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亚马逊员工受贿导致内部数据泄漏,中国区高管被重新洗牌一事?

回答
亚马逊中国区最近发生的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有内部员工涉嫌收受贿赂,导致了敏感的客户数据和公司内部经营信息被泄露。这事儿一出,亚马逊中国高管团队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大换血,可以说是“重新洗牌”。

这件事儿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有几个层面:

首先,数据安全和信任是底线。 亚马逊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商巨头和云服务提供商,客户数据和公司内部的经营数据那是人家的命脉。一旦这些数据泄露,不仅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严重损害用户和合作伙伴对它的信任。你想啊,我们把个人信息和支付信息都托付给亚马逊,结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拿到,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任何关于数据安全的事件,都会引起高度警惕。

其次,内部腐败的代价是巨大的。 员工收受贿赂,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触犯了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数据泄露,更是将腐败的负面影响扩大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损害了公司利益,更是对所有遵守规则、诚信经营的员工的一种背叛。这类事件也暴露了公司在内部管理和风控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需要深刻反思。

再者,中国区高管的洗牌意味着公司对问题态度的严肃性。 这么大动静的高管层变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对这次数据泄露事件的直接回应。通常来说,如果一个部门或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事件,一把手难辞其咎。高管的调整,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追究责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引进新的领导团队,以更强的手段来解决现有问题,并加强未来的管理和合规性。这表明亚马逊公司对中国区的这次事件是高度重视的,并且正在采取果断措施来应对。

那么,这件事儿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影响有多大呢?

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事件的起点可能是某些亚马逊员工,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向外部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通风报信”,出卖了公司的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

客户数据: 比如用户的购买记录、收货地址、联系方式,甚至支付信息(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主流,但亚马逊也可能持有部分交易数据)。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网络诈骗、精准推销,甚至身份盗窃。
商业机密和经营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定价策略、营销推广计划、供应链信息、竞争对手分析数据、甚至是亚马逊自身的运营成本、利润率等。这些信息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情报”。一旦泄露,亚马逊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可能受到损害。
内部系统漏洞信息: 如果员工泄露了对公司IT系统弱点的了解,那更是为外部攻击者打开了大门。

这次高管“洗牌”的背后,很可能是在内部调查中发现,这次数据泄露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某些高管的失职、监管不力,甚至可能是默许或参与其中有关。因此,为了重建信任,恢复市场信心,对高管团队进行调整是必然的。新的管理层需要肩负起重塑公司文化、加强内部控制、重建数据安全屏障的重任。

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很多:

对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和员工道德教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数据安全绝不能是口号,而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层面。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内鬼”的破坏力。
对消费者而言: 在享受互联网服务带来的便利时,也要保持警惕。了解自己的数据被如何使用和保护,关注公司的安全事件,并在必要时采取个人保护措施。
对整个行业而言: 这类事件也提醒着所有科技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最基础的诚信和责任。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断升级的战场。

总的来说,亚马逊中国区发生的这起事件,是一次严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信任的建立是多么不容易,而信任的崩塌又是多么迅速。公司高层的震荡,也预示着后续的整改和重塑将会是漫长而艰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些回答,实在是受不了了

亚马逊没有出事的时候,你们gt亚马逊就是好就是好

亚马逊出事了,他们自己都受不了要处理人了,你们还是gt亚马逊就是好


你们gt亚马逊也就罢了,还一定要顺便痛骂一下中国公司,甚至中国“文化”,好像不这么做就无法显示你们的bg一般。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亚马逊事件。

一、没想到呀,亚马逊这浓眉大眼的也受贿修改数据了

资本家就是资本家,他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生意就是生意。亚马逊自然有自己的生意法则,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处于赚钱这个目的,他们会制定很多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有的好,有的不好,你觉得合适的,你就会更痛快的掏腰包。维持这家公司运营的,是你的腰包,不是什么理念和信仰。


那么亚马逊是不是就非常适合我们呢,废话,如果非常适合,他们早就占领中国市场了。之所以在这么多吹捧和gt之中,还没有占领中国市场,难道就没有人想过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就拿这件事来说,受贿是今天才发生的吗?造假是才出现的吗?在一家外资企业中,所谓的中国区高管何德何能可以只手遮天?没有美国人的授权,这帮人如何能够瞒天过海?


