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数学,以及哲学?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

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而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性、经验性、观察性以及与宇宙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其科学发展往往与统治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紧密相连。

1. 天文学

天文学是古代中国科学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其目的主要有两个:占星预测(政治和民事)和历法制定(农业和日常生活)。

成就与表现:
精密的天象观测: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精确的天象观测记录。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卜辞记录的星象变化,到汉代的《太初历》、唐代的《崇玄历》、元代的《授时历》,历代都不断完善观测仪器和记录方法。
历法编纂: 历法是天文学的直接应用,关乎农业生产和国家政令的颁布。中国古代历法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的周期(回归年),也考虑月亮的周期(朔望月)。例如,西汉的《太初历》首次引入了24节气,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点,极大地指导了农业生产。元代的《授时历》更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属领先。
星官系统: 古代中国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以恒星命名,形成星官系统。不同于西方以星座为单位,中国星官更强调对特定天体的定位和描述。
记录天文事件: 古代天文学家详细记录了日食、月食、新星、超新星、彗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例如,对超新星的记录非常详尽,有助于天文学家研究恒星的演化。
仪器制造: 历代都涌现出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汉代的浑天仪、张衡的水运仪象台(集浑天仪、赤道仪和报时仪于一体,功能非常强大)、元代的简仪、浑仪等。这些仪器在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天文学深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世间的政治、社会事件有着某种联系,这驱动了对天象的深入研究。

2. 历法学

历法学是天文学与数学的结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就与表现:
精确的计算: 历法编纂需要对太阳、月亮的运动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包括回归年的长度、朔望月的长度、闰月的确定等。
24节气: 这是中国古代历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将一年划分为24个相等的时间段,每个节气点都与特定的天文现象或气候变化相对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历(阴历):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闰月的设置使得农历的平均年周期与回归年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节气在农历中的稳定位置。

3. 数学

古代中国的数学(算学)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算术、代数和几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就与表现:
算筹(算子): 中国古代数学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这是非常高效的计算方法,能够表示正负数、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算筹的发明和使用,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章算术》: 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集大成者,成书于东汉,包含了246个问题,涉及了算术、代数、几何、测量等多个方面。
分数运算: 掌握了分数约分、通分、加减乘除等。
比例与百分比: 应用于赋税、贸易等。
开平方和开立方: 有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算法。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算法): 使用算筹实现了矩阵运算的思想,能够解含有多个未知数的方程组,这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大贡献,比西方早了许多年。例如,通过“方程”章,可以用算筹实现高斯消元法的思想。
几何: 包含勾股定理(《周髀算经》中已有证明雏形,《九章算术》中也有应用),以及体积计算(如圆柱、圆锥、棱锥等)。
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如《海岛算经》中提出的“重差术”用于测量高大物体的高度和距离,并隐含了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法(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和“三斜求一术”是其集大成者)。
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在南北朝时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3.1415926 < π < 3.1415927),比欧洲人领先约一千年。
其他成就: 如刘徽的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提供了新的方法;贾宪的增乘开方术,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早期形式。

思想基础: 中国数学更注重实用性和算法化,强调“以数解事”,将数学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4. 医药学

古代中国医药学是经验医学的典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就与表现:
理论体系: 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例如,《黄帝内经》是奠基性著作,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
治疗方法: 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效显著。
药学著作: 如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大量药材、动物、矿物等,是中国古代药学集大成之作。
外科手术: 华佗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发明了麻沸散,进行过剖腹等手术。
疾病记录与分类: 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

思想基础: 强调身心整体、天人相关,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

5. 其他科学技术

农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在农作物栽培、水利工程、耕作技术、农具制造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如《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记载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建筑学: 榫卯结构、斗拱等精巧的建筑技术,以及对风水、阴阳调和的追求,造就了宏伟壮丽的宫殿、园林和陵墓。
工程技术: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古代中国的数学

古代中国的数学(算学)具有实用性、算法性强、符号化程度高的特点。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

1. 萌芽与形成时期(商周至秦汉)

早期记数: 商代的甲骨文已出现简单的记数符号,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活动。
《周髀算经》: 这部书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天文测量和勾股定理的证明。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对数学的关注,并开始了对几何图形性质的探索。
算筹的出现: 算筹的出现是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也促成了记数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代数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九章算术》的出现: 成书于东汉,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进入一个高峰时期。它不仅是算术的集大成者,也包含了丰富的代数和几何内容。

2. 发展的黄金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刘徽的贡献: 刘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对《九章算术》进行了注释,提出了“割圆术”,并对“勾股定理”进行了更严谨的证明。他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水平。
祖冲之的贡献: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大贡献是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范围(3.1415926 < π < 3.1415927),以及对球体积的计算。
《算经十书》: 隋朝时,将十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包括《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等)编纂成《算经十书》,并设立了专门的数学官职,标志着数学教育的系统化。
唐代数学: 在此基础上,唐代数学继续发展,涌现了僧一行等天文学家兼数学家。他们继续完善历法,进行天文观测,并记录了天文学中的数学问题。

