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守城战?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转作用,使其在许多守城战的叙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体现了在绝境中捍卫家园的决心。

背景: 秦朝末年,暴政导致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反秦势力风起云涌。项羽领导的楚军虽然强大,但在巨鹿与秦朝主力将领章邯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对峙。秦军号称百万,实际上有章邯的二十余万精锐和王离、苏角、涉间等率领的约二十万边防军。项羽兵力仅有五六万。
关键战役过程:
孤军深入,隔绝退路: 项羽率领楚军渡过漳水,抵达巨鹿城。面对秦军的优势兵力,项羽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破釜沉舟。他命令部队砸碎煮饭用的锅,烧掉宿营的房屋,并且只带三天粮草,然后渡过漳水,与秦军决一死战。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断绝了士兵们后退的念头,让他们只能前进,不成功便成仁。
九战九捷,震慑敌军: 项羽将主力部队安排在最危险的地方,自己则坐镇中军,身先士卒。楚军个个奋勇向前,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战斗。每一次战斗,楚军都以雷霆万钧之势冲锋陷阵,以绝对的勇气和凶悍,将秦军各个击破。
围攻王离部队,歼灭苏角、涉间: 项羽集中兵力猛攻秦军的王离部。王离部在楚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楚军趁势包围了王离的营地。副将苏角率军出击,被项羽斩杀。随后,涉间率军突围,也被击溃,自刎而死。王离兵败被俘。
章邯部队投降: 王离主力被歼灭后,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章邯虽然兵力占据优势,但看到王离的惨败,又惊又惧,最终选择向项羽投降。
意义:
巨鹿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项羽以不足六万的兵力,歼灭了秦军主力近二十万,俘虏和杀死了秦将数人。
此战的胜利,极大地削弱了秦朝的军事力量,为后续楚汉争霸奠定了基础。
“破釜沉舟”的精神成为后世激励将士、不惧艰难的代名词。

2. 合肥之战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主要为孙吴对曹魏的战争)

合肥在三国时期是孙吴北伐曹魏的重要战略要地,因此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围绕合肥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攻防战,虽然孙吴屡次未能攻克,但其坚持不懈的战略意图和战术运用,使其成为经典的拉锯式守城与攻城战案例。这里着重讲述一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战役:合肥新城之战 (公元233年)。

背景: 孙吴一直对曹魏控制下的合肥心存觊觎,企图北出以扩张地盘。曹魏方面则将合肥视为“合肥守住,江南可保”的军事重镇,严密防御。
关键战役过程(以公元233年为例):
周鲂诈降: 孙权为攻打合肥,任命周鲂为濡须督。周鲂深知合肥城防坚固,难以强攻,于是采用离间计。他假装不满孙权,写信给曹魏的东莞太守牵招,表示愿意投降。
司马懿的疑虑与防御: 曹魏大将司马懿接到牵招的报告后,对周鲂的诈降产生了怀疑。他派了许多使者去试探周鲂,并且派兵在合肥周围布防,准备应战。但同时,他又担心如果周鲂是真降,错过机会会遭受损失,所以在侦查和防御上都做了周密的准备。
孙权大规模进军与合肥新城: 孙权得知周鲂的计策得到响应,便调集了十万大军,兵分几路向合肥进发。他主力部队逼近合肥新城(曹魏新修的城池),意图先攻克新城,再攻打老城。
合肥新城的顽强防御: 合肥新城守将张辽虽然年老,但依旧勇猛。在孙权大军围攻之下,城内守军只有数千人,但他们依靠坚固的城墙和精良的装备,以及高昂的士气,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张辽更是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冲杀,有效地迟滞了孙吴的进攻。
乐嘉之围的支援与撤退: 孙吴的另一路大军围攻乐嘉(靠近合肥),也未取得突破。当司马懿率领大军抵达合肥附近时,孙权军的前锋被击溃。考虑到合肥新城的坚固以及曹魏援军的到来,孙权最终决定撤军。
意义:
合肥之战(特别是合肥新城之战)体现了曹魏军队在面对优势兵力的孙吴军队时的坚韧防守能力,以及曹魏将领的审慎和灵活的指挥。
也反映了孙吴方面为了突破合肥防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战略决心。
虽然孙吴未能攻克合肥,但其在战场上展现出的战略牵制和消耗能力,对曹魏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3. 广陵之战 (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

