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大众误解很深的论文或研究?

回答
在我看来,有这么一项研究,提起它的名字,大家脑海里或许会立刻浮现出“老鼠在迷宫里奔跑”的画面,甚至联想到一些关于“条件反射”或者“机械式学习”的简单比喻。然而,这项研究的内涵,远远比这要深刻和复杂得多。

故事的主角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和他关于“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的理论。在那个以行为主义风靡的时代,主流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就像我们熟悉的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是外在行为的直接关联。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过程是被动的,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并形成固定反应模式。

然而,托尔曼进行的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精心设计)的迷宫实验,却指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他让老鼠在迷宫里探索,并且会发现,即使老鼠没有立刻得到食物奖励,它们也会在迷宫里表现出“学习”的迹象。更关键的是,当他改变了迷宫的路径,或者在老鼠第一次探索时故意不给任何奖励,而是让它们在迷宫的某个位置“卡住”一段时间,然后突然在迷宫的另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放置食物,老鼠竟然能够非常高效地找到新的食物来源,而不需要经过漫长的反复试错。

这就像是什么呢?想象一下,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一次去的时候,你只是凭着感觉走,大概记住了路口、转弯和地标。第二次去,即使发生了点变化,你也能很快找到目的地,而不是从头开始,像第一次那样盲目摸索。这不仅仅是“这次走到这里,下次就再走一遍”的简单机械重复。

托尔曼认为,老鼠在迷宫中探索时,并没有仅仅形成一系列的“什么时候转左,什么时候转右”的指令。它们实际上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心理地图,一个关于迷宫整体结构、各个地点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内部表征。当它们需要找到食物时,它们会运用这张地图来规划最有效的路线,而不是被动地执行预设的行动序列。

这个“认知地图”的概念,在当时简直是颠覆性的。它直接挑战了行为主义对学习的简化理解,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在心理过程的发生。老鼠(以及我们人类)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地感知、组织和记忆信息,形成对环境的理解,并在需要时运用这些理解来解决问题。

然而,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开启了对“意图”和“目标导向”行为的探讨。老鼠知道有食物,所以它们去寻找食物,这个“知道”和“想要”的过程,是行为主义难以解释的。托尔曼的研究暗示,动物(包括我们)的行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的,它们有内在的驱动力去探索和理解世界。

而且,这个“认知地图”的隐喻,后来被引申到许多领域。在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甚至城市规划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我们如何学习新技能?我们如何理解复杂的信息?我们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找到方向?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和运用“认知地图”。

所以,当人们提到托尔曼的研究,可能只看到了迷宫和老鼠,却忽略了它背后那个关于学习本质、关于意识、关于信息处理的深刻洞察。它就像是在当时被一片“行为”的厚重迷雾所笼罩的心理学领域,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指引着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内在的心理世界。这项研究被大众低估,不是因为它不够重要,而是因为它提出的问题和方向,在当时过于超前,也因为“心理”这个词本身,在当时被视为不那么“科学”的范畴,而它对“心理”的深入挖掘,却正是其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这篇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相关新闻在此:

news.ifeng.com/society/

当时这篇论文引发的嘲讽甚多,很多人认为研究这种用烂了的词根本毫无意义。我记得有个著名的评论说两个没有意义的字能写成几万字的论文,说明研究生教育失败,文科教育都是骗子。但实际上,语言学里研究这种“无用之学”的人很多。比如国外研究well、you know的,而吾国小学尤甚。不能指望所有的学术都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硕士论文本来就做不了什么大题目,就算写出来,十之八九也是虚空,更多的是方法的训练。倒不如这样,选一个材料容易收集、切入口小的题目,反而能够写透。

