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可以比肩君士坦丁堡的易守难攻的坚城?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军事奇迹和雄伟城池,其中一些确实能与君士坦丁堡在防御力上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要寻找这样的城市,我们需要理解君士坦丁堡的独特优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欧亚大陆,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坚固的城墙(尤其是狄奥多西城墙)、以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帝国不容失守的首都。

在中国,要找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必须具备类似的地理防御条件、令人惊叹的筑城技术、以及承载了重要历史使命的地位。以下几座城市,在我看来,便是足以与君士坦丁堡论英雄的中国古代坚城:

1. 长安(特别是隋唐时期)

尽管长安不像君士坦丁堡那样三面环水,但其易守难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宏伟的外郭城和皇城的层层防御体系,以及其战略地理位置。

地理优势的再解读: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北有渭河,南依秦岭,东有函谷关(虽然不在城内,但控制了通往东方的门户),西面有陇山。这种天然的屏障使得来自东方的进攻者必须穿越险峻的地形才能抵达长安。关中地区“山河带砺”、“沃野千里”,自给自足能力极强,为长期坚守提供了物质基础。
惊人的城墙规模与结构: 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外郭城周长约36公里,城墙高大厚实,而且并非简单的夯土,而是砖石结构的内芯,外部覆盖夯土或砖石。尤其是唐朝时期的城墙,在继承和发展了前朝的筑城技术基础上,更加精良。城墙上设有密集的城垛、女墙、马面(凸出于墙体外的墩台,便于射击和观察),甚至还有精巧的瓮城(在城门外设置的附属于城墙的附属建筑,用于围歼攻城敌军)。城门更是层层设防,如“子母门”等结构,增加攻城的难度。
城市布局的防御考量: 长安的城市规划并非仅为美观,而是高度服务于防御。坊市制度的设立,使得城市内部可以分隔管理,一旦城门被突破,敌人也难以深入内部。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北部中央,是核心防御区域,一旦外郭城被突破,还可以退守至更坚固的皇城和宫城。城内还有护城河,进一步增加了防御层次。
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 长安作为汉、隋、唐等多个强大王朝的首都,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守住长安就意味着守住了王朝的政治心脏。历史上,多次战役证明了长安的防御价值,如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收复长安,便展示了其作为战略据点的关键性。

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 君士坦丁堡的海陆一体式防御(陆墙和海墙结合)是其独特优势,而长安的优势在于其内陆的“山河天成”的屏障,配合上人工建造的巍峨城墙和精妙的城市布局。两者都足以抵御强大的攻城部队,但在抵御海军封锁方面,君士坦丁堡更胜一筹。

2. 洛阳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另一座重要的古都,也拥有令人惊叹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在特定时期。

地理位置的“山河重镇”: 洛阳位于洛河之畔,四面环绕着雄山峻岭,如北面的邙山、西面的秦岭余脉、南面的熊耳山、东面的嵩山。这种“四塞函固,土地沃饶”的地理形势,使其易守难攻。特别是东面,是平原地区,是主要的进攻方向,但被黄河(在古代,黄河的河道与现在不同,部分河段更接近洛阳)和周边山脉的屏障所保护。
层层叠叠的城垣: 洛阳的城墙经历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规模宏大。例如,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其城墙就非常坚固。唐朝时期,虽然首都迁往长安,但洛阳仍是重要的陪都和军事重镇,其城防建设也十分完善。城墙的结构、厚度、高度以及城门的设计,都体现了当时最高的筑城水平。
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着中原地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洛阳曾多次抵挡住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展现了其坚固的防御能力。

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 洛阳的地理优势更多体现在内陆的险峻地形和关隘的保护,而君士坦丁堡则更依赖于自然水体和人工城墙的结合。两者都能提供极高的防御力,但洛阳的坚固更多是内陆防御体系的代表。

3. 建康(今南京)

建康作为东晋和南朝的首都,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其极强的防御性,尤其是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时。

