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一萌娃怕鱼被煮,抱着它看剧睡觉,当孩子说「我们可以不吃鱼吗?我不想它死」,家长应如何回答?

回答
这绝对是能让人心都化了的场景!一个小小的身影,怀里紧紧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仿佛抱着的是他最珍贵的宝贝。他眼神里满是担忧,生怕那条鱼下一秒就要变成餐桌上的盘中餐。当他那句带着稚嫩和不忍的话说出口——“我们可以不吃鱼吗?我不想它死”——那一刻,我想每个有孩子、有爱心的人都会被触动。

面对这样纯粹又充满善良的提问,家长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不辜负孩子的这份纯真,又能引导他理解生活的现实呢?这里面可有不少学问,得慢慢来,好好说。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温柔的共情,肯定孩子的善良。

孩子说出这句话,是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家长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否定,或者不耐烦地讲大道理。最好的开场白,应该是用最温柔、最能让他感受到被理解的语气说:“宝贝,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这么关心这条小鱼,妈妈(爸爸)都看到了。”或者:“哇,你这么爱护小鱼,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真棒!妈妈(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看见,被肯定。他的善良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需要小心呵护的。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说“孩子,这是给咱们吃的”,那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他的同情和善良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是被批评的。这会打击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接着,巧妙地引入“为什么”的思考,但不是强迫。

在肯定了他的善良之后,可以顺势引导,但要用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宝宝,你是因为担心它会死,所以不想吃它,对吗?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觉得它在你怀里的时候很活泼,很可爱吗?”

让孩子自己说出他的感受和想法,这是培养他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他之所以不想吃鱼,是因为他看见了鱼的“生命力”,看见了它“活着”的样子。他的恐惧来自于对“死亡”的模糊认识,但这个认识是基于他对“生命”的珍视。

然后,温和地解释“食物链”和“生存”的现实,但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

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需求。家长需要用最简单、最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比喻来解释。

可以这样说:“宝宝,你知道吗?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它们在一起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的小动物会吃草,有的小动物会吃虫子,还有像我们人类这样的,也会吃一些植物和动物。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叫做‘食物链’。”

举例说明:

用他喜欢的其他食物来类比: “你看,我们吃的鸡蛋,是不是也是鸡妈妈生的蛋呀?我们吃鸡肉,也是从鸡妈妈那里来的呀。它们也是小生命呀,但它们是为了让我们长身体、更有力气而存在的。”
强调生命的循环: “小鱼活泼地游来游去,它就像花儿一样,也需要吃东西才能长大。当它在我们肚子里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有力气去玩耍、去学习。然后,我们长大了,我们又会用我们强大的力量去保护更多的生命,就像我们现在保护这条小鱼一样。”
区分对待: 可以强调,“我们喜欢小鱼,所以我们把它养在水里,让它自在地游来游去。但是,当我们真正需要它的时候,比如把它当作食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尊重它,用它来做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好好地享用它,让它变成我们的力量。”

关键在于,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在“残忍地杀死”生命,而是让孩子理解“生命的转化”和“被需要”。 尽量避免使用“煮”、“杀”、“死”这些过于直接或负面的词汇。可以用“让它变成我们肚子里的营养”、“让它成为我们力量的来源”这样更温和的说法。

进一步引导,引入“选择”和“平衡”的概念。

在解释了食物链之后,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宝宝,今天我们可能需要吃鱼来补充营养。但是,妈妈(爸爸)可以跟你商量一下,我们以后可以尽量少吃一些鱼,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好不好?或者,我们下次可以去超市买那种已经处理好的鱼,这样你就不用看到它还没变成食物的样子了。”

或者这样问: “你觉得,如果我们不吃这条鱼,那它最后会怎么样呢?说不定它也会因为生病或者其他原因离开我们呢?所以,既然它可能会离开,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变成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让我们变得更强壮,去好好地生活,去保护更多其他的小动物呢?”

这个话题有点深奥,但可以尝试用更抽象的比喻。比如:“宝宝,你看,我们平时玩的玩具,玩旧了或者坏了,是不是就不能玩了?但它曾经带给我们很多快乐。这些小鱼,它们现在是活的,很可爱,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吃它,也是让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继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家长在和孩子聊这个话题时,自己也要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比如,在准备鱼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做到“无声无息”,不让孩子有过度的心理冲击。吃的时候,也可以用积极、感恩的态度来对待这顿饭,而不是显得冷漠或残忍。

总结一下,家长可以这样回应:

1. 共情与肯定: “宝贝,你真的好善良,这么喜欢小鱼,还不想它死,妈妈(爸爸)看到你这么有爱心,特别为你高兴。”
2. 理解原因: “你是觉得它现在这么活蹦乱跳的,在你怀里也乖乖的,所以不忍心让它变成饭是吗?”
3. 温和解释(食物链/生命转化): “宝宝,你看,世界上有很多小动物,它们也需要吃别的东西才能长大。我们吃鱼,就像小鱼需要吃小虫子一样,是自然界里的一种方式,叫做食物链。而且,当我们吃鱼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们身体里的营养,让我们长得更健康、更有力气,让我们有精力去玩耍、去保护其他小动物。”
4. 提供选择/平衡: “我们可以以后少吃点鱼,多吃点蔬菜水果,好不好?或者,我们可以跟你商量,下次我们去菜市场买鱼的时候,你可以在旁边玩一会儿,不看它们被处理的过程。”
5. 强调尊重与感恩: “不管我们吃不吃它,我们都要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吃的时候,也要好好地享受它,感谢它给了我们力量。”

