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知名度不高但值得一看的书?

回答
我与你一同漫步于浩瀚的中国古籍长河,那些被时光掩埋,却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珍珠,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敬意。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孙子兵法》,有些书或许名气不大,却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一、 《菜根谭》:禅意入世,的人生智慧

初次接触《菜根谭》,你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毕竟开篇就谈论“菜根”。然而,当你深入其中,便会发现这句“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洪应明,他是一位饱读儒释道三家典籍的士大夫。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短小精悍、富有禅意的语句凝练其中。整本书分为“处世篇”、“居乡篇”、“积省篇”、“劝学篇”等几个部分,字字珠玑,如同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越品越有滋味。

为何值得一读?

处世之道,张弛有度: 在“处世篇”里,洪应明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得意时易失言,失意时易失信,不如常持一谦抑的态度。”他劝诫人们不要恃才傲物,也不要在失意时气馁。他提倡一种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处世哲学。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碰壁,正是因为过于执着或过于放纵,而《菜根谭》的智慧在于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生活哲学,化繁为简: 读读“居乡篇”,你会发现作者对寻常生活的细致体察。“居不在大小,在德;食不在多少,在礼。”他告诉你,生活的品质不在于物质的丰盛,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细节的尊重。即便身处陋室,只要有德行,生活依然可以高雅;食量不在乎多少,但要懂得礼仪,才能享受真正的美味。这种朴素的智慧,在当下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尤为珍贵。
内心修养,涵养定力: 在“劝学篇”中,他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学问乃是济人之药,而世人却把这良药当作饮水,淡然无味;至于那些虚玄之理,却拿来当作琼浆玉液,奉为至宝。”他批判了那种只注重形式、不求实效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静心的重要性。“心静则神灵,神灵则意广。”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洞察事物本质,做出明智的选择。

《菜根谭》的语言并不晦涩,但其蕴含的道理却极为深邃。它不是那种让你醍醐灌顶的书,而更像是那位循循善诱的老友,在你迷茫时为你点拨一二。它教你如何与世界相处,更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二、 《幽梦影》:才情隽永,风雅随笔

如果你喜欢那些笔触细腻、文思敏捷的随笔小品,《幽梦影》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这本书出自明末的张潮,他是一位集文学家、收藏家、出版家于一身的奇才。

《幽梦影》全书不过短短数万字,但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情世故,无不涵盖。它以短小精悍的语录体形式,记录了张潮的种种见闻、思考和感悟,宛如一部记录他内心世界的微型画卷。

为何值得一读?

独特的视角,看透世情: 张潮观察世事的角度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而且带着一种洞察世情的戏谑。“少年时不可学世,否则老大时必无能;中年时不可少年,否则中年时必无趣。”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危机与应对。他看待朋友、看待名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人言可畏,不如人言可畏。”他似乎在提醒我们,与其畏惧他人的评价,不如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
细腻的情感,抚慰心灵: 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情感的描写,细腻而动人。“人之所以有眼泪,是因为尚未看透。”这句话,在很多人失意落寞的时候,都能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他谈论爱情、谈论离别,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诗意与哲思。“知己一人,可知天下一切人。”他对知己的看重,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价值。
文字的魅力,回味无穷: 张潮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精妙绝伦,读来如行云流水,又带着淡淡的古韵。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启迪。例如:“月亮是水中的,并非天上的。”这样的比喻,既有诗意,又引人深思月亮的本源与映照。

《幽梦影》不像一本正经的哲学书,它更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朋友,在你闲暇时与你促膝长谈,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语言,带你领略世间的奇妙与人生的况味。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更诗意、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三、 《浮生六记》:温情脉脉,平凡中的诗意

如果说《菜根谭》是智慧的启示,《幽梦影》是才情的展现,那么《浮生六记》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与生活赞歌,尽管作者沈复在当时的名气并不如他的妻子陈芸。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瓶栗记言》、《梦述记醒》六卷,讲述了沈复与妻子陈芸从相识相恋,到共同经历人生风雨,直至生死离别的真实故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史”,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却有着非凡的情感深度。

为何值得一读?

至臻的爱情,温暖人心: 沈复与陈芸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动人的爱情篇章之一。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灵魂伴侣。陈芸“貌不甚美,而有奇气”,她才情横溢,与沈复情投意合,无话不谈。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诗意,即使是在困顿之时,也能互相扶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余季常读此书,每至题封处,辄放声大哭。”书中对陈芸的思念,感人至深。他们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对平淡生活的经营,都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真实、最美好的样子。
琐碎的日常,亦是风景: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笔墨聚焦于生活的点滴。两人一起种花、一起品茶、一起赏月,甚至一起策划“闺房之乐”。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在沈复的笔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写陈芸的“如月”之貌,“如烟”之态,将妻子的美丽与温婉刻画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
坎坷的经历,坚韧的生命: 然而,《浮生六记》并非全是风花雪月。沈复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屡试不第,家道中落,甚至与妻子分离,经历生离死别。但沈复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妻子的深情,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艰难,依然可以诗意地活着。

《浮生六记》是一部让人读了会流泪的书,它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发生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它不宣扬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用朴实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的动人画面,也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磨难时,那种坚韧与温情。