广陵之战是孙吴和曹操之间在赤壁之战后一次重要的军事较量,也是一场典型的围城与解围战,虽然最终以孙吴的战败告终,但其过程仍然值得细细品味。

背景: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为稳定北方统治,急于对南方进行反击。同时,孙吴也趁机向北扩张,试图收复失地。
关键战役过程:
孙吴率先攻打广陵: 孙吴将领吕范率领一支部队攻打曹操控制下的广陵。当时广陵的守军相对薄弱。
曹操调集重兵解围: 曹操得知广陵被围,立即调集了大将张辽、于禁、李典等率领数万大军,乘船向广陵方向进发。
张辽的“八千破十万”神话: 在前往广陵的途中,张辽等人对战局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如果直接进攻广陵,可能会被孙吴军包围。于是,张辽建议先攻打孙吴的将领陈武所部,再伺机攻打广陵。
奇袭陈武: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辽率领八百精锐士兵,趁着夜色和恶劣天气,突然袭击了孙吴的陈武军营。由于事先的周密部署和出其不意的进攻,张辽部队成功击溃了陈武军,并斩杀了陈武本人。
孙吴军队的恐慌与撤退: 孙吴军原本以为陈武军营坚固,不会被攻破。听到陈武战败的消息后,驻守广陵的孙吴部队感到极度恐慌。士气大跌,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此时,曹操的主力大军也已抵达附近。孙吴将领吕范见状,被迫下令撤退。
张辽乘胜追击: 在孙吴军队混乱撤退时,张辽抓住机会,再次率领部队进行追击,给孙吴军队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意义:
广陵之战最广为人知的是张辽率领八千精兵,在恶劣天气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陈武军营,并击溃孙吴主力,从而解了广陵之围。这一战术的成功,被后世誉为“以少胜多的经典”。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张辽的军事才能和临场指挥能力,以及曹魏军队在逆境中的作战韧性。
对孙吴而言,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仅未能收复广陵,还损失了重要的将领和兵力,并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4. 襄樊之战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

襄樊地区在三国时期是魏、吴两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公元220年的襄樊之战,是关羽率领荆州主力攻打樊城,并试图进一步北伐曹魏的一次重要战役,虽然最终以关羽战败告终,但其展现的关羽的军事冒险精神和樊城守将的顽强抵抗,使其成为历史上的经典。

背景: 曹操将大本营迁往许都后,认为樊城(当时曹魏的重要城池)对荆州(孙吴、蜀汉争夺之地)的威慑至关重要。因此,曹操派大将曹仁镇守樊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和扩建。关羽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手握荆州军权,一直对北伐中原怀有雄心。
关键战役过程:
关羽攻打樊城: 公元219年,关羽率领蜀汉精锐部队,号称数万人,开始围攻樊城。他采取了猛烈的攻城策略,利用水攻等手段,对樊城进行了持续的压力。
樊城守将曹仁的坚守: 樊城守将曹仁面对关羽的强大攻势,表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和勇气。尽管城内兵力不足,粮草也一度吃紧,但曹仁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工事,以及对士兵的激励,使得关羽的围攻久久未能奏效。曹仁多次率军出城迎击关羽的进攻,有效地消耗了蜀汉军队的锐气。
关羽的水淹七军: 在围攻樊城期间,正值连日大雨,汉水水位暴涨。关羽抓住机会,调集部队,从汉水上游筑堤蓄水,然后突然决堤,将樊城围攻部队的船只和部分兵力推进到城下,对樊城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并淹死了七支军队。这次“水淹七军”是关羽在这次战役中取得的重大战果,令曹魏方面震动。
曹操的应对与吕蒙偷袭: 曹操闻讯后,立即命令于禁率领庞德等部队前去支援樊城。但庞德被俘,于禁投降。同时,曹操为了瓦解关羽的后方,也密令东吴大将吕蒙,趁机偷袭荆州(蜀汉的后方根据地)。
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 吕蒙巧妙地利用了孙吴与曹魏联盟的假象,派遣兵力伪装成商船,成功潜入荆州腹地,并迅速攻占了荆州的关键城池,俘虏了关羽的家属和后勤部队。
关羽撤军与战败: 在围攻樊城期间,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其后方已成一片混乱。而且,他所依靠的盟友孙吴已经变成了敌人。腹背受敌的关羽被迫放弃围攻樊城,率军回撤。在撤退途中,他的部队因为长期作战,士气低落,又被东吴军队从侧翼包抄,最终溃败,关羽本人也被俘虏并杀害。
意义:
襄樊之战虽然以关羽的失败告终,但其展现的关羽“水淹七军”的军事胆略和指挥能力,以及曹仁在樊城坚守的顽强意志,都足以载入史册。
这场战役也深刻揭示了三国鼎立时期,军事行动需要周密的战略规划和对盟友关系的精明判断的重要性。孙吴对荆州的偷袭,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也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樊城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曹仁的有效指挥,也是这场“守城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睢阳之战 (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期间)

