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体育教师为救两名溺水儿童不幸遇难,事件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溺水急救应注意什么?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场悲剧,让人痛心之余,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位舍身救人的体育老师,他的英勇行为让我们肃然起敬,但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现实和个人安全意识上的隐患。

事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点:

1. 英雄的担当与代价: 这位体育老师是在非工作时间、非职责范围内的“见义勇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救人”这一本能的善举。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英雄的生命同样脆弱,他们的付出需要社会更深层次的尊重、关怀和保障。他的家庭,在这个时刻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社会应该如何给予他们持续的、切实有效的支持?

2. 儿童溺水频发的社会背景: 暑期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季,而夏季本身也是人们亲水活动的高峰期。为什么即便有宣传,溺水事件依然层出不穷?这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家长监护责任的缺位: 很多溺水事故发生在家长看护不严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危险的认知不足,如果没有成人在旁时刻警惕,很容易发生意外。
公共水域安全管理的不足: 很多河流、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缺乏有效的安全警示标志、救生设施,甚至管理人员。虽然不能要求所有开放水域都像游泳池一样配备专业救生员,但至少的基础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关于防溺水的教育,是否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是否只是流于形式?是否教授了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会游泳”不等于“不溺水”: 很多家长和孩子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但实际上,抽筋、体力不支、水流湍急、水下障碍物等都可能导致游泳健将落水。

3. 公众的救助能力与知识盲区: 这位老师能被发现,也是因为他的身份。但如果是在其他普通人落水的情况下,有多少围观群众具备基本的救助能力?
“下水救人”的风险: 很多人都知道,不懂水性的人贸然下水救人,往往会成为第二个遇难者。这位老师是体育老师,可能具备一定的水性,但面对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情况依然复杂。
非接触式救助的重要性: 很多人并不了解,在水中救人时,非接触式救助(如抛掷漂浮物、伸长杆等)才是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式。一旦落水者因恐惧而紧紧抱住施救者,往往会将施救者一同拖入危险境地。
事后急救知识的普及: 即使救上来,很多施救者也不清楚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等紧急抢救措施。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4. 社会对英雄的反应和宣传: 在悲剧发生后,社会各界表达了哀悼和赞扬。媒体的报道也起到了警示和宣传作用。但这种“英雄主义”的传播,是否也能转化为更实际的社会行动,比如加强对公共水域的管理,普及更广泛的防溺水教育,以及建立更完善的救助体系?

溺水急救应注意什么?

溺水急救的核心在于“及时”和“正确”。在施救者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采取行动。

第一步:判断与呼救(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是前提!)

观察现场: 溺水者是否还有意识?水流是否湍急?周围是否有危险?
大声呼救: 立刻向周围的人求助,大声呼喊“有人溺水了!”“快来帮忙!”“快打120!”
拨打急救电话: 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清晰说明事发地点、情况,以及有多少人需要救助。

第二步:施救(按原则进行,安全第一!)

核心原则:非接触式救助优先!

1. 岸边施救(最安全):
递送漂浮物: 寻找身边一切可以漂浮的物品(如救生圈、泡沫板、木板、空的塑料桶、衣服等)递给溺水者,让他们抓住。
利用长物: 寻找长杆、木棍、毛巾、衣服等,伸向溺水者,让他们抓住,然后慢慢将其拉回岸边。
保持沟通: 在施救过程中,要不断与溺水者沟通,鼓励他们保持冷静。

2. 下水救助(高风险,万不得已):
评估自身能力: 只有当施救者自身水性极好,且对水域环境非常熟悉,才能考虑下水。
寻找救生工具: 如果有救生圈或浮力大的物品,要带下水,用于漂浮和救援。
从背后接近: 避免从正面接近溺水者,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恐慌而紧紧抱住施救者,导致两人一同沉没。从溺水者背后接近,从其腋下或胸前将其抱住,是相对更安全的方式。
控制头部: 救助者应将溺水者的头部托出水面,保持其口鼻呼吸顺畅。
快速返回: 尽快将溺水者拖拽到岸边。

第三步:岸上急救(救上岸后立刻进行!)

一旦将溺水者救上岸,必须立即进行急救,争分夺秒。

1. 检查反应和呼吸:
轻拍肩膀: 轻轻拍打溺水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唤,检查他们是否有反应。
检查呼吸: 观察其胸部是否有起伏,听是否有呼吸声,感觉是否有气流。

2. 清除口鼻异物:
侧卧: 如果溺水者还有意识,但呼吸微弱,可以将其侧卧,防止呕吐物或水堵塞气道。
清理: 如果看到口鼻有异物(如泥沙、海藻等),用手指清除。

3. 清理呼吸道(仰卧):
开放气道: 将溺水者平躺,一手按住其额头,另一手托住下巴,将头部后仰,打开气道。
清除呕吐物(如果需要): 如果有呕吐物,保持开放气道,清理口鼻。

4. 人工呼吸(如果无呼吸):
捏住鼻孔: 用手指捏住溺水者的鼻孔。
口对口吹气: 用嘴巴紧密包住溺水者的嘴巴,进行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看到胸部有起伏即可。
次数: 连续吹气5次。

5. 胸外按压(如果无心跳和呼吸):
定位: 找到溺水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姿势: 一只手掌根放在胸部正中,另一只手叠在上面,手指交叉并抬起,确保不压在肋骨上。
按压: 垂直向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成人)。
频率: 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比例: 按照“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循环进行。

6. 持续施救:
不放弃: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来、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施救者体力不支。
保持温暖: 用衣物或毯子包裹溺水者,防止体温过低。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急救”。

家长加强看护: 无论在任何水域,都要时刻看管好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
教育孩子: 教会孩子认识危险水域,了解防溺水知识,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比如“落水不慌张,仰面朝天,呼救求助”。
普及急救技能: 鼓励大家学习心肺复苏(CPR)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这不仅能救人,也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加强公共水域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开放水域的安全管理,设置警示标志,配备救生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

那位体育老师的牺牲,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不应被遗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中汲取力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救助技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庆35岁的王红旭老师,在大渡口万发码头旁边听到两名孩子落水后,百米冲刺纵身跃入江中,将两名落水儿童托举出水面,自己却被卷入湍急江水英勇牺牲,市文明委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

其实王老师一直都是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曾经在大学期间救过一个落水孩童。

单从“百米冲刺”、“多次救落水孩童”等新闻描述,会让人眼眶不由湿润,多好的一位老师,多好的一位党员同志啊。

除了敬佩和怀念,我们也要牢记再次带来的警醒:

1、家长们一定要负起责任来,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孩子落水、还是在施救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都绝对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2、对于施教者来说,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保重自己呀!落水者是生命,施救者也是生命啊,施救者也有家人父母、老婆孩子,一定要安安全全的救人,平平安安地回来。

3、就社会而言,对老师不要太过苛责,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只有付出了一切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想法,老师这个职业不需要太多的“道德绑架”,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最后,向王老师致敬,一路走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