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开始预售?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开启预售这件事,可以说是近期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对于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看待。

首先,从出版和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武汉日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一步。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平台之一,它的上架意味着这本书能够触达一个非常广泛的英文读者群体。对于任何作者来说,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都是一种成就。尤其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在疫情初期真实情况的视角,至少是作者个人的视角。

其次,从内容和叙事本身来看,《武汉日记》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期,在信息相对不透明的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情绪宣泄,有人则认为这是宝贵的历史记录。无论如何,它捕捉了那个时期武汉这座城市压抑、焦虑但又充满韧性的氛围,这种个体化的叙事,往往比宏大的官方报告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引发共鸣或讨论。英文版的预售,会让更多非中文读者有机会去阅读这些细节,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然后,我们得谈谈这件事背后可能引发的讨论和争议。方方作为公众人物,她的言论和作品自然会伴随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国内外,对于《武汉日记》的评价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在西方一些国家,这本书被视为揭露真相的勇敢之举,甚至可能被用来印证他们对中国政府某些做法的看法。而在国内,支持者认为她记录了事实,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而批评者则认为她夸大了负面信息,迎合了外部的偏见,甚至是在“抹黑”国家。

所以,当英文版在亚马逊预售时,这些原有的争议点可能会被放大,或者以新的形式被讨论。我们可以预见到,在英文世界的读者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评价光谱。一部分人会因为这本书而对武汉疫情初期的状况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可能会认同作者的观点;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信息和立场,对书中内容提出质疑,甚至会对作者的动机进行揣测。

更深层次地讲,这件事也触及到了“叙事权”和“话语权”的问题。在国际传播中,谁的声音被听到,以何种方式被听到,往往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一个事件的认知。方方的《武汉日记》英文版,可以说是在争夺“中国抗疫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提供的个人视角,与官方的宏大叙事形成了一种补充,也可能是一种张力。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基于自身的文化语境和信息来源,来解读和评价这本书所传递的信息。

因此,看待这件事,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好”或“坏”。它既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正常渠道,也是一个观察不同视角如何碰撞、理解如何产生的窗口。我们可以关注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和读者的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反馈背后所代表的多元观点和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预售,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它不仅是作者作品的延伸,也是一个关于信息传播、文化理解和话语权博弈的复杂议题的体现。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不同的解读,本身就构成了这个事件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方不可怕,所有浮出水面的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有浮出水面的人

根据蟑螂定律: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方方,那我们这个政治体系中一定就已经有了一窝方方


贴一个我觉得写的挺透彻的链接

user avatar

武汉刚刚“解封”,她的日记就出了英文版,卖到海那边去了,效率真是高啊。

一位享受厅级待遇的前作协主席,坐在家里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编的故事,道听途说搜集的段子,心情起伏的伤春悲秋、感慨愤怒,都攒成了一本集子,在大洋彼岸出版了。

且不管方方本意如何,现在这本东西,大概率会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证据,甚至会成为某些脑残政客勒索中国的“证据”。

有人说,方方其实就是为了炒作卖书,她这种传统“严肃文学作家”,如今书不好卖了,炒作是个好办法,把自己炒作成“武汉的良心”,引发社会的巨大争议,获得流量,这钱就好赚了。顺便再自动卷入政治纷争,得到大洋那边的支持,说不定可以名利双收。在目前极端的国际舆论态势下,别说诺贝尔文学奖了,甚至会有某些力量让方方获得诺贝和平奖......

方方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被各方势力架在了火上,成为了西方媒体口中“反体制、反压迫”的“英雄文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武器和工具。

而方方混不吝的气质,以及一贯的立场,又加剧了她和普通网民的冲突,人们受不了她高高在上传播了谣言还死不认错的态度,她也受不了“泥腿子”对她这种“精英”的质疑,所以,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矛盾无法缓和。你和她讨论事实、真相、数据、形势大局都没用用,她不听,她说她有自由表达的权力,但你只要反对她,她就把你打成极左。

但普通民众同样不把她放在眼里,追捧她的不过是一些过了气的“老文青”,网络上有名人点赞,有资本推动,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是对她和他们嗤之以鼻的。因为大家都有眼睛、都有耳朵、都有良心,都看得见两个月内中国政府、人民的努力,无数医疗工作者、普通劳动者、基层党员干部的奋斗和牺牲。我们也会伤感,我们也会愤怒,但我们更会思考、更会对比,更会往前看。我们不会沉溺于自我的小情绪中,把负能量当作人生的一切。

