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从后勤上讲起。
古代战争,是基本没有“线”的概念的。不仅没有延绵战线,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补给线的概念。补给靠抢或买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不消灭敌人主力军团是不可能结束战争的。
一般来说,双方也都不会规避决战。对攻方来说,既然敢进攻,多半是不怕决战的。对守方来说,若不决战,难道眼睁睁看着攻方把一个地区吃成赤地不成?
而且,即便是以切断补给线为目的。也回避不了正规战斗。
古代补给线与现代不同,并不是线式的,每天可以到达多少个车皮的这种不间断的补给。而是以一部分兵力掩护运输队,一路边运输边征集。以点的形态向主力运动。这种补给形态下,即使想切断补给,仍要与护送队决战。
战略包围战略穿插这个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在物质条件不支持的年代里战略包围战略穿插都会显得比较慢,个人的古代战争史没有嫖相
@经略幽燕我童贯强,古代部分就交给嫖相来说了。
我这里要说的是,把德国人在二战中使用的闪击战简单的等同于“现代化的战略穿插”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错误。闪击战的实质并不在于穿插包围,而在于动员时间差,在于“动员抑止”。可以说,闪击战和总体战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后者的精髓是动员起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全部力量为战争服务,而前者的精髓则是如何抑止敌人进行这种动员。也就是说,闪电战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总体战而产生的一种战略思想,对于不需要让常备军取消休假分发武器弹药在预设阵地展开,不需要给架子师补充兵员和重装备,不需要征召预备役部队和退役军官并且把他们组织起来,不需要让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战时管制状态,不需要让工业进行战时转产的前工业化国家来说,闪电战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以被“抑止”的动员过程。
而在二战前夕,当时主流国家的动员体制都和一战一样,由常备军(或者按苏联的说法,边境掩护部队,这是齐装满员可以随时拉出去作战的机动部队,职业军人比例高,然而数量并不多)、二线部队(所谓的架子部队,平时主要起到训练征召来的士兵从而让适龄青年都有适当军事训练的作用,编制完整但一般缺员50%-70%,一般缺少重装备和配属的后勤单位)、预备役部队(由一个现役军人组成的指挥机构和数量不等的、每年接受一定军事训练的适龄平民构成)还有民兵这几部分构成。按照各国(除了日德)的设想,按照一战的模式,战争将由互相宣战和颁布动员令开始,数量不多的常备军将占领边境附近的战略要点和有利出发阵地,进行有限的交战。大规模的主力会战将在双方的二线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完成整编训练、补充完重装备和后勤单位并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才开始进行。同时,交战国国内的工业会在动员令颁布之后调整生产计划,为战争服务。这也是一战的战争模式。
但德国人并不喜欢这么玩,虽然总体战和动员体系的开创者老毛奇是德国人。因为这种战争模式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在经过试探热身之后直接双掌相对开始比拼内力,内力差的一方几乎是必输。在一战中失去了全部殖民地和大部分海外市场,1929年以来又遭到大萧条重创的德国在纯粹的比拼工业能力方面完全不是英法的对手。所以德国人在二战中选择了另外一套战争模式:变公开动员为秘密动员,变公开宣战为战略欺骗。
懒得打字了,发一篇以前写的东西吧,不过以前的语言还不够洗练,请诸君将就这看一下。如果有什么不同意或者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在评论留言,谢谢。
【军事】 140611动员与反动员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