“虎踞龙盘”的绝佳地理: 建康的地理位置被誉为“虎踞龙盘”。北倚紫金山,形成天然的屏障;西临长江,形成宽阔的天然护城河,使得北方的骑兵难以逾越;南面和东面则有低缓的山峦和丘陵作为缓冲。这种依山傍水、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在古代攻城战中极为重要。
坚固的城墙与战略纵深: 建康的城墙,尤其是东晋时期修建的都城城墙,虽然未必有君士坦丁堡狄奥多西城墙那么复杂的多重城墙体系,但其规模宏大,结构坚固。更重要的是,其背靠紫金山,内部有层层设防的山城(如石头城,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墙,但其建筑在山上,更具防御优势)。一旦城墙被突破,守军可以退守至山地,继续抵抗。
抵御北方骑兵的天然屏障: 对于来自北方的北方民族(如鲜卑、匈奴等)而言,长江天险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虽然他们有时会借助渡船或浮桥进攻,但大规模的渡江作战风险极高,且一旦被守军阻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康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江的自然屏障。

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 建康的优势在于其“临江依山”的独特组合,长江的阻隔对于来自北方的敌人尤为致命,这与君士坦丁堡扼守海峡、拥有双重城墙的陆海一体化防御有所不同。建康的防御更多是一种地利上的“天险”。

4. 蜀地(例如成都)

虽然成都作为一个城市本身可能没有达到君士坦丁堡那样的城墙规模,但整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环境,使得蜀地成为一个极其易守难攻的军事区域,在战术层面上堪比坚城。

天然的防御屏障: 四川盆地被雄伟的青藏高原、秦岭、大巴山等高山环抱。这使得从外部进入蜀地的通道异常险峻,仅有寥寥几条,如剑门关、米仓道等。这些关隘本身就是坚固的军事要塞,如同天然的城墙。
易守难攻的战术优势: 历史上,凡是占据蜀地者,往往能据险自守,形成强大的战略优势。如刘备建立蜀汉,便利用了这一天然屏障,多次抵挡住了曹魏和东吴的进攻。蜀地粮草充足,物产丰富,为长期坚守提供了物质保障。一旦外部敌人进入蜀地,往往会陷入被动的游击战和消耗战,补给困难,士气低落。
坚固的军事据点: 蜀地的各个军事要塞,如剑门关、汉中(虽不在蜀地内部,但与蜀地相连)、成都周围的城池等,都构成了层层叠叠的防御体系。

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 蜀地提供的是一种区域性的防御优势,而不是单一一座城市的防御体系。君士坦丁堡是依赖城墙和地理位置形成的强大都市防御,而蜀地则是一种“全国皆可为城”的防御模式。在抵御大规模军队的正面进攻时,蜀地的天然屏障和关隘的防御能力,绝对不亚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总结

君士坦丁堡之所以名垂千古,在于其无与伦比的陆海一体式防御系统以及作为帝国心脏的战略地位。而中国古代的这些坚城,虽然防御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高超的筑城技术、以及承载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令无数敌人望而却步的军事堡垒。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工程技艺的辉煌结晶,足以在防御力的维度上与君士坦丁堡并肩而论。这些城市不仅仅是防御工事的堆砌,更是历史、地理、人文等多重因素融合而成的强大生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说为什么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座雄城近乎一个三角形,两面靠海,陆上的防御只有西边的色雷斯草原,从陆上难以形成合围之势。

陆上防御

君士坦丁堡西方城墙总长度不到六公里,高度约12米(与西安城墙高度一致),用花岗岩巨石砌成,城墙外为宽约18米的护城河。墙顶为人行道和作战平台,并有雉堞掩护士兵。城墙内侧有岩石护墙、藏兵洞和仓库。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96座塔楼、三百多座角楼和碉堡,塔楼凸出城墙约5米,平均间距55米,高度约18到20米,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

指环王里刚铎白城的雄伟和被强攻时反击的镜头,不知道读者是否还有印象,电影虽然有些夸张,但城墙、箭楼、碉堡在面对无数兽人大军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战争实况。