这些书,或许不像《红楼梦》那样享有盛名,但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是时代的印记,是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希望你能在这片古籍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与触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所著,有好几卷,都是笔记一样的短文和随笔,记录了当时文坛、政坛、市井里的奇闻、文人墨客的逸事,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等等等等,当时的皇帝很喜欢看,作者受此鼓励,写了好几卷。

建国后毛主席也很喜欢看这部书,据说去世以前最后看的书就是这部。

推荐大家看一下。

user avatar

曾朴的《孽海花》

在很多人眼里,晚清是一个闭关锁国、无比黑暗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圈,儒教纲常思想禁锢人心,以至于必待五四荡涤、清算一切,大家才算有了“新思想”。

这当然不合史实。

晚清有保守、昏暗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是光怪陆离、中西碰撞的,是蕴含众多变数的一个年月。一个背后拖着长辫子的道学家,未必不是睁眼看世界的呼吁者。比如这位曾朴,当然继续写旧东西,但同时也精通法文,赞许髪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中国翻译雨果作品第一人。

《孽海花》的开头在今日读者看来,一定会觉得讶异而喜感:

……因是那一种帝王,暴也暴到吕政、奥古斯都、成吉思汗、路易十四的地位,昏也昏到隋炀帝、李后主、查理士、路易十六的地位;哪一种国民,顽也顽到冯道、钱谦益的地位;秀也秀到扬雄、赵子昂的地位……

这一排报菜名,中西合璧,土洋两掺,可以说相当新奇。

跟大众圈子想当然的不太一样,学界早就有“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说法。

亦即是说,从晚清到五四,不是一个思想爆发、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向;反而是多种可能性逐次坍塌,最后由革命文学与文学革命占据主导的趋向。

晚清是光怪陆离的,也是兼收并蓄的。那时节的士大夫并非闷头守旧,反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睁眼。他们想要认识变局,把控形势,不管出于公心的想要强国强种,还是出于私心的跟上时代,都是为向前而焦虑,而不是一味醉生梦死的。

比如《孽海花》里的主人公金雯青,即便中了状元,也并不似今日咱乎985211清北人士一般志得意满,反而心中常觉惴惴:

席间,众人议论风生,都是说着西国政治艺学。雯青在旁默听,茫无把握,暗暗惭愧,想道:“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那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

发心故不足道,但是于求知一途,能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仍然是比盲目自大好起来了者好很多了。

今人看古人是古板守旧,调转位置来看,果真谁是坐井观天,还真不好定论。

晚清是蕴藉冗杂的,在中西碰撞之际,一方面是新思想和学问的涌入,并被本地化;另一方面,则是本土学术一脉相承,不绝如缕。

试翻看今日的当代文学作品,经常给人一种完全西方化的小说翻译过来的感觉,文法和语言是欧化的,风格和思想毋宁说也是从域外生长出来的,无怪乎残雪会说“文学的源头在西方”:

这里不讨论排外或西化谁是谁非,单纯就事论事,有没有这种问题?

私以为是有的。

再看《孽海花》,读一下那时候的白话小说,是什么感觉:

楼下门口,清漆铁栏杆外,复靠着数十辆自由车。走进门来,脚下法兰西的地毯,软软的足有二寸多厚。举头一望,但见高下屏山,列着无数中外名花,诡形殊态,盛着各色瓷盆,列着标帜,却因西字,不能认识。内有一花,独踞高座,花大如斗,作浅杨妃色,娇艳无比。粉须四垂如流苏,四旁绿叶,彷佛车轮大小,周围护着。四围小花,好像承欢献媚,服从那大花的样子。问着旁人,内中有个识西字的,道是维多利亚花,以英国女皇的名字得名的。二人且看中国各花,则扬州的大红牡丹最为出色,花瓣约有十余种,余外不过兰蕙、蔷薇、玫瑰等花罢了。

各位不妨读出声来,是不是有种郭德纲说单口、评书那味儿?

其实不妨去听听其他的老先生说书、贯口类型的节目,也是这个味儿。

为什么这样?还真就是一个脉络性质的东西在里头。不好说什么文脉断了之类的话,以免部分人听了不舒坦。但确确实实,这里头有一种一直绵延不绝的东西,在后面的创作里没有了。

我本人对郭德纲谈不上多大的喜恶,前几天《过得刚好》这本书里他的一段话,我认为多少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们是踩着前辈的经验往前走的,这些都是老先生门留给我们的经验之谈……传统相声没有一天是停滞不前的,否则它活不下来,一听到重样的,观众转身就走了,你上哪挣钱去啊……某些所谓的新相声,自己沾沾自喜,观众并不认可,因为你断了它的脉了。

这个事情搁文学上,也是相通的。

文学有没有脉?有。有的是接的西方文学的脉,当然也有接绪中国文学的脉了。这里面也谈不上民族意气,那就没意思了。我想说的是,仅就语言本身之美来说,有些这个语言很好的东西,断掉是比较可惜的。它未必不美,但你也未必知道。

如果有兴趣,不妨去这些书里,比如类似于《孽海花》这样的书里体会一下。

还是那句话,读出声来,多体会一下。

很多东西就在那儿扔着,打外面瞅着,似乎很陈旧,其实无非识货的人少罢了。像郭德纲那样,刨出来打磨一下,未必不是好东西:

上面的话纯属个人意见。如有异议不接杠,以你的为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