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年号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纪年的?

回答
在年号制度确立之前,古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纪年:

一、 以帝王的即位为开始(王世袭制下的自然纪年法):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纪年方式。当一位君主即位时,他即位的那一年就自然成为了新的纪年起点。

具体操作: 历史文献中会明确记载“某王即位某年”,然后往后数,例如“某王即位某年是某年,第二年是某年”。
特点:
直观性强: 直接与政治权力中心挂钩,容易理解。
连续性: 只要国家政权稳定,君位传承,这种纪年方式就能连续下去。
与“人”挂钩: 强调的是统治者的生命周期和权力更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缺点: 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如果一个王朝存在了很多君主,每次都要计算从第一个君主即位开始的年份,会比较麻烦。而且,当一个王朝覆灭,另一个王朝建立时,纪年就需要重新开始计算,容易造成历史断层感。

二、 以重要事件或特定时间点为标志:

除了帝王的即位,古人也会选择一些对社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作为纪年的参照点。

例如:
都城迁移: “自XX都之后多少年。”
重大战役胜利或失败: “自某年战役之后多少年。”
重大灾难(如洪水、大旱): “自某年大旱之后多少年。”
重要的改革或政策实施: “自XX改革之后多少年。”
特点:
事件记忆: 将纪年与重要的历史记忆相联系,便于人们记忆和理解。
普遍性不足: 并非所有事件都能成为普遍的纪年参照点,其影响力和被接受程度是关键。
有时效性: 一旦新的更重大事件发生,之前的参照点可能就会被取代。

三、 以世代或长辈的生命周期为参考(民间或非正式场合):

在没有国家统一的官方纪年体系时,民间或家族内部可能会以较为长久的长辈或祖先的生命周期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参照。

例如: “在我爷爷当家那会儿多少年。” 或者 “从我爷爷出生算起。”
特点:
家族性强: 主要在家族内部使用,缺乏普适性。
不精确: 依赖于个人记忆,容易出现偏差。
非官方性: 无法用于正式的史册记录或法律条文。

四、 以天象或周期性现象为依据(少数民族或早期文明):

在一些早期文明或特定文化中,古人也会利用天象的周期性变化来纪年。

例如:
干支纪年(虽然最终成为官方纪年的一部分,但其根源可能更早): 天干地支组合起来的六十年周期。
十二生肖纪年(类似功能): 将年份与十二种动物关联起来,形成十二年的周期。
某些天文现象(如太阳周年的回归、月亮的周期): 虽然不直接用于纪年,但为周期性纪年提供了基础概念。
特点:
自然性: 与自然规律相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周期性: 可以重复,但需要与更具体的事件结合才能确定具体年份。
在中国,干支纪年虽然有很强的周期性,但其作为一种正式纪年方式并与具体年份对应,很大程度上是与年号制度结合后才成熟的。在年号制度之前,虽然也有使用干支来标记年份的,但往往是作为一种辅助标记,例如“戊辰年”,而并非独立的、连续的纪年体系。

五、 以“岁在某某”的说法:

这是在年号制度出现前,一种相对成熟和广泛使用的纪年方式,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具体操作: 通常会说“某年岁在某星(如岁星、太岁)”,或者直接说“某年”。这里的“岁”通常指的是主星“太岁”(木星)运行的周期,即十二年一个周期。但“岁在某某”的说法更为复杂,有时候也与特定的政治事件或君主相关联。
特点:
与天象结合: 带有一定的占星学和天文观测的色彩。
模糊性: 纯粹的“岁在某某”并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年份,需要与其他信息结合。
在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甚至有自己的君主即位纪年,使得纪年更加混乱。 “岁在某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可以跨越诸侯国界限的参照,但仍然不如年号清晰。

年号制度的出现与意义:

在年号制度出现之前,上述的纪年方式都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不统一、不精确、容易混淆。

年号的出现(通常认为始于汉武帝时期)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年号的意义在于:

1. 统一性: 以皇帝即位为起点,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纪年单位。
2. 唯一性: 每个皇帝的年号是唯一的,从即位到退位或去世,该年号只在此期间使用。
3. 便利性: “建元”、“元狩”等年号的出现,使得记录和查找年份更加方便快捷,直接连接到当朝皇帝的统治。
4. 皇权象征: 年号是皇帝权威的体现,标志着新一轮统治的开始,具有很强的政治象征意义。

总结来说,在年号制度出现之前,古人的纪年是一个相对分散、多源头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君主的即位,辅以重要的历史事件、家族参照或天象变化。这种不统一性也为后来的年号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凸显了年号制度在历史纪年中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但困于材料太多,一直没时间整理。

正好国庆期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董珊教授做了一个讲座,题为《战国纪年法的改革与年号的产生》。对汉代以前的纪年法,做了极全面的材料梳理和研究。

董珊教授是当今「古文字学」研究的大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东周题铭、先秦两汉简帛及文献。不仅在古文字方面建树颇丰,还旁及先秦两汉的历史与考古,复旦陈剑先生所谓「罗(罗振玉)王(王国维)之学」者。

故本回答直接整理自董珊老师的讲稿(已授权)。讲座中所列材料极多,无法备举,只能各简择数例说明。讲座需要的背景知识及私货则于文中间厕之。


本回答【第〇节】对汉武帝的年号及文景二帝的纪年做一个概述,【第一节】、【第二节】与【第三节】详述汉朝以前的几种纪年方式,【第四节】讲一些私货扯扯淡,【第五节】则讨论汉朝年号产生的由来。


〇.汉朝年号

先说一个常见的误区。


1.第一个年号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朝代列表,我们会看到从汉武帝即位始,中国便有了第一个年号——「建元」。

然则「建元」果为中国第一个年号?

这意味着,汉武帝十几岁登基,就想好这一套纪年法了——有点不现实。其文献记载亦多龃龉,故赵翼《廿二世劄记》云:

是帝至元狩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後重制嘉號,追紀其歲年也。

赵翼认为「元狩」才是第一个年号,前面「建元」、「元光」等都是后来追记的。

北大辛德勇老师认为「太初」是武帝第一个年号,并于是年重订历法,前面年号皆为追记。复旦郭永秉老师指出,出土「雒阳武库钟」有铭「元封二年」,「上林乘舆铜铫」有铭「元封三年」者,故其论似不确,「元封」应更早。

而「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诸年号迄无文物,坊间所传「建元」、「元光」文物皆为伪器,或则断代错误,俱不足论[1]

故第一个年号似当为「元封」。前面「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五年号共历30年,按每年号6年均分,皆追记。


2.文景改元

但没有「年号」不意味着没有「改元」。

「改元」就是将之前的纪年序数抹消,重新从元年记起。汉文帝的改元,《史记》有详细的记载: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於是天子始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在十七年得祥瑞,将此年改为「元年」,重新记数。于是后代史书记叙汉文帝的在位历年,就将改元前的时期称为「前元」,共16年;其后称「后元」,共7年。

同样,汉景帝也分为「前元」7年,「中元」6年,「后元」3年三段。

但「改元」并不始自汉(见【第一节】之【1.a】),同样,「年号」制度也不可能在汉朝突然冒出来,我们需要观察汉朝前人们的纪年方式,并研究其中的演变。


一.序数纪年

1.王位序数纪年

用王的在位的第几年来纪年应该是最容易想到的纪年方式,其历史极其悠久。商周金文即有之,一直到战国都很普遍:

惟王十祀又五肜日。「小臣艅尊」 (商代晚期)
惟王六祀翌日。「六祀必其卣」(商代晚期)
惟王五祀。「何尊」(西周早期)
惟王二十又三祀。「大盂鼎」(西周早期)
惟王元年正月。 「师酉簋」(西周中期)
惟九年正月既死霸。 「九年卫鼎」(西周中期)
惟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颂簋」(西周晚期)
惟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

其中早期的「祀」就是后世的「年」。材料太多就不备举了。

「王位纪年」中有一个问题——「改元」。对于同一君主来说就是「分段纪年」,对于新君即位就是「逾年改元」,下面分别做一个讨论。


a.分段纪年

君主改元,则其纪年序数便会分成几段,如汉文帝的「前元」、「后元」。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分段纪年」,都发生在战国早期。是由于战国初期君主纷纷称王,导致各国重新纪年。

