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重庆高中生「天才少年」徐誉舒疑似因跨性别心理,同时面临校园压力和家庭压力而长期抑郁最后自杀?

回答
听到徐誉舒同学的离世,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沉重。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校园和家庭的双重困境,这无疑是对他身心的双重摧残。

天才少年,光环下的挣扎

徐誉舒的名字曾伴随着“天才少年”的光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背负着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关注。在许多人眼中,天才少年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是前途无量的。然而,这种光环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他可能需要时刻保持优秀,不能有丝毫的退步,也不能轻易展现自己的脆弱。

跨性别认同的艰难探索

更令人心碎的是,有消息指出他可能面临跨性别心理的困扰。在青春期这个本就充满迷茫和自我探索的时期,对于性别认同的困惑和挣扎,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如果他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性别不符,这会带来怎样的内心冲突?他可能在自我接纳、表达以及寻求支持的过程中,遭遇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

校园的沉默与误解

在校园环境里,尽管社会对多元性别的认知在逐渐进步,但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理解和包容跨性别者的环境可能仍然不够成熟。他是否曾在学校里因为自己的性别认同而受到过不理解、排斥,甚至是欺凌?老师和同学是否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还是在无声的压力下,他只能选择将这份痛苦深埋心底?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多元性别学生方面的责任,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安全、包容的校园环境,对于任何一个正在经历身份探索的孩子来说,都是生命线。

家庭的期待与沟通的鸿沟

家庭作为个体最亲密的港湾,本应是提供无条件爱与支持的地方。然而,从某些侧面来看,徐誉舒同学似乎也面临着家庭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源于家庭对他的高期待,也可能源于家庭对他的性别认同未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父母的爱是复杂的,有时会伴随着自己的认知局限和担忧。当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与父母的期待发生冲突时,沟通的缺失和误解,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是否能够安心地向家人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家人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接纳?

抑郁的阴影与绝望的深渊

长期的抑郁,如同一个无形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生命的色彩。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外在的压力,以及得不到足够理解和支持的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滑向绝望的深渊。抑郁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疾病,它会剥夺人的希望,让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而对于一个可能同时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校园排斥和家庭不解的少年来说,这份抑郁的种子,可能早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悄发芽。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徐誉舒的悲剧,像一道刺眼的闪电,照亮了我们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性别认同教育以及家庭沟通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

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 学校和社区需要提供更专业、更易于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尤其要关注那些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的学生群体。
需要加强对多元性别的理解和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让社会能够更好地接纳和理解不同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业成绩,更应该关注人的成长和内心的健康。
家庭沟通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开放、真诚的沟通,放下自己的固有观念,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并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我爱你”就能成为孩子前行的力量。
社会责任不容忽视: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对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挣扎的年轻人多一份关注和关怀。媒体的报道也需要更加审慎和负责,避免二次伤害。

徐誉舒同学的生命定格在了他青春的年华,他的离开,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警醒。我们不能让“天才”的光环成为压垮生命的重担,更不能让身份的困惑成为走向绝望的催化剂。愿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和自由,而我们,则需要从他的悲剧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去创造一个更温暖、更包容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远侠向《荆门晚报》记者坦承,他对儿子的教育也许有一个欠缺,那就是偏重于人的自我感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


个体和主流价值的冲突,或许正日益成为我们心灵困扰的重要来源。


65年前,一位叫阿希(Asch)的心理学家,通过一个巧妙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一件事:面对众人的声音,个体的力量是多么脆弱。


实验内容特别简单,这样一副图,让人判断左边的线段和右边哪一条一样长:


视力正常的人,都很容易看出C是正确答案。

可是,当一个圆桌上8个人,另外7个人都说答案是A时,你会怎么做?结果是,人们迫于压力,会跟随大家回答错误答案A。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古怪的、不合群的、莫名其妙的人。所以,当大家都在遵循一个规矩的时候,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变得有些脆弱。


阿希的这个实验,只是关于一个无关痛痒的线段长短的比较。如果这个判断变成一些,模棱两可的价值判断时,情况会如何呢?

