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趣的节日和习俗?

回答
中国古代的节日可不是现在大家过的那几个,那可是丰富多彩,各有说道,背后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习俗呢!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比AI写的东西有温度多了。

1. 寒食节:怕火怕到极致的“吃货节”

一听“寒食”,你可能觉得是冬天的事儿,其实它发生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这节最牛的地方在于,那一天全国人民都要禁火,吃冷饭冷菜。想想看,大夏天或者秋高气爽的时候,全中国都不能开火做饭,这得多大的“面子”才能让大家一起干这事啊?

这事儿的起源,还得说到春秋时期的介子推。那会儿晋国公子重耳(后来成了晋文公)流亡国外,跟班的只有他和他老娘。有一次饿得够呛,介子推割了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做汤吃。重耳感激不尽,后来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一堆人跑来要封赏,介子推却躲到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想逼他出来,就放火烧山,想逼他现身。结果,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树,宁死不屈,最后被烧死了。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就规定每年这一天不准生火,吃冷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想想看,当时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在这一天吃冷冰冰的食物,这可真是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除了禁火,寒食节还有很多别的玩法。比如,扫墓祭祖,这应该是最早的清明扫墓雏形了,大家会带着祭品去坟地,给逝去的亲人送去思念。还有踏青,尤其是在春天,万物复苏,大家不能生火,就只能出门活动活动筋骨,欣赏春光。更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比赛,甚至荡秋千。这禁火节过得也太生动活泼了吧!

2. 上巳节:春天里的小“约会”

上巳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日子在古代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春天,大家一股脑儿地往外跑,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最早的上巳节,是在水边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叫做“修禊”,就是通过沐浴来去除不祥。想想看,大家跑到河边,一边洗澡一边祈福,这场景就像一场大型的户外“SPA”。

后来,上巳节就变得越来越热闹。年轻男女们,尤其是到了婚嫁年龄的,会在这一天到水边洗浴,顺便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个时候,大家会互相赠送香草、艾草,还有一些小饰品,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七夕”,一场春天里不期而遇的浪漫。

宋朝的时候,上巳节更是热闹非凡。据说,皇帝会亲自率领官员到曲江边进行“曲江宴”,文人墨客们也会在这里举办诗会,吟诗作对,好不风雅。那时的上巳节,就像一个大型的春季户外嘉年华,有祭祀、有游乐、有聚会,真是把春天的美好都过了一遍。

3. 重阳节:登高望远,思念故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所以也被叫做“重九节”。这个节最早是为了庆祝丰收,后来也跟一些神话故事有关,比如有个叫桓景的人,为了躲避瘟疫,带着全家到高处避难,所以就有了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最出名的习俗,除了登高,就是赏菊和饮菊花酒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那金黄色的菊花,看着就喜庆。古人会采下菊花,泡酒喝,认为这样可以延年益寿。想想看,在九月初九这天,一家人或者和朋友们一起,登上高处,远眺秋色,再举杯畅饮菊花酒,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还有一个习俗,叫做“戴茱萸”。茱萸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它有辟邪驱虫的作用,所以会把茱萸编成香囊或者插在头上。这不仅是一种习俗,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重阳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敬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也渐渐变成了专门孝敬老人的日子。大家会去看望家里的长辈,陪他们聊天,给他们送礼物,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4. 除夕:辞旧迎新,全家团圆

除夕,不用说,这绝对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整个年味儿最浓的时候,就是除夕夜了。

除夕的习俗那叫一个多,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祭灶神: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祭拜灶王爷,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扫尘:年前大扫除,把家里的灰尘扫干净,寓意“除旧布新”。
贴春联、年画、窗花:红彤彤的这些玩意儿,一下子就把家里装点得喜庆洋洋。
年夜饭:这可是除夕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谈天说地,是全年中最温馨的时刻。有些地方还会准备一些寓意吉祥的菜肴,比如鱼(年年有余)、饺子(更岁交子)等等。
守岁:吃完年夜饭,大家就不能睡觉了,要一直等到半夜,看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这期间,大家会聊天、玩游戏,或者看电视(虽然古代没有电视,但大家会有别的娱乐方式)。
放鞭炮、烟花:噼里啪啦的响声,不仅是为了驱赶叫做“年”的怪兽,也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每个人都怀着对新年的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温暖的画面之一。