3. 成熟与创新时期(宋元)

秦九韶的贡献: 宋代的秦九韶是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大衍求一术”是解决一次同余方程组(中国剩余定理)的通用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他还提出了“三斜求一术”用于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以及增乘开方术用于求解高次方程。
李冶的贡献: 李冶也是宋代数学家,他将代数方程问题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使用“天元术”来解决代数方程,开创了中国古代符号代数的新纪元。
杨辉的贡献: 杨辉继承了李冶的成果,在《详解九章算法》等著作中,推广了“开方作法本源图”(杨辉三角),并对各种方程的解法进行了总结和改进。
郭守敬和《授时历》: 元代的郭守敬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纂了《授时历》,该历法精确度极高,其中融入了许多先进的数学计算方法。

4. 发展与转型时期(明清)

《数学奇谱》、《算法统宗》等: 明代出现了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其中汇集了大量的算法和算题,并且融入了珠算,进一步推广了数学的应用。
西学东渐与中西数学的融合: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如几何学、三角学、微积分等)引入中国。徐光启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这是西方几何学传入中国的重要标志。此后,中国古代数学开始与西方数学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转型。

古代中国数学的特点总结:

强烈的实用性: 从赋税、工程、测量到历法,数学总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算法的精妙: 注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并不断创新和改进算法。
代数方法的早期发展: 在方程求解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符号系统的演进: 从算筹到文字符号,再到与西文符号的初步接触。
几何的具象化: 几何定理的应用多体现在测量和工程中,理论体系不像古希腊那样严谨抽象。



三、 古代中国的哲学

古代中国的哲学是一思想体系的宝库,其核心在于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追求和谐、秩序、德行和生命的智慧。中国哲学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和对人生关怀的鲜明特点。

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哲学最辉煌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百花齐放,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儒家(Confucianism):
创始人: 孔子 (Confucius)。
核心思想: 仁 (rén benevolence, humanity) 是核心,强调爱人、忠恕之道。其次是礼 (lǐ ritual, propriety),即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强调孝悌 (xiào tì filial piety and brotherly love) 作为修身齐家之本。倡导“君子”人格,追求中庸 (zhōng yō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的生活态度。
代表人物: 孟子 (Mencius 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荀子 (Xunzi 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义教化)。
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道家(Taoism/Daoism):
创始人: 老子 (Laozi)。
核心思想: 道 (dào the Way)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反对人为的干预和过度的欲望。提倡柔弱、谦下、不争。
代表人物: 庄子 (Zhuangzi 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精神自由和逍遥游)。
影响: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医学、养生等领域,强调个体精神的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

墨家(Mohism):
创始人: 墨子 (Mozi)。
核心思想: 兼爱 (jiān ài universal love),主张无差别的爱所有的人,反对战争和浪费。提倡“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和“尚贤”(任用贤能)。
影响: 墨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一度非常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但其兼爱和非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法家(Legalism):
代表人物: 商鞅 (Shang Yang)、韩非子 (Han Fei)。
核心思想: 强调法 (fǎ law) 的至高无上,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术 (shù technique, method) 和势 (shì power, authority)。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严苛的法律来约束。
影响: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重塑社会秩序的理念对后世的君主专制也有影响。

名家(School of Names):
代表人物: 公孙龙 (Gongsun Long)。
核心思想: 专注于名 (míng name) 与 实 (shí reality) 的关系,进行逻辑和辩论的研究。例如“白马非马”的命题。
影响: 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辩论术的发展,尽管其思想的实用性受到一定质疑。

阴阳家(YinYang School):
代表人物: 邹衍 (Zou Yan)。
核心思想: 结合阴阳 (yīnyáng) 和五行 (wǔxíng) 的理论,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和规律。
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国哲学、医学、天文学、风水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框架。

其他流派: 如纵横家(主张游说和策略)、农家(主张农耕为本)等。

2. 秦汉时期

董仲舒(Dong Zhongshu)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并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NeoTaoism): 在佛教传入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兴起了玄学,探讨“有”与“无”、“名”与“实”等形而上的问题,推崇老庄思想的清谈。
佛教传入与中国化: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如般若学、中观学、唯识学等。中国化的佛教,如禅宗,也逐渐形成。

4. 隋唐宋元时期

佛教的兴盛与发展: 禅宗的成熟和中国化,以及净土宗等宗派的流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
理学(NeoConfucianism):
代表人物: 周敦颐 (Zhou Dunyi)、程颢 (Cheng Hao)、程颐 (Cheng Yi)、朱熹 (Zhu Xi)。
核心思想: 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建立了一套更具形而上学色彩的哲学体系。
“理” (lǐ principle, reason)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气” (qì vital force, material force) 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是认识世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影响: 理学成为宋明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5. 明清时期