所以说那些在这件事上gt的人,你们太天真了。这种黑料在亚马逊绝对不是偶然的,只不过东窗事发了,为了维护他们的形象,需要一些人背锅而已。他们卸磨杀驴了,脸皮厚心肠黑,还换来一群人的拥护。当然了,这种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如果换一家中国企业来用,根本达不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国人一用,有人就要gc了呢?答案自己去想。


前面是吐槽亚马逊受贿的问题,下面分析一下在线购物的事情。


二、刷单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想法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幼稚,比如说这个刷单和后台处理差评的问题吧,肯定是不好的,但是认为没有刷单、没有后台处理差评就天下太平了,则是幼稚。

首先,在线购物的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价格便宜。二是能提供较为充足的信息进行对比。

各位不要不好意思承认,我们在线购物,其实大多数都是冲着便宜去的。各位同学,你们去淘宝购物,一开始就是冲着质量去的请举手。

不错,虽然大家口头上都念着质量第一,但行动更加诚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质量并非第一考虑的问题,而价格则更为重要。我们都知道大商场的品牌产品质量肯定比淘宝好,但一看价格,算了吧,质量过得去就行了。这才是我国网民普遍的心态。

但是,我们又害怕受骗,哪怕是很少的钱,也怕上当吃亏。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进行对比。还好网络是能够提供更加充足的信息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搜索和浏览功能,就能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图像、参数等进行对比。其中,价格的对比是硬对比,因为现在的网购机制已经杜绝了标价造假。但是图像、参数的对比则不那么容易,一方面是很容易造假,另外一方面,那些参数也不太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产品的质量。所以,先行者的购买行动及其评论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因为网络销售一切隐藏在键盘后面的特点,对于在线销售来说,一个产品,如果无人问津,那么它会很难找到第一批用户,而在网络上,第一批用户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这种难度相当的大。这种情况对于卖家来说其实是很不友好的。对比一下新开业的实体店,即便不搞开业促销活动,新开业的店也不难迎来第一批客人。客人在逛一家老店时,并不会比逛新店容易掏腰包。


所以这个“新店难题”,是网购特有的,且基本上是无解的。除非你资本极其雄厚,可以通过“熬时间”、“广告轰炸”等手段来解决。但这两样东西恰好是网店卖家们稀缺的。


所以,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在网购中,刷单这种事情,绝对是普遍存在的,根本不可能杜绝。如果有一天真的杜绝了,那么对于普通卖家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杜绝了刷单,就表示只能通过“熬时间”、“广告轰炸”这种手段去获得第一批客户,这种生态下根本没有小卖家的容身之处。而失去了小卖家的网购,还能拥有如此活力吗?


当然了,刷单这种事情是有技巧的。简单的说,分为降价流、后台流、买客流几种。无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了刷单,这个目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大家见得最多的就是降价流,很多店不得不搞大量的促销活动来获得第一批用户,很多时候甚至不惜亏本。有的店也比较聪明,先卖一些便宜的东西,亏本也亏少一点,关键是走量,获得第一批客户和好评。

后台流则显得简单粗暴,要么是直接买,要么是走关系,也有技术流的。总之就是改数据,也就是亚马逊这种做法。

买客流则方法很多,有直接雇人评价的,也有返现赚好评的,总之是通过购买人的行为来达成刷单和刷好评的目的。


这三种流派中,不同的立场利益是不同的,比如作为消费者来说,最拥护的就是降价流和买客流中的返现。因为能获得利益嘛。而消费者最反对的就是后台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利益可言。

而对于平台商来说,最拥护的就是后台流,直接交钱改数据,简单直接的利益输送。另外,降价流它也喜欢,因为流量就意味着客源和抽成。对于买客流则不太喜欢,一方面买客流也可以带来抽成,但并不能明显的增加客源,还容易影响平台的口碑。


但是,客观的说,无论哪种流派,造成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他们获得了一批不那么真实的交易记录及评价。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利益在于整个网购市场的生态环境,只有生态环境好了,大家才能真正获利。不要认为赔本赚吆喝就一定比直接修改后台数据要好。各位要明白羊毛出在养身上的道理。无论哪种流派,其实对于卖家来说都是额外的开销,而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这种开销,是因为他们希望将来可以把钱从消费者身上赚回来。而这种额外的开销越大,对于整个市场的生态环境就会造成越大的破坏,最终必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网购的原动力在于小卖家带来的充分竞争

