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译为拉丁语(或者其他古典语言)的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著作呢?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语言。

1. 《论语》:孔子思想的西方启蒙

提到中国古代经典,《论语》无疑是绕不开的篇章。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西方,对《论语》的早期接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7世纪的耶稣会士。

早期翻译与影响: 最早将《论语》完整翻译成拉丁文的是葡萄牙传教士马提欧·利玛窦(Matteo Ricci)。他在中国传教期间,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的有效途径。利玛窦虽然没有完成《论语》的完整拉丁文译本,但他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例如著名的《天主实义》(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这部著作便是用中文写成,并在其中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的思想,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思想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间接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思想体系。

更完整的译本: 后来,恩干礼(Philippe Couplet),另一位耶稣会士,在17世纪末(1687年)出版了《孔子教诲》(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这本书包含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部分内容,并以拉丁文呈现。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为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甚至可以说,它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中国哲学”这一概念在西方学界得以确立。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并非直译,它更像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诠释性翻译”,包含了译者的理解和判断。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中国古代思想第一次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呈现在西方学界面前,打开了西方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

2. 《道德经》:道家智慧的西方回响

《道德经》,老子所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简约的语言,在东西方都拥有无数的追随者。

翻译的挑战与尝试: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和哲学内涵都非常独特,对其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尤其是翻译成拉丁语这样强调逻辑和结构的语言,是极具挑战性的。

18世纪的译本: 18世纪,随着欧洲对中国研究的深入,尼古拉·施密特(Nicolas Remi Schmidt)等传教士和汉学家尝试将《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例如,1788年,乔治·乔治(George Staunton)在其著作中收录了由让·约瑟夫·玛礼安(Jean Joseph Marie Amiot)翻译的部分《道德经》的拉丁文译本。玛礼安的翻译,虽然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为西方读者提供了直接接触《道德经》思想的可能。

这些早期的译本,虽然在语言的准确性和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争议,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于,将道家这种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引入了西方学界的视野。

3. 《易经》:宇宙哲学的西方审视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占卜和哲学典籍,其结构复杂,象征意义丰富,翻译成其他语言,尤其是拉丁文,难度可想而知。

传教士的译介: 像《论语》一样,耶稣会士在《易经》的西方传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认为《易经》可能蕴含着某种古老的“自然神学”思想,甚至试图从中找到与基督教教义相契合的元素。

早期译本的片段: 尽管没有像《论语》那样早而完整的拉丁文全译本,但弗朗西斯·维尔比斯特(Ferdinand Verbiest)等传教士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介绍和引用了《易经》中的一些卦象、爻辞和解读。这些片段的拉丁文译介,虽然零散,却也是西方最早接触《易经》思想的渠道之一。

《易经》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宇宙观和思维方式的探索,它促使西方学者思考古老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哲学体系。

4. 其他可能的译介

除了上述几部核心经典,《庄子》等道家著作,以及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书等,也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片段或“意译”的形式,被传教士或汉学家翻译成拉丁文,或者通过其他欧洲古典语言(如希腊语)间接传播。

史书与地理志: 例如,《寰宇记》这类介绍中国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著作,也曾被译介到西方,以拉丁文或其他欧洲语言呈现。这些著作对于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疆域、文化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歌与文学: 虽然完整的诗歌集翻译成拉丁文的情况较少,但唐诗宋词中的一些经典篇章,有时会被传教士以“意译”或“传意”的方式,在他们的著作中作为例证或文化展示的一部分。

总结与意义

将中国古代经典翻译成拉丁语,不仅仅是一项语言的转换工作,它更代表着两种古老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次深度对话。

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些翻译,尤其是17、18世纪由耶稣会士完成的译作,成为了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它们在启蒙时代激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引发了对东方智慧的广泛讨论,甚至对西方哲学、政治思想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例如“中国哲学”的概念、对“自然法”的思考等。

认识的演进: 随着历史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经典文本的翻译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早期的拉丁文译本,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一些翻译上的不足,但它们无疑是西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首批重要文献,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挑战与局限: 需要认识到,将一种语言的哲学、文化精髓完美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拉丁语的语法结构、思维方式与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加之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局限,使得这些早期译本往往带有“异化”的色彩,或对原文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重塑”。

