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武汉近 10 名小学生排队被老师竹板打手,教育局通报「停课,致歉」?教育惩戒的界限在哪里?

回答
看到武汉这起近十名小学生被老师竹板打手,教育局通报“停课,致歉”的消息,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一出来,就像扔进平静水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主要围绕着几个核心:老师的行为是否妥当?教育惩戒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以及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等等。

事情本身的回顾和初步印象

从报道上看,这起事件发生在武汉一所小学,近十名小学生因为一些原因(具体原因报道中可能没有详述,但这通常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被老师用竹板打手。这个画面本身就足够让人揪心。竹板打手,这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可能不算陌生,但放在当下这个强调素质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时代,无疑触碰了敏感的神经。

教育局的快速反应也表明了对此事的重视。通报“停课,致歉”,这至少是官方层面的一个表态,承认了事件的发生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初步的纠正措施。但这种处理方式,以及事件本身,更像是把一个长期存在于教育领域,但被大家回避或者模糊化的议题——教育惩戒的界限——抛到了台前。

教育惩戒的模糊地带和现实困境

我们得承认,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管教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如此,老师更是如此。有时候,一些比较严厉的手段,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

然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严厉的手段”和“必要的管教”之间的界限。竹板打手,从性质上看,已经属于体罚的范畴了。尽管有的人可能辩解说,这只是轻轻打了一下,或者说不是为了造成身体伤害,只是为了引起注意。但问题是,用身体的疼痛去约束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暗示,而且容易升级。

现实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当孩子犯错,不听管教时,除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什么才是有效且被社会接受的惩戒方式?长篇大论的道理,孩子们可能听不进去;冷处理,可能又被解读为冷漠;而体罚,虽然不少人经历过,但现在是明令禁止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真空地带,让很多老师在面对顽劣行为时,感到束手无策,或者在“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与“禁止体罚”的新规之间摇摆。

教育惩戒的界限:法律、伦理与心理的交叉点

那么,教育惩戒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的问题:

1. 法律层面:底线不可逾越
禁止体罚: 这是最核心、最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里的体罚,包括但不限于打骂、侮辱人格等一切可能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竹板打手,无疑已经触碰了这条法律红线。
教育惩戒的合法性: 法律并非完全禁止教育惩戒,而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以非体罚的方式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新修订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明确了学校和教师可以实施的教育惩戒措施,比如警告、训诫、记过等,但都强调了“不得包含人身侮辱、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2. 伦理层面:尊重与关爱是基础
尊重人格: 任何教育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尊严为代价。用竹板打手,即使本意是“教育”,但其行为本身就具有羞辱性和攻击性,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尊重。
关爱与引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惩戒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学会自我约束,而不是制造恐惧和仇恨。因此,教育惩戒应该始终围绕着“爱”与“引导”展开,而非“惩罚”与“威慑”。

3. 心理层面:科学与伤害的区分
心理伤害: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体罚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疼痛,更可能是深刻的心理创伤,比如恐惧、焦虑、自卑、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引发对学校和学习的厌恶。竹板打手这种行为,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埋下阴影,影响其长期的心理健康发展。
行为矫正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罚往往只能带来短暂的行为压制,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长期依赖体罚,可能会让孩子学会“隐藏错误”,而不是真正改正。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沟通、解释、引导,以及积极的强化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从这起事件看深层问题

武汉这起事件,虽然官方的处理是“停课,致歉”,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深思:

教师培训和支持的不足: 很多时候,老师之所以会选择体罚,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管教方法,或者在巨大的教学压力下感到无助。加强教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以及合法合规的教育惩戒方法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家校沟通与配合的必要性: 对于孩子的某些顽劣行为,学校和家长需要协同作战,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如果学校在处理学生行为问题上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求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或许能避免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社会观念的更新: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观念依然有市场,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也是体罚行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社会土壤。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和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全社会都认识到体罚对孩子的危害。

“停课,致歉”之后

教育局的处理方式,在当下无疑是必须的,也是积极的。这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停课,致歉”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处理结果。后续的调查、对老师的教育反思、以及对受影响学生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