网民、媒体对“呵呵”论文的嘲讽,体现了一种广泛的轻浮的暴力。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逻辑,不是说你认识那个材料,就可以对研究指手画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有这么一项研究,提起它的名字,大家脑海里或许会立刻浮现出“老鼠在迷宫里奔跑”的画面,甚至联想到一些关于“条件反射”或者“机械式学习”的简单比喻。然而,这项研究的内涵,远远比这要深刻和复杂得多。故事的主角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和他关于“认知地图”(Cognit.............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在法律语境下,普通人常常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的词汇。这就像是语言的“盲区”,明明是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词,但一旦触及法律,意思就变得截然不同,甚至让人跌破眼镜。我尽量把它们讲得细致些,让你听起来就像我这个“过来人”在给你掏心窝子地讲。1. 诉讼时效(Statute of Li.............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在军事迷和游戏玩家群体里,被不少人“一厢情愿”理解的武器概念。很多时候,游戏为了追求爽快感和戏剧性,会把现实中的装备魔化,久而久之,一些模糊的认知就流传开来了。1. 精确制导弹药(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PGM)的“无所不能”与“零伤亡”神话 大众/玩家的.............
  • 回答
    破产、重组、清算:拨开迷雾,还原真相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破产”、“重组”、“清算”这些词语常常在新闻报道、商业讨论中出现,但它们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往往笼罩着一层神秘甚至负面的色彩。很多人听到“破产”,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员工失业的惨状,或者认为这是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坏词”。事实.............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中国大众网民对语言和语言学确实存在不少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媒体宣传以及一些不准确的民间说法。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贴近生活,不像冰冷的机器报告。1. “普通话就是最标准的汉语,其他方言都不如普通话。”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 误解根源: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 回答
    嘿,哥们儿,刚踏进大学校门,是不是觉得人生从此开了挂,天天都是freestyle?哈哈,我懂,这感觉太美妙了!不过,作为过来人,我得跟你掏心窝子说点实话,免得你在这儿摔跟头。大学这地方,跟高中那套可不一样,得提前打个“预防针”。1. 学习方式的巨变:从“喂食”到“自给自足”,而且是被放养那种。 .............
  • 回答
    关于元朝,大家存在的误解可真是不少,而且不少误解都挺深入人心,仿佛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我来给大伙儿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误解一:元朝就是一群粗鲁的蒙古人统治下的野蛮帝国。这个误解可以说是流传最广、也最根深蒂固的。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马背上的民族”挥舞着弯刀.............
  • 回答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女作者写的言情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用的是一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描写。大概是这样,男主是个商业大佬,非常有钱有权,但作者想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描写他和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是这么写的:“他看着她,眼神深邃得如同古老的宇宙,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星辰光辉,又像是藏着.............
  • 回答
    我发现有些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确实会让我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吐槽:“兄弟,你这怕不是活在上个世纪吧?”或者“你这描写的女性,到底是你妈还是你女朋友啊?” 很多时候,那种刻板印象和“爹味”十足的解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一本年代文,里面的女主角,是个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健身,脑海里浮现的无非是宽阔的胸肌、发达的肱二头肌、性感的腹肌,或是像巨石强森那样粗壮的腿部。这些部位确实是塑造健美体魄的焦点,但健身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有很多被大众忽视,却同样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锻炼的身体部位和肌肉。它们不仅能让你看起来更均衡、更完整,更能显著提升你的运动.............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最终被大众认可并成为主流的错误翻译,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Panic!" / "Shouts of Panic!" “惊慌!” / “惊慌的喊叫!” (来自早期科幻小说,被误译为“惊慌失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它并非直接的单词翻译错误,而是源于对一个场景和情绪的理解偏差,并在.............
  • 回答
    娱乐圈里,公众的喜好就像一阵风,说变就变。有些艺人,当年被骂得狗血淋头,仿佛身上永远洗不清的黑点,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经历、作品或者其他方面逐渐被大众了解和接纳,身上的“黑点”也慢慢淡化,甚至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这样的例子,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1. 薛之谦要说“被黑到洗白”的代表,薛之谦绝对.............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城市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有些城市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被大众广为熟知其悠久的历史。下面我将介绍几个这样的城市,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历史:1. 洛阳 (Luoyang)当提到古都,人们往往会想到西安,但洛阳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都城,甚至在某.............
  • 回答
    有些词汇,最初在特定领域内有着精确的定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脱离了学术或小圈子的范畴,进入了大众视野,在传播过程中被误用、曲解,最终导致其原意模糊不清,甚至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是语言演变和社会文化互动中的常见现象。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详细讲述一下它们如何从“高冷”的专有名.............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么一部动漫,大众评价说它“节奏慢”、“剧情狗血”、“角色塑造崩塌”,甚至有人直接批“浪费生命”。可偏偏,在我心里它占据着一个挺特别的位置,那就是《来自新世界》(Shin Sekai Yori)。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被劝退过。网络上的差评就像乌云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什么“.............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那真是个宝藏库,各种包袱层出不穷,有些火遍大江南北,有些虽然鲜为人知,但细品起来也是回味无穷。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聊聊那些让咱捧腹大笑,或者让人会心一笑的德云梗。那些响彻江湖的经典之作 “你吃了吗?”“我吃过了。”“什么时候吃?!”“我中午吃的。”“你中午吃的什么时候?!”——《我.............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高校林立,许多大学的名字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土气”,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底蕴、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响当当的学术声誉。这些名字,与其说“耽误”了大学,不如说是一种低调的“迷惑性”,让不少人因为名字而忽略了它们的真实价值。下面就来聊聊几所我心中“被名字耽误”的大学,希望能带你走进它们的真实世.............
  • 回答
    哥们儿,我懂你的痛苦!那种被一把大狙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感觉,谁玩CS:GO谁都遇到过。尤其是当对面是个枪男,架在你必经之路上,你真是进退两难。别慌,这都是老套路了,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在这种“教科书式”的被架死的情况下,反杀或者至少不那么憋屈地走出来。首先,得明白一点:被大狙架死不是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