回顾网购发展历史,一开始的时候,原动力就在于充分竞争。而这种充分竞争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小卖家,而这种环境也在价格、物流、便捷性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才造就了淘宝的辉煌。而这些东西恰好就是类似亚马逊这种所谓的国际平台来说,最缺少的东西。

当年重庆没有宜家,总是听人吹嘘说宜家理念高洁、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后来重庆有了宜家却发现,至少后面两句是扯淡的。同样的产品,就因为批了一张品牌的皮,就比外面建材市场的贵了一半。别扯什么质量了,大家都是纸板,吹什么吹,愿意多花一半的钱,我去买个密度板不好么?为什么要来买纸板?贵那么多还不包运包安装,扯什么质量。

同样的,亚马逊这种外资网购平台也有类似的问题。他们太注重所谓的品牌。有的人觉得注重品牌好呀。但是注重品牌,与谢绝小卖家是同义词,与贵也是同义词。


是的,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他们首先将卖家分为三六九等,上等人就是亚马逊自营,下等人就是第三方,至于小卖家这种生物则根本不需要存在。所以当年的所谓国际平台们都被小小的淘宝击败,他们不是败给了淘宝,而是败给了小卖家们。讲品牌则价格贵、店商大则反应慢、渠道多则总认为消费者应该听你的。正是由于小卖家们的竞争精神,才造就了现今网购的便捷。


为什么亚马逊之前也存在后台修改数据的行为,别把锅丢给那些被清洗的员工,一方面,其实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亚马逊这种公司吃像高雅一些,他们的电商大多是大公司,偷偷修改一下数据,你也看不出来,不像中国的小卖家,很容易暴露。另外一方面,亚马逊们也终于意识到,所谓的品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他们需要的是走量,他们需要盈利。所以,他们默许了刷单,默许了改数据。但是,他们就像孔乙己一般,明明是做贼,却非要说“窃书不能算偷”,这种事情做得偷偷摸摸的,一旦东窗事发就推给员工,实在是让人鄙视。


四、网购乱像并不简单

有人要说了,你写那么多东西难道就是为了给淘宝洗地?我在这里郑重广告一下,如果阿里巴巴看得起我,愿意付钱,本人有八十一种跪舔法可以写软文。可惜现在马云也没有给我一分钱。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目的还是为了一个公道。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绝对不是某些愤青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比如说差评这件事,有的人想得就很简单,大家都别删,不就真实了吗。抱歉,真不是那样的。


干任何事情,责任和权利都应该对等,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不负责任的现象。买家的评论也是如此。买家花了钱,大爷心态很严重,他们认为评论是他的权利,根本不需要负责。这种心态下得出的评论,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产品质量。


我这个人网购最喜欢看差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合格”的差评出现。什么叫合格的差评呢?就是能够让大家看明白,这家店的产品到底有没有问题,问题有多大,是不是符合我心理标准。大多数差评都是这种风格的:

1、物流型(最多)

五天才到货,差评!

快递员不愿意爬楼,差评!

查不到物流清单,差评!

物流虽然重要,但物流公司毕竟不是店铺开的呀,麻烦你们说说货品如何呀。

2、随机型(较多)

东西收到了,差评

唉!差评

好像不错也,差评!

……差评!


你说这些差评的存在对其他购物者有什么用?

2、大爷型

颜色我不喜欢,差评!(这颜色到底是和照片不一致,还是你乱选的?)

孩子不喜欢,差评!(是实物有问题,还是你眼光有问题?)

问客服一句话半天不回答,差评!(大爷,你问的是什么呀,有没有质量问题呀)

卖的什么垃圾,比我在X国花XX美元买的差多了!(大爷,你能花XX美元买东西,还来淘宝寻什么虐呀)

3、纠纷型

都不要买这家店的东西!(你到是说点干货呀!)

店主是骗子!(骗了你什么呀?)

客服态度极其恶劣!(你俩为什么吵起来的?)