而其中秦国的材料是最清晰的

这些铜器都在秦惠王时期,「相邦义」就是张仪。《史记》记载张仪于秦惠文君十年相秦,从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十三年」、「王元年」和「王四年」秦国的相邦都是张仪,而「王五年」到「王七年」已经更为严君疾。

所以「十三年」、「王元年」和「王四年」这三个纪年是连在一起的,这和《史记》中秦惠文君在十四年改元的记载相合:

十四年,更為元年。《秦本纪》

也就是说,秦惠文君于十四年称王,并将当年重定为「王元年」。

从铜器也能看到,改元前的「十三年」不冠以「王」字,而改元后的年份前,皆冠以「王」,称「王某年」,与未称王时的「某年」相区分。

这种区别只发生在秦惠文王时代,其后秦国诸王也只称「某年」,不称「王某年」,所以这里的「王某年」正是秦惠王改元的标志。

其他诸国:

魏惠王于三十六年称王,出土铜器有「王之一年戈」:

韩国于宣惠王十一年称王,出土陶文有「十一年以来」,以示强调:

赵国称王最晚,当于赵惠文王即位当年称王,故无改元事。齐国、燕国、中山则资料缺乏。

而是否存在其他原因也会导致君主改元,由于目前材料太少,无法得到有效结论。


b.逾年改元

纪年一直有一个问题:

如果前任君主当年死了,新任君主即位,那么新任君主的「元年」到底是今年还是明年?

我们把「明年定为元年」的做法称为「逾年改元」。汉以后一直采用「逾年改元」,包括1911年武昌革命,而定「民国元年」为1912年,也是继承「逾年改元」的做法。

但古人到底是否采取「逾年改元」,我们是不知道的,这也给古人排年表造成相当的混乱——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我们目前能知道的是,至少战国赵国已实行「逾年改元」。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赵王传国于小儿子王子何,自己跑到北边胡服骑射刷副本。今出土青铜器有「王何立事戈」:

「王何」即王子何,也就是后来但赵惠文王。「王何立事」是什么意思?

战国兵器铭文格式是很固定的,而「王何立事」四字,正出现在应该记年份的位置上。还有数件铭有「王立事」的兵器也一样,比如有两支赵国「春平侯铍」,其一铭「王立事,相邦春平侯……」,其一铭「二年,相邦春平侯……」,其对比十分明显。

所以「王立事」的确是一个表年份的概念。那么「王立事」表哪一年?是否表「王元年」?

我们注意到其他赵国兵器颇有铭「元年」者,如「元年相邦建信君铍」、「元年往亡命鈹」,所以「王立事」并非「元年」。可以推断,「王立事」指的正是旧王退位或死亡,到第二年(新王元年)的这一段时间。

所以「逾年改元」至少在战国赵国已成制度。但再早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不知道了。( ̄∇ ̄)


2.执政官纪年

春秋齐国有一种神奇的纪年法——执政官纪年,这与罗马颇为相似。

齐国「国氏」一族地位甚高,是《左传》所谓「天子之守」者。我们现在有发现国佐任上卿时的器物「国佐甔」:

铭文开始即言「国佐立事岁」,即国佐管事的那一年。其余铭文还有「公孙灶立事岁」、「陈屎立事岁」等,都以执政官名字纪年。

不宁唯是,还有「某某再立事岁」、「某某三立事岁」的称法,即该执政官第二次执政、第三次执政的那一年。但目前未见三以上的数字,似乎齐国执政官任期最多三年,颇具共和之风。

也有一些铭文省去「立事岁」,如「郑阳陈得三」,当是陈得第三次执政之年。


3.地方序数纪年

以上都是国家层面的序数纪年,再来讨论地方。

一个国家并不一定从上到下都统一使用王位纪年,地方也可以用自己地方的封君年份纪年。比如韩国的「濩泽君戈」:

铭文云「濩泽君七年」,明言是地方封君濩泽君的纪年,而不用王纪年。

再有,珍秦斋藏秦国「王二十三年戈」,是秦昭王时器。其铭文云「王二十三年」,而前文已述自秦惠文王以下,纪年不再冠以「王」字,故可推断此处的「王」当为区分秦王纪年和地方纪年的标志,也可作秦国存在地方封君纪年的旁证。


于齐国则使用「地方执政官纪年」。

齐国地方执政官相当于县令,或更小的官僚。在其行政区内,则使用自己的纪年。比如这件陶片:

誾門外陳得,平陵縣稟豆,宿戟所爲。

「誾门外」是陈得的籍贯,「平陵县」则是陈得的辖区。后面的「稟豆」是器物的名字,「宿戟」是制造者的名字。


好,「序数纪年」到此大致讲完。

不过「序数纪年」也有一个巨大bug,就是过了很多年后,鬼知道「惟王某年」到底是哪个王的某年,这也是现在对出土青铜器断代的特大困难之一。

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农夫在每日新孵的鸡蛋上都写了日期,但过了不久他还是分不清是什么时候的——因为他每个鸡蛋上都写着「今天」。

而此时,楚国则流行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纪年法。


二.大事纪年

顾名思义,「大事纪年」就是用当时发生的大事记录这一年。


1.西周及文献中的「大事纪年」

「大事纪年」出现得非常早,西周铭文就常用这种方式。比如「厚趠方鼎」:

惟王來格于成周年。厚趠有覿于祭公。趠用作厥文考父辛寶尊齍。其子子孫永寶。

这件鼎用「周王到成周」这件事来描述这一年(惟王來格于成周年),而不用「王某年」。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举数例说明:

中方鼎:唯王令南宮伐反虎方之年。
小克鼎:王命膳夫克捨命于成周,遹正八師之年。
作冊绅卣:唯明保殷成周年。
麥方尊:唯天子休于麥辟侯之年鑄。
旅鼎:唯公太保來伐反夷年。

都用当年发生的大事来记叙这一年,这都可以称作「大事纪年」。但大多是随口一提,并非有一个专用于纪年的「大事系统」——后面会讲到楚国是有这么一个系统的。

「大事纪年」在传世文献中也多有例征:

《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会于夷仪之岁,齐人城郏。其五月,秦、晋为成。”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

而「大事纪年」真正普遍成体系的使用,则要等到战国楚国。


2.楚国「大事纪年」:

著名的「鄂君启节」第一句便是:

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鄂君启节」

这还不是孤例,《包山楚简》中也出现了这句话:

大司馬卲昜敗晉師於襄陵之歲。《包山楚简》

一字不差。

所以这件事应是当时楚人对此年统一的称呼,并非某一二人心血来潮的做法。


其他散见于铜器与简文中者:

滕公卲者果適秦之歲。
秦容城侯適楚之歲。
郾客臧嘉問王於戚郢之歲。
齊客陳豫賀王之歲。
東周之客鄦致胙於戚郢之歲。
秦客公孫紻問王于戚郢之嵗。
齊客紳雘問王于戚郢之嵗。

这些都是用国家之间的聘问事件来称呼当年,比如「滕公卲者果適秦之歲」就是说「滕公卲者果到秦国的那一年」,「秦客公孫紻問王于戚郢之嵗」就是「秦国的公孙紻到楚国聘问楚王的那一年」。

所以诸如一些简称,比如「向壽之歲」、「郘豊之歲」自然也就清楚了,就是「秦国的向寿来楚国聘问的那一年」和「秦国的吕礼来楚国聘问的那年」。

「大事纪年」在楚国铜器和竹简中所见极多,种类亦丰富。除了上文多举的「聘问」以外,还有一些战争,比如前文「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还有「大莫敖陽為晉師戰于長城之歲 」;或是一些事件,如「越湧濩君贏將其眾以歸楚之嵗 」、「魯陽公以楚師後城鄭之歲」;也有以楚王行踪纪年,如「王復于藍郢之歲」、「王自肥还郢徙于鄩郢之歲」等等。

