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男子网络贬损戍边英雄被刑拘,为什么键盘侠明知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还以身试法?如何解读这种行为?

回答
为什么键盘侠明知“网上不是法外之地”,还要以身试法?拆解重庆男子网络“犯忌”的心理与社会密码

重庆一名男子因为在网络上对戍边英雄进行侮辱性贬低,最终被警方刑事拘留。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又开始骂“键盘侠”,说他们“没脑子”、“活该”。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人是真的不知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这事儿,得往深里挖一挖。

一、 “法不责众”的错觉与信息茧房的麻痹

首先,得承认,很多时候,网上言论的泛滥确实给人一种“法不责众”的错觉。你翻翻微博、知乎,看到多少粗鄙、偏激、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其中?很多时候,一些攻击性言论发出去了,并没有立即受到惩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能收获一些“认同”和“点赞”。这种“安全感”和“群体效应”,会逐渐消磨掉对法律的敬畏心。

更何况,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是高度分化的,每个人都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你关注的博主、你加入的群组,很可能都在强化你已有的观点,让你觉得“我说的才是对的”,而那些反驳的声音、那些关于法律的警告,都被过滤掉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的言论是“在说真话”,而不会去考虑这“真话”是否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二、 “表演性反叛”与寻求关注的病态心理

其次,我们不能排除一部分人的“表演性反叛”心理。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有人渴望“与众不同”,渴望用最极端、最出格的言论来吸引眼球,来塑造自己“独立思考”、“敢说真话”的人设。特别是当某个话题因为争议性而变得炙手可热时,跳出来发表一些“剑走偏锋”的言论,很容易就能获得短暂的流量和关注。

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需求。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被关注,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就想在网上找到一种“存在感”。而攻击英雄、挑战公序良俗,往往是最“有效”的博取关注的方式之一。他们或许并不真的“敌视”英雄,但为了那一刻的“被看见”,他们愿意冒险。

三、 情感宣泄与“站队”的盲目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情感宣泄。当社会上出现一些让他们不满、感到不公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他们认为“安全”的目标上。而网络就是一个绝佳的发泄平台。

特别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义的议题,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情绪反应。一旦有人在某个话题上“站队”,并发出激烈的言论,就容易带动一批观点相似的人一起“起哄”。在这种“集体狂欢”中,个人的判断力容易被削弱,大家都在忙着表达情绪,没人去细究言论的后果。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在“批判不公”、“捍卫某种价值观”,却忽略了这种批判是否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四、 对事实的模糊认知与“搅浑水”的心态

也有些“键盘侠”,他们可能对事实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可能听信了网上流传的各种不实信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就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有一类人,他们本身并没有特别坚定的立场,但喜欢“搅浑水”。看到有争议,就故意说些激进的话,目的是挑起更大的冲突,满足自己某种扭曲的“趣味”。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么,也不在乎谁对谁错,只图看到事态升级、舆论混乱。

五、 制度的进步与个人付出的“计算”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治理的日益加强,过去一些“无所谓”的网络言论,现在已经开始面临法律的制裁。警方对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有些人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或者根本没意识到,那些在他们看来“只是说说而已”的话,已经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他们是以一种“老想法”去面对一个正在变化的“新规则”,结果自然是“以身试法”。

如何解读这种行为?

总的来说,重庆男子侮辱戍边英雄被刑拘的事件,并非是某个“键盘侠”的简单“头铁”。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

个人层面: 可能是认知偏差、心理需求(如寻求关注、情感宣泄)、缺乏法律意识、或者被错误信息误导。
群体层面: 可能是“法不责众”的错觉、信息茧房的麻痹、以及群体情绪的裹挟。
社会层面: 可能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部分群体对权威的天然质疑,以及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

最终,无论是什么原因,当“键盘侠”的言论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起事件,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自由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责任,谨言慎行,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毕竟,键盘虽轻,言语却重;网络虽广,法网恢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三种情况。

1,结构性矛盾。早年家里妇女让计生面包车抓走了,家里遭遇野蛮拆迁,好端端的“主人翁”一夜之间扫地出门;近年好爸爸让纪委抓走了,或是好爸爸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必然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是全部)会对社会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会攻击社会共识。

2,心理问题。生活压力大,遇到的挫折不能很好的化解,形成心理矛盾甚至是社会适应不良。大家在网上经常会遇到这类人:你说东,他非说西,因为他对西的怨念太强,一看到东的刺激就迫切的想表达对西的看法,什么事情都往他不如意的一亩三分地上拐。大家在网上还会遇到另一类人,心理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抱团厌世,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表现。

3,利益驱使。第一、二类人当中的一小撮人把爱好变成工作了,攻击社会共识可以赚钱,何乐不为。

user avatar

是不是缺席刑拘?缺席刑拘那不是给了他asylum最好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