作为家长,看到这样的新闻,会感到担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希望教育能够回归到更科学、更人本的轨道上来。教育惩戒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它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并且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竹板打手,早已越过了这条底线,它带来的教训,应该是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我们整个教育体系敲响的警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流浪地球》里面有个大疤 (BUG), 大家都没留意。《流浪地球》里面有学校的画面, 俺默认那是憧憬的祖国未来的教育。俺看到里面的孩子还在复制咱上世纪 60~80 年代的课堂, 俺吐了。 真的。跑题了, 唉呀妈呀。

如何看待武汉近 10 名小学生排队被老师竹板打手,教育局通报「停课,致歉」?教育惩戒的界限在哪里?

这种“棍棒”教育教出来的是善于屈服威权的奴才而不是21世纪的“四有新人”。

该区教育局立即成立由局纪检部门、小教科、人事科组成的工作组, 这是无比正确的。2021 年还用古代的办法教书, 俺觉得老师自己也欠揍。





早在1994 “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就在美国提出 SEL 的概念。

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近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受關注的教育趨勢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經合組織(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CERI)等多個組織大力向全球教育部門推薦SEL。

2012年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教育部合作將SEL項目引入中國,隨著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提出及逐漸落地,社會情感能力作為學生必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必將成為不容忽視的中國教育潮流。

200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实施社会情感能力学习(SEL)计划,从自我意识,意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及做负责任的决定等五个方面指导青少年和成人培养情绪智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2004年伊利诺斯州成为全美首个立法将SEL列入学校大纲的州,纽约、密歇根等州接踵加入SEL的行列,通过政策或立法来推进SEL。截止2005,SEL已覆盖全球数万所学校(英、美、澳、新、马来、港、日、韩及拉美、非洲。。。。。。)

2013年,祖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并在中西部11省16个县区500多所学校试点。。。。。。


What is SEL?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is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children and adults understand and manage emotions, set and achieve positive goals, feel and show empathy for other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

       社会和情感学习(SEL)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和成人理解和管理情绪, 制定和实现积极的目标,感受和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关系, 并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如何看待武汉近 10 名小学生排队被老师竹板打手,教育局通报「停课,致歉」?教育惩戒的界限在哪里?


祖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足见祖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3年,祖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并在中西部11省16个县区500多所学校试点。。

8年了。



惩戒的界限在哪里?

您以为学校是惩教所或者少管所啊?

学校是教育局管的, 不是司法部管的 Correctional Service。

醒醒吧, 现在是 2021 .

学校根本就不应该有任何身体惩戒发生,

不应该变成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惩戒”场所。

醒醒吧,

现在是 2021 .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十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没有界限,因为资本和媒体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摧毁公立教育去的。

中国的公立医疗、教育、司法存在太久了,这种公共资源的全民化,已经成为了资本和欧美的眼中钉,肉中刺,豢养的媒体出来撕咬再正常不过了。

因为公立教育医疗司法极大地妨碍了资本垄断资源,奴役国民。君不见,民国和魏晋最盛产“大师”、“名士”,为什么?因为资本和门阀垄断了教育权,进而垄断了统治权,几大家族联手治国,普通百姓根本就不识字,拿什么跟他们竞争?他们说自己是大师你如何反驳?

同样,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对于欧美也是巨大的威胁,它不仅提升了中国国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更培养了国民遵规守纪的意识,疫情防控就是最直观的体现。所以,把中国的公立基础教育摧毁,像欧美的公立学校一样抽烟喝酒烫头吸毒堕胎霸凌反智枪击,是势在必行的。从“日本夏令营”,到“快乐素质教育”,他们从未消停过,最近又开始从惩戒权入手:教师批评学生,是杀人凶手;校长抓男女宿舍同床,是猥亵犯;凡事上纲上线,彻底摧毁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将学生培养成游手好闲沉迷放纵目无法纪的废物;然后推行精英教育,彻底垄断受教育权,这样方方就不用因为泥腿子爬到了她的阶层而气急败坏地写日记了。

医疗和司法同样的道理,居然有人羡慕欧美的医生律师收入高?你的命根子捏在人家手里,你羡慕人家收入高?我把刀架你脖子上收入更高。

说白了,权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连先烈给每个人争取来的权利都守不住,上杆子去卖自己还帮别人数钱,这就有点精资了。

user avatar

我不是老师,我是一个学生。

初中的时候,一个坐我后桌的同学很烦。

上课捣乱,和数学老师硬怼。

家长不管,老师没办法,数学课我就再也没有安心上过一堂课!

