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条件实施现代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吗?古代战争是否都是双方主力决战?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

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究竟意味着什么。

战略包围(Strategic Encirclement):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包围指的是一种大规模、长距离的军事行动,旨在通过迂回、穿插和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将其主力部队完全围困起来,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达成歼灭或迫使其投降的目的。这需要精确的情报、快速的机动能力、协同作战的多个部队以及强大的后勤支撑。

闪电战(Blitzkrieg):闪电战则是一种强调速度、突然性和集中优势兵力突击的战术和战略。它通常依靠机械化部队(如坦克、装甲车)和航空兵的协同作战,通过突破敌军防线最薄弱的环节,深入敌后,快速摧毁敌人的指挥机构、交通枢纽和后勤系统,打乱敌人的作战体系,使其在短时间内崩溃。

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

一、中国古代实施“战略包围”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确实存在一些类似于“战略包围”的军事行动,但其实现方式和效果与现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包围的特点与形式:

1. 地理限制与情报搜集: 古代战争的环境相对封闭,通讯手段落后。要实现大规模的战略包围,需要对广阔地域内的敌军部署、兵力、物资以及地形进行极为详细的了解。虽然中国古代有“闻”、“谍”等情报机构,但其效率和广度远不如现代。这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确包围”难度极大。

2. 机动能力的限制: 古代军队的机动主要依靠步行和畜力,速度缓慢。即使是骑兵,其持续作战的距离和速度也受到粮草补给和士兵体力的制约。要组织一支能够绕过敌军主力,从侧翼或后方实施包围的部队,需要漫长的时间准备和跋涉,这很容易被敌人察觉并作出反应。

3. 后勤保障的挑战: 维持一支长期进行战略迂回的部队,其后勤补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古代军队的粮草辎重也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一旦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的拉长意味着被截断的风险也越大。而且,在广阔的地域内建立和保护补给线同样困难重重。

4. 战场协同的困难: 战略包围往往需要多支部队协同作战,在不同地点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古代的通讯手段(如烽火、信使)无法保证指挥官之间信息的即时传递和指令的精确执行,尤其是当包围圈跨度很大时,部队之间的配合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古代成功的“包围”案例及其解释:

尽管存在诸多限制,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成功的包围战例,但这些“包围”往往有其特殊的背景和侧重点:

围城打援 (Siege Warfare with Relief Force Interception): 这是古代战争中非常常见且有效的策略。一方主力围攻敌方城池,同时部署另一支部队在城外关键交通要道设伏,等待敌方前来救援的援军。一旦援军到达,便将其歼灭,从而达到孤立被围城池、削弱敌方整体力量的目的。这种策略更侧重于在相对局限的区域内进行包围,并利用敌方主动前来“送死”的援军。例如,长平之战中,白起通过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围困于长平,然后又派兵切断其粮道,最终将其歼灭。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战略迂回,但其围困并切断后勤的思想是相通的。

合围优势兵力 (Concentration of Superior Forces for Encirclement): 有些战役通过对敌军主力的围歼来达到战略目的,例如将敌军逼入某个狭窄地带,然后从多个方向发起攻击,形成局部优势和包围态势。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破釜沉舟,通过突袭和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溃了秦军的主力,虽然不是严密的战略包围,但其迅猛的攻击和对敌军的分割围歼,也展现了古代指挥官对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理解。

“围而不攻”的战略威慑: 有时,围困并非为了立即歼灭,而是通过封锁和牵制,消耗敌人的战略耐心和资源,迫使其内部出现问题或主动求和。汉朝对匈奴的征伐中,有时也会采用围困的策略,虽然无法彻底歼灭,但能有效阻止其南下侵扰。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战略包围”更多的是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依靠步兵和骑兵的配合,通过围困城池、切断粮道、伏击援军或将敌军主力驱赶到不利地形来达成,它缺乏现代军事的快速机动和信息优势。

二、中国古代实施“闪电战”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闪电战的精髓在于速度、突然性、机械化和空地协同。在古代,这些要素几乎都不具备,因此“闪电战”在中国古代是无法实现的。