你觉得男生可以穿裙子吗?
你觉得男生能够和男生谈恋爱吗?
你觉得不上幼儿园可以吗?

当你不仅是想一想,而是这些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时,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和情感面对ta?


当代精神障碍的诊断中,任何心理疾病,都存在一条必要条件:「这种障碍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这一点被我们简称为「社会功能受损」。


而「社会功能」,多少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所认可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功能。例如,和他人良好的交流与社交,能够相对良好的适应自身的社会角色,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成人能在工作岗位工作。


当一个孩子,不去上幼儿园,在小学生涯里,和任何人都不来往,无法和身边的同学沟通。我们仿佛可以给这个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他的社会功能较差。

可是这个标签并不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在选A,而这个孩子作为独醒的那个“天才”选择了C,而被排挤和嘲笑。

甚至,更多时候,生活是复杂的,并不存在所谓对错。对错只是一种语境。


有趣的是,在阿希的实验中,当一个圆桌里8个人,当绝大多数人(例如,6个人)都选择错误的A时,只要有1个人站出来回答C,那么作为最后选择的你,坚持正确答案C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你会开始有勇气坚持你内心的选择,你会感受到——我不是唯一那个人,我并不孤独。


在LGBT群体中,同性恋是被讨论的最为热烈的一类,也往往是因为,这个现象逐渐变得越来越「主流」。

在201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官方论坛蛋蛋网,组织的调研《北师大学生、校友性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异性恋者占比82.33%。换句话说,同性恋或双性恋群体(无性恋占比极少)已接近人群中的五分之一。


某种程度上,当它变得越来越「主流」时,人们难以忽视它的力量,坚持称之为一种“病”了。可是,「异装癖」(302.3(F65.1))在最新版的DSM-5中,依然属于一种心理疾病。


但我依然坚持一种态度,「对错只是一种语境」。换句话说「心理疾病与否,也是一种语境」,在学校、在医院,异装癖是一种障碍,在B站、在抖音,在一波波「后浪」的浪潮里,我们统一称它为「女装大佬」。


某种程度上,徐同学的悲剧,是没能找到那个,和他一起选C的人


“你大概不那么喜欢我了吧?”
多崎作一瞬间无言以对。他觉得,对这个人抱持不是喜欢,就是讨厌的二分法式的情感,似乎不太合适。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分类是我们人类非常习惯的方式,用于简化地认识这个世界。

小时候看电视剧,会很直观地说:「妈妈,这是一个坏人」。慢慢地,我们开始习惯用「好坏」「美丑」「善恶」来分类这个世界。


每一个二分的价值判断,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都会带去无尽的痛苦。其中也包含「男女」。


46年前,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在这种「男女」二分法的世界里,提出了革命性的言论,挑战了当时盛行的性别观念。

她认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种行为。」换句话说,那些“双性化”的人,比极端男性或极端女性化的,更快乐、心理调适能力更强。


例如,你可能发现有些女性,优雅、敏感、细腻、轻声细语(传统女性化的特征),但同时她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独立自主、身体强健的人(传统男性化的特征)。

又或是有这样一位男生,他争强好胜、敢于冒险(传统男性化的特征),但同时,他也活泼可爱、具有同理心、热爱小动物(传统女性化的特征)。


贝姆根据这样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一套“双性化”测量问卷(BSRI)。结果发现,双性化得分高的人,确实在多样化的情境中,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抛弃单维、二分地看待世界,可能会让更多有趣的灵魂,自由冒险。

user avatar

热榜上还挂着家人支持同性婚礼的美好,今天就看到另一属于性少数群体的人被报道自杀。跨性别群体所处的环境,整体来看还是很不友好的。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跟校园暴力有关,跟教育有关,更是一个性少数群体困境问题,不想评价具体的人或事,但从整体上分享一点数据,也许能让更多人有所了解。

2017年,《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在荷兰驻华使馆公开发布。此次调研由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发起,荷兰使馆支持,是国内样本数量最大的关于跨性别人群生存状况的量性调研。

