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铜的用量都极其巨大,尤其是在货币上,但是为何一直没有广泛使用金银本位货币?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矿资源的丰富。虽然并非每个朝代都能完全自给自足,但相比于其他地区,中国古代拥有相对充裕的铜矿产地,这为铜币的铸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铜币在中国的流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社会接受度。从战国时期的圆形方孔铜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后来的唐朝开元通宝,铜币的形态和重量虽然有所变化,但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从未动摇。这种长期的使用惯性,使得铜币的价值符号深入人心,老百姓对其接受程度远高于金银。人们习惯了用铜钱来计算、交易,这种习惯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

金银的局限:价格昂贵与流通不便

相比之下,金银在中国古代,虽然在某些时期也作为货币流通,但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稀缺性与高价值: 金银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单位价值极高。一旦以金银为本位,货币的最小单位也将变得非常昂贵,这对于日常小额交易极为不便。想象一下,如果一枚最小的铜钱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那么买一斤蔬菜可能就需要几百枚铜钱,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古代,大多数交易都是小额的,铜钱的轻巧易携带和相对较低的单位价值,更符合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

铸造与管理成本: 铸造金银币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高的成本。而且,由于金银的价值高昂,其保管、运输也存在更大的风险。一个朝廷如果将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其铸造、管理、防伪以及应对盗窃、走私的成本将是巨大的,这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金银的“储备”属性更强: 在古代中国,金银更多地被视为贵重金属和财富的储备形式,而非日常的交换媒介。它们常被用于储存财富、支付大宗交易、作为贡品、赏赐,或是用于奢侈品消费,比如金银首饰、金银器皿等。老百姓更倾向于将金银珍藏起来,而不是用来支付日常开销。这种“重积聚,轻流通”的心理,也使得金银难以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

变相的“白银本位”与“铜铁辅币”的现实: 尽管没有明确的金银本位,但历史的发展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商业发达的地区,白银作为大额支付和价值储藏的媒介作用日益凸显,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更“实在”的货币。朝廷也允许使用白银作为税收和缴款的支付方式,并会定期将白银铸造成银锭。而铜钱则依然是主要的辅币,用于零散交易。这种“银为主,铜为辅”的混合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纯粹铜本位的不足,但它仍然是以铜为基础货币,白银的角色更像是价值储存和高价值交易的补充。

技术与制度的制约

铸造技术的限制: 虽然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要大规模、高精度地铸造金银币,并保证其统一性,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防伪技术上,与铜币相比,对金银币的防伪要求更高,一旦出现假币,其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货币发行与财政的平衡: 朝廷发行货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铜矿资源的相对充足、铜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较低的铸造和管理成本,使得铜币体系更容易被朝廷所掌控和维持。如果贸然推行金银本位,一旦金银资源不足或管理失控,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动荡。

对外部世界货币体系的观察与影响

中国古代并非对外界一无所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也接触到其他国家的货币体系。然而,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经济学家似乎更倾向于维持一种与自身资源和经济特点相符的货币体系。西方世界的金银本位虽然在某些时期显得更为“先进”,但其也伴随着金银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以及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中国统治者可能也看到了这些潜在的风险,从而选择了更为稳健的铜本位作为基础。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未能广泛使用金银本位货币,并非是因为缺乏金银资源或认识到金银的价值,而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

铜币在日常交易中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是金银难以比拟的。
金银的稀缺性和高价值使其更适合作为财富的储备和高价值交易的工具,而非广泛流通的货币。
铜本位体系更易于国家铸造、管理和控制,且符合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财政需求。
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民众的接受度也强化了铜币的地位。

古代中国选择以铜为主要本位货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而金银则在其中扮演着更为灵活和补充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复杂而独特的货币经济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是不需要政府信用背书的货币,无论是金本位粮本位等等,它所选取的东西必须得是当时既稀缺又能保证一定供应量的.这个东西太少的话就没意义了.

中国本身贵金属产量并不丰富,千万别被电视剧小说神马的给误导了,古代有几个人吃饭用银子甚至金叶子结帐?那时候金银很少,打点首饰意思意思就拉倒了,还舍得用来出去花销?问题是想拿出去花销,可总共手里有金有银的不也就那点人吗.

别说金银,即便是古代最常用来铸钱的铜,也够不上用的,所以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那时候多少私自铸币的,按一定比例把铜和一些其它金属掺到一起造私钱,其实就是造假币啦.问题是现在你收钱之前肯定会仔细去确认这钱的真假,如果是假的你绝对不会要对不对?可古代那会很多时候假币还是挺吃香的,不少人把真币放家里存着专门拿假币出去花,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假币的存在,市场上假币畅通无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新币发行量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符,你以为国家不想多造点铜钱给大家用?问题是没这么多铜,矿就那些矿,开采速度就那个速度,每年新发行的铜钱完全赶不上损耗及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民间为了流通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铸假劣币行业,他也只能铸劣币,如果能铸出良币来人家就没赚头了图个啥?

简单来讲,铜总要比金银多吧?比金银都要多的铜当钱还不够使的,再弄金银铸币作为主要流通,那能够用?那还不得满天下都是劣币.

钱币用什么看的还是时代背景,美元以前也是黄金背书,随着时代发展不也就崩溃了吗.民国的时候用过一段时间银币,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发现还是纸币好,现在不也都是纸币了吗.所以啊,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还是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条件.

(我有回答了一个没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提完问题之后就取消关注,最近怎么老是回答这种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要评价明朝盔甲是否是中国古代历代之巅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欧洲的板甲时代做比较。15世纪欧洲进入板甲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盔甲以全身包裹、防护性极强而闻名。而明朝,恰恰是中华冷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盔甲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和先进。明朝盔甲的辉煌与特色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同时代欧洲的识字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来量化“相差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异也很大。 比如,“古代中国”可能指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宋元明清,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同时代欧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当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之中时,我们遥远的东方邻国,印度,也正经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印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种影响并非像某些民族征服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渗透,体现在文化、经济、技术,甚至是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何在征服云南之后,没有进一步向西推进,占领印度洋沿岸和恒河平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番,力求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而非简单粗暴的“未遂”论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并非没有“觊觎”过西边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的“没有继续推进”并非绝对的被动.............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