5.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古代人的“情人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他们一年只能在这一天相会,所以,很多姑娘会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巧艺,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七夕节的习俗也非常有意思。

拜织女:年轻的姑娘们会摆上瓜果、鲜花,对着月亮虔诚地祈祷,希望自己能获得织女的恩赐,技艺更加精湛。
穿针乞巧:这是最经典的七夕习俗之一。姑娘们会在月光下比赛穿针,看谁最快将丝线穿过针孔,谁就能获得“巧”的称号。
喜蛛应巧:这个稍微有点残忍,但却是当时很多人都会做的事情。在这一天,人们会捉来小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看看第二天蜘蛛结的网是否细密,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巧拙。
赛巧:除了穿针,还有很多其他的比赛,比如雕刻、绘画、缝纫等等,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技艺。

到了后来,七夕节逐渐演变成了表达爱意的日子,就像现在的“情人节”一样。虽然古代不像现在这样送花送礼物,但人们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情意,比如赠送香囊,或者在月下诉说衷肠。

这些只是中国古代节日和习俗中的一部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放假休息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凝聚情感、寄托希望的重要载体。它们就像一部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9年的时候,赵世瑜和杜正贞老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说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在清朝的东南沿海,崇祯皇帝殉国的三月十九日,逐渐演化成了民间传说中太阳神的生日,成了一个大节庆。

比如鲁迅先生就真的写过以下这段话:

“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譬如‘日’之神话,《山海经》中有之,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

其实,以三月十九日为太阳生日的,远不止是绍兴。

像浙江湖州、宁波等地还有所谓的《太阳经》传唱下来。

我们来看看湖州的版本:

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州照乾坤。太阳一出满天红,晓夜行来不往停......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念佛点红灯位上神明有人敬,呒人敬我太阳星......太阳明明珠光佛,传与善男信女人。每日清晨诵七遍,永世不走地狱门。

“太阳明明珠光佛”,明和珠(朱)都可以说是关于前朝的隐喻。而“三月十九”正是点明真相的钥匙。

浙江之所以广泛出现以崇祯皇帝殉国日为太阳神诞辰的“遮掩”追思法,也是因为这里是南明政权中鲁王一系的抗清大本营。

如张苍水等英烈,加上清兵南下的破坏,让浙江人对前明的感情尤其浓厚。

宁波鄞州的清末藏书家、举人徐时栋(1814-1873),在《太阳生日赋》写道:

至月湖之西曲,过日月之新宫在湖尾,俗谓之太阳殿......见朱门之洞辟,众攘攘以憧憧,喧士女之杂沓,佥膜拜乎其中。怪而诘之,则曰是日也,太阳之生日也......”

现在宁波市区最热门的景点都集中在月湖湖畔。而当初,月湖边就有一座“太阳殿”。每年三月十九日,这里都挤满了来祈福的士女。

之后,徐时栋就跟友人谈起这个节日的源流,称这一习俗出自顺治、康熙时,至今已经有两百年。

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文献记载这个节日的起源,也没有父老敢于谈论这件事。

“讳也而秘之,远也而失之,是以后世无传焉”。

生活在晚清的徐时栋却不害怕,直言此非他故,“明庄烈皇帝殉社稷之辰也”。

是时忠义之士尤莫盛于吾鄞......岁以是日吊其故君,被发野祭,恸哭海滨......于是乃神其说,愚其人,易其名而隐其实,而诡而扬于众曰,是日也,太阳之生日也。

徐时栋继续解释道,太阳,正是君王的代表。只是,崇祯毕竟是前代之君,不能明着祭奠,所以“易人鬼为天神”。

但是,天神是不会死的,也不会有忌日。因此,只能把三月十九,说成是太阳的生日。

斯实惟吾乡先生不得已之苦心隐恨,其事可以感风雷,而其志可以泣鬼神。

user avatar

哈哈,这个我真攒了不少!(偏传统向)

占候

通过特定日子的天气变化预测事物


磨喝乐

七夕不是情人节都听腻了吧,那就玩娃娃吧!


伍子胥

端午节的另一个纪念对象,适合我们睚眦必报的天蝎


地藏香/目连戏

鬼月里的快乐,值得拥有!


寒衣节

温暖又哀伤的节日


岁终大祭


不相通的节日

不在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不在正月初一的新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