总而言之,那些被译为拉丁语的中国古代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探索,也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几个,但不确定是不是最早的

1580s 一个叫做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的意大利耶稣会会士曾将《四书》的拉丁文手抄本Liber Sinensium寄回罗马(现今收藏于罗马的Biblioteca Nazionale V.Emanuele II),其中包括《大学》(humana institutio),《中庸》(semper in medio),和《论语》(de consideratione),以及其他一些作家的汇编(diversorum autorum sententiae),和《孟子》(Mentius)的第一部分。1593年利玛窦(Matteo Ricci)在Valignano的指示下拿过这根接力棒,不过这次不仅仅是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而且显然带有了传教的性质——也有观点认为真正的翻译者其实是利玛窦,而罗明坚只不过是利玛窦译本的受益者,此处存疑。利玛窦在1603年出版的《天主实义》中就引用了不少《四书》的内容。直到十七世纪才出现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四书》中的“三书”拉丁文译本。因此要了解被译为拉丁文的中国典籍,从这些Jesuit下手应该总是没错的。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一支耶稣会会士组成的翻译小队打算把四书译为拉丁文,期间成果包括De Costa 的Sapientia Sinica(《大学》和《论语》)和 殷铎泽(Intorcetta)的《中国之政治道德学》Politico-moralis (《中庸》),但直到1687年才由其中一名成员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在巴黎整理出版了比较完整的《中国之哲人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sive scientia Sinensis (简写为Sinarum Philosophus,如今保存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包括了《论语》《大学》和《中庸》。西方许多学者,包括莱布尼茨和伏尔泰应该都是通过这些拉丁文译本开始了解的中国儒家文化。而之后从这些拉丁文译本开始才逐渐产生了其他西方语言译本。当然,后来晚些时候也有包括像晁德莅神父(Angelo Zettoli)等人的译本,Zettoli的译本在网上就能找到资源:slu.edu/colleges/AS/lan

随便贴两句感受一下: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Confucius ait: studere sapientiae et jugiter exercere hoc, nonne quidem jucundum? Et si erunt sodales ex longinquo loco venientes, nonne quidem laetaberis? Si non, ab aliis nesciri et non indignari, nonne etiam sapientis est?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Magister ait: comptis verbis et ementita facie homines, raro sunt pietate praediti.

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Tseng tse ait: si observes officia extrema et commemores remote defunctos, populi pietas redibit ad liberalitatem.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Philosophus ait: non angor alios non meipsum cognoscere, angor non cognoscere alios.