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与安史叛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是中国古代防御战中最惨烈、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之一。虽然睢阳(今河南商丘)最终被攻破,但守将张巡、许远等人及其部下所展现的惊人毅力和牺牲精神,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忠义典范。

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派大将尹子奇率领叛军主力攻打唐朝腹地。睢阳(今河南商丘)是联系江淮和关中的重要战略通道,一旦失守,江淮地区的粮草供应将完全断绝,唐朝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关键战役过程:
张巡、许远的坚守: 唐朝将领张巡和许远各自率领部队驻守睢阳。当尹子奇率领的叛军精锐部队约十三万人围攻睢阳时,城内只有数千唐军。
顽强的防御: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守城战的关键在于城防工事和守军的士气。睢阳城虽然不是最坚固的城池,但张巡和许远凭借着高超的指挥才能,以及对士兵的鼓舞,让叛军一次次进攻失败。他们采取了各种防御策略,包括夜间出击扰乱叛军,利用地形限制叛军的骑兵优势,以及精妙的伪装和诱敌战术。
以少胜多,消耗敌军: 张巡和许远利用有限的兵力,不断地给叛军造成杀伤。他们深知自己兵力悬殊,无法与叛军长期对峙,因此采取了主动出击、消耗敌人的策略。在多次的攻防战中,张巡和许远都取得了局部胜利,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
饥饿与牺牲: 随着围城时间的延长,城内粮草耗尽。为了维持士气和继续作战,张巡和许远不得不做出最艰难的决定——食人肉。据史书记载,他们开始吃死去的士兵,然后吃城中的妇女、老人和儿童,甚至张巡因为不忍让部下遭受更大的痛苦,还主动提出要吃自己的妾。这一举动虽然残酷,但在当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却是为了保全更多唐朝士兵的生命,为了完成守卫国家的使命。
最后时刻的牺牲: 尽管守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仍然坚持了十个月之久。最终,在粮草和兵力都已耗尽的情况下,叛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城破之时,张巡和许远被俘,但他们宁死不屈,最终被叛军杀害。
意义:
睢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守城战之一。张巡、许远及其部下展现了非凡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忠义的象征。
这场战役的坚持,为唐朝廷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时间,避免了江淮地区的沦陷,为后来的平叛奠定了基础。
睢阳的陷落固然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但守军的精神力量却超越了失败本身,成为了激励后人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扬州之战 (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后来的安史之乱期间)

扬州作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唐朝时期,扬州曾两次遭受大规模的围攻,一次是为应对南诏的进攻,另一次则是安史之乱期间叛军的围攻。