我喜欢上数学课,心里烦他不敢说,主要是这个同学很壮,很凶,我打不赢他。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书店,突然有一个想法。

我买了一本玄幻小说,当做礼物送给那个后桌。

后来世界就安静了。

我去了一本,他去了工厂,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据说有机构开展了所谓电竞劝退业务,方式是用高强度的电竞训练让人知难而退,

同样的道理,这些学校开展的可能就是学习劝退业务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当过教师的人,我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些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很难想象的体验。现在的基础教育环境不是你那小脑袋瓜能想象的,一言难尽!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件事奇特就在于我的切入视角及心态和大多数平常人一样。学生时代也不算什么好学生,普通学生心态,有点小聪明但是学习不努力,偏科有点重,学业压力大,也挺想逃避学校这个压抑的环境,对于老师也是敬而远之。学生时代什么样的老师都遇见过,有很感恩的,也有很厌恶的,但多数都无感,就那样,总之在学生时代我是完全不能想象将来自己有一天会站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的,结果阴差阳错还是进去了……

所以,大家对于这个事情是怎么想的,我就是怎么想的,平常人和老百姓如果没入这行,他们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们这代人其实挺苦的,什么高帽子都戴着,希望寄托着,现实虐待着,所以对于学校的压抑环境和对于严师的恐惧及抵触心理简直是天经地义的。当初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登上讲台的,我想尽可能从自己开始改变这一切,和学生们交朋友,不给他们太多压力,我们这一代在学生时代经历的痛苦不要再传递给他们了,这是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也是人之常情。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我都挺有好感,但是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在学生心里我也许算是个好老师,但是在学校和家长眼里我不能算是合格的,所幸不是主课老师,不承担主责,也就没有了什么误人子弟的心理负担。在学校任教的两年时间里我得到的心理体验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首先是万万没想到,离开基础教育学生时代并不算久远,但是再次踏入校园,面对这群比自己只小十岁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处境和我们当年的处境完全不同,即使作为一个重点学校,好班级的学生还有点我们当年的影子,普通班已经天翻地覆,差班级更是基本全员放羊,无法无天了。这不怪学生,我只是惊奇的发现学校特别是老师管控的权力被极大的压制了,这一点是我来之前无法想象的。我看着那些老教师们个个灰头土脸,上课吵闹也管不了,抄写作业满天飞,甚至期末考试监考形同虚设,学生随便抄当面作弊也没人管,这在我的学生时代是梦寐以求的,但是现在毕竟是监考老师的身份,随同监考的老教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当没看见,我这么好说话这么想和学生交朋友的人都实在看不过去了,板着脸走到那几个作弊的学生面前让他们收敛一点……事后体会就是基础教育“药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天已经变了!学校怕担责,老师怕被告,基本上是动辄得咎,学生学习效果完全靠自觉,靠家长各自努力了,学校环境就不要指望了,感觉到这个职业及环境和我之前想象的相去甚远,心灰意冷后我便离开了,转眼间已经十几年过去了……。

这已经是十几年的故事了,你可以想象现在是什么状况……现在我看见经常有家长抱怨这抱怨那,什么都甩给家长管,我就笑这才哪到哪儿,基础教育这块如果没有决心根本性去理顺和改变些事情,出什么幺蛾子都不奇怪。但是,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事情没有切身体会,还是经常代入自己当年读书时候的情景,所以,评论自然会经常错位,找不清方向了。

=====================================

根据大家的讨论意见我补充一点新内容:

首先这个事情给人的感知很玄幻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有的人对于校园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对于十几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的事实更加感到难以置信!这个事情细细思考起来其实比现在流行的“信息茧房”更加恐怖。