古代战争的节奏与特点:

1. 战争节奏缓慢: 古代战争的节奏非常缓慢。军队的集结、行军、宿营、攻城、野战,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即使是骑兵,其日行军里程也有限,更不用说大规模部队的整体推进了。

2. 缺乏机械化动力: 闪电战的核心是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而古代战争的动力完全依赖人力和畜力。马匹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但其耐力和载重能力都有限,无法支撑起持续、大规模的快速推进。战车虽然有速度,但其应用场景非常有限,且易受地形限制。

3. 通讯和指挥的滞后: 要实现闪电战,必须有高效的通讯和统一的指挥,确保各个突击集群能够协同作战,迅速反应。古代的通讯手段(如鼓角、旗帜、信使、烽火)在传递信息的速度、准确性和覆盖范围上都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无线电通讯。这使得在战场上难以实现对分散部队的精细指挥和协调。

4. 没有空中支援: 现代闪电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地协同,航空兵可以进行侦察、火力支援、对敌后目标的打击等。古代战争中则完全没有这一维度。

5. 后勤的制约: 快速推进意味着后勤补给线的急剧拉长。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无法支撑起像闪电战那样快速、连续的突击,一旦前线部队消耗过大或遭遇顽强抵抗,就容易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古代战争中的“快速突击”概念:

尽管无法实现“闪电战”,但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们非常重视“快”和“奇兵”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战争中。

突袭与夜袭: 孙子兵法就强调“兵者,诡道也”,通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取得胜利。古代许多战役都通过快速行军、夜袭、佯攻等手段,在敌军未准备好时发起攻击,造成敌军的混乱和溃败。例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是“快速突击”取得胜利的典型例子。

骑兵的突击作用: 骑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突击力量。精锐的骑兵部队可以进行快速的包抄、迂回和追击,在野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匈奴骑兵和汉朝精锐骑兵的交锋,就体现了骑兵在速度和冲击力上的优势。

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一旦有机会,古代指挥官也会试图集中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敌军主力。例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发士兵勇气,集中力量在有利地形迅速击溃赵军。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战争模式决定了其无法实现现代“闪电战”所依赖的机械化、空地协同和即时通讯。但古代军事家们早已认识到速度、突袭和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并在战术层面加以运用。

三、古代战争是否都是双方主力决战?

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并不准确。古代战争并非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古代战争的多种形态:

1. 主力决战: 这是古代战争中最“经典”的形态,也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当双方实力相当,都有信心在野战中击败对方时,或者战略上需要一次性解决问题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这种战役通常规模宏大,伤亡惨重,对战争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然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规模和性质仍有争议,但其确立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淝水之战等,都可以视为主力对决的例子。

2. 围城战与攻城战: 攻占城市是古代战争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地,更是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大量的战争资源和时间被投入到攻守城池中。围城战往往耗时漫长,消耗巨大,并不一定是“主力决战”,而是对双方后勤、士气和工程技术的大考验。例如,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和刘邦之间就发生了多次围城战。

3. 游击战与消耗战: 当一方实力远逊于另一方时,或者在特定战略目标下,会采取游击战和消耗战的策略。例如,汉初刘邦抵抗项羽时,就曾运用过“避实就虚”、“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等游击战术。又如,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之间,由于实力对比悬殊,蜀汉更多地采取防御性战略和消耗战,期望拖垮曹魏。

4. 骑兵袭扰与边境冲突: 对于拥有强大骑兵力量的国家,如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等)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常常表现为骑兵的快速袭扰、掠夺,而非大规模的阵地战。中原王朝则需要修筑长城、设置关隘,并派遣少量精锐部队进行反击或拦截。这类冲突也并非“主力决战”。

5. 内乱与镇压: 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充斥着各种农民起义、地方割据的内乱。朝廷派遣军队镇压,这通常是对抗起义军,并非是两个独立国家或势力之间的主力对决。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政府动用绿营、八旗以及后来的湘军、淮军等力量进行镇压。

