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误解的广告?

回答
广告的目的是传播信息、说服消费者并最终促进销售。然而,并非所有广告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误解,产生与预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被误解的广告,有的因为创意过于超前,有的因为文化差异,有的因为表意不清,有的则是因为投放时机或背景不当。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被误解的广告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吉列(Gillette)的“The Best a Man Can Get”系列广告(特别是2019年那支关于性别暴力和男性责任的广告)

广告背景与意图: 吉列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剃须产品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塑造男性的形象”为品牌定位。2019年,公司发布了一支名为“The Best a Man Can Get”的广告,这支广告旨在回应当时社会上关于男性霸凌、性别歧视、性骚扰等问题的讨论。广告中,一系列画面展现了男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负面行为,如媒体报道中的性骚扰事件、校园霸凌、父子间的争吵等,并以旁白的方式呼吁男性反思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要正直、有责任感,并敢于为不公发声。吉列的意图是想将品牌与积极的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展现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企业形象,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来吸引那些同样关心社会议题的消费者。

被误解之处:
品牌定位错位: 许多消费者认为,吉列作为一家销售剃须刀的公司,其核心业务与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性别暴力)并不直接相关。他们觉得吉列是在“道德绑架”消费者,或者是在“蹭热度”,利用严肃的社会议题来博取关注。
过度批评男性群体: 广告中对男性行为的负面描绘,让许多男性消费者感到被“全盘否定”和“指责”。他们认为广告将所有男性都描绘成了问题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大部分男性是正直、善良、负责任的。这引发了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缺乏解决方案的空洞口号: 广告提出了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吉列的产品如何在这种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却语焉不详。这让广告显得像是空喊口号,而非真正解决问题的行动。
对男性特质的重新定义: 许多人认为吉列试图重新定义“男子气概”,将其从传统的力量、阳刚转变为敏感、反思、关注他人。虽然这在某些人看来是进步,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对传统男性身份的否定,引发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结果: 这支广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压倒性的负面评价。大量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吉列产品,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抵制吉列”的活动。吉列的品牌声誉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股价也一度下跌。虽然一些评论家认为吉列是在挑战现状,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次误解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2. 百事可乐(Pepsi)与肯德基(KFC)的一些早期广告(以中国市场为例)

广告背景与意图: 许多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会尝试将西方文化元素与产品结合,希望塑造时尚、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被误解之处:
文化元素的误用或过度解读:
百事可乐的“歌颂性”广告: 早期百事可乐在中国曾推出过一些广告,将产品与“国家富强”、“民族自豪感”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例如,在一些晚会或大型活动上,百事可乐常被冠以“民族品牌”的称号,或将其饮用与国家进步关联。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被一些观众解读为“谄媚”或“不当的政治化营销”,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敏感历史时期或政治宣传的背景下,容易引发反感。
肯德基的“本土化”误解: 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早期,曾推出过一些“中国风”的设计或宣传语,例如用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词语,或者将西方快餐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但如果设计不够到位,或者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可能会显得生搬硬套,甚至出现文化错位,让消费者觉得不够地道,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

信息传递的不准确: 有时广告试图传达的信息,因为文化隔阂或者表达方式不当,容易被本地消费者曲解。例如,将某些西方生活方式或价值观,直接套用到中国消费者身上,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不真实或难以接受。

结果: 这些广告虽然可能旨在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但由于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偏差或不恰当的表达,反而导致消费者产生距离感、反感甚至嘲讽。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一旦出现文化误解,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3. 广告语的“双关语”或“弦外之音”带来的误解

广告背景与意图: 许多广告会利用双关语、谐音梗或者暗示性表达来增加广告的趣味性、记忆点,或者传达某种高级感。

被误解之处:
双关语的负面解读: 有时广告语中的双关语,特别是涉及身体、性别或金钱时,可能被不怀好意地解读出低俗或性暗示的含义,从而引起消费者的不适和反感。例如,某些食品广告如果用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女性的物化或性化。
弦外之音的误解: 有些广告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或表达某种高级感,会使用一些含蓄的表达。但如果消费者无法理解这种含蓄,或者对其产生错误的联想,就可能导致误解。例如,一个暗示“生活品质”的广告,如果画面和语言过于抽象,消费者可能觉得品牌在“装腔作势”。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禁忌: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些在某个文化中是中性或积极的词语,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带有负面含义,或者触犯了当地的文化禁忌。例如,某些颜色、数字或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