比如当初我登上讲台之前是从来都没有任何察觉的。因为学校外观没有什么变化,基层教育体制也没有什么大变化,学生的整体外观只是感觉到仅仅相差十年,这些孩子们的平均身高已经远超我们这代人了,仅此而已。我在当老师之前,包括身边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们,不会有任何人感觉到这个事情已经起了变化,而且还是难以想象的大变化,所以,在我离开讲台后和他们闲聊谈起时,大家都还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情绪化的言论说多了没意思,事后我认真思考分析这个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作为改开后出生的新一代,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基础教育还是传统型的“大而全”,包括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的,总体来说,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是很浓厚的。对于基层教育系统来说,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还是升学率和学生成绩排名,这一点我们这代人及家长都深有体会。尽管那个时候也会对教师和学校有相关的监管和约束,但在“成绩决定一切”的指挥棒下,其他的东西都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我们这代人不论当年成绩好坏,绝大多数人对于那段经历的感知都是不美妙的,甚至是不堪回首的。

等到了我教书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尽管表面上还是“成绩决定一切”,但是学校不敢怎么管学生了,老师们也莫名一致的保持这个默契:不论你怎么调皮捣蛋,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当看不见;上课把该教的东西教完了事,学生在课堂上想学就学,不想学你自己玩就好,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学习就ok,作业想写就写,想交就交,考试想抄就抄……我在教书前总想着让孩子们放松些开心些,别走我们的老路,没想到是多虑了,人家大多数都过的挺好,甚至在学校还比家里轻松些,所以老同事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们当年是在家里放松,在学校紧张,现在的学生颠倒过来了,在学校里挺放松的,在家里紧张,因为要应付家长啊,起码要装个样子让家长放心自己不是在玩,其实在学校里玩的都挺开心的……

为什么呢?kpi起变化了,虽然当年的学习成绩依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命运和老师的荷包,但是这个管控学生的紧箍咒加进去了,权重起了大变化,所以学校和老师们权衡利弊之后都自动保持着这个默契,而外面的人和整个社会都对此毫无感知,直到近些年通过很多相关事件才让大家察觉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在这里我无意于用功利心甚至恶意去揣测这一变化的真实意图,我用善意去解释这一切,客观来说这个事情也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就好比房地产的事情一样。对于家长方面来说,也是有责任的,上代人在学校受到的压抑不想复制在下一代身上,对于管教自然是反抗和抵触情绪浓烈,还幻想着和以前的老家长那样把孩子送进学校让老师严厉管教,只要打不死打不坏就尽管打是不可能再发生了,所以投诉不断,而上面因为相关维稳的巨大压力就只能对学校和老师进行施压,再加上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基础教育减负的大趋势要求和国家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需求的现实……学校和老师看到形势不对自然会识趣的进行调整,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最后是家长受累,老师和学校受骂,学生们也没感觉到这样的宽松环境能带来多少幸福感,最终是全体陷入“沉没螺旋”……


======================================

针对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应对“内卷”的必然举措甚至是好事的言论,我本来看了几天没想多说什么,现在把这个事情摊开来讲。

必须要说这部分人还是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太理想化了。虽然这是现在社会发展的现实,的确是提供不了那么多好岗位,不如早早分层,竞争少一点,想玩的玩想学的学,不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样以后大家都好过。如果这种情况始终是一成不变的,那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确应该这样,但实际情况是这么简单的吗?

第一点: “挑战者”和“守成者”是不同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打破“内卷”的最佳方式就是对外扩展,大家也清楚我们是“挑战者”而不是“守成者”。老美等先发国家可以对基础教育放任自流,因为他们有这个底气和实力,你作为一个后发的挑战者,也能这样吗?就好像你学富二代挥霍,他没事而你全家都要喝西北风;学霸放学回家后好像也不怎么努力继续学,考试前还去玩,你也跟着学,结果最后学霸还是轻松考入理想学府,而你连高中都进不了…… 所以,基于现状这样操作理所当然也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只要你还想继续往前走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功是前期无数艰辛努力的结果,如果现在就躺下了,凭什么认为将来我们也会继续赢?

