去的。下面随便说几条支持我观点的理由,都是判决书中提到的,不是小道消息:

1.女方是个没本事的富二代,婚姻大事肯定要听家里的,而家里知道她交往对象的社会背景时,坚决反对,然后她和家里说已经分手了。不会有哪个女方家庭会不在意男方是农村户口小学文化离婚,却偏偏只在意有两个孩子。所谓家里不接受男方有孩子完全是女方信口胡诌,而男方偏偏信了。

2.没有哪个预谋杀人的案犯会既不见面也不用电话,却大篇幅的在微信中用文字讨论杀人计划,说明讨论的当时说话的人并不认为这件事一定会发生,从而处理得很随意。而微信中女方大量的使用最后期限这个概念,这更像分手的最后通牒。因为杀这两个孩子是没有必要这么急迫的,拖个一两年又有什么影响呢。

3.事实上大量此类微信产生的背景是女方拒绝和男方见面,声称要处理了孩子问题才能恢复关系,这就很明显是以分手为主要目的,杀人只是一个谈判筹码。后来男方实在下不了手与女方分手三个月后重新联系女方,女方还是以孩子为借口拒绝见面,而且在分手期间女方没有对男方做任何挽留,孩子问题更是再也不提,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只是男方确实是昏了头,失去了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

4,案发当天的视频通话内容没有恢复,一个说自己想分手,一个说对方指使杀人,我认为这么关键的问题不能以男方口供定罪。如果当天女方对男方表示自己反悔了其实只是想分手不是想杀人,男方不甘心被耍一怒之下把孩子扔下去,使女方再无退路,只能和自己绑在一起并接受自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最后说说判决,女方应该不是以杀人为首要目的,但并不在意这种结果的发生(也许因为她不懂法,甚至可能觉得男方万一为她杀人被抓就能摆脱对方了),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罪,也是故意杀人的一种,是可以判处死刑的。但是如果案发当天女方确实反悔的话,那判决还是应该留有余地,毕竟死刑是不能纠错的。

user avatar

以争财产为目标的婚姻观害人不浅。

为什么女方坚持要男方灭掉孩子。

是她说的那样为了让男方证明他爱自己吗?

不是的。

她是一个极度冷血的人,一个连孩子都可以杀害的人,哪里懂得什么是爱?

他是一个小学文化,孩子都敢杀害的男人,有什么魅力值得别人去爱?

她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非常自私的思想:血缘关系的孩子都是有继承权的,她可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要跟另外两个孩子共享丈夫的财产。

其实在沟通过程中,她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是财产问题,只是张波精虫上脑,以为对方要索取的是爱。

而且这个想法大概率不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是她的父亲想出来的。

所以这个事情由此至终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孩子的存在不是影响了他对她的爱,而是影响了她占有他的财产。

张波经历过思想上的挣扎,但理智最终输给了下半身。


张波固然是个垃圾,我们也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叶诚尘会变成这样。

当今社会性别对立太严重了,讲到结婚,人们讨论的焦点都是怎样争取更多财产,好像结婚主要是为了财产,感情只是一个名义。

哪怕是原来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占得少了都是吃亏的。

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断受到熏陶,就会认为财产是婚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都是可以取舍的。

灵魂由此被扭曲。

叶诚尘的父亲把这些扭曲灵魂的方法教会了女儿,也亲手葬送了女儿的人生。

一个女人,敢嫁给一个连亲生骨肉都残杀的男人是咋想的?她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妻子不觉得很可怕吗?孩子都可以不要,妻子算什么啊,以后闹矛盾不是一样处理掉吗?

已经财迷心窍了,就不会想到这么远。

叶诚尘肯定会伏法,但这种以争取财产为目标的婚姻观念会消失吗?

以后还会有叶诚尘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