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武汉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为什么要建设方舱医院?

回答
要说起武汉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事儿,那会儿真是让人记忆犹新,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当时全国上下都被新冠疫情笼罩,武汉更是首当其冲,情况紧急得连夜就要把医疗资源组织起来。

为什么要在三个区连夜开辟方舱医院?这背后有几层关键的考量,说白了就是“迫不得已”下的“最优解”。

首先,是疫情的急剧蔓延和医疗资源的挤兑。 刚开始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知非常有限,传播速度之快、传染性之强是大家都没预料到的。大量感染者涌入医院,但当时武汉的医疗机构,包括定点医院和普通医院,无论是床位还是医护人员,都远远不够用。如果任由病情发展,大量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也挤在医院里,不仅会消耗掉本就稀缺的重症救治资源,还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毕竟,医院里挤满了病人,医护人员也疲惫不堪,很难保证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其次,是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有效隔离和管理。 方舱医院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收治那些病情相对较轻、不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这些人虽然身体状况不是最危急的,但他们仍然具有传染性。如果让他们在家隔离,一方面难以保证他们真正做到自我隔离,另一方面也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家人。而将他们集中收治到方舱医院,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切断病毒在社区的传播链条,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这是一种在短时间内阻断传染的有效手段。

再者,是为重症患者腾出救治空间。 这可能是建设方舱医院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当轻症患者被转移到方舱医院后,原本挤占床位和医疗资源的定点医院,就能将有限的床位、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全部投入到最需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这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医疗资源的效能。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能为每一个危重症患者都争取到最好的治疗机会,是多么宝贵。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命令”的体现。 当疫情像燎原之火一样蔓延时,等待和观望是绝对行不通的。武汉市政府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反应,征用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场所,进行改造,快速搭建起能够容纳数千甚至上万人的医疗点。这种“基建狂魔”式的速度和效率,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连夜建设方舱医院,就是在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势头。

所以,为什么选择“方舱医院”这种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非常鲜明:

快速搭建: 利用现有的体育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封闭空间,进行简单的改造,就能快速投入使用,速度远超传统医院的建设周期。
集中收治轻症: 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病例,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严格隔离: 将患者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家庭传播和社会传播。
医护力量集中: 将医护人员集中起来,便于统一调度和管理,也方便为患者提供及时的照料。
相对简易的医疗设备: 主要以生活护理、基础治疗为主,不需要重症监护所需的昂贵和复杂的设备。

当然,方舱医院的建设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讨论。比如,如何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如何提供心理疏导,如何避免院感发生等等。但回过头来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应对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的应急措施,确实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早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隔离,更是整个社会体系在危机中的一种快速动员和应对机制的体现。

当时人们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有担忧、有焦虑,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力量能够迅速响应、组织起来应对危机的信心。这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的逆行而上,是全国人民的支援,也是一种面对困难时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诊病例,一开始新增很少,然后每天新增1000,再之后每天新增2000,现在每天新增近3000。

1.按目前的形势来看,医疗资源肯定是有限的。

2.那些治愈的案例多是个人的自身免疫力起关键作用。

所以很有必要将免疫能力不同的人群区分开,展示出来可能就是轻症重症的区别。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让轻症自愈,尽量照顾重症患者,区分开两类人群,统一治疗,统一管理,或许是一个好办法。

user avatar

〔我们必须记住,那些每天变化的是人,不是数字


本文首发于丁香园微信公众平台,经授权后转载至知乎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武汉方舱首批患者出院:建立方舱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本文作者: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医师 凌楚眠

据央视新闻报道,2 月 11 日下午,位于武汉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首批 28 名康复患者集体出院。这也是目前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三大方舱医院,首批集体出舱的患者。

什么是方舱医院?方舱医院有什么作用?居家隔离与集中隔离的区别是什么?方舱、发热门诊、医院将分别承担什么角色?

