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第一人称的小说?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叙事特征的作品,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文学叙事中的“我”:诗歌与散文中的第一人称体验

虽然严格意义上不算小说,但早期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抒情和叙述,为后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奠定了基础。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的篇章都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思念、喜悦、悲伤等。例如:
《卫风·氓》: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以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被遗弃的悲惨遭遇。诗歌通过“我”的视角,将复杂的感情和清晰的事件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信誓旦旦,不曾想,转眼就变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诗句充满了“我”的个人体验和深切的感叹,极具感染力。
《邶风·击鼓》: 讲述了征夫与妻子的离别和相思之苦,同样以第一人称“我”来抒发“我”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நிலையத்தில் the river,” “岂不尔思,畏子不悦。”
特点: 《诗经》中的第一人称更多是抒情性的,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虽然有叙事成分,但情节相对简单,多为个人经历的片段。

楚辞: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更是将第一人称的抒情推向了极致。
《离骚》: 屈原以“吾”为第一人称,倾诉了他对楚王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被流放的悲愤。作品中充满了“我”的政治理想、个人抱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词句极具感染力,展现了“我”独特的精神世界。
特点: 《离骚》的“我”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理想和人格独立性的士大夫形象,其叙述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哲理思考,是深刻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结合。

汉赋与乐府诗:
汉赋中的一些篇章,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虽然以“寡人”(君王)为视角,但其描写细腻生动,仿佛是君王亲身经历一般。
乐府诗中的一些篇章,如《孔雀东南飞》,虽然是三人称叙事,但其中有大量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的抒发,也间接展现了人物的“我”的视角。

二、 小说雏形中的“我”:志怪、笔记与传奇中的第一人称片段

在小说尚未成熟的时代,许多作品以笔记、志怪、传奇等形式存在,其中不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片段,它们为后来的第一人称小说积累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搜神记》(干宝): 许多故事以记述者的口吻出现,仿佛是“我”亲历或亲闻。“余昔在洛,闻故人XXX云……” 这种叙述方式,虽然不完全是故事内部人物的第一人称,但记述者的“我”具有一定的参与感和引导作用。
《幽明录》(刘义庆): 同样有大量类似《搜神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神鬼故事。
特点: 这里的“我”主要是作为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其个人经历与故事本身联系不紧密,更多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是古代小说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一些作品开始出现以人物自身口吻叙述的特点。
《莺莺传》(元稹): 虽然整体是以第三人称叙事,但作品中张生写给崔莺莺的“誓词”和“答词”,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痛苦和忏悔。例如,张生在给莺莺的信中会说“我”的思念之苦,以及“我”对莺莺的爱意。
《霍小玉传》(蒋防): 霍小玉在被李益抛弃后,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李益的控诉,也展现了强烈的“我”的视角。虽然不是完整的以第一人称叙述,但她对他人倾诉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性。
特点: 唐传奇中的第一人称多出现在书信、内心独白、或人物的自述片段中,并非通篇的第一人称叙事,但这些片段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宋元话本:
宋元话本是直接继承唐传奇并发展而来的说书艺术的文本化形式。许多话本在开头或结尾会加入“说书人”的口吻,以“我”自称,向听众或读者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者进行评论。例如:“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的“我”是说书人,而非故事中的人物。
部分话本中,也出现了故事内部人物的自述或第一人称的叙述。例如,在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时,会用“我心里想道……”这样的形式。
特点: 话本中的第一人称具有双重性:一是说书人作为中介者的“我”,二是故事内部人物的“我”。说书人的“我”更像一个幕后主持人,而人物的“我”则开始尝试直接表达。

三、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明清小说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的小说,它们在叙事技巧上更加成熟。

《醒世姻缘传》(西周生):
这部小说是一部以女主角(前世的善因)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虽然作者是男性,但通过“我”的口吻,生动地描绘了丁耀亢(后世的沈三姑)前世作为女子受到的种种不公和压迫,以及她今世转世成为男性后如何复仇的曲折过程。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我”的内心独白、回忆、以及对过去经历的直接陈述。例如,在描写前世的遭遇时,会用“我当年……”、“我受过的苦……”等句式。
特点: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非常难得的、以女性视角(虽然是转世为男性后回顾)贯穿全篇的作品,其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现实意义。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这部小说以一位名叫“钱老鼠”的商人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他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穿梭于官场之中,记录了他所见到的官员们的丑恶嘴脸和腐败行径。
小说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和评价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讽刺和批判。“我”经常发表对官场规则的评论,以及对各种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猜测。
特点: 钱老鼠的“我”是一个相对冷静、观察力敏锐的叙述者,他的第一人称视角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纪实感和批判性,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当时的官场百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
这部小说也是以一位名叫“范兰皋”的商人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他游历各地,目睹了二十年来社会各阶层的怪现状,包括官场、商场、家庭等。
同样,范兰皋的“我”是故事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考来展现当时的社会图景。小说中充满了“我”的疑问、感慨和对世事的判断。
特点: 与《官场现形记》类似,范兰皋的“我”也是一个具有较强观察力和评论能力的叙述者,他的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了作品一种“亲历亲见”的现场感。

部分章回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插入:
虽然许多章回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但其中也可能出现人物的日记、书信、或内心独白,这些片段会以第一人称出现。例如,在描绘人物的感情纠葛时,可能会插入人物的内心独白,以“我”的口吻表达爱恨情仇。

总结中国古代第一人称小说的特点:

1. 多为“我”作为旁观者或见证者: 大部分作品中的“我”并非故事的核心人物,而是作为记录者、讲述者、或观察者来推动叙事。例如志怪、笔记中的“记述者”,以及《官场现形记》中的商人。
2. 第一人称常用于抒情和议论: 在许多作品中,第一人称更多地用于表达作者或人物的个人情感、观点和评论,而非纯粹的叙事。例如诗歌中的“我”以及小说中的内心独白。
3. 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并存: 在一些作品中,第一人称可能只出现在特定的片段或章节,主体仍然是第三人称叙事。
4. 强调真实性和亲历感: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往往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5. 与说书传统紧密相连: 许多第一人称叙事的引入,与中国古代的说书传统密切相关,说书人以“我”的身份与听众互动,这种形式被引入小说中。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并没有像西方文学那样,明确定义出“第一人称小说”这一类别。因此,我们在讨论“第一人称小说”时,更多的是在寻找那些在叙事技巧上运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或包含大量第一人称片段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丰富了叙事手法,也为后世的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啊,咱们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国风·卫风·氓》就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第一人称小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从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一个城市富家女嫁给一个农村凤凰男之后的苦逼生活。

虽然很像一篇贴吧上抱怨的帖子,但是作者无疑达成了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渲染环境这三个要素。不仅把事情交待得很清楚,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得不说是一篇第一人称小说佳作。

之后类似的还有韦庄的《秦妇吟》,第一人称视角讲述黄巢起义对自己和自己周边的人造成的各种影响。这个诗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金天神,主人公去求他停止灾祸,天神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我也没办法,你没看我现在都吃不上饭了吗~

颇有郭德纲相声里的: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的幽默感觉。

至于纯粹的第一人称小说是从唐朝才开始有的,汉晋时期的小说均是第三人称视角。这第一本,便是《古镜记》,主人公为古镜的主人王度,小说讲述王度带着镜子到处开挂,最后镜子丢了的故事。小说中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发生在隋大业年间,都有明确的时间记载,精确到日,里面包含了隋朝的兴亡过程,是一部饱含个人抱负的优秀的历史小说。

之后还有一本《古岳渎经》,作者/主人公是李公佐,前半部分小公佐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后半部直接作为参与者参与到了在洞庭湖淘宝的故事当中。

其他的还有《谢小娥传》这样的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搭的方式。还有类似于《南柯太守传》、《任氏传》、《李娃传》、《离魂记》这样全篇是第三人称视角,在结尾为了取信于读者转成了第一人称。这就很像知乎上那些讲了一个又臭又长的苦逼故事,最后来一句,文中的那个XXX就是我的写作方式。

上面说的是目击者视角的小说,下面说说参与者视角的小说。

《游仙窟》是唐代著名的艳情小说,讲述了“我”在赴任途中偶遇一个神仙窟,然后进去和里面的美女啪啪啪,最后不得不惜别的故事。

这个事实际上就是作者把逛窑子的故事美化了一下改编而成的,说到这里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窑子这个词的来历。

唐朝时候有的窑子,过去小道边上有废弃的民房,几个丐女住在里面,在墙上钻一个小孔。只要远远地看见有男人路过,就光着屁股躺在床上唱黄色歌曲。男人禁不住挑逗,就要从小孔偷看,这时候丐女们就围上来邀请你打一炮,几个铜板就行,不打不让走。这种在破窑里卖淫的方式,就叫开窑子。所以这个《游仙窟》极有可能是作者逛了窑子之后兴致大发写下的作品,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书是第一人称视角且写得这么逼真了。

类似的还有《周秦行纪》,讲述一个小伙子迷路误入一富豪家,在富豪家遇上了薄太后,戚夫人,王昭君,杨贵妃等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然后理所当然地打了几炮,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睡在薄太后的破庙里。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也是一个逛了窑子非说自己撞了鬼的装逼犯,还说自己上了王昭君和杨贵妃~

到了明朝第一人称小说的逼格就有所提升了,比如明朝董圮的《东游记异》,描述“我”和我的好友老黄,路过皇宫时下了大雾,突然大雾之中钻出来一群狐狸,将二人挟持进入狐穴。不是你们喜闻乐见的啪啪啪,而是要求他们参加一只老狐狸的葬礼,之后又发生了许多狐假虎威,沐猴而冠的可笑事情,主要是为了讽刺明武宗时期的太监专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的第一人称寓言小说。

好吧我知道我不放艳情小说你们就该右上角了。

接下来介绍一本明代的第一人称艳情小说《痴婆子传》,这个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痴婆子自己与13个不同男人发生性关系的经历。明代这样的小说很多,与其他艳情小说不一样的是,痴婆子这种明显违反当时社会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人们的唾弃,就像潘金莲一样。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膜式导致了人们不仅没有唾弃痴婆子的行为,反而对其产生了同情,这就不得不说是第一人称的功劳了。如果《金瓶梅》是潘金莲第一人称,估计金莲的名声要比现在好得多。

到了清朝,这类作品就开始层出不穷,题材也开始越来越广泛,不仅局限于小黄文了。

比如《吕祖全传》这本小说,破天荒地给了读者一个神仙的视角,讲述了吕洞宾从一个凡人变成神仙的全过程,照这么看,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玄幻修仙小说。写网文的那些,你们还不快拜!

当然小黄文从来就没断过,比如《看花述异记》讲述又是一个普通人掉到仙境,见了一堆历史上的美女,然后和她们“相交甚欢”,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有许多第一人称视角的作品比如《偷桃》、《地震》、《绛妃》、《上仙》等。

大概就这些(其实是我鼠标坏了懒得写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