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是中国古人是传统服饰,为什么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汉民族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的泛称,它的形制、款式、材质、纹样都极其丰富。墨子所处的年代,以及他身上可能出现的“粗布短褐”,严格来说,是先秦时期甚至更早的一些服饰样式,它们是汉服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并非整个汉服的全部,更不是后世汉服演变的主流。

那么,为什么墨子那样的“粗布短褐”没有成为后世汉服的“流行款”呢?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历史语境与社会分层:

墨子所处的时代: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但战争频仍,实用性是重要的考量。墨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兼爱非攻的倡导者,他的生活方式往往是朴素的,甚至带着一种“劳民劝学”的实践精神。他穿“粗布短褐”是很自然的,这符合他“节用”的哲学理念,也便于他四处奔走,传播思想。
社会阶级与服饰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到了秦汉以后,服饰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它不仅是蔽体保暖,更是身份、地位、等级的直接体现。
统治阶级与贵族: 他们需要通过服饰来彰显权力和尊贵。丝绸、锦缎、华贵的色彩、繁复的纹饰,这些都是他们身份的象征。粗布短褐在他们看来,是“下贱”的穿着,是劳作者和贫民的服饰,不可能成为他们追求的典范。
士人阶层: 即使是读书人,在社会地位提升后,也倾向于穿着更能体现学识和风度的服饰。虽然不至于追求极尽奢华,但舒适、得体、有文化底蕴的样式是他们更乐于选择的。

二、 审美取向的演变:

从朴素到精致: 汉代以后,尤其是唐宋时期,纺织技术和染色工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精细的织物,更鲜艳的色彩,以及更复杂的剪裁和装饰。汉服在这些时期发展出了曲裾、直裾、襦裙、圆领袍等多种成熟且富有美感的形制,这些都比简单的短褐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礼”与“乐”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儒家强调“礼”。服饰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体现出“事死如事生”、“尊卑有序”等观念。繁复的礼仪需要与之相配的庄重、得体的服饰。粗布短褐在“礼”的层面,显然无法满足后世的社会需求。

三、 墨子的思想与服饰观念的关联:

墨子“节用”思想: 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节用”,反对奢华浪费。他认为“节用”可以使国家富足,百姓安乐。从这个角度讲,他自己穿粗布短褐是其思想的体现。
“兼爱”与“非攻”: 墨子提倡“兼爱”,反对战争,这是一种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理性务实的思想。他的服饰选择,也可能是一种“不尚虚文”、“与民同苦”的体现。
后世主流思想的差异: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乐”等概念,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更大。后世的服饰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这些主流思想建立起来的。墨子的“节用”和“兼爱”在后世虽然有影响力,但并没有成为社会道德的主流标杆,也自然影响了其服饰理念的普及。

四、 历史发展与文化继承的“选择性”:

“优秀传统文化”的筛选: 历史的洪流中,文化是不断被选择、被继承、被改造的。那些更符合时代需求、更能体现主流价值观、更具审美吸引力的文化元素,更容易被保留和发展。粗布短褐作为一种非常基础、朴素的服饰,在工艺和审美上,可能被认为缺乏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尤其是在与丝绸、锦缎等高级面料的对比之下。
“形制”的传承: 汉服的“形制”更侧重于那些流传下来、具有代表性的款式,比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系带隐扣等基本特征。这些形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服”。墨子所穿的短褐,更像是早期、更为简便的服装,其“形制”的辨识度和发展性相对较弱。