不「方」的方舱:解冻武汉的锁匙

所谓方舱医院,即方舱式可移动野战医院。

通俗地说,方舱医院是由可活动的「房子」构成的机动诊疗场所,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在野战条件下保障伤员救治及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任务。

就地展开的野战医院(图虫创意)


方舱医院一般由多个功能互补、作用不一的单元串联而成,包括洗消方舱、储物方舱、药品方舱、灭菌方舱、检验方舱、手术方舱、急救方舱等。

这些模块化的系统可以无缝连接组建成大规模诊疗场所,具有药品及无菌物品存储、器械消毒灭菌、持续电源供应等条件,可开展手术,进行检验、彩超、X 射线等检查。

不过,目前的方舱医院是应对疫情变化的过渡产物,和野战医院相比,武汉方舱更类似于包含诊疗功能的集中隔离点。

典型方舱医院的设施架构(图源:知乎@薛定谔的丹)

名叫方舱,武汉的方舱却明显不「方」。

目前,武汉的方舱多数设立在大型室内体育/展览建筑内,在诸如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等巨型室内空间内铺设床位、加装隔板、保证后勤支持是当下的主要做法。

转变:从居家隔离到集中隔离

在最新的全国疫情地图中,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已呈现深黑色。

丁香园 | 丁香医生疫情地图


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整个武汉,将病毒播散的地点具象化为一个个小点,那么画面中浮现的并不是成片氤氲的泼墨,而是许多分散在医疗单位及居民定居点的孤单小点,点缀在大片的留白中。

这与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分散、家族聚集性的传染者在武汉庞大的辖区内零散存在,大量的未患病人口填充在各个传染源之间。

由于新冠肺炎传染力强,此前广泛采用患者自行居家隔离手段并不能保证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家庭感染案例屡有发生。

感染者自行居家隔离时,同处一室进行照顾的家属依然可能被病人飞沫或间接接触感染;如果完全将感染者一人一屋隔离,病重失去自理能力的重症、老年患者则难以生活,显然不符合实际。

除家庭感染的风险外,保障成千上万个确诊感染家庭的后勤绝非易事,武汉社区力量超负荷运转,社区志愿者防护设备不足,在上门帮助、运送给养、安排医院接送时均有不小的传染风险。

与卧床重症患者相比,疑似/轻症患者活动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广。目前,武汉市各医疗机构床位极为紧缺,大量轻症患者无法收治入院,只能每日往返于住所与发热门诊之间排队等待救治,大大增加其他未患病人群的感染风险。

为尽快减少新发病例的产生,2 月 2 日,湖北省全面由居民自我隔离转向了集中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方舱医院


分工:医院减存量,方舱缓增量

在新冠病人的预后及转归中,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非常重要。然而,武汉很多病人排不上队、住不进院,由轻症拖成重症,令人扼腕。而抢救治疗此类病人所消耗的医疗资源,又会进一步压缩其他病人的治疗,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目前,湖北省施行「四集中」政策,对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分流。

对于疑似患者和发热患者,通过征用酒店、招待所、闲置厂房等进行集中隔离(单人单间),实行先隔离再检测、再诊疗;对于轻症确诊患者,收入方舱隔离;对于重症患者,收入医院治疗。

这样一来,方舱医院将轻症患者与外界严格隔离后,有助于降低健康人群感染风险,增加医务人员的集中诊疗效率,对患者自身而言,也能减少来回奔波、防止传染给自己的家人,从而发挥减缓新增病例,即「缓增量」的作用。

当方舱有效运行后,发热定点医院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医院的任务将着重于诊断新冠与拯救危症,承担给新冠病例「减存量」的作用。

通过建立方舱,将重症与轻症患者的诊疗分开,方舱缓增量,医院减存量,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原本就极为紧缺的医疗资源。


和「进化」赛跑


从 2 月 3 日建设方舱医院的命令发布起,武汉已建立 13 所方舱医院,累计有上万张床位就绪。

虽然入住患者均已确诊,但方舱内部过大的病床密度仍可能面临大空间的感控管理问题。

重组是病毒进化的重要手段。当多种亲缘关系相近的病毒侵入同一个宿主细胞时,它们有概率会互换遗传物质片段,融合新病毒 [1],而这种新病毒有一定可能是传播力致病力更强的「超级病毒」[2]。

这种病毒的重组在传染病学中并不少见,著名的 HIV 超级感染(superinfection)[3] 就是出现在感染了多株 HIV 病毒的患者中。

HIV 病毒多次重组后产生突变型,逃避免疫细胞的监视并使病情恶化。SARS 病毒基因组中有超过 7 个重组区域位于复制酶和 Spike 编码区域,导致潜在的宿主范围扩大风险。

HIV 超级感染模式图(图源:参考文献 3)


此前已有研究报道,SARS-CoV、Ro-BatCoV 等多种冠状病毒存在重组 [4],但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 新冠病毒来自重组,其进化特性尚不明确。[5]