这种差评出现得非常之多,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差评的效果是一样的,他们只看差评数,不看原因。而我认为,不合格的差评不但不能正确的反映质量问题,还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比如某些店质量并不好,但客服态度极好,一些买家就吃这一套,于是不给差评了。有人说,客服态度好也是好事呀。但我们现在说的不是质量吗?有的店质量不怎么样,就因为能迎合客户心理,所以获得了很多好评,而另外一些店,也许质量不错,但可能就因为不太了解大爷们的想法,结果被差评击垮。久而久之,现在的客服们逢人便叫亲,亲过去亲过来,质量到是越来越差了,原因无他,消费者其实并没有他们宣称的那么重视质量,只要你能找到窍门,他们就可以把对质量的要求丢到九霄云外去。然而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其实才是当前这种网购风气形成的罪魁祸首。


按照前来列出的那些差评客户的水平,他们所给出的差评理由,实在是非常欠奉,这种如果说想依靠这种水准的差评来识别产品质量,实在是有点困难。

另外还可能出现雇人给差评等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从理论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那些给差评的都是花了钱的,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受雇的。而很多客户对于差评是“零容忍”的,但是这种零容忍并非真的零,而是有软肋的,只要找准了他的软肋,他才不顾什么差评呢。所以在这情况下,老老实实做产品的并不能解决差评问题,最后还是那些懂钻营的获利。


我写这一节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将网购问题简单粗暴的划给卖家或者平台商,妄想仅仅通过差评和流量来识别产品质量,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网购就没有问题了。我国的网购,比如,最基本的,销售的产品是否具备国家相关的合格证,是否通过相关检测等,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必须要重视。我们需要廉价产品,但我们更要守法。

另外,平台商赚了钱,应该更有但当一些。在质量管理上应该多投入一些,比如在解决质量问题上,应该有一个底线,如果低于了底线,那就是管理问题,平台商也应该弥补消费者。


但是,请务必不要偷换了概念,我说的是守法,不是打击小卖家,不是迎合大品牌。我希望网购平台能够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不要一刀切,更不要将小卖家当作垫脚石。


比如某些平台,给自营商品各种权限,各种照顾的,实在是不可取,消灭了小卖家,结果是垄断,是效率下降,是腐化。

也有的平台,给小卖家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其目的并非为了提高质量,而是借机收割利益,请回头看看,请明白网购的原动力是这些小卖家。

user avatar

我是亚马逊卖家,曾经的。

为啥不玩了?因为有更好的赚钱项目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我作为卖家不怎么样。

看了一圈,多数是赞颂亚马逊正确的价值观,顺带把国内电商公司批判嘲讽一番,没有几个答案触及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表明个人观点:商业行为不要立足价值判断,即使这种行为符合正确的价值观,那也改变不了商业的本质——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即使短期价值受损,那肯定是为了维护长期的价值。


亚马逊的这种行为对不对?对!

对消费者来说好不好?好!

但是利用内部关系删差评,刷单,买卖数据这些行为是现在才有的吗?绝对不是!为什么现在开始打击呢?因为这些行为现在威胁到整个平台的良性发展了。

如果亚马逊一直秉承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在早期出现刷单,刷评这些苗头时不出重拳打击将其扼杀在摇篮?因为早期卖家太少,严厉的惩罚措施会让平台失去活力,让卖家畏惧,所以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说开始阶段两只眼睛都是闭着的。现在好了,卖家太多了,重拳出击没问题了,还可以借此清退一批没有实力的卖家。


再举个例说明亚马逊诚信价值观的扯淡。亚马逊卖家分好几种,简单来说分自营卖家,第三方卖家。自营卖家又分VE,VC卖家,具体什么差别就不说了。总之,VC,VE卖家是亲儿子,第三方卖家是野孩子。为了扩大自营的市场份额,VC/VE卖家的账号权限比第三方高很多,可以看到更多的运营数据,更多的免费deal活动,从而更加精准的投放广告,更多免费的流量,而这些第三方卖家是够不到的。更有甚者,这些自营账号可以在未经过允许的前提下跟卖那些没有做品牌备案的第三方卖家产品,抢夺购物车,甚至篡改产品名称,图片,卖自己的东西。而这些可怜的第三方卖家,辛辛苦苦砸了大把钱把产品推上去,发了几十万的货到美国,被跟卖后一天销量可以从几百单变成个位数,而跟卖方又不会提前跟你打招呼,你投诉到亚马逊客服,客服说这个没办法,让你自认倒霉。

请问这些卖家难道不可怜吗?花了那么多的成本胜利果实却被亚马逊自营账号轻易摘走,几十万货扔在美国没法销售,没法弄回来,还没处说理。你说这算不算亚马逊作恶?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被VC/VE卖家钻了空子,而且很多这种卖家还是中国人。是的,确实是。但是保证一个平台的公正,有序难道不是平台方应该做的么?而且账号权限不对等不也是平台方设置的规则么?