同性恋和跨性别是两码事,前者在说性倾向(Sex Orientation),指一个人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所吸引;后者则跟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有关,性别认同指一个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性别,性别表达指指一个人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外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而跨性别指的是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不同于自己出生时的生理性别。

以下内容来自调查报告。

853位受访者中,70%以上在校期间遭受过校园暴力。不只有“打”是暴力,嘲弄、威胁等等也是。

初中阶段,对跨性别群体而言最为艰难。

校园暴力经历导致更高的抑郁发生率。

而在家庭里,跨性别孩子也常常得不到支持,比同性恋更让家长难以接受

根据调查报告,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别孩子。853位曾向父母或监护人表达自己身份诉求的受访者中,完全不被父母或监护人接受的比例(38.9%)是完全被接受比例(10.9%)的三倍。

近六成的跨性别者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有改变身体意愿或行为的跨性别者。853位曾向父母或监护人表达自己身份诉求的受访者中,有近六成(59.6%)报告说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任何支持,得到最多来自父母或监护人的支持形式是情感支持。而当受访者表现出接受或希望接受性别重塑服务的意愿后,得到的经济、情感和其他支持都会少于没有表达意愿时。我在听相关课程时,老师说,如果家长不支持未成年人跨性别,直接切断经济支持,那基本就没有办法了。

有什么诉求是我们能做的呢?

另外,我觉得全面性教育太重要了,从可塑性强的儿童期起,教大家彼此尊重,太重要了。


报告全文见: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圆满发布

user avatar

背景:我经常有做“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诊断和支持工作,所以这方面有一定了解。

补: @Circle Y 有提到Gender Dysphoria中文翻译为“性别烦躁”或“性别焦躁”,我这里比较懒,就不一一改正了。

从临床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牵涉到三个关键词,而这三个关键词都是和精神疾病紧密相关的,但也是和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1. 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有人翻译为“性别焦虑”,我觉得不是最理想,“性别不安”比较合适。“Dysphoria”可以理解为“抑郁心境”,所以“Gender Dysphoria”可以理解为“因为性别不符导致的抑郁心境”,这是临床上可以诊断的状态。在过去,诊断手册(比如美国的DSM)称之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但是这样的称呼从本质上是在“病理化”性别不符的人群,所以后来改成了“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性别不安”作为诊断标签还是有存在意义的,下面我会详细说。
  2. 自杀(suicidality):自杀包括自杀想法(suicidal ideation)、自杀冲动(suicidal irge)、自杀计划(suicidal plan)、自杀行为(suicidal behaviour)、自杀尝试(suicidal attempt),以上是按照严重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出来的。在这次事件中,当事人最终做出了自杀尝试,并失去了生命,相信TA在采取自杀前,很可能长期体验到自杀想法和冲动,也有可能一直有自杀的计划。
  3. 抑郁症(抑郁症有好几种,我这里统称为Depressive Disorders好了):我看到有报道说当事人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因为性别不符加上面临校园、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是很高的。如果TA长期体验到抑郁症的病症,那么自杀本身也是抑郁症患者中常出现的情况。“性别不安”本身就包括了抑郁心境,但并不等同于抑郁症,两者共病率很高。

这里我主要讲以上这三个关键词,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想这里说一下:数据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并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为什么“性别不安”群体容易患上抑郁症?为什么“性别不安”群体容易自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简短来说:本事件中的自杀可以从“性别不安”来理解,也可以从“抑郁症”来理解,更有可能是两者叠加所导致。接近50%的“性别不安”群体共病抑郁症,超过25%的“性别不安”群体曾经尝试过自杀,在如此的数据下,当事人的自杀可以看作是一个群体的缩影。

但是如果当事人可以得到足够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如果当事人可以从医疗卫生系统得到足够的帮助(比如手术或者荷尔蒙注射),那么这样的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从以上三个词出发,我相信以下这几个问题会比较有意义:

  1. 什么是“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如何去定义“性别不安”,为什么“性别不安”被纳入到精神疾病诊断手册里?
  2. 在“性别不安”的人群中,自杀的概率是怎样的?
  3. “性别不安”和“抑郁症”的共病率是怎样的?