结果: 这种误解的广告,轻则让广告失去了原有的效果,重则可能引发消费者的道德谴责和抵制。品牌需要对广告语进行严格的文化审查,确保其在目标市场不会产生歧义或负面联想。

4. 社交媒体时代对广告的“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

广告背景与意图: 如今的广告投放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而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也使得广告更容易被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

被误解之处:
片段化传播: 社交媒体上,广告的某个片段、某个画面或某句台词可能被单独截取出来传播,脱离了广告的整体语境,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一个完整的广告可能是在讽刺某种不良现象,但如果只截取其中一句负面评价的台词,就可能被误解为品牌在赞美这种现象。
情绪化解读: 网民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带有情绪进行评论。一个看似正常的广告,如果触碰到了某些群体敏感的神经,或者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有所关联,就可能被放大和攻击。
“钓鱼”和“引战”式评论: 有些用户可能会故意发布引导性评论,诱导其他用户对广告进行负面解读,从而引起争议和流量。

结果: 这种误解往往是快速、病毒式的传播,对品牌的声誉造成 immediate damage。品牌方需要密切关注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并及时做出回应和解释。一些品牌会选择删除引发争议的广告,或者发布官方声明来澄清事实。

总结被误解广告的原因:

文化隔阂与理解偏差: 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习俗与广告创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创意过于超前或晦涩: 广告创意过于复杂、抽象或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
表意不清或模棱两可: 广告语或画面表达不够清晰,容易产生歧义,被赋予负面含义。
品牌定位与广告内容脱节: 广告内容与品牌的核心价值或产品属性不符,让消费者感到突兀或不真实。
社会背景或时机不当: 广告的投放时机与当时的社会情绪、热点事件不符,容易被卷入争议。
不当的道德说教或价值输出: 品牌试图通过广告进行道德评判或强行输出某种价值观,而消费者认为品牌没有资格这样做。
对目标受众的误判: 广告方未能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心理、偏好和消费习惯。