开元年间的扬州保卫战 (公元740年左右):
背景: 南诏(今云南地区)在唐朝边境活动频繁,曾对唐朝的安南(今越南北部)等地进行袭扰,也曾对唐朝在西南的统治造成威胁。
关键战役过程: 当时扬州地区虽然不是南诏的主要进攻目标,但作为军事重镇,也曾有过边境冲突和守卫任务。例如,唐朝曾在边境部署重兵,以应对可能来自西南的威胁。虽然没有像其他战役那样爆发大规模的攻城战,但扬州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其守卫力量的部署和维持,体现了唐朝对边境安全的重视。
安史之乱中的扬州保卫战 (公元762年):
背景: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的叛军势力进一步扩张,试图占领淮南地区,以断绝唐朝的南方财源。扬州作为淮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了叛军攻击的重点。
关键战役过程:
叛军围攻: 史朝义派遣大将田神功率领一支规模庞大的叛军围攻扬州。当时扬州守将是李为忠。
扬州守军的顽强抵抗: 扬州城虽然拥有一定的城防设施,但在兵力上远不及叛军。然而,扬州守军在李为忠的率领下,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城市本身的地理优势和城墙的掩护,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围城日久,弹尽粮绝: 叛军围城时间很长,并且利用火攻、土攻等多种手段,不断削弱城防。城内的守军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史书记载,城中百姓也积极参与到守城之中。
内部叛变与城破: 在叛军的长期围困和巨大的压力下,加上内部出现了投降的念头,最终扬州城被叛军攻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攻破扬州后,对城中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掠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意义:
安史之乱中的扬州保卫战,虽然以城破人亡告终,但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体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的英勇精神。
扬州的陷落对唐朝的财政和军事造成了沉重打击,凸显了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的深远影响。
这场战役也是安史之乱后期唐朝战略防御的困境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守城战还有很多,例如战国时期的邯郸之围、汉代的阳平关之战、唐代的太原保卫战(安史之乱)、宋代的东京保卫战(靖康之耻)、明代的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的防御)等等,每一场战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

这些战役共同塑造了中国军事史的辉煌篇章,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民族品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元前259年的邯郸保卫战。

这场战役的成果产出:

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窃符救赵

产生的知名事件: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鲁仲连义不帝秦、虞卿不赂秦

参与的历史人物:秦昭王、白起、王陵、王齕、郑安平、范雎、楼缓、赵赧、虞卿、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廉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苏厉、毛遂、李谈、公孙龙、鲁仲连、新垣衍、魏安釐王、侯嬴、朱亥、晋鄙、楚考烈王、如姬、魏姬(平原君夫人)。

战国四公子中有三个都直接参与了邯郸保卫战,唯一一个没有参与的孟尝君田文是已经死了快20年了。

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和信陵君魏无忌得以在历史上留名的最重要砝码就是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战国四大名将中有两个直接或间接参与这场战役,其中有一个因为这场战役死了。

这场战役前后产生了数场辩论高手之间的辩论,均载入《战国策》。

这场战役拖慢了秦国统一进程三十多年。

直接或间接因为这场战役死去的人物有白起、范雎、李谈、晋鄙、侯嬴。

这场战役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但估算前后双方共投入六十万左右的兵力。

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代表公孙龙在这场战役之后因为一场辩论留名。

这场战役参战的除了正规部队还有三千人的敢死队,可能是中国历史战争中第一次运用敢死队。

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降事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部队长官存活的、成建制的纯军事投降。

这场战役捧红了战国高士鲁仲连,也留下了一个小人物新垣衍。

这场发生在战国七雄之间的战役,有六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参加,四个国家派遣了主力部队,一个国家只放声没出兵,一个国家趁火打劫。

这场战役产出了电视剧《虎符传奇》。

这场战役记载了战国时期唯一一次关于是否贿赂秦国土地的辩论,之所以说是唯一是因为代表正义的一方居然赢了。

这场战役有羞辱秦国智商的意思在里面。

不完全统计,记载或相关这场战役的《史记》中各个篇目有《秦本纪》、《赵世家》、《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范雎蔡泽列传》、《魏世家》、《楚世家》等。

邯郸保卫战是秦国犯下的为数不多的致命错误。

邯郸保卫战是山东六国为数不多的合纵胜利。

另外欢迎大家关注家师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林屋读书(linwudushu),文史作家林屋公子创办。

我们的宗旨是大众、新锐、趣味,热点知识化,知识娱乐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