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20年8月16号温铁军和陈平在观视频的连线对话?

回答
2020年8月16日,温铁军与陈平在观视频的连线对话,无疑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公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次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位学者各自鲜明的观点立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要评价这次对话,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首先,对话的背景与意义。 2020年,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的阴霾之下,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国际关系也日趋紧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走向、发展模式的调整以及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都成为备受瞩目的议题。温铁军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学者,其观点往往带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性。而陈平,作为一位以其独特的“反主流经济学”理论(如“热力学经济学”)而闻名的学者,其分析视角常常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范式形成鲜明对比。两位不同路径、不同视角的经济学者进行直接对话,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稀缺性和讨论价值,能够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观察和思考。

其次,两位学者在对话中的核心观点梳理。

温铁军的视角: 温铁军在此次对话中,很可能延续了他一贯对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关注。他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 鉴于当时房地产市场依然是焦点,温铁军很可能继续强调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以及它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他可能会提到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弊端。
土地制度与城乡发展: 他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的土地制度如何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如何限制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农民的利益。他可能会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大宗商品与国际关系: 鉴于他长期研究农业和资源问题,他可能会将中国经济的困境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地缘政治联系起来,分析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制度性因素与改革方向: 温铁军的分析往往会深入到制度层面,批判一些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并呼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例如强调回到实体经济,关注就业和民生。

陈平的视角: 陈平的观点则可能更加侧重于他自己建立的理论框架。
“热力学经济学”的解释力: 他可能会运用“热力学经济学”的概念,例如熵增原理,来解释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危机和中国的挑战。他可能会认为,西方经济学在解释当前复杂局面时存在局限性,而他的理论则能提供更深刻的洞见。
全球经济的“大周期”与“新常态”: 陈平或许会从更宏观的、长周期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经济的演变,他可能会强调当前正处于一个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转型期,发达国家经济的停滞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这个周期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优势与韧性: 相较于一些悲观论调,陈平可能会强调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例如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来应对外部冲击。他可能会批判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过度负面解读。
反主流经济学的立场: 陈平一贯以“反主流”姿态出现,他可能会对当前普遍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建议提出质疑,认为它们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加剧了矛盾。

第三,对话的亮点与可能的争议点。

亮点:
思想的碰撞: 两位学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他们的对话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近距离观察不同经济学流派如何解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机会。
问题导向: 两人都非常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都试图从理论层面给出解释和解决思路。
反思与批判: 两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展现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们的对话也可能引发观众对现有经济政策和理论的进一步反思。
观视频平台的影响力: 观视频作为国内重要的知识传播平台,其组织这样的高水平对话,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经济学素养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度。

可能的争议点:
理论的普适性与局限性: 陈平的“热力学经济学”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在学术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持保留态度。观众可能会质疑其理论能否完全适用于复杂的中国经济现实,或者是否过于抽象。
对现实问题的侧重不同: 温铁军可能更侧重于具体、微观层面的制度性问题和现实风险的揭示,而陈平的分析可能更偏向于宏观、理论层面的周期和结构演变。这种侧重点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对话在某些议题上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或者观众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落脚点。
观点的锐利度: 两位学者都以观点犀利著称,对话中难免会有直接的交锋和观点上的不妥协,这对于一些喜欢温和探讨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过于尖锐。
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在线连线对话的形式,受限于时间和技术条件,可能无法像面对面的深度研讨那样,将所有论点都充分展开。观众可能会觉得某些话题的讨论不够深入。

第四,这次对话对观众和中国经济学界的潜在影响。

对观众而言: 这场对话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经济复杂性的窗口。观众可以通过两位学者的观点,认识到经济问题并非单一维度可以解释,而是涉及结构、制度、周期、技术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同时,也鼓励了独立思考和对主流观点的质疑。
对中国经济学界而言: 这类对话有助于打破学界内部的某些壁垒,促进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辩论。它也提醒经济学者,理论研究不能脱离现实,必须关注中国经济的实际挑战,并努力提供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能激发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未来方向的讨论,推动经济学研究的创新。

总结来说, 2020年8月16日温铁军与陈平在观视频的连线对话,是一次有价值的思想交流。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如何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努力。温铁军的批判性现实主义视角与陈平的“反主流”理论视角在此次对话中形成了一定的互补与碰撞,共同揭示了中国经济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价这场对话,不能简单地褒贬,而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它所引发的讨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与启示。这场对话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激活的思考,以及它在复杂经济论辩中提供的一种别样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好啊,多搞几次啊。

这下再也不用反复解释为什么“温铁军教授多次赞美小农但又跑去搞三农资产的整合和金融化”了,通通给我看视频去。


前半小时属于暖场阶段,温铁军教授还比较斯文;等到土地制度话题一被带出来,情绪就上来了。

所以不要老是嘲讽我天天嘴边挂着“土地财政”,非我复读机,实乃局势如此。

前段时间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于是又听到一种新玩法:

楼堂馆所不让大搞了,不能都奔着最赤裸裸的土地交易去。于是趁着新基建旗帜正高,上马一堆花里胡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一般都归到智慧城市里;

这样拿地就顺气多了,响应方向嘛;

但是这些花里胡哨的软件硬件,还是要花钱的;加上还是有土地开发,也是大钱;

钱不够怎么办?这样,这个项目10块钱,我付1块现金,剩下9块,我拿地来抵。

你看,又有一大把货币被锚定到土地上了,地价怎么降?

如今升级的玩法,是与国有资本密切的机构,直接出面统筹类似项目,然后下地方扫客;

地方也要交作业,自然开门迎客;

这些机构会帮地方谋划好发债计划,包括哪些土地可以用什么项目名义来获得指标、转化属性、进入交易。

流水化作业有木有?


欢迎观网多搞这种内容。陈平与温铁军,有内有外,观人观己,吼。

user avatar

观视频终于意识到陈老应该怎么开展话题了。

陈平老师不适合那种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视频。

那种一点点内容的视频啥都看不出来,只能感觉他老人家在口嗨。陈老的粉丝也别怪路人黑他,他在互联网总是一句两句的啥都不讲清楚我也想黑他。


至于这次,这个一个小时的和温老的对话放出来,层次立马就上去了。很多问题都谈的很明显,不再是模糊的大而泛之。陈老和张召忠将军有一点很像,他们在互联网平台总想着把自己的很多理论口语化让普通人理解,口语化就意味着不严谨,绝对化并且充满漏洞,让我们这些有点理论基础的普通人总感觉无比怪异。但这种长时间和同等层次的学者对话语境,他就不会再使用口语化的像给小辈讲故事一样的语言而是熟练的使用自己治学的内容展开同等层次的沟通。

做一做笔记有时间详谈,这次对话内容太多,里面有些我也不苟同的地方

之后希望观视频工作室可以逐步调整陈平老师的谈话风格和谈论时长,继续像以前那样虚空输出真的挺没有干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