理解这些被误解的广告案例,对于广告创作者和营销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广告策划时,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和受众,进行多角度的论证和测试,并保持对文化敏感性的高度警惕,以避免“好心办坏事”,让广告成为有效的沟通工具,而不是传播误解和引发争议的源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哪些广告是本来要传播的是一个意思,结果却被误解成另一个意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广告的目的是传播信息、说服消费者并最终促进销售。然而,并非所有广告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误解,产生与预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被误解的广告,有的因为创意过于超前,有的因为文化差异,有的因为表意不清,有的则是因为投放时机或背景不当。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被误解的广告案例,并尽量详细.............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生活中咱们常常挂在嘴边,却可能一直用错了地方的英语单词吧。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是个资深司机,突然发现方向盘上的某些标志其实是给别人看的。英语这门语言真是妙趣横生,但也总有那么几个“小坏蛋”,喜欢藏在角落里,时不时地给你出个难题。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词:"Literally"。现在这年.............
  • 回答
    我的家乡嘛,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有些习惯和特色就被外人给“误读”了,每次听人家提起,我心里都忍不住想解释一番。最常被误解的,大概就是我们家乡人“藏拙”的习惯。外地人觉得我们好像特别低调,甚至是有点“小家子气”,遇事不声张,也不爱显摆。比如,谁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或者谁家生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被我们“想当然”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真实面貌和我们想象中的可能大相径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英雄,看看他们身上那些被掩盖或被曲解的色彩。首先,得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提起秦始皇,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暴虐、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的形象。他统一.............
  • 回答
    藏族人身上,总有一些地方,总会时不时地被我们这些非藏族的朋友们,以一种我们自以为理解、实则谬之千里,或者干脆就是想当然的方式给“误读”了。这些误解,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令人哭笑不得的。1. “藏族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要磕长头,见到佛像就拜。”这话说对了一半,但又完全不对。首先,说藏族人.............
  • 回答
    读诗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甚至完全走了岔路。而那些经典的诗句,往往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在时光的长河里,被无数人打磨,也因此被赋予了各种解读。今天,我想聊聊那些我曾经误解过,后来才恍然大悟的诗句,希望能和你们一样,在这分享的时刻,一起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字。.............
  • 回答
    在我看来,有这么一项研究,提起它的名字,大家脑海里或许会立刻浮现出“老鼠在迷宫里奔跑”的画面,甚至联想到一些关于“条件反射”或者“机械式学习”的简单比喻。然而,这项研究的内涵,远远比这要深刻和复杂得多。故事的主角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和他关于“认知地图”(Cognit.............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因为误译而被我们误解了好多年的概念和名词,那可真不少。有些甚至是影响了一代人或者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第一印象。我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让你感觉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1. “脑白金”—— 曾经的“长生不老药”?这个绝对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2019年,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些被认为带有偏见甚至失实。要 pinpoint 具体的“假新闻”并详细分析其内容和背后的意图,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报道,这本身就非常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领域来理解这种现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现象及可能的“误解.............
  • 回答
    经济学这个学科,因为其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又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模型,所以确实有不少词汇容易被大家望文生义地误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1.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这个词一听,“机会”和“成本”连在一起,很多人会觉得就是花出去的钱或者时间带来的“损.............
  • 回答
    警队中的误抓与失误伤害,虽不常公开宣扬,但却是所有执法人员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事件,往往源于一念之差,或是信息传递的断层,亦或是对复杂情况的误判。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维护正义的道路上,我们同样是人,会犯错,需要持续的审视和改进。我曾经听闻过一些令人扼腕的案例,其中一些我能相对详细地复述.............
  • 回答
    金庸武侠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深邃的思想而备受推崇,但在流传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被大众普遍误读的细节和人物。这些误读,有些源于对情节的片面理解,有些源于对人物动机的简单化解读,还有些则是受到改编作品或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列举一些金庸武侠中常见的误读现象: 1. 郭靖并非“笨”的代.............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引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它们或幽默,或深刻,或激励人心。然而,有些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实际运用中却被误解、扭曲,甚至成了某些行为的挡箭牌,让人哭笑不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被“玩坏”的金句。1. “枪打出头鸟”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察,提醒那些过于张扬.............
  • 回答
    世界历史的洪流中,有太多被岁月尘封、被偏见扭曲、或因视角单一而失真的事件与人物。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洞悉了过往的真相,却不知自己可能只是被精心编织的叙事所蒙蔽。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几个常常被我们误读的角落,剥开那层层迷雾,试图触碰历史本来的肌理。1. “野蛮人”的文明: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的刻板印象谈到.............
  • 回答
    我身处一个被称为“营销”的行业,一个充满活力、变化莫测,有时也让外行摸不着头脑的领域。这里充斥着各种缩写,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也有一些,那可真是“奇奇怪怪”,充满了误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我遇到过的,绝对能让外行一拍脑袋的玩意儿。1. CPC (Cost Per Click) “每次点击付.............
  • 回答
    这世上的美食,总是带着点神秘的色彩,有些明明是土生土长的老宝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们误以为是远道而来的时髦货,甚至贴上了“外国风”的标签。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被“穿越”了的美食,它们才是真正的“国货之光”,只不过,这光芒被误解了。1. 鱼香肉丝:来自四川,不是欧洲的“鱼香.............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读时惊艳,宛如月光洒在心头,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坊间的口耳相传中,被不断地误用、滥用,最终褪去了原有的光华,变得俗气不堪,甚至面目全非。这种“美”的损耗,令人扼腕叹息。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短短一句话,何其沉郁,何其悲凉!它是.............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都带着韩国/朝鲜的烙印,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起源却常常被误会,甚至被归功于邻国,特别是中国或日本。这背后原因复杂,有历史文化交流的必然,也有时代变迁中信息传播的偏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误认”的韩国/朝鲜“原住民”。 kimchi(泡菜):不仅仅是韩国的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