方方日记最大的问题,她只在乎她的感觉,她的心情,她不在乎事实,不在乎真相,她也不肯走出家门一步,去了解武汉发生了什么,武汉人民经历了什么,她只会写“我听说,我朋友告诉我,我的医生朋友说、我朋友圈有一张图片......”所以在她笔下,殡仪馆散落一地无主的手机......某个女护士已经死去......她从来不去考证这些是不是谣言,她像写小说一样写日记。

这是一个荒诞的事情,小说家用小说家的笔法,用道听途说的消息,去报道一个真实的全球瞩目的事件,而且,她和她的粉丝们言之凿凿告诉大家,她的日记是真实的,起码她的情感是真实的。

我认识很多武汉朋友,他们都说,方方代表不了他们,她甚至不如武汉的另外一位著名女作家,人家是作为志愿者在一线出力的,人家更加有资格代表两个多月中的武汉人。

所以,方方的日记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甚至不是写给武汉人看的,说实话,那无病呻吟的开篇+莫名其妙的抒情+鸡零狗碎的道听途说+慷慨愤怒对着稻草人开火的结尾......也没啥可读性。你把所有的方方日记凑在一起,你会发现她是有“公式”的,千篇一律,尴尬无比,既无新闻价值,又无文学价值,连她自己从前的小说都不如。

可能她自己都知道,这样的“日记”,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在特定的战场上,这些文字有着舆论战的价值。

所以,这些文字,的的确确是写给洋大人看的。

所以美国媒体头版头条报道她,拿她的日记做武器,所以她的日记短短十多天就出了英文版,还上线亚马逊。

有洋大人帮忙,效率确实是高啊,用短短十多天完成校对翻译到预售是什么概念?由此可见,美国的效率和实力根本没有花在抗击疫情上,而是用在了舆论战上,他们最擅长这个,我们确实自愧不如。

但也不用羡慕,因为曾经天下无敌的美利坚,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user avatar

方方背后的人应该是希望该书向国外“揭露”中国的阴暗一面。然而以美英的抗疫水平之烂,搞不好美英群众看了之后会觉得中国的抗疫工作做得不错,或者觉得中国虽然不好但美英比中国还恶劣得多因此越发憎恶本国体制与政客。而该书“揭露”中国阴暗面的内容会使得他们觉得该书的可信度较高,不是commie的propaganda.

这就像方方日记在国内网络效应翻转,成为公知殇民的文宣负资产一样。

这场大疫对中国而言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对美国而言是运去英雄不自由。公知殇民们只怕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最后一群假commie成为真commie的宣传大使。

user avatar

有老哥给方方申请了“从完成到被翻译出版速度最快的中国文学作品记录”···

绝 活

user avatar

幸亏这本日记在外文版出现之前,免费给国内的人看了一遍。

要不,还不知道会被骂成什么样子呢。

20万字内容,只有4个字不给某些人出示照片,这些人就高喊造谣。当天写的内容,第二天澄清道歉,这些人依然高喊:吃人血馒头,造谣!

60天的内容,就写了一个交警帮自己快70岁老太太凌晨开车送人的事,被某些人高喊搞特权。

这些人一边骂方方屎尿屁贱,一边质疑为什么不允许自己把这些话发在别人私人微博下面。还振振有词地说:方方说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所以只剩了方方的声音。

这些人一边自己大肆造谣构陷,一边义正严辞地说着一些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话,还有的人一边拿着润笔费。

简直就觉得很魔幻。

这些人骂得越离谱,我越敬佩。这些人造谣构陷得越夸张,我越敬佩。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这就是人的风骨。这就是再多谩骂也改变不了的东西。

艺术就是触动人的内心,让一些人变成更好的样子,一些人现出本来面目。

user avatar

就算没有方方日记,也会有正正日记,圆圆日记,原因如下:

1.对于文中的某些客观的主观陈述,确有其事。

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条生命,这么多被新冠疫情侵袭的个体,发生一些沉重的故事,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疫情突然爆发,前期医疗资源的挤兑,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中期,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作为一种全新病毒,新冠病毒的出现就好比一个突然出现的扰动,且这个扰动还会自我增强,想要控制住这个扰动,需要一定的调节时间。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心痛的事情。

