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高层突发火灾,女子从 13 楼翻窗逃生坠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正确的避难方式是什么?

回答
重庆高层突发火灾,13楼女子翻窗逃生不幸坠亡,这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我们对高层建筑火灾安全认知的不足,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慌乱与无助。

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1. 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地点: 了解火灾是如何开始的,是在哪个楼层、哪个房间,这有助于我们分析火势蔓延的规律和速度,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消防隐患。是人为纵火?电气故障?还是其他原因?具体位置的确定,也关系到救援行动的优先级和方法。

2. 为何选择翻窗逃生?是否存在其他更安全的逃生通道? 这是事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点。13楼的高度,对普通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在火灾中,人们往往会因为恐慌而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她是不是被火势逼到了绝境,找不到其他出口?楼道是否已经被浓烟封锁?是否有人指导或劝阻了她采取如此极端的行为?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看看是否存在未被及时发现或利用的逃生通道,或者是否有信息传递的障碍,导致她没能获得正确的逃生指导。

3. 建筑物本身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预案是否到位? 这是一起高层火灾,现代高层建筑通常配备有完善的消防系统,如自动喷淋、烟感报警、消防栓、防火卷帘、排烟系统等。这些设施在这次火灾中是否正常工作?报警系统是否及时响起?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应急疏散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见?物业和社区在火灾发生后,是否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有效的疏散和救援?

4. 救援力量到达的时间和效率: 消防部门是应对火灾的主力军。他们接到报警后多久到达现场?在现场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救援措施?是否使用了云梯、绳索等设备进行高空救援?救援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救援效率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伤亡。

5. 事发时是否有有效的疏散指引和信息传播? 在火灾发生时,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居民们是否收到了有效的疏散通知?是否有通过广播、楼道广播或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指引?信息混乱、传达不及时,往往是导致恐慌和错误判断的重要原因。

6. 社区和物业在消防安全教育方面的职责: 平时对居民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是否到位?是否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居民是否了解火灾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这场悲剧也暴露了社区和物业在日常消防安全教育上的不足。

正确的避难方式是什么?

高层建筑火灾发生时,冷静和科学的判断是生存的关键。以下是正确的避难方式,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第一步:判断火情,保持冷静

闻到烟味或听到火警铃声时,立刻判断火源方向。 如果烟雾不大,且火源在你所在楼层的下方,不要贸然使用楼梯。
不要惊慌失措。 惊慌只会让你失去思考能力,做出错误的决定。深呼吸,努力保持冷静。

第二步:如果火势不大,且你在起火点附近且有把握扑灭:

立即使用就近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 如果火势很小,并且你清楚如何使用灭火器材,可以尝试扑灭。但一旦火势蔓延或无法控制,立即放弃灭火,转为逃生。

第三步:如果火势较大,或无法确定火源方向,或火势在你所在楼层的上方:

切勿乘坐电梯!切勿乘坐电梯!切勿乘坐电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电梯在火灾中可能会因为断电、烟雾侵入或火势蔓延而变成“死亡陷阱”。
选择合适的逃生通道:
如果楼梯间没有烟雾或火光: 这是最安全的逃生路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沿着墙壁,有序地向楼下逃生。注意观察楼梯间的烟雾情况,如果烟雾越来越大,则应考虑其他方案。
如果楼梯间被烟雾笼罩: 尝试回到家中,并采取“固守待援”的策略。
关闭所有房门和窗户,并用湿布、毛巾、被子等堵住门缝和通风口,防止烟雾进入。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烟雾中毒比烧伤更致命。
如果可能,转移到离火源较远、且有阳台或通风口但不容易被火势蔓延到的房间。
走到阳台或靠窗位置,用鲜艳的衣物、床单等挥舞,吸引消防员注意。
如果烟雾已经非常浓烈,且无法辨别方向,可以沿墙壁摸索前进,时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不要轻易从高楼跳下! 除非是万不得已,生命危在旦夕,并且有把握逃到安全区域(例如下方有缓冲物,或者有救生设备),否则绝不应尝试翻窗逃生。13楼的高度,不借助任何专业设备,几乎是致命的。

第四步:逃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带好湿毛巾或湿衣物。 在火灾中,烟雾是最大的杀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过滤部分有害气体,减少吸入烟雾。
尽量低姿前进。 烟雾和热空气通常向上积聚,较低的空气相对更清洁、温度也更低。
不要贪恋财物。 生命比任何财物都重要。
互相帮助,但不要拥挤。 在逃生过程中,尽量互相扶持,但要避免因拥挤而造成踩踏事故。
留意消防员的指示。 如果遇到消防员,请听从他们的指挥。