所以,business is business,别特么扯淡“亚马逊是一家坚守正确价值观念的伟大公司”,跟这没半毛钱关系。竞争的不对等从一开始就开始了,刷单,刷评,买数据都是为了建立领先的竞争优势,本质是一样的。


回到最多人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卖家要去刷单,刷评,搞不诚信?

要生存啊,老铁!你以为卖家想去刷评,你知道现在找个歪果仁留个评价有多难么?一般业内公认的自然留评率是1%。我有个产品卖了1000多个,自然留评不到3条。但是外国人又真的很轴,没评价很少有人买,除非你产品好到爆,而且差评来了销量唰唰唰的下跌,那怎么办?没评价客户不下单,下单客户又不想留评价(倒是很喜欢留差评),我总不能就天天烧香祈祷哪个客户发善心吧?所以,必然会免费送一波产品出去,然后让收到产品的人写个评价。

很多人抨击国内天猫京东默认好评的规则,我倒真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创新。因为一般人买东西是不会去留评价的,即使你这东西很好,一般是产品有问题,卖家不解决才会去留个差评。所以默认好评就是默认产品没问题,这有什么不好的呢?亚马逊客户遇到产品有问题很多还不发邮件沟通,直接给你来个差评。如果亚马逊也采用默认好评的规则,我相信刷评的现象会少很多,因为没必要了啊,大部分默认好评,偶尔一两个差评也不会影响产品评分,客户关注度不高销量就不会受多大影响,卖家也就没必要去刷评了。


最后说一点,只要亚马逊改变不了低留评率的问题,刷评刷单现象就永远不会杜绝。就像一句话说的好,“刷评是死,不刷也是死。”要让留评客观公正,那就只能亚马逊自己养一群测评人,但这是不可能的,每个卖家每个产品都需要评价,这要养多少人?