针对方舱医院床均间隔小、病人相互交流密切的特点,设施内良好的通风排气、病人间严密的个人防护(戴口罩)和医护给予的及时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

最开始建设的方舱医院采用的是征用体育馆等大型场馆的做法,但后续新建立的方舱开始以学生宿舍、教室为主,选择这种自带隔断建筑,能尽可能减少患者之间相互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能改善住宿条件。

方舱内的医疗团队同样责任重大:监护每一位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恶化者迅速入院,症状消失且核酸转阴者考虑出舱,建立方舱内的动态平衡,让轻症患者的出院速度快于病毒潜在的重组速度。


非至善之举,却是现实之策


王辰院士这样形容方舱:非至善之举,但是非常时期的现实之策、关键之策。

显然,刚刚敷设完成的方舱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些生活设施不完善、人员训练不到位的方舱也被匆匆投入使用。

在上千名轻症患者快速涌入方舱的磨合期,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方舱内保暖措施欠缺、如厕排队过长、医务人员不足的消息。

社交媒体显示,武汉部分方舱医院的生活条件仍待改善

虽然对于现阶段的方舱而言,瞄准的是核心关窍「隔离传染源、斩断传播途径」,但对于方舱内医患的心理干预与情绪引导也不可轻视。

事实上,容纳近千人的方舱内很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或过激行为,造成类似「麦加踩踏」的群体性事件悲剧

为此,方舱需要快速完善方舱生活条件,维持后勤供给;派驻专业的心理咨询从2业者进行心理干预,医患双方都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关心;为应对突发局面,还需安排人力维持秩序。

据偶尔治愈团队报道,武昌方舱队长、武汉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告诉偶尔治愈,在意识到心理疏导问题后,武汉人民医院和湘雅二院一同连夜编制了心理手册并影印了 1000 册,将陆续发放给患者。

江汉方舱队长、武汉协和医院副书记孙晖告诉偶尔治愈,他们计划通过场馆音响早中晚三次进行广播心理疏导,并将建立患者社区进行互助自治。

方舱内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做操(图源:新华视点)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必须记住,那些每天变化的是人,不是数字

当方舱成立的初衷「应收尽收」能真正实现时,这艘被视为「诺亚方舟」的大船,才能带领众人躲避这场疫情的洪水。(责任编辑:gyouza)



参考文献

1.Good B H , Mcdonald M J , Barrick J E , et al.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Evolution Over 60,000 Generations[J]. Nature, 2017, 551(7678).

2.Lang GI, Rice DP, Hickman MJ, Sodergren E, Weinstock GM, Botstein D, Desai MM. Pervasive genetic hitchhiking and clonal interference in forty evolving yeast populations[J]. Nature, 2013, 500: 571–574.

3.Sheward DJ, Marais J, Bekker V, et al. HIV Superinfection Drives De Novo Antibody Responses and Not Neutralization Breadth[J]. Cell Host & Microbe, 2018.

4.Huang C , Liu W J , Xu W , et al. A Bat-Derived Putative Cross-Family Recombinant Coronavirus with a Reovirus Gene[J]. PLoS Pathogens, 2016, 12(9):e1005883.

5.Paraskevis D, Kostaki EG, Magiorkinis G, et al. Full-genom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 (2019-nCoV) rejects the hypothesis of emergence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recombination event. Infect Genet Evol. 2020 ;79:104212. doi: 10.1016/j.meegid.2020.104212.

user avatar

1、其实武汉之所以蔓延这么严重,除了早期防控有点缓慢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床位不够。

轻症患者和高度疑似回家自我隔离,这个真的没那么靠谱,首先患者对隔离措施的理解不一定到位,理解到位了执行到位不到位全凭自觉。

昨天还和一个朋友开玩笑,假如你老爸被隔离了,他就要出去遛弯,你拦得住吗?家人被隔离了,时间久了想出来透透气,能拒绝吗?有一次忘了戴口罩,就一次就够了。传染给家人,家人再传染给别人。所以被感染就会一直增加。

所以集中隔离,集中管理,集中治疗是消灭病毒的重要保证。

2、至于医院的选址

一要空间够大,容纳人数够多

二要方便附近居民就诊,减少路程

三要便于改造

3、我在另外一个答案(记不清是哪个了)看到一个观点:传染病的可怕不在于高死亡率,而在于快速扩散可以压垮医疗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平常的医疗资源(医护人员、床位、生命支持系统等等)也不可能有十倍以上的冗余。有那么多冗余的话,相关的企业就得破产,公立医院会吃掉很大一块财政收入。