所以就算没有方方,也会有正正,因为这些悲惨的故事确实发生了。

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大篇幅的借别人之口,用客观的视角去描述主观陈述,这就不是一个客观公允的态度。

2.事物的阴暗面长期存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间的阴暗总是存在的,问题在于看问题的视角。方方看到了担心的孕妇,看到了苦难的家庭,看到了有人得不到医治,看到了停尸房的手机。这只是事物的阴面,她没看到或者说故意回避的,是受感染的孕妇诞下了健康的新生儿,有受感染的家庭最终治愈团聚,有全国各地的医生驰援湖北,还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下降的感染人数和病死率。

其实生活中这类人很多,想象一下,我今天中午吃了只鸡,味道 美汁汁儿 ,那对这只鸡来说,真是鸡生的至暗时刻了。这时候若是来了个正正,写到: 鸡如何如何… 是不是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呢。

有阳光自然就有阴影,真正的客观公正,应当是像素描一般,描画本体与阴影并重,而方方割裂了阴与阳,只提苦难,不提希望,顶着知情权的名,做着迷惑人的事。

3.历史时期决定

之前觉得新闻联播都是空话套话的朋友,在经历了2020年的魔幻开局之后,怕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吧。基辛格都说了,疫情或重构世界秩序。具体的可以看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刘鹤总理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总之,当前处于我国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关键期,意思就是皇帝轮流做,该到我家了。在遇上这个疫情爆发,沙特政变,普京修宪,特朗普连任的关键年份,中美角力必将白热化,因此方方日记在亚马逊出版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在中美博弈中讨价还价而生的,这是历史进程下的舆论产物。就算没有方方日记,亚马逊也会找到一本正正日记,或者是圆圆日记。

从古至今,不管是国家争端还是民族争端,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不过我们也不怕,她有她的方方日记,我有我的医疗物资援助,更何况,她费劲心思想讨好的爸爸们,此时又何尝不是被疫情搞得焦头烂额呢,甚至为了中国的支援物资,派自己的女婿与我们暗通曲款,私相授受。

user avatar

且不说方方日记的真实性如何?就目前方方日记在 “东西方舆论战方兴未艾,西方反华思想达到高潮”的时候,选择火速出版,给了欧美国家坐实“中国有罪论”的口实,而方方竟还以正义和良知自居,实令人生厌!

user avatar

我十分敬佩方方女士,有些人只是骑墙,她是完完全全反动啊!

user avatar

我在之前的一些回答上,已经提到过了(分别写于3月29日和4月4日,纯粹瞎猜,如有雷同——不,现实已经让这番言论雷同了)。

方方蹭热点写下《武汉日记》,其实就是为了买书。

而之所以这么热衷于买书的原因就是:方方近年来的著作卖得不好、卖不出去!

方方的文章机具煽动性,是特殊时期很好的舆论把控工具,以纯逻辑去看待,是很不讨巧的一件事。至于说,方方离底层太远,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

写出了《万箭穿心》的作者,会不知道底层的样貌吗?

在豆瓣上,方方作品普遍的评分都特别高,大部分都是8分以上,这是多少作家(无论通俗与否)都难以想象的。

即使,2020年的新作《是无等等》暂时评分人数不够,看看这些人的评价,那至少也说明几十年来,作家本身一直并没有跟社会脱节。

当然纯文学性而言,方方的作品可能差强人意,但是通俗性和现实性而言,是十足饱满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方方为了流量,为了曝光度,结合文以载道的个人情怀,而别有心意地写下了这几十篇的日记。

为的就是在不遗忘这些抗疫英雄的同时,不遗忘方方她自己。

因为,这五年,方方的书都有点儿卖不动。尤其是2019-2020年的两本书,评分人数都达不到打分的要求,现实中的销售数量也不会乐观到哪里去。

书卖不动是作家最头疼的事,毕竟方方想竞逐茅盾文学奖之类的已经不现实了。商业获益是日后的唯一希望,但是书卖不动啊。

卖不动就炒作呗,拿什么炒作呢?