第五步:被困时的应对

保持通风,但注意防火。 如果选择“固守待援”,要保持房间的相对通风,但要确保所有缝隙都被堵住,防止火星或烟雾窜入。
制造信号。 白天可以用鲜艳的衣物、手电筒等发出信号,晚上则用手电筒或灯光闪烁。
不要轻易开门。 在不确定门外情况时,不要轻易打开房门,可以先触摸门把手,如果门把手很烫,说明门外火势很大,切勿开门。

这场悲剧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提醒我们,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熟悉高层建筑的逃生知识,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并积极参与消防演练,是每个人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基本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事后调查和责任追究,更要反思如何在事前预防和事中应对上做得更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有消防部门的人来我们单位宣传高层防火的重要性,以及逃生知识。末了推荐了一些消防设备。

人家提到,高层逃生难度很大的,最好是提前家里准备好道具。有个重庆老太太,专门备好了防火斗篷,某次遇险把斗篷往身上一批,把细软一卷扒,戴着氧气面罩逃生成功。

我当时考虑了一下:我家只有一个楼梯,但是楼顶是通的,一旦失火可以走顶楼逃生。故此我没有买防火斗篷或者缓降绳索之类。

但我买了个煤气泄漏的报警装置送给我爷爷奶奶。还别说,起过一次作用。够了。

防火需要从日常做起,尤其是高层。希望大家平时哪怕入住酒店时候也要提前看好消防通道,考虑好预案。平日在家更是最好准备一些可能用到的消防道具,以备不时之需。

user avatar

太心痛了,她做了她所有能做的。

尤其是当我知道是父母出去买菜,留在厨房的汤被烧干后引发的火灾。

有种感同身受的痛苦。

user avatar

消防重在预防,发生火灾的话一般在高层上是很难逃生的,什么湿被子湿毛巾,可能都没机会去准备的。终点是预防!预防!预防!

家里的火源一般就两种,厨房的火,日常用的电。现在厨房用火大都比较安全了,且人们往往知道厨房有火,大概率不会在厨房燃气灶可能引发火灾的范围内放置可燃物,真正的危险在于用电。有以下一些情况:

1、线路老化或超负荷用电。有些老电线用的比较细,或者接头的方式不当造成局部电阻过大,现代大功率电器又多,就可能造成局部过热引发火灾。常见的插座变黑变形,家里闻见烧塑料味发现某处电线皮软化甚至变黑等等,都属于这种。预防方面就是装修房子的时候,厨房和卫生间用10平方的线,空调用6平方的线,普通房间照明之类才用4平方的线。如果有钱有条件,建议普通房间也用6平方的线,以备偶尔使用电水壶、电热器、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插座接线要全数检查,接头要保证接头电线的接触面积,如果师傅手艺差,务必搪锡到位,但注意不同的线之间不要粘连,接地线要接地。

日常多注意各种电器的说明书,功率、使用注意事项都了解清楚,才能保障安全用电。

2、使用了不合格的电器,例如电水壶、电热毯。某些不合格电器自身的线路存在安全问题,例如电水壶内部接触不良,电源线内部局部断裂或过细,可能导致局部电阻增大,产热燃烧;例如电热毯接线不良,或使用过程中局部电阻丝变细,也极易产热造成火灾,本人大学时代亲历过室友的电热毯冒烟事件,幸亏当时我们还有没睡的,看到室友床上冒烟马上叫醒了她,关掉电源又用力捂住扑打,才没燃烧起来,但她的电热毯上已经烧了一个碗口大的洞,非常恐怖。

3、锂电池充电,包括各种小电器,如手机、玩具、剃须刀之类,也包括大件的电瓶车电瓶等。一旦过热控制失控,可能瞬间爆燃。一般建议充电的东西放在不可燃物上,例如地砖地面、玻璃桌面,甚至相对干净的木质桌面上,千万别放在可燃桌布、窗帘、沙发、床之类的地方。电瓶车更是不要入户上楼,在专用充电车棚充电最好。充电时最好有人在,不要舍着不管。例如这次重庆的这个火灾,是有很大概率是充电导致火灾,而人在睡觉没发现。一旦锂电池爆燃,家庭里面的被子、衣物等等都是易燃物,如果还有别的软装,基本几秒就变成大火,救不了。千万别以为火灾跟在灶筒里生火似的会慢慢扩大、变大,实际上室内的火灾基本见了明火就几秒就会爆燃。