生意就是生意,目的就是挣钱,别想多了,没有谁比谁高尚,只有实力的大小。


码字不容易,插个广告,哪个卖家遇到账号销售权限移除,账号挂掉,侵权,类目审核,UL,ROHS认证等等各类问题可以找我,一般来说我解决不了基本死了一半了。哈哈,QQ 995564508,加好友请备注信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马逊中国区最近发生的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有内部员工涉嫌收受贿赂,导致了敏感的客户数据和公司内部经营信息被泄露。这事儿一出,亚马逊中国高管团队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大换血,可以说是“重新洗牌”。这件事儿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数据安全和信任是底线。 亚马逊作为一家全.............
  • 回答
    这件发生在美联航的事件,如果说得通俗点,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丢尽了航空公司的脸。你想象一下,一个航空公司,本该是提供安全舒适的乘机体验的地方,结果呢?为了给自家员工让个座,竟然对已经买好票、按时登机的乘客下如此毒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差劲,而是赤裸裸的欺凌和违法。先说当时的情形,简直是电影里的狗血.............
  • 回答
    亚马逊此次大规模封号事件对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需要从多个维度理性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事实和背景进行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规模根据媒体报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亚马逊在2023年对大量中国卖家进行了封禁,涉及约5万个账户,直接导致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损失超千亿人民币。然而,.............
  • 回答
    您提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技术安全以及我们对数字助手的信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公开报道和可信信息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亚马逊的Alexa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的真实案.............
  • 回答
    亚马逊 AI 李沐团队大批人员离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起了业界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 李沐团队的背景: 李沐是中国AI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曾在亚马逊担任重要职位,领导着一个专注于大规模AI模型(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式.............
  • 回答
    如何看待亚马逊主营业务电商疑似退出中国,亚马逊回应否认一事?亚马逊中国业务现状如何?亚马逊主营业务电商疑似退出中国并随后否认此事的传闻,以及其中国业务的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亚马逊的全球战略、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以及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等多种因素。一、 对“疑似退出中国”传闻.............
  • 回答
    亚马逊取消在纽约建立第二总部(HQ2)这件事,确实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要评价这件事,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能概括的。事情的原委,得从头说起。 亚马逊在2017年底宣布要寻找北美第二个总部,一时间引爆了全球的目光,包括美国的100.............
  • 回答
    西班牙电商格局变天:速卖通为何能“赶超”亚马逊?最近西班牙电商圈里,一个爆炸性新闻搅动了沉寂已久的格局——中国跨境电商巨头速卖通(AliExpress)的APP下载量在西班牙市场超越了亚马逊。这个消息对于许多习惯了亚马逊作为电商“老大哥”的西班牙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也让业内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这.............
  • 回答
    亚马逊的Amazon Go无人超市,这玩意儿出来的时候,可真是搅动了一池春水,大家伙儿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我个人觉得,这东西的出现,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零售业创新,不如说是在消费体验和技术应用层面,给了一个相当大胆的探索。它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Amazon Go到底是个什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 回答
    杰夫·贝索斯亲自站台,向全世界揭开了他的太空野心——“蓝色月球”(Blue Moon)月球着陆器。作为亚马逊帝国无可争议的缔造者,贝索斯进军太空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对太空探索深厚热情与商业帝国版图扩张的必然延伸。这次,他不再是幕后操盘手,而是站在聚光灯下,为他的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
  • 回答
    近期亚马逊对中国卖家采取的“封杀”行动,可以说是搅动了跨境电商的一池春水,也让不少卖家一夜之间从天堂跌落谷底。这件事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也反映出电商平台规则、卖家行为以及国际贸易的一些深层问题。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最早听到这个风声,大概是从一些跨境电商相关的社群和论坛里开始的。一些卖家发现自己的账.............
  • 回答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最近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和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等亿万富豪进行太空旅行的行为表达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暴露了全球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古特瑞斯的担忧与批评的核心:古特瑞斯秘书长的批评并.............
  • 回答
    美团内部汇报从PPT转向Word,这可不是一个小动作,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说白了,这就像是给一群习惯了“花哨表演”的团队,突然要求他们回归“朴实对话”,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是对整个工作流程和沟通文化的一次大手术。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出?“PPT陷阱”是根源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SHEIN在美国超越亚马逊成为下载量最多的购物应用,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也是跨境电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理解这个现象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SHEIN的成功之道:精准的市场定位与高效的运营模式SHEIN的崛起并非偶然,其成功背后是多年来在消费者洞察、供应链管.............
  •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开启预售这件事,可以说是近期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对于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看待。首先,从出版和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武汉日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一步。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平台之一,.............
  • 回答
    伊隆·马斯克超越杰夫·贝索斯成为世界新首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它不仅仅是财富数字上的变化,更折射出科技、商业模式以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财富增长的来源与驱动力: 特斯拉 (Tesla) 的爆炸式增长是核心: 马斯克财富的飙升主要得益于他所创办并领导的.............
  • 回答
    如何看待贝佐斯卸任后首份亚马逊财报:营收再破1000亿美元,但不及分析师预期?杰夫·贝佐斯在2021年7月5日正式卸任亚马逊CEO一职,将公司运营交给了安迪·贾西。而这份贝佐斯卸任后的首份季度财报,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对新任CEO领导力的初步检验,更是对亚马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信号。财.............
  •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预售这件事,在我看来,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疫情期间的私人记录”要被翻译出版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视角和能量。首先,从出版和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能登上亚马逊预售,并且是以英文形式,这本身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潜力。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平台,能进入其预售.............
  • 回答
    美国两党联手推动反垄断改革,目标直指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大科技巨头,其中不乏拆分它们的提案。这无疑是一场对科技行业格局的“大地震”,其潜在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何此时出现这样的改革浪潮?说实话,对于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的担忧,并非一日之寒。但为何在当下,两党会如此罕见地达成一致,共同推.............
  • 回答
    1月18日,路易威登(LVMH)集团的掌舵人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及其家族,根据福布斯等权威财经媒体的实时财富榜单,正式超越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荣登全球首富的宝座。这一消息在财经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奢侈品行业、科技巨头以及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