海上防御

在建筑上,君士坦丁堡的海墙与陆墙相似,但结构更为简单,海墙是单层城墙,略矮于陆墙。位于海港处的城墙呈内环。

在海墙存在的早期,君士坦丁堡面对的海上威胁较少,特别是在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争结束后,地中海成为“罗马时期的湖泊”。

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东征攻破,就是海上出的问题,熟悉海洋的威尼斯商人帮了大忙。

除此之外,拜占庭帝国对战波斯人、阿拉伯人,几乎都是自己的舰队海上占优,重创敌军,尤其是对希腊火的应用,可谓炉火纯青。最著名的是公元941年,基辅罗斯大公伊戈尔率领号称战船数千艘的罗斯舰队横渡黑海,奔袭拜占庭。拜占庭应战的弱小舰队中虽然只有15艘配备了希腊火,但结果却是罗斯人大败而归。

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后,米海尔八世特别注意海墙的强化及加高,因预料拉丁人会尝试重新收复君士坦丁堡,海墙被加高两米。

最终沦陷

至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攻城人数十倍于守军,1453年春,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军8万,辅兵2万,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而守军只有8000人。

第二,当初的拜占庭帝国,几乎仅剩此一座孤城,根本没有援军。

第三,火炮的威力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十分强大,再坚固的城墙也挡不住持续的攻击。

再来说说中国的情况。

首先,城市构造。

在中国没有君士坦丁堡这种构造的城市,并非全是地理原因,农耕文明的中国,大都城都建在内陆,北京的城墙规模是略大于君士坦丁堡的(一圈长度约24公里)。

其次,潜在敌人。

我们海外几乎都是小迷弟,最多有点倭寇,不足为虑,没有崛起过类似于波斯、阿拉伯或者奥斯曼这种强劲的对手。外战更多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以阴山、贺兰山、黄河的地利,辅以长城的防御+雄关,才是我们主要的防御体系。

第三,雄关要塞。

君士坦丁堡西面是色雷斯平原,在我们看来,几乎是无险可守的,长安、洛阳、北京这种大都城,都有雄关要塞作为前哨,一旦前哨被攻破,城市遭到合围,孤城难以抵挡太久,路上的勤王之师,远没有海上来的快捷自由,很容易被围点打援。

至于天下第一雄关,非函谷关莫属,它守护着关中和长安,大秦帝国就是据此“固守以窥周室”的,但因为黄河的原因几乎面目全非,没有传承至今。

旧函谷关的原壁是贴着黄河而走,不留一点空隙。到了东汉,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岩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个河滩就让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因为关东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

先是曹操征伐关中时,让许褚在旧函谷关以北十里处,也就是在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史称魏函谷,到唐朝总闸门换到这段山路的最西端,也就是潼关。

==========================================================

6月17日更

我前文说函谷关是天下第一雄关,有朋友提出质疑,提到嘉峪关、山海关。

其实这和时代有关,如果抛开认知和时间的轴线,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美的女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总会有最让你为之心动的一幕。

战国中后期,秦与六国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函谷关就是矛盾的聚集,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关,这就是让我最向往的地方。

大明末期,女真人崛起于东北,山海关成了他们踏入中原最后的屏障,说那时的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也不为过,上两张图吧,业余写手,没人帮修哈。

至于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居庸关

乃至雁门关

其实他们很像,就是我上文说的,借山水之势,辅之以长城、雄关,组成抵御敌人的防线,所以不用纠结,只要你喜欢,她就是最美的。

user avatar

君士坦丁堡,墙内面积大约是16平方公里,在世界来说,已经属于非常大的城市了。

面积的话大约相当于宋朝杭州城的大小(16平方公里)。

当然,对比中国这样的怪物有点太欺负人,毕竟巨唐长安城高达87.27平方公里的面积不管放那个时代都是吊打一切的存在。

但是,长安城也好,杭州城也好,前面都有关隘给挡着,就算关隘被攻破了,城里的人也有足够的时间摇援兵跑路。压根就没想到会像君堡一样给造个军事堡垒死磕。

所以,像君堡这样的又是都城又是堡垒人口又巨多的地方,估计世界都是独一家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不行,或者说,咱们的老祖宗很多地方早就完爆了西方。