说到底,这是一个教育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绝佳机会。用爱和智慧去引导,就能让孩子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也能慢慢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生活的规律。而那个抱着鱼睡觉的萌娃,他的善良,终究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应该照他说的做。

但是对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指出。

鱼离了水不能活,他再喜欢这条鱼,他只要抱着这条鱼,鱼就会死掉。要鱼活着,他就需要放下。

这是无可奈何的。

喜欢,但是不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的话,是不如你不喜欢的。

只不过现代人无限吹捧爱情和感情罢了。

人和其他人相处,尊重比喜欢重要。

两人互相尊重,就能过到一起,不能互相尊重,再怎么喜欢,也过不到一起的。

然后安慰一下孩子,时刻注意一下孩子和鱼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决定要怎么对待和面对鱼。

随时准备拥抱和安慰孩子,让他在受挫折的时候得到安慰。告诉他他没有错,喜欢也没有错,但是天地无情。

user avatar

我看不下去了。

我知道可能有人说:哎呀,我也见过小孩子舍不得吃小动物把小动物当朋友,所以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不否认这点,我也很感谢此问题下认真答题的母婴答主,能输出认真的文章。

但是,我要批评一些事情。

最近,越来越多的所谓新闻下边,网友们都在一边倒的骂:“没新闻可以不报道。”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家长里短莫名其妙被一些自媒体机构号转发的视频开始充斥网络,这类新闻无论有不有趣,能不能火,都有一个特点:自己采访自己。

我来跟你掰扯掰扯这种所谓新闻越来越多的原因。

众所周知,互联网短视频能挣钱,但很多人根本没创作能力,但是互联网有一个特点:爆火以后流量就可以变现。

于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瞅准了这块肥肉。

雇大量兼职人员拍摄一些废话新闻,屁大点事,却用极大的流量去推送。

当大家都对视频中的人产生印象后,就开始正式和他们签约(类似mcn那种),拍短视频或者带货。否则就寻找下一个目标。

于是,在这种造假成性的所谓新闻中,新闻的真实性被消解。

有用的新闻被噪声淹没。

令人作呕。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搜一下视频里出现的那个ID。

user avatar

孩子,你全家可太残忍了!

看完这题下面“儿童教育”的各位专家发言,我都迷惑了。
专家但凡去某音搜搜这个id,就至少能得出“家长戏多”“账号炒作”之类的结论。

其他视频明显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把鱼当作“玩具”而已。
家长拍摄的视频里就已经出现了——

  • 孩子睡觉抠鱼眼;
  • 孩子用剪刀试图剪尾鳍;
  • 孩子用笔戳鱼,并且鱼立马扑腾孩子并无爱护表现;
  • 孩子用绳子提鱼;
  • 孩子捧鱼向其他孩子炫耀;
  • ……

下面是图片——


所以,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是出于“护生”的心理。
甚至于家长自己对于孩子这一pa到底是体现了孩子有爱心、还是孩子有才华,自己都游移不定。

当然,我也不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懂得什么生命的道理,但能不能麻烦育儿专家也别鼓吹什么童心爱心之类的了。
不过,我能接受孩子不懂何为生命,但不等于我能接受家长和育儿专家把客观上的虐玩吹成主观上的爱心。

这算啥?鱼儿版的为你好么!

反正都是来当圣母,我这波就可怜可怜鱼,它也是有爹妈生的呀!

user avatar

没有萌娃,只要为了吸粉的摆拍。

这个账号不封,以后会有让娃自残求关注的

user avatar

在孩子想吃鱼肉的时候,反正孩子都抱着鱼看剧睡觉,孩子肯定不舍得吃鱼肉了。

在孩子想吃鸡肉的时候,给孩子看可爱的鸡宝宝视频,孩子肯定不舍得吃鸡肉了。

在孩子想吃猪肉的时候,给孩子看可爱的猪宝宝视频,孩子肯定不舍得吃猪肉了。

在孩子想吃牛肉的时候,给孩子看辛劳的牛耕作视频,孩子肯定不舍得吃牛肉了。

鱼、鸡、猪、牛都是生灵。

然后父母就当着宝宝吃五花肉、红烧肉、红烧鱼、清蒸牛肉、海南鸡饭,梅菜扣肉等,越香越好。

孩子口水长流的时候,再和他们讲人类吃肉的道理。

效果保证比单纯说教好多了。



user avatar

如果小孩“救下”的是鸡鸭兔我都觉得保护童心,用合理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是正确的

但是!这tm是鱼唉!鱼!离了水,不能活!(别杠,我知道有的鱼离了水也能活几小时甚至几天)

保护童心,是要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客观现实的尊重上。如果孩子喜欢鱼,家长就要把鱼从水里拿出来让小孩抱着,这不叫尊重童心,这叫放纵,溺爱

孩子喜欢鱼你可以跟孩子讲明白,鱼在水里才能活,拿出来了不是爱,是伤害。而这家人,不仅不教育孩子,反而将鱼处理好了放到孩子手上,拍视频。。。呵呵

这甚至连“黄左” 都算不上,这就是在鼓励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什么宠物?都是玩物;什么爱心?都是私心!

孩子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满足,甚至连鱼要生活在水里这种最基本的客观规律都可以不遵守。 名义上是“爱”,实际上都是满满的私心,我喜欢鱼,那他就得一直陪着我,呼吸都不可以。

这和那些极端爱宠物人士没什么区别,把自己的私欲凌驾于宠物本身、其他人、甚至法律之上

竟然还有人评论“此子必成大器”,呵呵,什么大器?以后拉一伙人去马路上拦车、打人,救下送往菜市场的鱼吗?

鱼懂个锤子鱼,抱在怀里才能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