而楚国编钟铭文里经常没由来地铭一件事,也应看作是以此事纪年的简称,如:

秦王俾命競之定救秦戎 。
唯荊曆屈亦,晉人救戎於楚境 。

即是分别在「秦王俾命競之定救秦戎」、「晉人救戎於楚境」的那一年造的编钟。


3.楚国「大事纪年」性质

a.「大事纪年」出现原因

楚国的「大事纪年」材料,最早出现于战国早期楚惠王时代。董珊教授推测,这可能和楚昭王「改紀其政」的事件有关。

当年楚国被吴王阖闾五战入郢,楚君臣仓皇出逃,终于返国后战战兢兢,于是「改紀其政」:

四月己丑,吴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穫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子期又以陵師敗于繁揚。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於是乎遷郢于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左传·定6》

「改紀其政」可能包含了「大事纪年」的使用。


b.「大事」唯一性

如前文所述,「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在「鄂君启节」和《包山楚简》中都有出现;「秦客公孫紻問王于戚郢之嵗」也同时见于《天星觀簡》和《秦家嘴簡》。

所以「大事纪年」应是楚国成系统的一套纪年法,每年都有唯一的表述。而且以目前竹简所见,尚未有一例「王位序数纪年」,唯楚国青铜器中有两例「序数纪年」。李学勤先生根据材料推定的部分「大事纪年」年代如下[2]


c.「大事」的选择

前文多举以楚国与他国之间相互聘问,即「外交事件」为大事纪年的例子,这其实也是楚国大事纪年中最常见的选择。

因为诸侯聘问大抵发生于去年岁末或今年岁首,所以以聘问来作此年的大事,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早期则多以楚王的行踪为纪年大事。


三.其他纪年

1.混搭纪年

既然有「序数纪年」,又有「大事纪年」,自然也可以两种混搭使用,比如:

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秦·商鞅方升」
唯王五年,鄭陽陳得再立事歲。「齊·陳璋圓壺」

但这种纪年法目前所见不多,只秦国2例,齐国2例,燕国5例,魏国3例。


2.太岁纪年

太岁纪年就是用这玩意纪年:

在楚国的「薳夫人鼎」中有见:

唯正月初吉,歲在涒灘,孟甲在奎之際,薳夫人囂擇其吉金,作鑄沐鼎,以和御湯,長賴其吉,永壽無疆,薳大尹贏乍之,後民勿忘。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就是用太岁纪年,这也是后来的干支纪年的来源。

今所见太岁纪年材料亦不多。


四.扯一下淡

古人的纪年方式到此已经讲完了,现在来扯一下淡。


其实人们认识时间,永远脱离不了大事纪年。

比如问公元208年是哪年。谁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着啥?但若是知道这是赤壁之战年份,那对这年在中国历史中的定位就清晰多了。至少知道这之前曹操破了荆州,之后刘备准备入川了;往大点来说,「五胡乱华」不远了——这不都还是大事吗?

或者近一点,2008年是哪一年?「北京奥运」之年。那我大概就会围绕这事去想当时在干嘛,于是这年的经过,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了。但你要问我2009年是哪年,我还真回答不上来,不记得这年有什么事发生。不过你要问我2013年,我就很清楚, 因为这年我读本科,想到这,很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

「北京奥运之年」其实就是国家层面的大事纪年,「我读本科之年」就相当于地方上的大事纪年。这不?「大事纪年」真好用。

而对于我来说,序数纪年就是,我20岁那年干嘛了?那我得想那年我读大几,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你单问我20岁我干嘛了,我还真一时答不上来。


总结一下,「大事纪年」对于当时人来说非常好用,因为「大事」很容易和自身产生联系,反而「序数纪年」很抽象。

但对于后代的历史学家,由于对当时事件没有切身感受,看当时「大事纪年」则非常混杂,很难算清某两年之间到底隔了几年,也容易在排年表是错乱,于是「序数纪年」变得好用。

所以不要觉得古人怎么发明出这么多纪年法,其实无非是为了实用,都是很自然的选择。网上不是有人呼今年为「疫情元年」吗?这妥妥的「大事纪年」+「序数纪年」啊!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五.汉朝年号