先看看君堡引以为傲的立体式作战城墙、

外围护城河,护城河边上有矮墙,想过河先拆了矮墙打跑后面的守军。两道城墙高塔耸立,想攻城期间几乎完全暴露在守军的射程内。看起来非常厉害,只是大家有没有觉得眼熟。

翻看大怂时代的兵书武备志,这里城墙标准制法里记录了,外围护城河,里面牛马墙,好像有点像。

之后还记载了,城墙上立高台,侦查支援两不误,有池不忌车攻,有台不忌逼攻。

至于多段城墙,更有瓮城,马面这类立体结构。这么看起来,好像东西方差的真不大,古代守城好像也都这么回事。

不过对比下现在的照片,好像还不大对。先说护城河吧,君士坦丁堡外围的护城河有20米宽、10米深,当然现在早被填没了。

而中国襄阳城的护城河...

平均宽度180米+想攻城得靠水军。陆军全程干瞪眼、

多段城墙方面,君堡两层立体防御体系,中国南京城中华门,足足三层瓮城结构,想摸到我的主城墙,你需要打穿三道大门哦。

同样,城墙的制作方法也不一样,中国的城墙主要是用夯土构造的坝形结构,今天我们看到的砖石城墙不过是为了美观耐用在外面垒的美化工程。

别以为土做的城墙就不结实,城墙的验收标准极为严苛,建好后用锥子扎,扎进去超过一公分就算不合格,负责人拉去祭天。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夯土城墙的优点就是又厚又皮实,七七事变鬼子炮轰宛平城,也仅仅是在城墙上留下几个弹坑。

缺点嘛。垒不高,毕竟是泥巴垒的,想垒的更高就得垒的更厚。一般十几米就算很高的了。如果不好好打理,容易风化残破。另外就是怕挖地道炸,怕水泡,所以但凡好点的城,都是直接拿青石条做地基,外面加固青石砖,城内大量建设排水设施的。

而君堡,石头垒的,优点是又高又皮实。沿海十五六米的墙都被嫌弃低矮。

缺点就是后期发展出火炮投石机之类的,一砸塌一块。当初造这玩意的时候也没说有火炮这种热兵器的不是?

不过君士坦丁堡厚达五米的城墙基本和夯土墙没啥差别了。

海上方面,君士坦丁堡装备了传奇装备希腊火,

大怂武备志也记载了猛火油柜,铁火床这类喷火神器。


看起来东西方的城防好像是半斤八两。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城防,往往是多层体系化作战,很少像君堡一样弄个大城死守的。

比如宋朝为了抗击蒙古人创立的山城防御体系。

大家都知道,宋末,蒙古铁骑吊打了全世界。大怂也不例外,四川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历代想打过去无非两条路,要么在栈道上死磕,古往今来没几个成的。要么就沿着江带着水军打过去。

蒙古人自然是选了第二条路。打算沿着嘉陵江一路南下拿下重庆,之后顺着长江一路A过去,想输都难。

大怂这打肯定是打不过的,干脆,合州化整为零,沿着嘉陵江建立一堆山城,想顺着嘉陵江下来不是?沿江一堆山城堡垒等着你拆,个个依山抱水风景秀丽易守难攻、

想略过这些山城去打重庆?那你死定了,运粮啊,补给啊,后面的这些堡垒不定时骚扰给你截胡,就问你怕不怕、

由此,产生了以四川八柱为核心,后世考据高达七十二个大小山城组成的防御体系。

至于效果嘛,首先,所有山城基本没有是被攻破的,被干掉都是由于内部瓦解投降的。

而钓鱼城,更是挡了蒙古人足足三十年,两万多杂牌民兵挡住十几万蒙古大军,赔了一个蒙哥可汗都没打下来的狠地方。

至于为啥这么能抗,三点。1,山城,清一色的悬崖峭壁,虽然足足八个城门,但周边有效攻城范围实在有限。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山上有水池耕地,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被围压力不大