阳明心学(Wang Yangming's School of Mind):
代表人物: 王阳明 (Wang Yangming)。
核心思想: 强调“心即理”(内心的理性就是宇宙的真理),“致良知”(发挥自己天生的道德知识),“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统一)。提倡主体性,反对脱离实践的空谈。
影响: 阳明心学对明清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士人阶层中广为流传。

晚明时期思想的活跃: 除了心学,还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反思僵化的理学,提出了“民为贵”等朴素的人文关怀思想。
清代思想的变化: 清代初期继承了明代哲学,后期出现“朴学”(考据学)的兴盛,强调通过考证经典来研究儒家学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学者被称为“清初三先生”,他们对政治、经济、思想等都有深刻的论述。

古代中国哲学的特点总结:

人文关怀: 哲学始终围绕着人来展开,关注人生、社会、伦理、道德。
实用性与道德性: 哲学思想往往带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整体性思维: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避免过度的分析和抽象。
经验性与直觉性: 注重通过个人体悟和实践来认识真理,而非纯粹的逻辑推演。
多样性与融合性: 不同的学派互相影响,并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们的体系与西方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贡献,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学这个东西,不只是古代中国没有,在16世纪前一切文明都没有,它就是近代才出现的东西。

在科学出现前的哲学,和中国古代的儒学一样,基本上是毫无实践意义的经院人士的脑力游戏。只是因为科学是之前关心哲学的那个人群搞出来的,毕竟搞科学的也是脑力发达的人,它的地位才被拔到了这个高度。如果是在中国率先出现了科学,那么搞科学的人之前多半可能是研究儒学的,然后就不是你在知乎上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而是有人会在quora上问为什么欧洲古代没有儒学了。

但实际上与其说科学和哲学关系密切,还不如说它和地理大发现关系密切,把中国人放欧洲那位置上,指不定科学就发源于中国。

只有数学可以说是古希腊人真牛逼,但古希腊人牛逼关英美西欧什么事,古希腊人可不会认为自己是“西方人”,古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关系比他们和日耳曼人的关系紧密多了。今天土耳其都不说古希腊是自己爹,轮得到盎撒日耳曼蛮族把自己吹成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吗?

“西方”就是个近代强行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创造出来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西方国家”,盎撒日耳曼蛮族把古希腊古罗马和自己绑在一起说是“西方国家”,不过是为了通过把别人祖宗认作自己祖宗,然后证明“我家从祖上一直牛逼到现在所以我家会一直牛逼下去”,但实际上这就和匈奴人突厥人说自己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一样搞笑,也不看看希腊人罗马人眼里的日耳曼人是什么东西。

中华文明,可能比起希腊罗马来说逊色一些,但怎么也是希腊人罗马人亲口承认的“塞里斯”,怎么也是文明世界的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不过是一群丛林野蛮人的后代,也配称自己古希腊人一样是“西方文明”?也配称自己是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把别人家的爹认成是自己爹,然后说自己的爹是世界上最牛逼的爹,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user avatar

没天文学的话,历法是怎么来的?难道闰月是求签求出来的?

古代各种算经,已经从封建糟粕,变成奥数题库了。还有,就埃及人丈量土地,东方农业国都是闭着眼睛乱划的?少一分就抄家伙械斗了好吗。

心学和理学,两大派系,传了几代,辩了几代。不可能只有知乎杠精那点水平。

五四真是强大,把历史都洗没了。

(当年某些长胡子的人,用西洋技术把本土技术比下去也就算了。他们为啥要造一部假的中国史,来骗年轻人呢?是为了夹带哪里的私货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意义上的军事学院划等号,因为两者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招生方式乃至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军事学院”的定义放宽,理解为系统性地传授军事知识、训练军事技能、培养军事人才的机构或场所,那么中国古代无疑是存在过类似的存在,并且其形式随着朝代的更.............
  • 回答
    .......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时一个很自然的比较冲动。当我们在讨论“文明”或“古代辉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不同区域的成就放在一起衡量,尤其是像印度和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要说古印度是否有资格与古代中国“相提并论”,我们得先弄清楚“相提并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鬼怪传说,那可是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比日本的“百鬼夜行”还要更早、更庞杂,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列表式”存在,而是渗透在历史、文学、民俗的方方面面。要说有没有一个像“百鬼夜行”那样明确、成体系的分类,我得说,中国古人的思路更像是“融会贯通”,他们并不执着于把所有鬼怪都分门别类清楚,更多的是在不.............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古印度有没有资格和古中国相提并论?” 这个问题,如果抛开现代国家概念,仅就古代文明的成就和影响力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比甚至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更有意思,也更值得深入探讨。当然,“相提并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比较和评价的意味。当我们谈论“古中国”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夏商周、春秋战.............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关于雅利安人是否曾大规模入侵中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话题。传统上,我们将雅利安人与印欧语系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起源于中亚某个地区,并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向南亚迁徙,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语言、文化和种姓制度。但他们是否曾深入中国腹地,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产生过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至.............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口体量与文化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你将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与美国、日本等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在文化输出上的对比,并联想到古代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细致地聊一聊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来解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