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几乎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量过,凭什么说古代中国是天下无敌?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

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量过”,这句话本身就有些片面了。这里的“较量”,如果仅仅理解为那种直接的、全面的、以征服或被征服为目的的战争,那么确实,古代中国和那些地理上相距遥远、文化差异巨大的文明古国,比如古印度、古埃及,并没有发生过那种你死我活的直接冲突。

然而,如果我们将“较量”的范畴放宽一些,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看,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其他文明,尤其是与其同时期、有接触可能的文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多方面的“较量”:

一、 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周边文明的长期角力

虽然我们不直接和尼罗河畔的法老们“切磋武艺”,但古代中国一直身处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它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西域的各国(如大宛、康居、波斯等),以及东南亚的王国(如越南、柬埔寨等)进行持续的互动。

军事上的对峙与冲突: 汉朝与匈奴长期的战争,唐朝对突厥的征伐,宋朝在北方边境的压力,明朝对瓦斯帖木儿的警惕,清朝与准噶尔的较量,这哪一样不是与强悍的“文明”进行的生死较量?这些游牧民族或帝国,虽然在文化发展路径上与中原不同,但其军事组织、骑兵战术、战略部署,都曾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的王朝在一次次抵御、反击、甚至主动出击中,不断调整军事策略,发展军事技术,这本身就是一种“较量”。

外交与朝贡体系的维持: 中国古代建立的朝贡体系,是一种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虽然这看起来带有“等级”色彩,但背后是各国根据自身实力、地缘关系,选择与中国建立何种联系。有些国家选择臣服,有些则保持距离,甚至试图挑战。维持这个体系,就意味着要与周边各国进行长期的外交斡旋、利益平衡,甚至在必要时展现军事实力。这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也是一种文明间的“较量”。

二、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润物细无声的较量

古代中国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丝绸之路的畅通,意味着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文明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技术的传播与吸收: 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向西传播,深刻影响了沿途各国乃至欧洲的发展。反过来,中国的王朝也会吸收来自西方的物产、宗教(如佛教、景教)、艺术风格等。这种技术的“较量”体现在谁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谁能将先进的技术传播并巩固自己的文明优势。

思想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哲学、艺术、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而中国文明本身也在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中,不断吸收、融合,形成更丰富多元的文化。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较量,是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三、 文明特性的“无敌”:在自我发展与适应性上

如果说“天下无敌”更多地体现在古代中国文明自身的韧性、适应性和持续性上,那或许更能解释为何有人会这样说。

强大的内生动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相较于许多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或被完全取代的文明,中国文明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即使经历王朝更迭、战乱频繁,其核心的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总能以某种形式延续,并实现自我革新。例如,秦汉奠定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的调整和完善,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

高度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汉字、儒家思想、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构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即使在分裂时期,这种认同也能够超越地域和族群的界限,成为统一的纽带。这种内部的凝聚力,是其他许多短期兴盛后就迅速瓦解的文明所不具备的。

适应环境与多元文化的包容: 古代中国并非一成不变。它既吸收了北方的游牧文化,也融合了西南的民族习俗。它能够将外来的宗教(如佛教)本土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国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能够不断吸收养分,保持活力。

那么,为什么会说“天下无敌”?

或许,这个“无敌”并非指军事上的绝对征服,而是指:

1. 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拥有强大的自我防御和恢复能力。 即使遭受重大打击(如五胡乱华、蒙古灭宋),也总能孕育出新的强大王朝,恢复统一和发展。
2. 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能够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立性,并对周边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影响。 这种“中心”地位的维持,是其文明特性的体现。
3. 在内部,能够通过制度、文化不断调整和整合,保持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即使有内部矛盾和冲突,也总能找到出路,避免文明的彻底断裂。

总结一下:

古代中国并非“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量过”。它只是和那些“古国”的“较量”方式与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在地缘政治的博弈、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自身文明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上,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较量”。而“天下无敌”的说法,更多地是对其文明强大韧性、持续性、以及对周边和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的一种概括,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军事压倒一切。

所以,与其说古代中国“天下无敌”,不如说它是一个极其成功地保持了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体。 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是内在的,也是外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都没有和豚鼠比过智商,凭什么说题主比豚鼠聪明?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天下无敌。。。

帝制中国当然是古典和中古世界的技术、文化的主要引领者之一,军事技术在各大文明区中也颇为可观,但远远没到天下无敌的地步。

简单的例子,如果对“科学”采严格定义,那么在中古世界五个主要文明(拜占庭东欧、西欧、伊斯兰、中国、印度)中,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基本没有科学概念(不过,古希腊古罗马的所谓科学与现代科学也不是一回事,也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和文化其它组分的繁荣)。如果就现代建筑学标准而论,中国古典建筑水平能不能与罗马西欧拜占庭伊斯兰相提并论,其实也是个问题。

当然,中国文明也有它很强势的方面,比如早熟的官僚政治制度、发达的冶金和农业技术、汉唐宋三朝强大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人口带来的强大经济优势,甚至于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这些都是同时代西方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插一句嘴,看题主的意思,似乎对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的军事水平有什么误解?女真匈奴大体在东亚混,暂且不谈。友情提示一下,突厥全盛时代,西震波斯,东压周齐。帝国分裂了,西突厥还和拜占庭希拉克略联合,把波斯人搞得差点灭国,东突厥也成功反杀隋朝,一度成为反隋总后台和东亚霸主。至于蒙古人更是人类冷兵器时代的头号强军,攻略伊斯兰和中东欧如闲庭信步。这样强悍的存在居然在题主的眼中是不堪一击的菜鸡,大概只能是因为题主才识殊人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明,经济状况是影响一个人能否娶妻、娶几个妻子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的穷苦百姓而言,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非地位的象征。一夫一妻,偶有“买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严格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是法理上的规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富裕人家只能有一个配偶。在富裕阶层,.............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古时行军作战,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军队,一旦上了战场,那可就是一片混乱,真要做到令行禁止,绝非易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只靠一声吼和一把刀那么简单,里面大有学问。一、 严明的军纪与有效的组织架构兵者,国之大事,也,军纪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严明的军纪,再多的兵也是.............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同时代欧洲的识字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来量化“相差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异也很大。 比如,“古代中国”可能指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宋元明清,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同时代欧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古代中国之所以从未有过占领西伯利亚的野心,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意愿”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哲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首先,地理是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制约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概念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版图。.............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当西方世界还沉浸在古希腊罗马的辉煌之中时,我们遥远的东方邻国,印度,也正经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印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种影响并非像某些民族征服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渗透,体现在文化、经济、技术,甚至是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何在征服云南之后,没有进一步向西推进,占领印度洋沿岸和恒河平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番,力求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而非简单粗暴的“未遂”论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并非没有“觊觎”过西边的土地和资源,所谓的“没有继续推进”并非绝对的被动.............
  • 回答
    “桃花石”这个称呼,听起来就带着几分浪漫和诗意,它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国号,而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记忆的别称。要说清楚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收到“桃花石”这样的称呼,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误会与传来:从“大秦”.............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