以下我来详细说。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如何去定义“性别不安”,为什么“性别不安”被纳入到精神疾病诊断手册里?

首先,“性别不安”作为一个诊断标签在DSM-5和ICD-10里都有存在的。前者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后者是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

在这两种诊断体系中,“性别不安”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可与做个对比:

具体来说,“性别不安”会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生理性别”和“性别认证”之间,存在显著的不符。
  2. 有很强的欲望要去除自己“生理性别”的第一和第二性征。
  3. 有很强的欲望要去获得另一个性别的第一和第二性征。
  4. 有很强的欲望要成为另一个性别。
  5. 有很强的欲望要别人把自己当作另一个性别来对待。
  6. 坚信自己拥有另一个性别所具有的感觉、特征、反应。

那为什么要把“性别不安”纳入到精神疾病诊断手册里?

第一:“性别不安”的关键点不只是“性别不符”(Gender Incongruence),更多是“抑郁心境”(Dysphoria)。也就是说“性别不符”并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但是因为“性别不符”导致了“抑郁心境”,显著干扰到了TA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那么就属于精神疾病的范围了。

第二:大家可能知道,针对“性别不符”可以采取手术(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或者荷尔蒙注射(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的方式来做到减少“性别不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医疗往往涵盖了这两种“干预手段”,也就是说不用自己掏钱,政府给大家买单。但是获得手术或者荷尔蒙注射的前提是,TA被诊断为“性别不安”,而且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精神疾病)会影响到“干预”的进行。所以“性别不安”这个诊断标签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我在临床工作上,也出具过诊断书帮助患者获得相关帮助。


第二个问题:在“性别不安”的人群中,自杀的概率是怎样的?

我们不妨来参考文献:

Garcia-Vega et al. (2018)的研究指出,48.3%的“性别不安”患者体验过自杀的想法(suicidal ideation),而23.8%的“性别不安”患者曾经尝试过自杀(suicidal attempt)[1]

具体数据参考下面两个表格:

对于体验到“性别不安”的儿童来说,他们自杀的概率也是显著上升的。Aitken et al. (2016)指出,被诊断为“性别不安”的儿童,他们谈论到自杀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5.1倍,他们做出自杀或者自伤行为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8.6倍[2]

详细数据见下表:

Wiepjes et al. (2020)对1972-2017年间阿姆斯特丹地区的8263位“性别不符”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的结果表示,在5107位男跨女(trans women)中有41位死于自杀,而在3156位女跨男(trans men)中有8位死于自杀。而且他们发现近年来,“性别不符”人群的自杀概率是高于荷兰总体人口的自杀概率的。[3]

关于“性别不符”患者的自杀风险(suicide risk)和自杀死亡(suicide death)数据,参考下图。可以明显看到,在最近这几年,对于”性别不符“人群来说,不论是自杀风险还是自杀死亡,都是在明显上升的:



第三个问题:“性别不安”和“抑郁症”的共病率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我们来看文献:

Dhejne et al. (2016)对“性别不安”群体的精神健康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总结,详细数据这里就不说了,因为表格实在太长。最重要的信息是:“性别不安”群体最容易出现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相反在“性别不安”群体中出现精神分裂或双向情感障碍的概率是很小的[4]

The Axis I diagnoses found in all the studies reviewed were mainly affect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The occur- rence of severe psychiatric conditions, such as schizo- phrenia or bipolar disorder, was rare.

Weinrich et al. (1995)的研究表明,体验到“性别不符”的男性,相比没有“性别不符”的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来说,会更容易体验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症,他们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的概率更高[5]

Highly gendernonconformingmen (high FG1 score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current symptoms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by self-report, and to have had a lifetirne history of depressionby clinical interview. This association was more often due to FGI items dealing with childhood than adulthood.