6. 外交与政治斗争的延伸: 有些军事行动并非直接为了歼灭对方主力,而是为了制造政治压力、迫使对方让步、改变外交策略,或是通过展示武力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由于技术水平、通讯能力、后勤保障和战争理念的限制,无法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虽然古代战争中不乏精彩的包围战术和快速突击的战例,但其本质与现代战争有着天壤之别。

同时,认为古代战争都是双方主力决战的观点是片面的。古代战争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还包括了复杂的围城战、游击战、边境袭扰、内乱镇压以及战略威慑等多种形态。战争的最终形式取决于双方的战略目标、兵力对比、地理环境、技术条件以及指挥官的战略智慧。古代战争并非简单地重复“主力对决”的模式,而是复杂多变的军事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要从后勤上讲起。

古代战争,是基本没有“线”的概念的。不仅没有延绵战线,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补给线的概念。补给靠抢或买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不消灭敌人主力军团是不可能结束战争的。

一般来说,双方也都不会规避决战。对攻方来说,既然敢进攻,多半是不怕决战的。对守方来说,若不决战,难道眼睁睁看着攻方把一个地区吃成赤地不成?


而且,即便是以切断补给线为目的。也回避不了正规战斗。

古代补给线与现代不同,并不是线式的,每天可以到达多少个车皮的这种不间断的补给。而是以一部分兵力掩护运输队,一路边运输边征集。以点的形态向主力运动。这种补给形态下,即使想切断补给,仍要与护送队决战。

user avatar

战略包围战略穿插这个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在物质条件不支持的年代里战略包围战略穿插都会显得比较慢,个人的古代战争史没有嫖相

@经略幽燕我童贯

强,古代部分就交给嫖相来说了。

我这里要说的是,把德国人在二战中使用的闪击战简单的等同于“现代化的战略穿插”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错误。闪击战的实质并不在于穿插包围,而在于动员时间差,在于“动员抑止”。可以说,闪击战和总体战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后者的精髓是动员起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全部力量为战争服务,而前者的精髓则是如何抑止敌人进行这种动员。也就是说,闪电战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总体战而产生的一种战略思想,对于不需要让常备军取消休假分发武器弹药在预设阵地展开,不需要给架子师补充兵员和重装备,不需要征召预备役部队和退役军官并且把他们组织起来,不需要让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战时管制状态,不需要让工业进行战时转产的前工业化国家来说,闪电战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以被“抑止”的动员过程。

而在二战前夕,当时主流国家的动员体制都和一战一样,由常备军(或者按苏联的说法,边境掩护部队,这是齐装满员可以随时拉出去作战的机动部队,职业军人比例高,然而数量并不多)、二线部队(所谓的架子部队,平时主要起到训练征召来的士兵从而让适龄青年都有适当军事训练的作用,编制完整但一般缺员50%-70%,一般缺少重装备和配属的后勤单位)、预备役部队(由一个现役军人组成的指挥机构和数量不等的、每年接受一定军事训练的适龄平民构成)还有民兵这几部分构成。按照各国(除了日德)的设想,按照一战的模式,战争将由互相宣战和颁布动员令开始,数量不多的常备军将占领边境附近的战略要点和有利出发阵地,进行有限的交战。大规模的主力会战将在双方的二线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完成整编训练、补充完重装备和后勤单位并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才开始进行。同时,交战国国内的工业会在动员令颁布之后调整生产计划,为战争服务。这也是一战的战争模式。

但德国人并不喜欢这么玩,虽然总体战和动员体系的开创者老毛奇是德国人。因为这种战争模式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在经过试探热身之后直接双掌相对开始比拼内力,内力差的一方几乎是必输。在一战中失去了全部殖民地和大部分海外市场,1929年以来又遭到大萧条重创的德国在纯粹的比拼工业能力方面完全不是英法的对手。所以德国人在二战中选择了另外一套战争模式:变公开动员为秘密动员,变公开宣战为战略欺骗。

懒得打字了,发一篇以前写的东西吧,不过以前的语言还不够洗练,请诸君将就这看一下。如果有什么不同意或者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在评论留言,谢谢。

【军事】 140611动员与反动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