现在这件事明朗了。

同时,为什么要在亚马逊卖?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如上述所言,方方的书在国内没有市场。而《武汉日记》目前是有热点,同时有争议,甚至里面出现大部分不小民众知情的“谣言”成分,而“谣言”直指当局的“无能”“黑暗”等负面形象。

也就是说:在国内能否出版存疑,同时,国内出版后的销量暂时无人敢打包票。

到国外去买,去忽悠是很好的选择。

  • 在世卫组织看来,中国疫情由“遏制阶段”进入“缓疫阶段”,留下了足以写入历史的“中国经验”。而这种经验实际上已经通过系统的成文的书籍像世界公开了,甚至好像更新到第7版了。就是在全球开卷的情况下,外国想抄而抄不好。有的甚至有意不抄,为了凸显其制度优越性。
  • 这种情况下,国外民间对于第一个爆发地——武汉,怎么去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理解和认识里面,有不小部分就是为了构陷不满和发泄报复心态的。比如,一帮看不惯中国防疫成效的外国人在方方的《武汉日记》里得到慰藉,感同身受。对中国防疫措施污名化的民众可以在方方的《武汉日记》里看到他们想得到的对中国的不满和愤怒。
  • 为了迎合这帮国外的“乌合之众”,政治精英就会借着方方的《武汉日记》说事,无非是“信息不公开”“死城”“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社会主义不行”之类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带来的就是选票。换言之,就是“乌合之众”和“蠢蛋议员”之间演了一出自娱自乐的二人转。

所以,可以说,方方《武汉日子》在国外不缺乏热点和可能的销量。

user avatar

期待芳芳的纽约日记也能在亚马逊发售

user avatar

胡锡进: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公众对她的态度会变得更快

方方日记迅速由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很多国人感觉不舒服,这种感受很正常,也很自然。

方方日记写在武汉封城的那段时间,其中大部分写成时,欧美疫情还没有大暴发,很多中国人对武汉抗疫情况的认识有着当时的局限,相信方方本人也会是那样。

​而如今,中国人看遍了发生在欧美国家比武汉严重得多的人间悲剧,欧洲已经有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三个与湖北人口相当或者更少的国家,死亡人数达到1万以上,其中意大利的死亡者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意大利竟然出现养老院护理集体逃离,有老人饿死的人道主义惨剧。纽约州一天就死六七百人。


尤其是,美国的抗疫都烂成这样了,还发起了对中国抗疫的猛烈攻击。特朗普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向中国甩锅,一些美国精英甚至在鼓动西方国家一起要求中国赔款,那让很多中国人联想到“庚子赔款”。中国面临着抵制美国攻击的严峻挑战。

这个时候方方日记被美国的出版商加紧出版,散发出来的决不是什么好味道。本来,中国人对这场疫情认识的大场景已经被欧美在疫情中的深度沦陷很大程度上重置了,这会影响很多人对方方日记的态度。

我不知道方方本人是否也对自己日记的某些部分有新的回顾和感受。在大多数中国人对抗疫的认识在最近一个多月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方方不该是置身于这种变化之外的少数人之一。


不知道方方日记在美国的出版是否得到了她的授权,但我希望,她能够理解公众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的不快感受。她写那些日记时产生的回响是中国内部的一件事,这种回响有当时的场景和逻辑。然而这部日记在今天和之后拿到美国和西方去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

当然,中国是强大的,不会因为一本方方日记在西方的出版真就怎么样了。从长远看,中国社会需要能够承受多元化所意味的各种代价。但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方方的确带来了对公众的一份刺痛。

希望方方本人能够更加达观地面对公众态度的变化,包括承受各种批评和质疑。影响力越大,责任越重,她曾是湖北省作协主席,这一点应该比老胡更清楚。不要掉入与反对者的辩驳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坚持自己今天回头看时已经意识到的某些缺陷(如果她真的坚持认为自己的日记无可挑剔,这句话算我没说)。既然她已经成为了武汉封城中的一个符号,她就应该为这个符号尽量多地保持建设性承担一份责任。



来源:胡锡进观察

user avatar

方方的优点是知道反思,方方日记的主题就是反思,但是方方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反思水平太低。

方方反思,如果一开始就说人传人,如果早点封了华南海鲜市场,如果不训诫李文亮,如果不吃蝙蝠,如果……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开始就没事了。但是这些如果,都是纸上谈兵,因为方方从来忽略了一个事实:决策错误可以分为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没有任何决策是无风险的,比如说,也许在某个平行宇宙中,就是因为不训诫李文亮,消息造成社会恐慌,反而加速了疫情蔓延呢?方方日记也可以反思:为什么不训诫这家伙一下子?