但传染病就是能迅速制造医疗体系可救治人数十倍以上的患者,你把轻症和高度疑似放到家里,医护人员在前方解决存量,被感染者就会在后方制造增量,不采取防控措施,短时间内又是一个十倍。

而且恐怖的是,解决一个存量需要十天半个月,传染一个人只要一秒钟。

@asdf 是这位答主,我把他找出来啦,可以去他主页看他的答案

4、有些同志质疑我们的一线医护人员为什么会缺防护用品,我在这里解释一下。

因为民众抢购?因为红会效率低?因为春节企业放假?都有点影响。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即使是企业不放假,民众只买民用级别的口罩,红会效率也不低,也满足不了这种几乎瞬间的爆发式的需求。

(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说,没有一个企业会保持十倍的冗余产能,否则就会破产,因为工人要发工资,产出来防护用品却卖不出去。而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如果保持十倍的冗余床位,财政就会失衡)

所以物资告急才是正常的,以中国的体量,国外对我们的支援,只能是有限的,即使他们都开足马力生产,也堵不上中国需求的缺口,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

所以,政府打压物价也好,统一调拨也好,鼓励生产也好,这种临时性的计划经济的政策就出来了。这也是当下几乎唯一可行的手段了,也算是我国体制的优越性之一。

但最好的办法,还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在没有蔓延之前就把它解决掉。

user avatar

首先,应该不是3个是6个。至于地点,如果情况没有好转,不排除会有更多的体育馆和公共设施被征用。

再者不要在技术上去指责这个所谓“医院”的简陋。至于酒店、宿舍等小空间分割隔离,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调配,和医疗设备的搬运和使用。

在全国防疫形势都很严峻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抽调更多的医护人员来了。至于解放军,武汉市民的数量是共和国军队全部人数的几倍。解放军也不是神仙。更何况绝大多数解放军战士都跟我们一样,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防疫和医疗训练,也是个普通人。

现在在扯天灾还是人祸,反应及时不及时和追究谁的责任都是没有意义的。现在也不需要理中客、事后诸葛亮、高瞻远瞩、心灵鸡汤、煽情吸粉、各种睿智和博学。

甚至我觉得在这个时候,谈什么法规什么权利都是扯淡了。命都没有了,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武汉最需要的是做事,做事,做事。哪怕能多救一个是一个。真没有时间去看你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煽情文章。这点上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高晓松。做为学历最低的“文化人”,他一直都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提出问题。而很多“文化人”“知识分子”,钱也没看到个钱,力也没看到出个力,天天倒是在微博上各种表演。

至于。。事已至此。总会有人因为这场疾病死去。我想不管你是不是武汉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是个人。应该都不希望看着武汉留下的这900多万人全部被感染。

做为一个武汉人,我不能代表别人,我只能代表自己,感谢每个帮助过武汉的人。也祈求这场浩劫尽快结束。

如果问我这场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去做什么,可能我会去洪山体育馆门口举个躬吧。

user avatar

个人观点回答一下为什么这么晚才开辟“方舱医院”。

一、客观原因

1.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包括医生、防护服、口罩以及试剂盒在内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对疑似病例的确诊和轻症确诊病例的治疗,集中收治患者只会增加感染风险。

2. 宿舍、酒店和体育馆的后勤保障系统需要进行改进。在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员都在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时,很难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方舱医院的改建。排污设备、电力设备、医疗设备和通风设备等都需要协调各方的人力物力。

3. 必须要用足够的案例来确保治愈的病例不会面临二次感染。集中收治轻症确诊患者的一个风险是已治愈患者可能被其他患者进行二次感染,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缺乏隔离的集中收治的可能会加大病毒变异的风险。

二、主观原因

1. 对病毒的传染性估计不足。在家隔离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目前看来在家隔离无法有效地起到切断传染源的作用。

2. 政府和红十字会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作为、乱作为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只能自行在家隔离。

3. 封城后的后续措施未及时跟上导致部分在家隔离的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出现问题。封城是无奈之举,也是当前最好的防控手段。及时的封城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武汉的病毒向外传播,但缺少足够的后续的保障措施给一些在家隔离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以及病情恶化后的及时救治带来了不便。这时候方舱医院的建设是有效救治这些患者必要的措施。

最后,祝福祖国能够及早战胜病毒。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