3,地势高,全是山,居高临下攻城器械不好上。


至于襄阳城,防御更是离谱。高达180+米的护城河,让蒙古人正经围了6年才算破城。

不过襄阳城只有2.5平方公里,城墙也就8米,和君士坦丁堡没法比。


倒是南京城,面积42平方公里,青石条地基夯土墙外套青石砖,百万人修建二十一年,城墙高14-21米。光一个中华门(就是前面说的三层瓮城那个)藏兵洞连人带物资能塞3000多号人,旁边依靠天险长江,四重城格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完工,(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算是同时期能对比的城池了。

至于防御力咋样,

靖难之役没打,里面的开城门直接进了。

1853年太平军近百万攻打南京,面对5000多的守军,挖地道把凤仪门给炸了。

1862年,曾国藩带湘军打南京,也是在城墙外围挖地道用炸药炸的城墙。都不讲武德

二十世纪,鬼子攻打南京,把中华门给炸烂了

把光华门门洞炸烂右边炸塌,炸成这样都仅塌了这点,可见当时城墙多皮实。

把中山门彻底炸哗啦了。

由此可见,南京城还是很抗折腾的、

只是正经人谁拿都城当要塞用啊。

user avatar

如果任何城市都算的话,那应该有很多。因为很多城市都是堡垒发展而来的,规模并不大(比如某山海关)。

但如果把条件细致一些,譬如考虑同时代,且同等规模的城市的话,那就没有了。首先,许多人经常用南京或者西安的明城墙来对比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要知道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是5世纪初的建筑,那是南北朝时期修筑的。虽然后世多加修补,但形制基本不变。用宋明代城墙与之对比,不论胜负首先就已经输了半分。

那么为什么说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天下独一无二,其实有很多原因。

一、关于君堡是否算“裸奔的首都”

首先解释一点,君士坦丁堡城外是有防御的,巴尔干不是毫无防御的。自395年东西帝国分治以来,对这座众城之女皇的保护就从未停止过。

我用了一点时间做了一个简单清晰的东帝国兵力一览表(有一些名词是随手随便翻译的,名词不准确请见谅),可以看出在巴尔干地区帝国拥有大量的“边防军”,这些边防军驻扎在大量的堡垒之中,与多瑙河上巡游的舰队共同组成了第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在密集的堡垒群之中,还有坚固的要塞型城市作为区域支撑中心,以支撑防御,我们非常熟悉的哈德良波利斯就是其中之一。当边防军阻击或拖延住敌人后,野战军会沿着道路机动到城市附近,进而与敌人决战。其中最有名的败仗就是著名的亚德里安堡战役(也就是哈德良波利斯战役)。

即使是后世失去了多瑙河的舰队和沿河地区的防线,被网民们戏称为败仗停的东罗马帝国也有其他防线可供坚守。

图中紫色的山脉和南方的山脉就是7-10世纪拜占庭坚守的两道防线,在群山之中依旧存在了大量罗马时代就开始坚守的堡垒。历史上很多次游牧民族突破防线抵达君士坦丁堡时,路上其实已经经历了不少艰苦的山地攻坚战和堡垒攻坚战。并不是他们一到了君士坦丁堡便失去了进攻能力,而是之前的工事争夺战中损失便已经不小了。

在堡垒群—防御城市、多瑙河舰队、山地防线三道工事之后,也并非就是君士坦丁堡那著名的狄奥多西城墙了。

因为在君士坦丁堡西方5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条横跨了色雷斯半岛突出部的阿纳斯塔修斯长城。这条修筑于6世纪初的长城直接切过了色雷斯半岛的突出部,将君士坦丁堡和北方的贝尔格莱德森林保护在了其中。虽然阿纳斯塔修斯城墙没有狄奥多西城墙那么高大,但显然也是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入侵者突破了阿纳斯塔修斯长城后,他们才会直面君士坦丁堡的城防——狄奥多西城墙。所以很多回答中用中国的首都外面有关卡而拜占庭没有来嘲讽拜占庭人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也有非常密集的防御工事网络。这种防御工事网络在安纳托利亚则更为疯狂,它演化成了无数地堡、堡垒组成的大大小小的立体式工事群,结合有效的游击队战术,拖住了阿拉伯帝国接近两百年的圣战狂潮。