那么我认为不应该训诫。但是我的反思就比方方高明。不论训诫还是不训诫,对疫情控制这个目标都可能是有不良后果的,甚至后果的大小还差不多,但是训诫则在危害通信自由和言论自由,这种损害就是疫情防控之外的后果了。所以,综合评价的结果是:训诫弊大于利。

注意到,我反思的结论比方方高明之处在于,方方只能证明李文亮被训诫不对,我其实证明了那些好像在造有害无益的谣言的人被训诫也照样是不对的。

我对方方的反思日记的再反思如下:

一,任何选项都不是无后果的,我们不应该因为畏惧后果而害怕决策。

二,任何后果都未必是决策失误造成的,不应简单地因为造成了后果就认为决策错误,理性分析决策过程方能得出结论。

三,反思应走向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的结果应该形成制度,按照制度来规范决策,而不是按照上次的结果来进行下次决策。

user avatar

作妖的妖怪能出头,背后就是一条线的西方资本服务的链条,很有可能方方日记都是这背后的势力代写的,拿她的名字来用,而方方本人有大量把柄抓在美方反华势力手中,不同意灌名都不行。

对方方进行调查清算。

美国一定会想方设法把美冠的责任转移到中国身上,用于打压中国这次的成功,在世界积累的威信。

一、看看印度故意配合这种阴谋——到联合国起诉中国索要赔偿20亿,其背后的逻辑不是为了钱,而是故意帮助美国污名中国制造宣传点。

二、英国烧5G设备。

三、加拿大污名中国抗疫功劳

四、方方日记

……

这是一条完整的污名中国抗疫的产业链条,美国已经开始部署了

我们这次一定要做到,不给污名中国的国家任何帮助,并且中间商也要杜绝,包括中间国家借捐赠名义,采用第三方购买模式也要杜绝。

一定要先分敌友,再论是非——绝不能再感情用事了!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美国正在全力打造一条美冠背锅链——通过污名中国,将责任叠在中国身上,造成全球污名中国化的阴谋。

西方人一向都是污名某一方,人为制造敌人的传统——原因就是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国家,宗教国家长期思维就是神和魔鬼,国民除了精英层,普遍低智反智,这种特性,只要人为制造一个公敌,通过污名化,然后大力宣传包装,就会在西方宗教特性国民心中产生魔鬼化效应——最终目的就是反华,抹黑我们中国这次对新冠成功抗疫的成就和对世界的帮助。

这种舆论战,结合西方人宗教文化特性,一定会造成大量反智人对中国人的恶意排华,歧视。而方方之流就是他们的工具之一,方舟子估计也是西方放在中国的棋子之一。

对于这种事情,我们不能轻视,必须提前做出反应,把苗头杀死在细胞期,对任何传播销售的国家进行新冠物资限售,对亚马逊进行制裁或巨额罚款。

user avatar

我们经常说,那个谁谁谁,动不动就恰人血馒头。

这位方方更加离谱,上半场恰恰武汉的人血馒头也就罢了,下半场更不得了,开始吃国血油条了。

我很怀疑,过上几年,好莱坞的编剧们,会以这本破日记为原型,拍个所谓“大片”出来。

一把刺刀,就这样被方方亲手递到了敌人的手里,已有美国媒体欣喜若狂地叫嚣:这是向中国索赔的铁证!