我们现在回过头,可以讨论汉朝年号的来源了。

1.「年号」出现原因

前文所述战国时地方封君的独立纪年,在汉朝依然存在。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汉代诸侯国是有独立纪年的,比如:

長沙王紀年:剌廟銅鼎一,容斗五升有蓋並重十四斤四兩。長沙元年造第一。
六安王紀年:陽泉使者舍熏爐一,有般及蓋,並重四斤一……五年,六安十三年

而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官府所辖的时空范围都远大于战国,统一的纪年成为必要——至少咱们说起某年时得有共识吧。

不然这么多诸侯国,每个纪年都不一样,交流的时候可想而知有多困难。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已历数十年。不唯追溯战国,就是对汉朝本身的纪年都可能出现混乱。

所以如何合理纪年,亟待解决。


2.「年号」的性质

我们看武帝第一个年号——「元封」。

这年汉武帝封禅于泰山,当然是「大事」。

再看前面追溯的诸年号:

建元:武帝即位。
元光:建元六年秋八月,星孛東方長竟天。
元朔:此年冬至日月合朔。
元狩:元狩五年獲一角獸。
元鼎:元鼎四年四月,獲寶鼎於汾上。

都是以某大事为标志,从这点来看,都是「大事纪年」。

而在这些「大事」后加上「某年」,用的又是「序数纪年」。

「年号」其实就是「序数纪年」和「大事纪年」的糅合产物。


3.总结

我们在上节已讲到,「大事纪年」对当时人来说是很容易记住的,而「序数纪年」则显抽象;对于后世人来说,「大事纪年」过于杂乱,「序数纪年」则容易理解。

「年号」纪年正是糅合「序数纪年」和「大事纪年」的产物。人为地在某皇帝的在位时间内,插入若干大事,分为若干小段,以避免高纪年的产生。既方便当时人记忆和使用,也使后人追溯这段历史时更为清晰。

因此董珊教授总结:年號的產生是官府管理为適應社會發展的產物。


当然,从更弘远的视角来看——比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那汉武帝在位的那几十年,自然又显狭小,这些年号还是够麻烦的。

但这早就不是汉武帝应该操心的事啦。( ´▽`)