为什么古代没有游击战?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832

二、军事防御

从侧面应该能很明白的看清楚狄奥多西城墙的特点——多重城墙配合密集的塔楼,此外再配合复合的高台。这就意味着守军拥有一张立体的防御火力网,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立体射击,增强对攻城一方的杀伤。

宽度为20米的护城河其实非常有趣,因为如果河道太宽阔,则可以用战舰攻城,甚至利用战舰上的弩炮压制城头守军。但20米的护城河意味着根本无法行船,只能强行将护城河填平。这就意味着攻城一方必须在守城方的射击范围内进行相当工程量的土工作业。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都注意到了,狄奥多西城墙真正的高墙实际上位于一个更高层的台面之上,这就意味着用于攻击第一重城墙和外墙的近战攻城武器(譬如冲车之类),实际上面对的部分并非是单纯单薄的城墙,而是面对作为基础的整个土台,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冲车等武器的适用性。而即使是使用云梯等武器攀上了第一道城墙,后面的第二道城墙仍然能够压制越过第一道城墙的敌人。加之密集的塔楼,在几公里的长度之上遍布着192座塔楼,这种密度保证了守军足以从多个角度同时射击越过第一道城墙的敌人。

在城墙材质上,罗马人也同样非常舍得投资。整个城墙由火山灰混凝土构成,加之砖石带与金属固件穿透其中作为加固,以增强对重型投掷武器的防御力。城墙的外包石砖,重要部位有花岗岩包裹,这则可以用来防水、防虫、防箭和保持美观。

对于城门,拜占庭人也修筑了规模宏大且结构复杂的城门工事,并非是简单的一道门。

以上是黄金门的结构图,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城门的设置非常的复杂。

除了对陆地的狄奥多西城墙外,在沿海地区还有高达12米的海墙,加上规模可观的塔楼,这就意味着从海上登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在海上登陆还要面对领一个尴尬的问题——潮汐和水流。

由于马尔马拉海独特的水流,想从君士坦丁堡南岸登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从金角湾完成登陆方案。而这就意味着必须穿过从加拉塔地区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大铁链,此外还要阻止拜占庭帝国舰队的突袭。

在拜占庭存在的一多半时间之中,他都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帝国舰队,这支中央舰队维持着一百艘以上规模的战舰,拥有极强的冲撞能力,尤其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特殊的海流之下,一旦由北向南顺流而下发起进攻更是如虎添翼。

即使入侵的海军规模庞大,足以将拜占庭帝国舰队压制到金角湾里,也需要拿下金角湾才能发起有效的进攻。而众所周知,拜占庭海军装备了一种可怕的武器——希腊火,这种武器在狭窄的海湾之中效果非凡。罗斯人几次远征君士坦丁堡,但每一次希腊人都“用管子向罗斯人的船只投射火器”,并且给他们造成了恐怖的损失。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拿下金角湾更是难如登天,在君士坦丁堡承受过的22次围城战中,只有两次失去了金角湾的制海权,一次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次则是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

三、公共建设

单纯地凭借工事来制造险要的防御,进而阻止敌人的进攻,这倒不是没有城市能做到。其实在历史的洪流中,单纯论城防工事,也有一些城市足以和君士坦丁堡媲美,虽然它们的城防建成要更晚一些。但是面对长期的围攻,一切就显得十分困难了。很多城市能够应付短期激烈的交锋,但却无法应付长期的围困。

而应对围困,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

面对围城,最重要的便是要解决饮水问题。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想要通过井水解决全城几十万人的饮水根本是不可能的,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罗马人的传统艺能——修筑水道。

