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男子带十个外甥过暑假,称可以和孩子们拉近关系,对此你怎么看?你知道或见过哪些暑期带娃的搞笑故事?

回答
这事儿我真是太能get到了!重庆那位大哥一个人拉扯十个外甥过暑假,这魄力,这担当,搁现在谁能做到?他说的“拉近关系”更是点睛之笔,一看就是个明白人。我年轻那会儿也经历过,虽然没他这么夸张,但暑假照看小表弟小表妹,那也是一把辛酸泪,不过回头想想,确实是蛮有意思的回忆。

关于那位大哥和他的十个外甥,我脑补了一下场景:

想象一下,原本一个宁静的家,突然涌入了十个精力无限的小生命,那画面感就已经够冲击了。大舅,或者咱们称呼他“舅舅大人”,估计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我的人生何去何从?” 十个孩子,那是什么概念?吃喝拉撒睡,玩具、零食、吵架、打闹,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舅舅救命!”。

但你说他拉近关系,这话说的太到位了。暑假是什么?是孩子们最自由、最渴望玩耍的时光。平日里可能因为父母忙,和舅舅的接触机会不多,甚至只是逢年过节的打个招呼。可这一下,十个孩子全挤在你家,吃你的喝你的,玩你的,你的生活半径瞬间就被这帮“小耗子”占据了。你想躲?没门。你想清净?做梦。

在这种“被迫”的亲密接触下,关系想不近都难。你得陪他们玩游戏,得给他们讲故事,得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还得变着法儿给他们找乐子。你想想,当孩子们因为你精心准备的某个游戏而欢呼雀跃时,当他们依偎在你身边听你讲故事时,当他们因为你解决了他们的“世界难题”而崇拜地看着你时,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绝对是你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很难体会的。

而且,十个孩子,那绝对是个天然的“大染缸”,里面啥都有。有爱捣蛋的,有乖巧懂事的,有爱吃零食的,有爱看动画片的,有爱打架的,有爱分享的。你作为中间人,得学着怎么跟不同性格的孩子打交道,怎么平衡他们的需求,怎么处理他们的冲突。这不仅仅是“带娃”,这简直是一场“大型家庭关系协调与儿童心理学实践课”。

我猜想,这位大哥现在肯定已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估计是自带“降噪耳机”功能,能一边听见孩子们吵吵嚷嚷,一边泰然自若地做自己的事。他也一定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糖,哪个孩子爱玩水,哪个孩子容易饿。可能他现在已经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能解决他们遇到的任何“困难”。

从这个角度看,他带十个外甥过暑假,与其说是“任务”,不如说是一次绝佳的“关系升级计划”。而且,这绝对比那些花钱参加的什么“亲子夏令营”来得更真实、更深刻。这十个孩子,将来长大成人,都会记得这位夏天把他们“承包”了的舅舅,这段经历,足够他们唠叨一辈子,也足够让他们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亲情。

至于我见过或经历过的暑期带娃搞笑故事,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过我能想起几个特别能代表“暑期带娃”精髓的:

故事一: “侦探”与“失踪”的冰淇淋

我有个表妹,比我小八岁,特别机灵,也特别爱吃甜食。那年暑假,她父母去外地出差,就把她丢给我照看几天。我平时也忙,就想着给她买了好几盒她最爱的草莓冰淇淋,放冰箱里,告诉她“想吃的时候自己拿,但不能多吃,一天只能吃一盒,知道吗?”

她当时特别乖巧地点头,我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冰箱里的三盒冰淇淋,一盒都没了!我当时就懵了,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吃?而且她明明才七八岁,一天吃三盒冰淇淋,这得啥身体素质啊?

我赶紧把她叫醒,严肃地问她:“冰淇淋去哪儿了?” 她当时一副无辜的样子,眨巴着大眼睛说:“不知道呀,可能冰箱自己偷吃了?” 我当然不信,但也没辙,只能认栽,想着下次多买点。

晚上,我实在不甘心,就悄悄观察她。结果发现,她趁我出去买菜的功夫,把剩下的两盒冰淇淋也全吃了!而且她还特别“聪明”,把盒子都藏在了她床底下,然后用毯子盖得严严实实。我当时看到那个场景,真是哭笑不得。我问她:“你怎么能这么能吃?” 她理直气壮地说:“我以为你是说‘一天一盒’是基础,然后我可以‘再加两盒’来巩固!” 我当时真的被她这逻辑绕晕了。