至于更早时期的景教有没有译著作品,我就布吉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 回答
    张译最近这几年在中国影坛的风生水起,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要说他为什么能火爆到这个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多年磨砺和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他身上那种沉稳、内敛又充满爆发力的特质,加上对角色的极致追求,让他在一众明星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实力派”。为什么他近两年突然“火遍大江南北”?我.............
  • 回答
    动漫界的“腰斩”和“断更”事件往往让粉丝感到遗憾与心塞,这些未竟的故事不仅辜负了观众的期待,也让人感叹创作过程中的无奈与残酷。以下是一些令人扼腕的案例,结合其背景、原因及粉丝反应进行详细分析: 1. 《天降之物》(Takagaki no Ningen) 原作背景:日本漫画家藤见俊郎创作的轻小说改.............
  • 回答
    评估一个城市是否“高估”或“低估”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多个维度,包括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文化吸引力、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等等。这些评价标准在不同人心中优先级也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认可的指标和公众认知来探讨一些可能被严重高估或低估的城市。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值得讨论的例子,并尽.............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因各种原因未能被大众熟知,他们是那些被埋没的超级天才。他们的贡献可能在当时未被理解,可能被后来者的光芒所掩盖,也可能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位这样被历史埋没的超级天才:1. 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被低估的.............
  • 回答
    有很多经典的情节桥段、套路或老梗,它们之所以被“用滥”,是因为它们触及了观众普遍的情感、心理或叙事需求,并且在多次成功应用后,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有效,是因为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被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或者它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情感吸引力。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被用滥却依.............
  • 回答
    光荣公司在《三国志》系列中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细致入微,而在《信长之野望》系列中,虽然涉及了众多战国武将,但正如任何历史游戏一样,总会有一些被忽略或者说相对出场率不高、存在感不强的日本战国人物。这些人物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知名度、影响力、在某些特定事件中的角色深度等,而未能获得与他们的历史地位相匹配的.............
  • 回答
    广告的目的是传播信息、说服消费者并最终促进销售。然而,并非所有广告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误解,产生与预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被误解的广告,有的因为创意过于超前,有的因为文化差异,有的因为表意不清,有的则是因为投放时机或背景不当。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被误解的广告案例,并尽量详细.............
  • 回答
    “名人名言”之所以为我们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反复引用、传播,并且往往经过提炼,以求更加精炼有力。然而,这种传播和提炼的过程,也可能导致一些名言的“前因后果”被淡化,甚至被刻意删减,从而产生误解或断章取义的效果。要准确地指出哪些“名人名言”是被“刻意删减”的,并且提供详细的证据,这往往是一个.............
  • 回答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些国家仿佛披着一层“理想化”的光环,尤其是在中国,由于历史、文化、媒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影响,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被过度渲染,甚至可以说是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是基于某些真实存在的优势,但经过放大和选择性呈现后,就形成了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的印象。我们不妨聊聊几个在.............
  • 回答
    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被低估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但它们在故事、表演、视听效果或主题深度上都有着令人惊喜的亮点。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 被低估的电影: 1. 《银河来访者》(Coherence, 2013)类型: 科幻、悬疑、惊悚被低估原因: 作为一部独立制作的科.............
  • 回答
    在中国诗词的长河中,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并没有获得与他们的艺术成就相匹配的声誉。他们的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时代背景、传播局限、个人风格不被主流接受、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等)而被埋没,但细读之下,却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惊人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被严重低估的诗人(词人),我将.............
  • 回答
    有很多食物被宣传为“天然”、“健康”,但其功效却被夸大甚至歪曲。这往往是由于对科学证据的误读、营销手段的包装,或是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普遍渴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绿茶的“万能”抗癌和减肥功效宣传: 绿茶富含抗氧化剂,尤其是儿茶素(EGCG),能够对抗自由基,预防癌症,促进.............
  • 回答
    “过誉”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本书是否被“过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期待值以及对某些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常被提及的、在文学界或大众层面拥有极高声誉,但部分读者认为其价值被夸大的书籍入手,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过誉”之说。以下是一些经常被提及的书籍,我会尝.............
  • 回答
    确实有那么一些食物,因为一些常见的误解,被大家伙儿戴上了“垃圾食品”的帽子,但实际上,它们可是咱们身体的好帮手。今天咱就好好扒拉扒拉这些被冤枉的“好人”。1. 薯条(没错,就是薯条!)提到薯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油炸”、“高盐”、“不健康”。但你仔细想想,薯条的“前世”是什么?是土豆啊!土豆本身可.............
  • 回答
    读诗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甚至完全走了岔路。而那些经典的诗句,往往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在时光的长河里,被无数人打磨,也因此被赋予了各种解读。今天,我想聊聊那些我曾经误解过,后来才恍然大悟的诗句,希望能和你们一样,在这分享的时刻,一起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字。.............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被时间检验、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甚至是荒谬的观点。这些“被打脸”的观点,有些曾是主流学说,有些是显赫人物的断言,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著名的例子:1. 地心说 (Geocentric Model) 核心观点: 在古代.............
  • 回答
    很多时候,当人们谈论纯电动汽车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特斯拉、蔚来、小鹏或者理想这些名字。它们确实是市场上的明星,销量和话题度都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同样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却因为各种原因被市场“埋没”了,显得有些“委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那些常常被大家伙们抢了风头的、.............
  • 回答
    想找那些被主流科学接纳的“民科”?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领域——也就是那些曾经被视为“边缘”甚至“非主流”的观点,后来经过科学的检验和发展,最终融入了科学体系。不过,首先得澄清一下,在科学界,“民科”(民间科学家)这个词本身就带点争议。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具备正规科学训练、没有.............
  • 回答
    有些电影啊,名字起得真像是给它们使绊子,明明肚子里有货,却被那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劝退的名字给埋没了。我发现有好几部都是这种情况,今天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不是流水账,都是我真心觉得被名字耽误的好片。1. 《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这名字,听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