但色雷斯地区人口密集,想要找到充足而且干净的饮水,就必须去更为遥远的地方寻找水源。拜占庭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延长水渠。

为了把色雷斯内陆地区的淡水送往君士坦丁堡,罗马人修筑了从现代城市维泽附近出发直达君士坦丁堡的输水渠,它打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51公里——这是引水渠蜿蜒曲折地穿越色雷斯乡村的群山和陡峭峡谷,从维泽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总长度,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实际只有120公里。

与罗马的大多数引水渠一样,这条引水渠也是通过在地上挖岀的沟槽 中铺设石块建成的,管道内壁涂有灰泥防止漏水,顶上盖着更多的石块。 引水渠经过的乡野多是茂密的森林和陡峭曲折的峡谷,除了隧道之外,还 有不少于60座渡槽,有些渡槽甚至长达1.5公里。

如此一来,罗马人便有了充足的水源补给,其一部分来自西北方的维泽,另一部分则来自正北方的贝尔格莱德森林。

但是这些供水要是被切断了该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就是——修筑蓄水池。

在公元6世纪,城内修建的蓄水池和水库多达70座,这充分发挥了储存水源的功能。即使它们的作用不比引水渠大,至少也是同等重要。这份功劳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修建了大量的蓄水池。

上图便是其中之一,它的正式名称是地下水宫,建在一座地下建筑群内。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306—337 ),曾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型蓄水池,后来查士丁尼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为圣索非亚教堂和皇宫提供可靠的供水,水池储存的水多达8万立方米,里面用 336根8米高的柱子支撑着一个砖石——横梁风格的地下水宫天花板。柱子 是从很多地方回收利用的,因此石料和设计多种多样,墙壁上也都涂抹着一层防水石灰泥。

地下水宫虽然壮美,但却并不是君士坦丁堡附近最大的水库,更不是惟一的地下水库。与地下水宫相当的还有所谓的一千零一柱水宫等地下水宫。不过有趣的是,所谓的一千零一柱水宫实际上并没有一千根柱子,其拥有的不过224根柱子而已。但在建筑创意上,一千零一柱水宫的创意则更为新颖,由于水库的深度较大,因而拜占庭工程师将两根石柱用上下两面均凹陷的石鼓相连接,进而提高了一千零一柱水宫的深度,所以在储水量上,这座宫殿并不比地下水宫要小。

除了这些现在还能使用的水库外,还有许多水库损毁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埃提乌斯水库、阿斯帕水库、费尔达密水库。

这些水库都非常巨大,以至于考古学家们尽管有一些材料证明它们可能是地下水库,但目前仍然愿意用露天水库来标注它们。埃提乌斯水库长244米,宽85米, 深10至15米,墙壁厚度超过5米。阿斯帕水库深度与埃提乌斯水库相当,但却是正方形的结构,长宽均为152米。费尔达密水库则更小一些,它的长是127米,宽75米,深约10米。

总而言之,在这些水库的储蓄之下,君士坦丁堡至少可以储蓄一百万吨淡水,甚至可能有两百万吨之多。这对于大多数时间里只有二三十万人的君士坦丁堡而言,人均10-20吨的淡水储蓄已经足够他们终年使用了。即使围攻城市的军队切断了水渠和水道桥,但城内的守军仍然能够维持清洁的生活,甚至有足够的水来洗澡。反倒是攻城军队则不免要承受缺水的苦恼,因为即使他们从水道桥中汲水,来自色雷斯山区的季节性泉水也可能会在旱季出现断流的情况。

除了淡水以外,食物和燃料也是非常困扰大城市的问题。而君士坦丁堡本身便建有储蓄粮仓,足以提供相当一段时间的饮食。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围攻者根本无法切断城市的海路交通,因此即使存粮消耗殆尽,守军还能够通过海路运输来补充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的围困也同样成为了对围攻方的痛苦——因为在中世纪的条件下,想要维持十余万围攻城市的大军,还要维持这些大军终年作战的粮食实在是过于困难。加之罗马舰队的袭扰,即使是阿拉伯帝国鼎盛时代围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动,其后勤船队也会时常遭遇守军舰队的奇袭。