总结一下,墨子那种粗布短褐式的服饰没有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

1. 时代局限与社会分层: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朴素践行者、劳动人民)的服饰,无法满足后世社会对服饰的身份象征和审美追求。
2. 审美价值与工艺发展: 随着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的进步,人们更倾向于精致、华美、多样化的服饰,粗布短褐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3. 主流思想的影响: 儒家等主流思想对服饰的“礼”和“德”的要求,使得服饰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
4. 文化选择的必然: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那些更具生命力、更符合时代需求、更受主流文化青睐的元素,更容易被保留和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说墨子的服饰没有意义。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是汉服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早期节点。但要说到“流行”,那必然要符合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审美标准,而墨子的短褐,恰恰是在这些方面,被历史的浪潮“选择性”地放到了一个更偏向于“历史文献”而非“时尚潮流”的位置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批出土的文物还分三六九等呢,我问你都是鞋子,为什么AJ流行起来了老北京布鞋没有流行起来?

user avatar

从布料本身而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即使是现在的粗布也是工业化的产品,比古代的好很多。你要布料特别烂的,抱歉,真没有。

可能符合题主要求的,差不多长这样:

明制短衫(根据1984年贵州惠水明代墓葬出土男子绸面丝绵短袄制作)

从服饰形制而言,不同阶层/场合服饰的差别,其实没有攻击汉服的人想的那么大。不同阶层服饰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制本身,就像王思聪和你都能穿衬衫和牛仔裤,差别只在于他的衬衫和牛仔裤可能是高定,而你的衬衫和牛仔裤是某宝29.9包邮的;家居场合穿窄袖,出门参加汉服活动穿大袖,在现在的汉服实践中相当常见。

从实践角度而言,真穿粗布短衫的时候,鄙圈得到的评价也不是“汉服圈尊重历史”“汉服圈发扬艰苦朴素精神”,而是“汉服圈衣品真差,穿这也想体现中华之美?”“汉服圈喜欢cos店小二么?”“穿这么烂这么脏,华夏之美都被汉服圈糟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颜色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红”、“黄”、“蓝”、“绿”。他们赋予色彩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辨识,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等级、哲学思想,甚至是情感寄托。这种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命名,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一、 基本色的延伸与演变我们现在熟知的“红”、“.............
  • 回答
    “窝囊废”这个词,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领袖身上,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单化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领袖”形象为何常常呈现出与我们现代理解的“强大”、“果断”的领导者截然不同的特质,以及这种设定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和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四大名著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价值观.............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欧洲古代战争都是几千人几万人的小打小闹,中国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它 过于绝对和片面,未能准确反映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规模和强度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欧洲古代战争规模并非总是“小打小闹”:虽然我们常接触到的古希腊城邦间的战争,或者罗马共和国早.............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长达五千年的时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就很大,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知识积累都天翻地覆。而且,古代社会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和现在也完全不一样。早期的认知:一个平坦的世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更早的、更原始的时期,比如说.............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名将,那真是群星璀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为国纾难,为民族扬名。要从中选出“十大”,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都有自己偏爱的对象。但如果非要我“心中有数”,列一个榜单,那我会从战功、影响、军事思想、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这三个词——“中国”、“中华”、“中华民族”——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们背后是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不断汇聚、冲刷,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中国”:源头与演变“中国”这个词,它的根源可以说非常古老,但并非一开始就指代我们今天所知的国家。 早期概念:“中”与“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句话,读来一股子豪迈又带着点沧桑的意味,总让人忍不住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卷。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教诲,更像是一种人生阅历的沉淀,一种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你看,从古至今,这人间发生了多少大事?王朝的兴衰,英雄的崛起与陨落,战场的厮杀,宫廷的阴谋,山河的变迁……桩桩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一些关于遗传和基因的有趣知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白黄混血”的说法,在生物学意义上,并不是指孩子同时拥有“白色”和“黄色”皮肤。 这里的“白色”和“黄色”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文化色彩的描述,通常指的是欧洲裔(常被称为“白人”)和东亚裔(常被称为“黄种人.............
  • 回答
    这事儿,要我说,真不一定难,也真不一定容易,得看具体情况,一点一点捋。你爸妈都是中国人,这是个最关键的优势。你人还在中国,这也很方便。首先,弄明白你的“中国户籍”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指的是你想在中国拥有一个正式的户口本,作为中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上学、医保、社保、就业等),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