第二点: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的人说其实我们的人才已经够多了,真的不能再继续多下去了,就现有的已经足够我们追赶他们了。其实这个情况如同生育率一样,当年“中山水寒”在竭力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都当他是“网特”,确实怎么看都像是“居心叵测”的,因为那个时代几乎没人为这个事情担心,大家看到这么多人烦都烦死了,哪里会想到这些呢?结果现在看来这个趋势发展是很严峻的……。所以我说有的人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好像很多东西往下滑时你只要划一条红线它就止住了。感觉当初不怎么费力就把它打压下去,现在把它再拉上来也不会太费力;当初有办法压下去现在一样有办法拉上来,其实你认真想想,对于很多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些东西一旦改变,你以为还能原封不动的回到过去吗?

第三点: 影响个人事小,影响环境事大。有的人说基础教育阶段根本不需要那么紧张,一般人学点简单的知识就够用了,大家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将来都有各自的出路,不着急。不过稍有经验的人都清楚教育不是在“真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这句话大家都听烂了,其实放在基础教育环境中,这句话还是最贴切。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在过去不论调皮捣蛋的学生有多少,因为有切实有效的应对管理举措和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高压氛围,就可以把负面因素降到最低,这些捣乱学生顶多自己害自己,对周围无辜学生的影响没那么大。而现在,这一“放羊”就收不了尾,想管也管不了,最后是什么也不管,这对于整个学生群体都有着巨大的心理示范效应。本来这阶段的学生年龄就小,又普遍比上一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就是放在过去的环境里想引导和教育好都已经不容易,何况现在这局面?如同开车时一路踩油门狂飙,最后发现刹车坏了……所以很多家长和想学好的学生抱怨被影响了,甚至害惨了。有的明白人还发现了教育质量及成绩出现了整体下滑趋势,就是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早就说了教师不该有完整的惩戒权,惩戒权拆分成3份:

惩戒制定权,在教育局教育惩戒科的AI人工智能惩戒制定系统上。

惩戒执行权,在教师

惩戒监督权,在学校、家长

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可以把学生犯了的错误输入系统,让AI判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惩戒,AI下惩戒书,教师签字并执行,执行过程录像,由学校保留备查,同时惩戒通知书同步发送到家长微信或者邮箱,学生和家长有资格随时调取惩戒结果录像。

如此最是公平,

黑心老师想通过惩戒给学生穿小鞋?门儿都没有,没有AI下的惩戒书,你敢说学生一句脏话,直接停课反思,敢动学生一根汗毛,吊销教师资格证。

蛮横家长想找老师麻烦想讹诈?门儿都没有,只要AI下了惩戒书,录像确认教师是按照惩戒书的要求执行的,那你家长再闹就是妨碍公务,看守所一周游。

不懂事学生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让老师下不来台?门儿都没有,只要AI确认你该惩戒,那谁来说情也救不了你,敢多闹半句话,惩戒内容超级加倍。