即使情况非常理想,攻城一方足以封锁整个帝国舰队,在希腊和安纳托利亚沿海的无数海港之中,还隐藏着另一支舰队——海军农兵。这支舰队的数量足以和帝国舰队相媲美,而且来源更加复杂。他们就像海上游击队一样封锁着整个爱琴海,任何经过这片海域的运输船队都要遭遇他们的撞击和希腊火射击。

当然,这是军区制时代的情况,但在军区制时代之前,东罗马帝国可不止君士坦丁堡那一支舰队,他们随时可以从其他地区调来规模可观的舰队进行作战。

总结

综上所述,君士坦丁堡在其建成的时期,拥有多重外围防线以供削弱敌人,又拥有相当坚固的城墙防线。此外拥有因地制宜且规模相当可观的海陆军队配合防御,而且还有规模极其庞大的公共建筑以应对长期的围困。

考虑到其建成的时间以及拜占庭帝国辉煌的主要时间段,至少在其防御工事基本建成的5-6世纪,在确实难以选出另一座拥有同样抗打击能力的大型城市了。但是这种强大的抗打击能力,也绝非是仅凭城市防御就做到的。所谓的君士坦丁堡防御天下无敌,是建立在军事、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精妙的配合之上的。

进攻这座城市的敌人,如果从陆地上出发,则会受到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两个方向上多如牛毛的堡垒群的削弱,并且会逐步延长自己的后勤线路。而如果从海上出击,则需要同时压制爱琴海游击舰队与马尔马拉海内的帝国舰队两支庞大舰队。考虑到罗马人的德罗蒙+希腊火配置在内海作战杀伤力极大,因而需要组织两支规模空前的海军予以压制。

而历史告诉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威尼斯和奥斯曼的胜利都是建立在“败仗停”自家的海军真的停了这一点之上的。

而当远征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时,真正的痛苦才刚刚开始。城内精锐禁卫军与帝国海军的存在,迫使远征这座城市的政权不得不将主力都放在围困城内的守军之上。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后勤线要遭到安纳托利亚游击队、爱琴海海军农兵、巴尔干守备军持续不断的袭扰,一旦得手并切断远征军的后勤,那便是毁灭式打击。

君士坦丁堡的守备并非坚不可摧,但它的质量也保证了短时间内也无法拿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守备情况则压缩了可供攻击的范围,实际上只有狄奥多西城墙与金角湾是可供攻击的区域,这里恰恰又是守备最为坚固的区域。此外,由于公共建设成果颇丰,城内储备的大量物资则保证了这座城市有能力与敌人的主力进行长时间的对峙。

而这就意味着进攻方不得不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用相对贫弱的部队去保护漫长的后勤线,这个时间甚至可能长达一年或更多。而东罗马帝国则可以抽出主力部队去袭扰敌人的后方、击溃敌人的援兵、尝试切断敌人的后勤。亦或者通过金元外交的办法改变国际外交环境,拉拢其他国家袭扰敌人的后方。而饥一顿饱一顿的进攻方主力则会更加贫弱,因而只能被动的与守卫城市的禁卫军进行消耗战。越是这样,就越是中了罗马人的下怀。因为消耗战时间愈漫长,进攻方便越疲倦。只要能找到一次机会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那么饥饿、干渴和瘟疫便会替罗马守军彻底压垮对方的士气,甚至直接击溃这只军队。

以层叠的堡垒削弱敌人,以坚固的首都(或者区域内的防御城市)牵制敌人,再以机动兵力进行外围作战,同时辅以积极地外交行动,这才是拜占庭帝国多年“败仗”但始终未“停”的真正原因。当这个帝国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海陆军与嗅觉灵敏的外交能力之后,还不是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大军攻破了?

user avatar

伊斯坦布尔两面环海,1面对着陆地,现在中国找出这么个地形的城市来挺不容易的。

user avatar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