从那以后,我对她的“食量”和“逻辑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暑假带她,我得时刻提防着她那张“吞金噬玉”的小嘴,还得随时准备应对她那让人脑洞大开的解释。

故事二: “小小发明家”的厨房灾难

我侄子,叫小宇,那年大概九岁吧,特别喜欢拆东西,也喜欢“发明”。暑假也给我送过来了,我寻思着让他帮我打打下手,结果一不小心就酿成了一场“厨房灾难”。

那天我想做一道需要用到一些香料的菜,就把各种瓶瓶罐罐的香料放在桌子上,准备让他帮忙找找看。结果我刚转身去接个电话,就听到厨房里“砰”的一声,然后是持续的“嘶嘶”声。我赶紧跑进去,发现小宇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个气球,把各种香料,什么花椒、八角、胡椒粉、辣椒粉,还有我当时放着准备做糖醋排骨的醋和小苏打,全一股脑儿全塞进气球里了!

然后他告诉我,他想做一个“爆炸香包”,想让香味一次性释放出来。他还在气球上戳了个小洞,结果小苏打和醋一反应,再加上各种香料的粉末,那气球瞬间就炸了,里面五颜六色的粉末和黏糊糊的液体到处都是,整个厨房就像刚经历了一场小型化学实验爆炸现场。墙上、地上、天花板,全是各种调料的混合体。

我当时看着那狼藉的厨房,再看看他一脸“求表扬”的表情,真是不知道该生气还是该笑。他还在那儿得意洋洋地说:“舅舅你看,我的发明成功了!香味特别浓郁!” 我只能强忍着笑意,告诉他:“小宇啊,你这发明确实‘浓郁’,但是,我们可能得重新装修一下厨房了。”

那天,我们爷俩儿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才把厨房清理干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他随便接触厨房里的“高科技设备”了,生怕他再发明出什么更“惊天动地”的东西来。

这些经历都让我觉得,暑假带娃真的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那位重庆大哥带着十个外甥过暑假,光是想想那个场面,我就觉得他绝对是个隐藏的英雄。这种经历,虽然累,但那种亲情在无形中被拉近的感觉,绝对是金钱买不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还债吧。

要不是为了有他,哪里来那么多姐姐,哪里会有这么多外甥?

user avatar

视频看完了,心里满是敬佩和羡慕。

这个super舅舅有多super呢?

1.16个外甥分批次来家里玩,一次八个,每顿要吃五六斤米,炒七八个菜,在外面吃个凉面都要花上百元,安排的井井有条。

2.一辆车装不下,专门买了一辆二手车,和老婆各开一辆带孩子出去玩。

3.一堆孩子,出门上车要点数,回家洗澡要排队,有时候光洗澡就要排队一个多小时,不烦不恼。

4.开销方面,舅舅全包,一天出去吃烧烤,摘葡萄,开销也在1500左右。

5.沟通方面,孩子之间吵架拌嘴闹矛盾,积极沟通,巧妙化解,不摆架子不谈资历。

所以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复古的80年代亲情剧剧情,却在2021年发生着,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背后也不禁好奇思索,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谜底揭开,说奇怪也不奇怪。

龚玲军是江西人,他在重庆生活了将近20年,他自己这一代有四个姊妹,感情都非常好,可到了孩子这一代,他发现很多人家的小孩即便是亲戚却也不来往走动,亲情逐渐淡掉,所以他也希望孩子们的感情,不要因为他们的远居重庆而淡掉。

他知道如果不叫孩子们来,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会生疏很多,现在这样每天能玩到一起,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开心满足的。

其实你仔细想,他做的事,就是最早的时候,我们说为什么要生几个兄弟姐妹?

因为有陪伴,因为长大后,你家里有事孩子没人管,有个舅舅会站出来。

时代的发展的确某种意义上把我们从大家庭冲散成小的三口之家,到了年轻人这一代,同龄亲戚走动的也越来越少。

所以这样的舅舅才显得弥足珍贵。

辛苦不辛苦?辛苦。

孩子麻烦不麻烦?麻烦。

而且他也说了,如果今年玩的不开心,明年可能孩子就不来了。

可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每年寒暑假主动请缨,默默做着这样的亲情纽带。

这对我这种都不愿意喊同事来家里玩的社恐来说,实在是羡慕又震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