省的知乎好老师和知乎好学生天天怼来怼去的恰烂流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武汉这起近十名小学生被老师竹板打手,教育局通报“停课,致歉”的消息,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一出来,就像扔进平静水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主要围绕着几个核心:老师的行为是否妥当?教育惩戒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以及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等等。事情本身的回顾和初步印象从报道上看.............
  • 回答
    看到这个话题,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刻。武汉在2月10日才对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这个时间点,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让人有诸多感触和讨论的空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2月10日实施全面封闭管理,这背后一定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信息收集与研判。在疫情早期,尤其是1月份,整个武汉乃至全国,对于这个新.............
  • 回答
    2017年10月11日晚,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项政策的发布,无疑是当年武汉户籍改革领域的一件大事,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幅放宽了落户的门槛,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要理解这项政策,需要先看看当时的宏观背景。2017年.............
  • 回答
    武汉近六成夫妻离婚冷静期后选择放弃登记,这个现象确实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很多夫妻在婚姻关系中的真实状态,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离婚”这个决定,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冲动与理性。冷静期后的“回马枪”:为何放弃?首先,我们得承认,离婚冷静期确实起到了它本应有的作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夫妻“作秀”的场所.............
  • 回答
    武汉积极争取“竞猜型赛马彩票试点”落户,并旨在形成马运动产业链,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和复杂性的议题。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挑战与风险,以及对武汉城市发展和中国赛马业的意义。一、 武汉争取“竞猜型赛马彩票试点”的动机与目标武汉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 回答
    武汉市青山区用垃圾车装爱心肉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舆论反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一事件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反映了在特殊时期,基层管理中出现的混乱、失职和对公众情感的漠视。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事件梗概(根据公开报道和当时舆论)在武汉市青山区的封锁隔离期间,由于物资配送的紧张,当地有.............
  • 回答
    您提到的“武汉两医生感染后被 ECMO 奇迹救回,满脸变黑”的事件,是新冠疫情早期一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它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还原事实):首先,需要明确这是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特别是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大约在.............
  • 回答
    在武汉疫情这一特殊时期,莆田系医院的表现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其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在疫情初期的反应、信息披露情况、诊疗行为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一、 疫情初期:信息的模糊与医疗资源的挤兑 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和滞后性: 在疫情爆发初期,信息高度不透明是普遍现象。对于莆田.............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武汉地铁站的事件,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描述来看,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几个层面:一、事件的直接冲突与行为的性质: 女儿的行为: 一位年轻女孩(被描述为“女孩”,可能暗示年龄不大,但能实施暴力行为)在地铁站内,对独自携带行李的母亲进行“猛踹”,并且在有路人.............
  • 回答
    武汉水上乐园举办千人派对,并在国外引发热议,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事件,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概述简单来说,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的全球背景下,武汉一家水上乐园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千人派对,现场气氛热烈,人们聚集在一起,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似乎并不普遍。这段视频和照片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尤其是.............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抗击新冠疫情的早期阵地之一,其首批参与中医药治疗并成功出院的患者,无疑是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的背景与意义: 早期抗疫的关键时刻: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医疗资源紧张,对病毒的认知尚不深入,治疗方.............
  • 回答
    关于武汉一大学生声称“3月份去美国上学,偷偷乘坐物资车前往上海出境,后被隔离观察”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该大学生的单方面陈述,事件的真实性、细节以及其行为的性质,都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信息公开。以下是一些可能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分析:1. 事件背景与.............
  • 回答
    这年头,买房难,租房也跟着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可最近武汉一个新小区里出现的现象,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八十多平米的房子,售价高达170万,可月租金竟然连三千块都不到。数百套房子同时出租,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先算一笔账。 170万的房子,按照我们常见的房贷利率(比如4.9%.............
  • 回答
    武汉外卖小哥持刀伤人事件,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的悲剧。它撕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裂痕,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本应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走向了如此极端的行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端个案,但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情绪和个体压力不容忽视。外卖行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为社会提供了便利,同时.............
  • 回答
    武汉推出大学生购房优惠政策,以低于市场价 20% 的价格出售房屋,这个举措无疑是一剂猛药,旨在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缓解武汉市的人才压力,同时也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政策初衷与期待:首先,我们得理解武汉市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当前,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尤其是年轻高学历人.............
  • 回答
    武汉高校合并这件事,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背后牵扯着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还有不少师生校友的情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高校合并这事儿为啥会发生。国家层面,一直有个趋势,就是要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少数.............
  • 回答
    武汉软件工程学院宿舍被征用、学生用品被清空事件,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内部的管理问题,更牵扯到学生权益、应急管理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回溯与初步感知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据报道,在某个特定时期,武汉软件工程学院的部分学生宿舍被征用,用于某种特.............
  • 回答
    关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被征用一事,这确实是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回应。事件本身: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征用”通常意味着政府或公共机构出于特定目的(例如紧急情况、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基建项目等)暂时占用或使.............
  • 回答
    武汉男子“血液透析出2升油浆”的事件,在令人震惊之余,也为我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恶果。要详细解读这件事,并探讨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 武汉男子“血液透析出2升油浆”事件的深度解读1. “油浆”的本质是什么?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