但也有好消息,Boza & Perry (2014)的研究表明,在体验到”性别不安“的群体中,有59%体验到抑郁症的病症,有44%曾经尝试过自杀。但是如果“性别不安”的患者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或者有机会接受到手术去消除“性别不符”(gender affirmative surgery),那么他们的抑郁症状会显著下降[6]

具体数据可以参考下表,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性别不安“的人群有接受荷尔蒙注射(taking hormones)或者是手术(reassignment surgery),他们抑郁症的病症会显著下降(p < .01):


总结:

对于体验到“性别不安”的人群来说,他们体验到抑郁症病症以及进行自杀的概率,相比正常人来说,是显著提高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同时医疗系统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比如对“性别不安”进行诊断,以及通过医保提供相应的手术和荷尔蒙注射,越早进行干预效果越好),那么可以显著降低他们的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

这次个体的事件可能代表的是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系统性问题。

参考

  1.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persons with gender dysphoria http://www.psicothema.com/psicothema.asp?id=4483
  2. ^Self-Harm and Suicidality in Children Referred for Gender Dysphoria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proxy.lib.uwaterloo.ca/science/article/pii/S0890856716301009?via%3Dihub
  3. ^Trends in suicide death risk in transgenderpeople: results from the Amsterdam Cohortof Gender Dysphoria study (1972–201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proxy.lib.uwaterloo.ca/doi/epdf/10.1111/acps.13164
  4. ^Mental health and gender dysphori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s://www-tandfonline-com.proxy.lib.uwaterloo.ca/doi/full/10.3109/09540261.2015.1115753?src=recsys
  5. ^Is gender dysphoria dysphoric? Elevat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gender dysphoric and nondysphoric homosexual and bisexual men in an HIV sample https://link-springer-com.proxy.lib.uwaterloo.ca/article/10.1007/BF01541989
  6. ^Gender-Related Victimiza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mong Transgender Australians https://www-tandfonline-com.proxy.lib.uwaterloo.ca/doi/full/10.1080/15532739.2014.890558?src=recsys
user avatar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来,这位徐同学是个mtf,以下对其第三人称代词就用“她”吧

我看了下原文,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我的看法或许不太专业,欢迎批评指正:

(一)主要责任显然是家长而非学校

学校纵然有错,也不大。从文章来看的话,这个学校对徐同学还可以。

家长坚持对性别焦虑的错误观点先不谈,首先就是低估了抑郁症的危险性,以及高估了徐同学当时的心理健康度。作为一个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我觉得是失职。

我不是抑郁症患者,没有相关体验。但我接触过一些抑郁症患者,说真的,zs倾向相当高,非常危险,绝对要引起他身边人重视才对。

(二)跨性别者的心理问题不够被重视

徐同学这种其实所处的环境总的来讲还算友善(和很多更悲惨的mtf比)。但归根结底,父母的态度实在是太过重要,外在的其他人的看法终究还是不如父母的看法。

徐同学的父母显然完全不理解她,难怪最后会出这种事情。

(三)GD

给她看病的(精神科?)医生说出类似于什么“性别焦虑现在不用管,过几年就好了”,这基本上是大错特错,这是个合格的医生该说的话吗?

按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有的人性别焦虑不严重,可能能忍耐若干年,甚至有的人隐忍了一生,但长此以往肯定对精神乃至身体有负面影响。

至于明显而严重的GD,完全不去处理,说不定最后结局就和这位徐同学一样。

(四)导火索

手机被收后担心影响高考,这一点其实部分反应出徐同学本质上应该是内向、敏感的人,而又缺乏一个前辈去引导她关照她。

我猜徐同学应该不是经常上网的人,也没有在网络平台(比如知乎?)认识多少她的木桶饭同类。

这次她zs的导火索是手机被没收,但凡有一个mtf前辈能指引她,告诉她这个并不重要,不会影响她的高考升学,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悲剧了?我想至少能避开这次悲剧吧。

(五)早期教育

这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她幼年时表现的天赋,就在家自己教她,不让她上幼儿园,有可能是错误的。

据我所知,如果没有在幼年时就去与同龄人初步社交互动,可能终其一生心理都会有与之相关的问题。

另外,家长的提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恐怕是违背了小孩的好玩的天性的。

徐同学“天才”的头衔,有一半恐怕是父母刻意这么“培养”出来的。

另一方面,她的心理问题,恐怕也有一半是根源自父母早期的教育。

(六)天才

刚刚说到天才,我发现这篇文章里,她的父母还是念念不忘她是个“天才”。

所以我最后还要强调一下:

千万不要乱用“天才”这种词汇去评价、定义一个小孩甚至是年轻人。

(当然如果他是高斯、冯诺依曼那种百年难遇的级别的天才另说,但这个真是小概率事件)

“天才”这个头衔太过沉重,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背得动、承受得起的。

你拥有这个头衔,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永远认真努力学习,永远坚持在集体里成为拔尖人才。

意味着你不能松懈,哪怕你患有抑郁症无力学习,你也不能松懈。家长与他人的期盼,甚至自我的期待,都不能允许失去“天才”这种身份。

但是你总有坚持不下去的一天。更何况,随着你所在的集体不同,顶级人才总有一天会进入只有顶级人才组成的集体。

你还怎么成为“永远拔尖”的天才?

最后恐怕只能被压垮。


我想起了一部很多人都看过的特摄片『迪迦奥特曼』,里边有一话叫做「通向黑暗的安魂曲」,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真田凉介的人,出生于优秀的科学家家庭,从小被父母和周围人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压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拿第一。

在进大学前,真田凉介的人生一直很顺利,但在进大学后,他遇到了两次重要的失败:

未能进入精英云集的GUTS队,以及追求女同学沙耶香失败。

这两件事给了真田凉介极大的打击,让他怀疑自己的能力。

真田凉介后来进入了TPC宇宙开发中心,成为天赋计划研究团队的主任。

这个天赋计划,主要研究如何将宇航员的肉体进行飞跃式的强化,他们的研究内容包括利用从陨石中采取的宇宙细胞。

于是,为了让自己各方面变得更强,成为永远的第一,心态已经严重扭曲的真田凉介,私自将该计划所使用的宇宙细胞艾勃隆注射入自己体内,导致自己失控暴走,变成异形进化怪兽 艾勃隆,为迪迦奥特曼所击倒,最后死亡,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这就是一个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精神力支撑起“天才”头衔的人,被他人(尤其是父母)寄予过高的期望,最终的结局。