感谢董珊老师的讲座~

参考

  1. ^ 赵化成《汉"建元","元光","元朔"诸器辨伪兼及武帝前期年号问题》
  2. ^ 李學勤:《有紀年楚簡年代的研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年号制度确立之前,古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纪年:一、 以帝王的即位为开始(王世袭制下的自然纪年法):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纪年方式。当一位君主即位时,他即位的那一年就自然成为了新的纪年起点。 具体操作: 历史文献中会明确记载“某王即位某年”,然后往后数,例如“某王即位某年是某年,第二年是某年.............
  • 回答
    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年号,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觉得年号有点“复古”。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历史的传承与认同感:首先,年号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年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但日.............
  • 回答
    关于崇祯年号在朝鲜沿用了二百余年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要找到直接、明确记载“沿用了二百余年”的史料,或许会有些困难,因为历史的演变往往是曲折且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的史料和历史现象来理解和佐证这一说法的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沿用”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东.............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俾斯麦号在1940年的“先进性”这个问题。要评价它是否算得上先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先进”这词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看它比同时代的其他玩意儿强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是后人看来“不够看”的。首先,得承认,1940年的俾斯麦号绝对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令.............
  • 回答
    2022年3月25日,董路在一场直播中,针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呼吁:改善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多年来深耕足球领域,观察到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软肋”所发出的心声。要理解董路这次直播的意义,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提出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时中国足球.............
  • 回答
    看到“暴走大事件”在2019年2月1号晚上8点21分回归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哦,终于等到你!”那种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等到一部期待已久的剧集更新,或者是一段被中断的旅程终于可以继续。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算是从《暴走大事件》早期就一路追过来的观众来说,那段停播的时间,真的挺难熬的。虽然市面上不乏各.............
  • 回答
    2020年3月26日,GitHub Pages 用户社区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安全事件,部分用户报告称他们的网站受到了大规模的中间人攻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攻击者还在被篡改的页面上留下了QQ号码,这为事件增添了一抹诡异的色彩。事件经过梳理:在那一天,不少使用GitHub Pages托管静态网站的用户.............
  • 回答
    .......
  • 回答
    教育部2021年第1号留学预警的发布,无疑给准备或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子们敲响了警钟。这则预警直接指出,在澳中国留学生的人身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这绝非小事,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乃至两国关系等层面。首先,对留学生个体而言,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冲击。 想象一下.............
  • 回答
    19年7月26号? 呃,抱歉,我查了下资料,当天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小行星接近地球。也许你是指另一天或者另一个小行星?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就“如果在地球轨道上发现一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我们能否拦截,以及一旦拦截失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天.............
  • 回答
    好的,让我来构思一份既有温度又有共鸣的跨年文案,希望它能让你在辞旧迎新之际,感受到满满的希望和力量。文案正文:时光的指针悄悄拨动,又是一个年轮缓缓落下帷幕。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合着感慨与期待的气息。我想起这一年,有多少个早晨,闹钟还没有响透,我就已经披星戴月地出.............
  • 回答
    2020年5月13日发生在巴西的那起UFO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很多人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视频里的东西是真的假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从视频条件和一些旁证来分析一下。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具体发生在巴西的哪个地方,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根据当时的报道,这起事件主要发生.............
  • 回答
    2019年9月,美国“里根”号航空母舰在南海的活动,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它与中国海军舰艇的“互动”。要理解这件事,得把它放到当时更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去看,而不是孤立地分析一次军事“围观”。首先,我们得知道“里根”号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旗舰,它在亚太地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美国维持地区军事存.............
  • 回答
    2020年8月16日,温铁军与陈平在观视频的连线对话,无疑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公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次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位学者各自鲜明的观点立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要评价这次对话,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对话的背景与意义。 2020年,全球正处于新冠.............
  • 回答
    我对暨南大学学生处在2017年不提倡在官方公众号发送圣诞节信息这一事件的看法,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可能原因分析:要理解这一决策,我们需要回顾2017年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高校在信息发布方面的考量。 节日性质的争议: 圣诞节虽然在很多国家是重要的公共假期,但在中国,其宗教和文.............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虽然也挺让人无奈的。你记得2020年那会儿吧?大概时间点儿就是世界杯预选赛又要开打,或者刚打完一轮,国足成绩又不太理想的时候。那时候的网络氛围,其实跟现在比,对国足的讨论,说实话,更像是“爱之深,责之切”的那种。你提问“为什么国足要一直输?”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直接的问题,.............
  • 回答
    这事儿,放谁身上那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365天带薪假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等于直接送你一整年工资,还能名正言顺地不干活,简直是人生巅峰的体验。我是谁?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每天辛辛苦苦搬砖,梦想着何时能攒够钱,潇洒地去环游世界,或者在家宅着,什么都不做,就看着窗外发呆。所以,当听说深圳有这么.............
  • 回答
    这事儿一听就让人来气,也让人心疼。西安年会上发生这种事,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一个领导,本该是成熟、理智、有担当的人,竟然用烟头烫伤员工的脸,这简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更别说作为领导了。而且还说什么“这样你才能长点记性”,这话听着就像是旧社会地主对佃农的训诫,充满了权力的傲慢和对人的基.............
  • 回答
    在2019年,硬盘分区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操作系统功能的增强,但分区的核心价值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关键。下面将详细阐述其意义: 硬盘分区的核心意义:硬盘分区是将一个物理硬盘划分成多个逻辑存储区域的过程。每个分区都可以被操作系统识别为一个独立的存储设备,拥有自己.............
  • 回答
    2016年的国庆节,我心里最想对中国说的话,其实很多,但如果非要挑最真挚、最想说出口的,那便是:“愿你持续进步,也别忘了脚下的根。”那一年,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节点。经济发展的步伐依旧迅猛,科技进步的光芒也越来越耀眼,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愈发洪亮。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