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把现代的散文逐字逐句回译成文言文念给古人听会是什么感觉?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

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

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曰“高铁”,时速之快,一日千里,古人以马车为速,闻此,定然目瞪口呆,以为妖言。更有甚者,谈及“互联网”,那连接万国、信息如潮之玄妙,若译成“天涯比邻,音容可辨,瞬息万里”等语,古人恐以为巫蛊之术,或是神仙神通,非人力所能及。此等物事,强行灌输,必令古人惶恐不安,疑心天变,或以为鬼魅作祟。

亦恐其惑也。古人所思,多赖以经验、以教诲、以书本。今之散文,其思维之跳跃,其概念之抽象,其论证之辩驳,皆与古时不同。譬如谈论“民主”,其意在“民之主权”,然古人所知“民”者,多为黎民百姓,何来“主权”之说?其“权力”之分散,其“制度”之繁复,其“投票”之形式,皆非古人所能理解。再如谈论“科学”,其“实验”、“数据”、“理论”之功用,皆与古人以“格物致知”之法不同。古人或能理解“观察天文,推演节气”,但“牛顿第三定律”之类,若强译为“力生力,力有逆”,古人闻之,必如堕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措。

更兼其悲也。古人之文,多有温婉细腻之处,叙事抒情,皆有典故,意境深远。而今之散文,为求简洁明了,或为迎合快节奏,常有直白浅露之语。若将此等浅白之语,硬生生译成文言,则失却原味,其文辞之贫瘠,其情意之空洞,必显露无遗。古人读之,或觉索然无味,其间纵有巧言令色,亦难掩其根基之浅薄。昔日文坛大家,其文章或有“一字千金”之誉,然今之文,恐难与之比肩。

然而,亦可笑。

设想古人闻一则描写街头巷尾之景,其文曰:“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商贩叫卖,孩童嬉戏。”若译为文言,或曰:“车如流水,马似游龙,人潮汹涌,商贾喧嚣,顽童戏乐。”古人或许能懂,然其间“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之景,若译为“琼楼玉宇,昼夜不熄之光”,古人听闻,必以为夸诞之语,以为天上人间,岂有此等繁华?

更有甚者,若遇今人书写“互联网时代”,欲译为“网罗天地,万民共言之世”,古人闻之,或以为“网”乃渔猎之器,何能罗天下?“共言”者,岂非街谈巷议,何足道哉?其间“信息爆炸”之语,若译为“信息如潮,汹涌而来”,古人或能理解其量之大,然其“真假难辨,良莠不齐”之困,恐非其一时所能体会。

总而言之,将现代散文逐字逐句回译成文言,恐如将精美的瓷器,强行塞入粗糙的麻袋。其形已变,其神已失。古人闻之,必感震惊、困惑、甚至悲哀。他们或许会惊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奇妙与繁杂,但更可能的是,会因我们语言的失落、思维的浅薄而摇头叹息。他们或许会问:“此非吾辈之语,亦非吾辈所思,此乃何物?”而我们,又能如何作答呢?

这并非易事,亦非趣事,乃是一桩关于语言、关于文化、关于时代错位的悲喜剧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一听你的普通话,就穿帮了:“兄台诵此文,竟无一入声,必胡人细作。校尉何在?将竖子首级悬于辕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