国内还是有很多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这类心理学的常识,最终酿成苦果。

真的是悲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徐誉舒同学的离世,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沉重。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校园和家庭的双重困境,这无疑是对他身心的双重摧残。天才少年,光环下的挣扎徐誉舒的名字曾伴随着“天才少年”的光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背负着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关注。在许多人眼中,天才少年应该是无所不能.............
  • 回答
    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事件,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也让公众对学历、学术诚信以及娱乐圈的“光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当初,他以“学霸”人设示人,通过《国家记忆》这样带有官方背景的节目,展示自己的博士生身份,似乎为自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也让粉丝和观众对他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然而.............
  • 回答
    一线城市房价高、赋税重,这确实是咱们老百姓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生活在一线城市、或者有志于在一线城市发展的朋友们,感受可能更深。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一、房价高,那可是真高,是怎么上去的?首先得承认,一线城市房价之所以那么吓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里面有太多的因素在里面搅和。 .............
  • 回答
    亚马逊中国区最近发生的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有内部员工涉嫌收受贿赂,导致了敏感的客户数据和公司内部经营信息被泄露。这事儿一出,亚马逊中国高管团队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大换血,可以说是“重新洗牌”。这件事儿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数据安全和信任是底线。 亚马逊作为一家全.............
  • 回答
    关于轮椅上的“小仙女”陈小平女士因无障碍坡道坡度过高导致轮椅侧翻、摔倒重伤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到的责任、制度、以及社会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和执行问题。事件的发生与直接原因: 无障碍设施的失败: 最直接的原因是那个所谓的“无障碍坡道”根本.............
  • 回答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2020年8月4日发生的特大爆炸,无疑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灾难。爆炸的威力之巨,直接撕裂了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30万人瞬间无家可归,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失去家园的绝望,以及对未来的茫然。而高达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是让本就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黎.............
  • 回答
    中国麻醉医生群体面临着“缺口大、猝死率高”的双重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行业的内部问题,更深刻地触及了医疗安全、患者福祉乃至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麻醉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大”:为何如此严峻?1. 庞大且增长的.............
  • 回答
    重庆一中医院声称独创密剂“九世玄极草”可“歼灭癌细胞”的说法引发广泛争议,这需要从科学性、法律合规性、医学伦理和公众健康角度进行多维度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1. 科学验证的缺失:缺乏临床证据 癌症治疗的复杂性:癌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目前全球主流医学界认为,任何声称“彻底根治”或“歼灭癌细胞.............
  • 回答
    重庆男子穿着“兔耳朵睡衣”出庭,并解释称是女友所购,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种行为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多重解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多义性,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荒诞与滑稽的碰撞: 法庭通常是一.............
  • 回答
    重庆渝州12区业余球队挑战国足:一场理想与现实的较量重庆渝州12区一支业余足球队向国足发起挑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件。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基层足球的活力,也能折射出中国足球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一、如何看待这次挑战?1. 基层足球的呼唤与活力: 积极意义: 这支业.............
  • 回答
    重庆两幼童坠亡案即将开庭,这无疑是牵动无数人心弦的事件。对于案件的未来走向和判决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一、案件背景回顾与关键事实梳理在深入探讨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案件的关键事实: 时间与地点: 2020年11月2日,重庆市南岸区基督教家庭教会一名张姓男子,将他2岁和3岁的两.............
  • 回答
    关于“重庆护士实名举报老公出轨医药代表,还教唆公公殴打自己致流产”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家庭纠纷,更触及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多个议题,包括婚姻道德、医德、权力滥用、家庭暴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公正性等。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事件的核心指控与潜在事实梳理首先.............
  • 回答
    重庆实施离婚冷静期一年,离婚率下降44%,5万余对夫妻撤回离婚,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结果,并尝试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的解读。核心数据解读与初步观察:首先,数据本身非常直观且具有冲击力: 离婚率下降44%: 这是最显著的成果。这意味着在实施冷静期之.............
  • 回答
    重庆这对新人邀请曾拆散他们的班主任证婚,班主任发言“被狠狠打脸”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起事件既有戏剧性,也触及了教育、人际关系以及对过往的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如何看待重庆这对新人邀请曾拆散他们的班主任证婚,班主任发言“被狠狠打脸”?这件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 新人.............
  • 回答
    重庆居民楼上飞下棒球棒砸中孕妇,而无人承认,这无疑是一起非常恶劣的伤人事件,对孕妇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更是令人心寒。面对这样的情况,孕妇的维权之路会比较艰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证据。如何看待此事: 道德谴责: 这种行为首先是极其不负责任和缺德的。从楼上抛掷危险物品本身.............
  • 回答
    重庆未牵绳大型流浪犬被击毙事件,以及随后民众自发前往事发地悼念的鲜花堆积如山,无疑是一个复杂且触及多方情感和利益的社会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流浪犬的潜在威胁: 在重庆的某个区域,一只未牵绳的大型犬(通常被描述为“恶犬”)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儿童,构.............
  • 回答
    首先,要明确的是,“打工骡”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它可能暗示着劳动者从事的是一种辛苦、单调、缺乏尊严且薪资不高(相对于付出的劳动量而言)的工作。然而,你提到的“重庆打工骡月薪4.5万元,每天工作8小时”这个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打工骡”这个词的普遍含义是严重不符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的.............
  • 回答
    45岁妈妈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打破年龄藩篱,活出人生无限可能重庆一位45岁的妈妈,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了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并以一句“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点燃了无数人的心。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大龄考生”的成功,更是因为它背后所蕴含.............
  • 回答
    如何看待重庆涉事星巴克门店被送白花扔鸡蛋,保洁欲清理被劝阻?抵制行为的度该如何界定?重庆星巴克门店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情绪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关于“抵制行为的度”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事件的起因与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根据公开报道.............
  • 回答
    重庆一景区开业现场让猪蹦极的事件,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一个离奇的“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 行为的性质: 让活生生的猪进行蹦极,这首先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甚至可以说是离谱的营销行为。它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和普遍接受的娱乐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