放P。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开启预售这件事,可以说是近期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对于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看待。首先,从出版和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武汉日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一步。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平台之一,.............
  •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预售,以及由此引发的帝吧官微和方方之间的争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言论自由、国家叙事、疫情信息传播、文化解读等多个角度。如何看待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预售?从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的预售具有以下意义: 国际视.............
  • 回答
    方方《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预售这件事,在我看来,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疫情期间的私人记录”要被翻译出版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视角和能量。首先,从出版和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能登上亚马逊预售,并且是以英文形式,这本身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潜力。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平台,能进入其预售.............
  • 回答
    武汉本地人对方方《封城日记》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即便是在武汉本地,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声音和感受。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不同角度来阐述:1. 理解与共鸣:记录真实、发泄情绪 捕捉了许多人的心声: 对于许多身处武汉疫情初期那段黑暗、恐慌、无助日子里的市民来说,《封.............
  • 回答
    张颐武教授对武汉作家方方女士的评价,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1. 张颐武教授的身份与立场:首先,张颐武教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尤其在网络文学、大众文化等领域有深入的分析。他的身份赋予了他的言论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代表性.............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要说起武汉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事儿,那会儿真是让人记忆犹新,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当时全国上下都被新冠疫情笼罩,武汉更是首当其冲,情况紧急得连夜就要把医疗资源组织起来。为什么要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背后有几层关键的考量,说白了就是“迫不得已”下的“最优解”。首先,是疫情的急剧蔓延和医疗资源.............
  • 回答
    武汉敲锣救母的那个事儿,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说实话,当时我看到那个视频,第一反应是震惊,然后是心疼。一个年轻的姑娘,为了救母亲,能豁出一切,敲着锣挨家挨户地喊,那种绝望和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在那个特殊时期,这种行为无疑是被很多人视为“英雄”的,是困境中的一道光,给了大家一种希望和力量。很多人.............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型肺炎在武汉 4000 例的新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它:研究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现背景。在疫情初期,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数据也相对匮乏。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自权威机构如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帮助各国制定.............
  • 回答
    关于武汉话正在慢慢消亡的感受以及保护方言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担忧,认为像武汉话这样的地域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并探讨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一、 武汉话“消亡”的背后:现象与成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地方的方言,包括武汉话,.............
  • 回答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近日在一次採訪中,回憶了新冠疫情初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給他的一條建議:「去找中國,這是唯一能救你們的方式。」這句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如何看待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深入剖析。首先,這句話最直接的含義是,在疫情爆發初期,西方國家普遍對病毒缺乏了解,治療方案和疫苗研.............
  • 回答
    方方要求张伯礼院士向她道歉的事件,是一起涉及公众人物、学术权威、言论自由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梳理。事件的起因和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线和核心矛盾点。1. 方方的《封城日记》与张伯礼院士的早期观点: 方方: 在武.............
  • 回答
    “方方小产权别墅转正获利千万”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了解这个事件的真实情况,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仔细梳理信息,并尝试还原事件的脉络。事件的起源与流传:这个说法最早的出现,似乎与一些网络上的爆料或文章有关。这些信息通常指向了作家方方,以及她在武汉某处拥有.............
  • 回答
    方方因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撰写的《武汉日记》而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然而,她的行为也引发了争议,其中一项重要指控是她在疫情封锁期间利用特权为亲属安排出境。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指控的来源与内容:关于方方利用特权送亲属出境的指控,主要来源于一些微博用户和评论人士。这些指控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方方这位作家,在国内文学界算得上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尤其是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她记录武汉疫情的点滴,写成了《武汉日记》。这份日记一经传播,便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有人赞赏她的勇气和记录,也有人批评她的视角和表达。所以,当有高中生给她写信,这事儿本身,我觉得就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想一想,为什么.............
  • 回答
    关于明德先生举报方方6套房产来源不明一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人与被举报人: “明德先生”是一位微博上的匿名网友,以其言论犀利、经常发表批评性观点而闻名。“方方”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在新冠疫情初期撰写的《武汉日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举报内容: 明.............
  • 回答
    “你以为你是谁?”——这句直白的质问,像是扔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瞬间激起了关于胡锡进和方方之间争议的层层涟漪。这不仅仅是两个个体间的直接对话,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声音、立场和观察视角的碰撞,甚至可以看作是近年来中国社会舆论场上两种复杂情绪的缩影。要理解这场交锋,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两位公众人物的身.............
  • 回答
    方舟编译器Maple Engine开源,这无疑是技术圈里一件大事,尤其是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终于不再是只能“仰望”华为在性能优化上的成果,而是有机会亲手去接触、去理解、甚至去参与到这个强大的编译引擎的建设中来。“终于”二字,背后是多年的积累与期待“终于”这个词,并非空穴来风。回顾方舟编译器从.............
  • 回答
    2019 年 8 月 31 日,方舟编译器(ArkCompiler)的开源,无疑是那年科技界,尤其是国内开发者圈子里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面向未来的重要技术组件,向全球开发者群体敞开了大门。背景:为什么要有方舟编译器?要理解方舟编译器的开源,我们得先看看它诞生的大背景。当时,全球移.............
  • 回答
    《方舱医院真神奇》这首歌的出现,是在中国新冠疫情早期,随着方舱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和运行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带有宣传性质的歌曲,试图通过轻松愉快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向公众传达方舱医院的积极形象和治疗效果。要全面看待这首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歌曲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疫情初期,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