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 47 岁女子突发躁狂症划伤 4 岁男孩,躁狂症是一种怎样的病?躁狂患者的监护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躁狂症——这个有时会被误解甚至污名化的疾病。那么,究竟什么是躁狂症?它又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怎样的挑战?

躁狂症:不仅仅是“脾气不好”

首先要澄清一点,躁狂症绝非简单的“脾气不好”或“情绪激动”。它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狂躁(或称为轻躁狂)和抑郁。

什么是躁狂发作?

当一个人处于躁狂发作状态时,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并且这些改变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正常功能。主要的表现包括:

异常高涨、易激惹或不稳定的情绪: 患者会感到极度兴奋、快乐、自信,精力充沛,常常觉得“神采飞扬”,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这种情绪也非常不稳定,一点小事就可能让他们勃然大怒,表现出攻击性或易怒。
思维奔逸和言语增多: 患者的思维速度会大大加快,想法一个接一个地涌现,无法停下来,就像一连串的机关枪一样。他们说话也变得又快又多,常常滔滔不绝,别人很难插话。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跳跃性很强,从一个话题迅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让人难以理解。
活动增多和精力充沛: 患者会表现出异常的精力旺盛,需要睡眠的时间大大减少,但仍感觉精力充沛。他们会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有时会过度投入到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中,比如突然辞职创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等。
判断力下降和冲动行为: 这是躁狂症最危险的一面。患者的判断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做出冲动、鲁莽甚至危险的行为,对后果缺乏评估。这可能包括不计后果的挥霍、危险的性行为、物质滥用(如酗酒或吸毒)、冒险驾驶等等。在这次事件中,划伤孩子显然就是一种极端冲动和缺乏判断力的表现。
自尊心夸大或妄想: 有些患者会认为自己拥有超凡的能力、财富或地位,甚至出现宗教性、政治性或夸大性的妄想。
注意力分散: 尽管精力充沛,但患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

程度差异: 躁狂发作有不同的严重程度。轻躁狂的症状比躁狂发作轻,但同样会影响功能;而重度躁狂发作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
并非故意的: 躁狂症患者并非故意要伤害他人或做出不当行为。他们的行为是由疾病引起的,是脑部功能失调的表现。
可能伴随抑郁: 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躁狂和抑郁状态之间交替。抑郁发作时,他们会感到极度悲伤、沮丧、失去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

躁狂症患者的监护人:肩上的重担与关键的责任

作为躁狂症患者的监护人,肩上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理解和精力。以下是一些关键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识别危险信号: 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和行为的任何异常变化。如果发现他们表现出冲动、易怒、攻击性增强、妄想或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意图,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移除危险物品: 在患者处于躁狂状态时,家中要尽可能移除尖锐的物品、刀具、药品、酒精等可能被用来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物品。
保持冷静,但立场坚定: 面对躁狂患者的冲动行为,监护人需要努力保持冷静,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但同时要坚定地阻止他们做出危险的行为。
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 如果患者的行为已经失控或构成危险,不要犹豫,立即寻求专业帮助。这可能意味着联系精神科医生、送往医院急诊室,甚至报警。保护孩子和他人免受伤害是任何情况下的最高优先级。

2. 积极配合医疗治疗:

遵医嘱用药: 躁狂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来稳定情绪,防止病情反复。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给患者服药,即使他们感觉良好或抗拒服药。突然停药或漏服药都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者复诊,以便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并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与医生保持沟通: 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在家中的情况,包括情绪波动、睡眠模式、食欲、社交活动等任何变化。清晰、准确的信息对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3. 创造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

规律的生活作息: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饮食和活动时间表。紊乱的生活作息容易诱发或加重躁狂发作。
避免过度刺激: 在患者状态不稳定时,尽量减少噪音、人群聚集等可能引发过度刺激的因素。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平和的环境。
理解和接纳: 躁狂症是一种疾病,患者并非有意为之。监护人需要理解这一点,避免责备和指责,用同情和支持的态度陪伴他们。
设定界限: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的行为设定清晰、合理的界限。例如,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即使在躁狂状态下也需要遵守基本规则。

4.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支持:

倾听和沟通: 在患者能够理性沟通的时候,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是夸大的想法,也要尽量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需求。
鼓励参与健康活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与一些放松身心、有益健康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轻度运动等。
识别复发早期迹象: 了解患者躁狂发作前的常见早期迹象(如睡眠减少、话多、易怒等),并在这些迹象出现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照顾躁狂症患者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监护人也可能会感到疲惫、焦虑、甚至绝望。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参与患者支持小组,分担压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样非常重要。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5. 社会支持和信息获取:

了解疾病: 积极学习关于躁狂症的知识,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和康复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应对。
社会支持系统: 如果有条件,可以联系精神卫生机构、社区支持服务等,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内部的合作: 如果是大家庭,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了解病情,并能以统一、支持性的态度对待患者。

总而言之,躁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和长期的家庭支持。对于监护人来说,学习疾病知识,以耐心、理解和责任感来应对,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配合治疗,共同面对挑战,是帮助患者康复的关键。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对精神疾病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刻不容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大学的时候,精神病学的教室就在我校附一院的精神科里面。

还记得那堂课,我们学习躁狂症,正在听课时,门外一阵嘈杂,老师出门看了看,然后说,刚好有一位躁狂症患者就在外面,我请她进来,大家看看吧。

然后,一位年约50左右、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女性昂首挺胸、大步迈了进来。她刚进教室,就对着我们用力地挥一挥手,宏亮的声音说道:

“同学们好!”

然后,大步走上讲台,对着我们,开始了她的演讲。

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我们目瞪口呆。

演讲的内容是她自己的一些经历,虽然东拉西扯,但气势如虹!

说实话,我们都被震住了。

若不是老师打断,我估计,她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一下午。

老师软磨硬泡,终于将她送了出去,在门口,这位患者回过头来,振臂一呼,“同学们,你们说,我讲得对不对?”

大家也被她的情绪所感染,纷纷鼓掌支持,教室里的气氛十分热烈。

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这就是躁狂症。心境的异常高涨、易激惹和不稳定是其核心症状。

1.心境异常愉悦、欣快或高涨,可能伴有脱抑制(例如穿戴过分华丽或在公众场所脱衣物)、无视社会规范、狂妄自大,以及不断寻求刺激和社交活动。

患者心境高涨时可能最初具有打动他人的感染力,但往往对他人需求不敏感而遭到反感。

2.精力和活动的持续增加。计划和活动增加的特征常为冲动、判断力差和漠视风险。

3.常有过度的幸福感和自信,甚至还有精神病范畴的夸大。

例如,一些患者认为自己与上帝或名流有特殊关系,或者拥有超越他人才能的天赋。

4.睡眠需求减少。

这不同于失眠,失眠是感觉疲劳仍无法入睡。躁狂患者即使短睡(例如3小时)甚至不睡,也可能感觉休息够了,或感觉精力充沛和”兴奋”,有些患者可持续数日不睡。

5.很多患者很难认识到自身的精神疾病和功能障碍,也无视他人的意见反馈。

还有不少患者是双相障碍,也就是说,躁狂与抑郁相交替。

所以,作为监护者,让患者好好接受治疗,做好监管,免得伤人伤已,挺重要。

user avatar

目前从整体来看没有病历/患者具体表现,还是不能给出躁狂发作的诊断,毕竟不能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而且患者“突发”就有如此强烈的攻击性,更应该注意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无论是哪种精神疾病,对于有强烈攻击性的患者,监护人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既往有毁物、伤人等行为的患者,监护人更应该时刻小心。如果有发作先兆应该及时就诊、住院治疗。先兆包括且不限于服药后仍有失眠、精力过于旺盛、言语及活动增多、吹牛、冲动任性、食欲亢进、性欲亢进、乱买乱购、敏感多疑等。

但是监护人也是人,更何况有些患者发病后本身对家人抱有强烈敌意,甚至会优先攻击家人,因此监护人对这些患者的监护本身很可能不到位。比如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有个问题:

这个问题里,患者对家人有强烈敌意(打砸东西,伤人意图),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治疗意识薄弱、放任患者打砸),面对可能的风险处置不当(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干脆下死手,就是不愿意送医治疗),基本上可以代表了相当多的患者及家属的状态。

对有危险性患者的管理主要整个社会联防联控,单靠监护人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目前已经建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对危险性3级以上的患者会有人经常询问近况、督促用药,但是目前更多的只是骨架,具体内容以及执行落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