日常还要勤快点,将家里的物品收好、归类,尽量不要让可燃物连成一片,不要让插座、插排等附近有易燃物,这样对于火灾预防和逃生都是有帮助的。

万一发生火灾,一定要镇定。若是火灾发生在房间外,不要盲目开门,否则会形成烟气通路。除了水能灭火,隔绝空气也可以灭火,这意味着桌子、凳子甚至干被子、床垫等等,都是可以用来灭火的,逃无可逃的时候,用以上物品将燃烧物推远、堆积、滚压,是有控制住火源的可能性的。

希望大家都积极预防,减少火灾的发生。

user avatar

放在开头吧:经评论区同学提醒,我把常用逃生设备清单整理一下:逃生缓降器、烟雾报警器、防烟面罩、隔热毯、逃生绳、灭火器。(花不了几个钱,行动)

感谢每位善意提醒的知友,我尽量把评论区里的好建议都搜集整理到回答里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希望每个人都能多一点准备和机会,也希望大家永远不要用到,不要发生事故。

居住在高层的,建议先把预防做好。购买一些逃生装备,常备家中。

注意!:而且设备放置的位置也有考究。要考虑到事故发生的位置、时间、房屋结构等因素。我举个例子,假如80%的火灾都发生在夜间,那么设备放置在卧室或附近较好,因为这个时候一般都在卧室睡觉,要保障设备距离你最近,随手可取。我只是举例,具体放什么位置,大家各自斟酌。这个网页里有一些统计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作为对规律和概率的了解,也可以以此来作为考虑逃生设备放置位置时的参考:

以下是之前的正文:

——————————

只就她已经采取的方式做讨论:

我觉得她这个逃生方式(在已经错过其他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比如夺门而出之后)其实不能说错。

备注:“这个逃生方式”指的是“翻窗躲在窗户下方,以下方窗沿为辅助支点”

所耗费的时间少,体力少,对绳子长度要求不高,易实现。(但不是每个小区都适用)

经评论区 @包子西施 提醒:有些窗沿的设计就没打算让人踩,若没有配筋,则经不起成年人的体重。经评论区 @该睡觉的川哥 提醒:火焰距离窗近,窗墙会烫,若绳子长度允许,楼下的窗户更安全。以及,邻居也能提供帮助;以及,若已有多人看到,则可减少呼救,节省体力。

但操作上需要一些改动:

1、两根绳。没有救生绳就用床单被罩拧起来做绳。

2、浸水变湿(延迟可能被烧断、烤断的时间)。

3、一根绑在腰部,其另一端系在窗户或其他最近的固定物体上。

4、另一根的另一端也绑在固定物体上,但这一端不用绑腰部。将其缠在手腕上即可,用手和手臂拉着即可。做备用带,双保险,多一重保障。一般家庭床单被罩肯定不止一套。

5、然后大声呼救,等待救援。(恐高的不要看地面,可闭眼面墙大喊,少动身体)

有不科学或考虑不周的,请随便指正和补充。(注意开头的前提界定)

姑娘当时仅凭脚踩手撑的力量来保持稳定,太艰难了。

上方有火烟,下方是虚空,还有风,还有恐惧和慌乱,真的太艰难太揪心了。

其实从通报里可以看出:从失火到灭火一共不到半个小时,所以当时稍微绑个绳子,应该是可以获救的,真的很可惜,能多撑15分钟说不定就被救了。太让人惋惜了。

最后,根据评论区同学的提示,推荐一种逃生工具:“逃生缓降器”。网上就能买到,几百块钱一个,大家可以去自行搜索了解。高层居住的可以考虑买了备用,希望一百年都用不到。

感谢 @我就是看看会不会被表 提示。


当事人,当时一定很恐惧,很绝望。致哀,安息。

说实话,当时烟很大,墙体可能很烫,可能只有这个方向可逃,又是早晨六点半估计刚睡醒,大脑还没完全恢复,这姑娘的反应和操作已经不错了,真的太可惜,太让人惋惜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高层建筑墙边不做宽点?如果从这种窗外爬出,获救几率可能会更大一点


user avatar

视频令人绝望,噩梦级别的。逝者安息。

看完沉默无语,不知道说什么。

捋了捋事情,一个声音一直在我脑海里,就是觉得这个楼设计的不行,每个房间应该都有一个避难方案。比如这个窗口下面应该设计到允许站人的宽度,并且应该有转移到其他位置的设计。应该在高层建筑中强制要求。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国国土面积广袤,根本没有必要建那么多高层住宅。

user avatar

高层小区本来就是个邪教,这种高层维护费用非常高昂,除了kfs喜欢,根本不适合发展中的我们。发达国家的高层那都是大土豪才买的起的,不是富豪的话用不了30年就会芝加哥化。

千万别说没地啥的,东京人口密度完爆全国

还有,家里备一两个防毒面具、生命绳、安全带花不了几个钱。三年一换,真救命道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